?

中共十八大以來黨的“三農”工作理論研究

2020-02-11 00:47王全忠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0年5期
關鍵詞:三農現代化農業

賀 衛,王全忠

(安慶師范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也是歷史上的農業大國,為人類文明史貢獻了輝煌燦爛的農耕文明,自古以來糧食安全始終是安邦定國的根本和保障。中國歷史上就始終一貫傳承著重農興農的優良傳統,中國的農業科技水平和水利設施建設水平一直處于世界前列。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富農興農安農的政策舉措,農業農村事業發展取得可喜成就,開創了“三農”工作新局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管農村工作的總方針,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徹底打贏三大攻堅戰的底線任務,采取精準舉措,努力補齊農業農村事業和生態環境短板,為推進新時代黨的“三農”工作和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拓展了新的工作思路和發展空間。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三農”工作的歷史回顧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地域廣闊,農村人口眾多,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農耕文明。近代以來,由于受封建統治者的剝削特別是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壓迫,占中國從業人口所占比重最大、生產社會財富最多、對社會發展貢獻最突出的農民階級的生活卻總是貧困不堪、朝不保夕。中國共產黨作為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的人民性政黨,無論是在建國前的革命戰爭中,還是在建國后的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中,始終堅持無產階級政黨先進性的理論指導,緊緊依靠和發動廣大農民階級這個中國社會的絕大多數開展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帶領全國人民走上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道路,也使得整個農業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對“三農”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從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發布首份關于指導農村工作的《第一號文件》開始,到改革開放后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以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規劃部署,再到新世紀自2004年以來連續十六年發布的“三農”工作一號文件,突出強調“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地位。從近幾十年所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來看,我們黨和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重視程度一以貫之,對“三農”問題的認識和解決舉措不斷深化具體,為新時代繼續深入推進黨的“三農”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福祉的根本性和全局性問題。農業始終是國家安邦立世的根本,農民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廣大農村地區是我們黨取得革命及改革事業勝利的重要根據地和試驗田。但由于長期受封建小農經濟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商品化程度低。特別是近代以來受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剝削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人民的溫飽問題始終未得到解決,農村發展呈現出普遍落后的狀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勇擔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時代大任,依靠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團結帶領廣大農民這個占全國人民的“絕大多數”的關鍵群體,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廣大農民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獲得了解放,生產勞動熱情空前高漲。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首次提出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任務,中共八大將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寫入黨章。1964年12月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提出:“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盵1]雖然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經歷了“文革”的曲折,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探索從未止步。改革開放后,鄧小平立足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實際,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概念,指出實現工業、農業、國防、科技四個現代化的戰略任務,必須立足于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要從中國人口多、底子薄、資源相對貧乏的實際出發,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發展實際的現代化道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下,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率先全面展開,農村經濟活力和農民的創造活力充分激發,糧食產量連年增收,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普遍增強,為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開創了新局面。

二、中共十八大以來“三農”工作的新特點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實際,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愿景,全面深化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改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眾的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普遍增強。在農業農村工作方面,作為關乎到國際民生、保障中國人民自己飯碗的農業,作為我們黨擁有最深厚群眾基礎的農村,作為我國職業群體分布人數最多的農民,“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關鍵。黨中央立足世情、國情、農情的變化,將“三農”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強化黨建的示范引領,堅持黨管農村工作的總方針,以全面深化農村事業改革為主線,以精準脫貧和農村生態環境整治為重點,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為關鍵著力點,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為目標要求,為新時代繼續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是對我國“三農”工作的創新和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新時期“三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創了“三農”工作的新局面。

(一)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最大的政治優勢,黨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黨的堅強領導是我們不斷取得各項事業勝利的最重要法寶,黨的領導主要體現在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等方面。黨的政治領導是維護國家統一和繁榮穩定的最根本前提,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重大成就的寶貴經驗。黨的思想領導既是黨永葆革命性先進性的重要保障,也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豐富發展的理論根基,用科學的思想理論來武裝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實際行動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添磚加瓦。黨的組織領導是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的保證,一個政黨如果缺乏組織領導,就容易得“軟骨病”,容易導致組織渙散的局面。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緊緊抓住黨員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突出黨員的示范引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強大的保證。

