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關于人類文明的若干論述研究

2020-02-11 00:47葛宇寧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0年5期
關鍵詞:命運共同體文明

葛宇寧

(河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文明”是一個重要的現代概念,它原本是資本主義用于區別自身與前現代社會的重要標準。在資本主義看來,正是資本主義社會開辟了人類的文明時代,掃除了愚昧、野蠻、落后等非文明狀態。由此延伸出,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的文明形態,其它社會都是人類的非文明形態,從而逐漸形成了文明觀的“西方中心主義”“文化霸權主義”。這種“中心主義”和“霸權主義”借助經濟和軍事的威懾,不斷以“普世價值”論的幌子,向整個世界進行“推廣”,要求整個世界都要按照西方的模式來改造自己,從而實現由“野蠻”向“文明”的飛躍。正是在此背景下,很多非西方文明紛紛淪陷,一些古老的文明喪失話語權,逐漸銷聲匿跡。這是非??膳碌?,也是非??杀?,這種觀念和行為是人類文明的劫難。因此,在文明觀問題上,我們必須爭奪“話語權”,反對西方“文化霸權主義”。

習近平基于對現代性困境的破解,共謀人類未來發展的福祉,在批判西方文明觀的基礎上,對人類文明的發展進行了諸多論述和思考。學習和研究習近平關于人類文明的若干論述,不但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要價值;對于破解“文化霸權主義”以及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各種文明共存共榮、交流互鑒,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明的本質及特性

文明是什么?或者說什么是文明的本質?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畢竟文明具有多重面貌,人們對其也有各種各樣的理解。習近平在文明的本質問題上,主要強調的是文明的精神屬性,認為文明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其精神血脈。他強調:“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于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1]。因此,可以說,文明最核心的層次在于精神,在于其人文精神。它是一個民族在看待世界(包括自身)時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氣質、精神追求、理想向往、道德水準等。當然,習近平并不否認文明的其他層次,如物質層次的各種建筑、飲食起居,更不否認中觀層次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等。

習近平對文明本質的理解,是和其對文明特性的精準把握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歸納梳理習近平對文明特性的理解,能夠使我們更深刻地把握文明的本質。甚至我們可以說,習近平對文明特性的理解,就是他對文明本質的一種特有解讀方式。

(一)文明是多樣的

在習近平看來,中華文化主張,“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笔澜缟嫌懈鞣N各樣的事物,事物的存在是多樣的,從表面來看,有高低、長短、胖瘦、黑白、大小、圓扁等,從本質上來看,也是如此,各種事物存在的規定不同,植物不同于動物,有機物不同于無機物,人不同于動物等,這些都是客觀的事實。就連太陽光,都有七種顏色。文明怎么可能只有一種?

從歷史來看,目前能夠被廣泛認可的古代文明就有四個,分別為:古中國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除此之外,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古代波斯、古代阿拉伯、古代拉丁美洲等,都產生過重要的文明。只是由于世事變遷,一些文明被歷史所淹沒。甚至,還有一些古代文明,至今被深埋地下,不為世人所知。因此,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來看,人類文明就是多源頭的。即使在現代社會,也不是歐洲文明一統天下,各種不同于歐洲的文明,也依然在散發著自己的魅力,潤育著其人民。

習近平曾說:“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盵1]文明是人類實踐的產物,是實踐的結晶。而不同的民族,其面臨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不同,有時候差異非常大,于是不同的民族的生產勞動、生存抗爭是不同的,也即活動的歷史是不同的。以中華民族為例,我們是大陸國家,擁有廣袤的陸地,土地肥沃,適合農業生產,所以中國古代的文明就帶有陸地文明、農業文明的特點。在中國古代文明中,黃河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視為“母親河”,澆灌出黃土地,孕育出“黃色人種”,我們的文明,又被稱之為“黃色文明”或者“黃河文明”。這是就自然地理環境而言的。中華民族的生存經歷,抵御侵略和反抗壓迫的血淚抗爭歷史等,都是獨特的。作為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中華文明就必然是獨特的,必然與任何其他文明都有一定的區別。

(二)文明是平等的

在習近平看來:“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盵2]也即是說,各種文明之間是具有差異性的,是不同的,但這些不同的、具有差異性的文明在地位上和價值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優劣之分。對于不同的文明,我們要抱著欣賞的目光、而不是挑剔的目光,多看到別家文明的長處,看到自家文明的不足,從而豐富和完善自家的文明。尊重文明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這才是我們對待文明的正確態度。

習近平主張平等的文明觀,是有針對性的,反對的就是一些“文化霸權主義”、“西方中心主義”。一些西方思想家、政治家總是認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是最