在開展“三農”工作過程中,黨的領導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了決勝階段,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深水區,脫貧攻堅也已經進入關鍵時期。長期以來農業農村始終是發展的短板,歷史舊賬問題突出,農村工作又面臨著新的矛盾和發展任務。任務越艱巨、時間越緊迫,越需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在十八大以來歷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中,黨的領導在“三農”工作中始終起著總攬全局的關鍵作用。一方面為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村各項事業的改革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和政策保障,起著謀大局、把方向、拓新路的領導作用。另一方面,不斷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三農”工作的行動落實力度,將黨和國家的惠農富農政策通過基層黨組織這個最后“關鍵一公里”傳達落實到廣大農民手中。三是強化對領導干部的全面考核,讓“三農”工作真正經得起時代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通過開展“三嚴三實”“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一系列黨員主題教育實踐,使得廣大黨員的工作作風得到錘煉,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的本領進一步增強,黨的領導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工作滿意度大大提升。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線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通過不斷深化經濟社會事業的改革,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終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立現代化的目標。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施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改革”和“開放”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以貫之的主題。改革開放之初,農村是改革的先行者和試驗田,通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平均主義大鍋飯,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農村改革的成功實踐也為推動城市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改革開放歷經四十年的實踐,我國經濟社會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業農村面貌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業農村工作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農民的利益和訴求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特征。改革是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的關鍵舉措,也是不斷創造發展新機遇、開拓發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農業農村事業改革是貫穿黨的“三農”工作全過程的主題和主線。歷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都是緊緊抓住農村事業改革這個關鍵“牛鼻子”,創新工作理念,改進工作方法,破除農業發展過程中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如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意見》中特別強調:“要始終把改革作為根本動力,努力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2]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堅持以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為突破口,以創新農業發展活力為總抓手?!盵3]當前農村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經構建,就是要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力度,這一系列改革舉措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做好了科學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

(三)以精準脫貧和農村生態環境整治為工作重點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薄弱環節,農村地區人民的小康水平直接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全面小康之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了決勝階段,我國目前仍有五百余萬貧困人口未實現脫貧,且大多分布在老少邊貧地區,扶貧工作任務仍然艱巨。同時農村地區長期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日趨突出,成為制約農業農村持續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障礙,沒有綠水青山的保障,創造金山銀山就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是關系到人民穿衣吃飯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民生工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必須要在農業發展質量和農產品經濟效益上下功夫,堅持走產業興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推進農村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農村的整體面貌和農民的精神風貌不斷改觀。中共十九大進一步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脫貧攻堅是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最緊迫的任務,農業現代化是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必然要求。沒有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沒有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就不是全面的現代化。在新時期的“三農”工作中,黨始終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放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方針,努力補齊農村工作短板。創新扶貧模式和工作方法,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思路;強化扶貧責任的落實力度,向貧困村下派駐村“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五級書記抓扶貧工作;對扶貧成果進行全程跟蹤和考核,使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和扶貧資源真正落實到實處,實現精準發力和靶向治療。農村生態環境是影響農業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的關鍵因素,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從“吃得飽”向“吃得好”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生態環境是最大的生命共同體,必須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好生態環境,守護全人類共有的綠色家園。長期以來,我國部分地區農業生產活動實行的是不計生態環境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農村地區土地退化、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保護思想,要將綠色發展新理念貫徹到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全過程中。改變以往不計生態環境效益的“大水漫灌”式道路,堅持提高產出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走綠色可持續的“精準滴灌”式發展道路。加大生態環境整治力度,發揮生態資源的稟賦優勢,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美麗中國發展藍圖。

(四)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為關鍵著力點

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4],首次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一體化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關系到農村人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重大社會問題。長期以來,城市地區依靠自身在產業、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同時不斷吸收農村地區勞動力資源,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而農村地區在城市化進程中大多充當的是配角的角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資金等資源要素不斷向城市地區匯集,農村地區由于發展后勁不足,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村空心化現象較突出,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重大瓶頸。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抓住“城鄉二元格局”這個制約城鄉聯動發展的關鍵突破口,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持續加大對鄉村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增強農村地區的自我造血功能;發揮農村地區生態資源的稟賦優勢,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將生態資源優勢不斷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大力發展農村教育醫療衛生事業,努力補齊農村社會事業短板。堅持走城鄉融合發展的道路,真正做到“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5]。

(五)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為目標要求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在指導“三農”工作方面,始終都是緊緊圍繞以深化農村改革為重要突破口,改革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的一場偉大革命,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不竭動力。在農村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根本性變革的基礎上,中共十九大進一步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地區實現全面小康和農業現代化提供了發展新機遇,催生了新的發展動能。按照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個階段全面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所作出的戰略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一號文件中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階段性任務目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即“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6]。鄉村全面振興是滿足農村地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舉措。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僅體現在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更體現在農村區域發展不平衡方面,由于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各村之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盡相同,村與村之間的聚合功能有待加強。農村發展不充分主要體現在產業發展不充分方面,大部分農村地區還未形成符合自身發展特色的產業,存在著農村產業空心化現象。在生產方式上主要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農業產業鏈條短,經濟效益低,增收能力弱,集體經濟的規模效應未充分發揮,村與村之間存在著產業趨同現象。鄉村振興是全面的振興和全方位的振興,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堅持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一是要加快構建農業產業化體系,形成村村有致富產業、戶戶有增收渠道的產業格局;二是要加強農村基層兩委的組織建設,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三是要發展繁榮鄉村文化,積極借鑒吸收鄉村特有的優秀文化資源涵養,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通過以文化人的形式來凝聚最廣泛的社會合力,構建農村居民共有的精神家園。四是加大社會事業的建設投入力度,補齊農村民生領域短板,不斷滿足農村居民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五是加大生態環境整治力度,合理規劃農村生態功能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開創綠色發展新局面。只有鄉村的經濟社會事業實現全面的振興,才能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三、后2020時代“三農”工作研究展望

從20世紀末的總體小康到建黨一百周年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我們黨始終發揚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以高度的責任擔當意識和為民服務情懷,堅持以“釘釘子”的精神和“精準繡花”的功夫,利用20余年的時間,努力補齊全面小康社會事業的短板,對標國際標準提升全面小康社會的質量和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貧困群眾的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標志著全國人口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中國,將全面消除困擾千年的絕對貧困現象,中國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上下同心,齊心協力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奮進。中國的扶貧脫貧工作實踐為世界反貧困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在肯定農業農村事業發展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繼續重點關注制約農業農村事業發展過程中存在急需破解的矛盾和問題,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需要積極開展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一是在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的基礎上,在進一步鞏固全面小康事業成果的同時,重點改善相對貧困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增強這類群體的自我“凝血”和“造血”功能。二是受自然歷史社會等綜合因素影響,中國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與工業和服務業相比,農業生產投入周期長,受自然力影響最大,產業規模效應低,但又是充實全國人民“米袋子”、豐富全國人民“菜籃子”工程的民生底線,在資源就是價值的市場經濟時代,如何將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優勢和社會主義國家消除兩極分化、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緊密結合,引導相關市場資金、技術、科技等資源積極向農村地區和農業的投入傾斜,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三是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可逆轉、城市人口集聚效應日趨顯現的背景下,人口總量占全國人口總量近40%的農村地區卻呈現出以農業邊緣化、村莊空心化和人口老齡化為主要特征的新“三農”問題,事物內部的矛盾關鍵要靠事物自身的內生發展動力來解決。面對農業農村發展現狀,要科學回答好土地誰來種,土地怎么種和鄉村建設誰來領的問題,重點培育職業化的新型農民,產業化的農業企業,社會化的農村養老服務組織。

十八大以來我國“三農”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證明,黨的堅強領導是我國農業農村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農村事業改革是不斷催生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城鄉一體化是實現城鄉聯動發展的關鍵,精準脫貧和農村生態環境整治是農村工作的重點,鄉村振興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農業現代化是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必要前提,農村地區共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讓農村居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價值旨歸。在開展“三農”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有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氣魄,不斷總結“三農”工作經驗,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開創農村工作新局面,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貢獻力量與智慧。

猜你喜歡
三農現代化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數說2021“三農”新變化
邊疆治理現代化
商務部:多措并舉惠“三農”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2020年“三農”十大新聞
中國現代化何以起飛和推進
——評《中國現代化論》
40年,時光軸下的“三農”演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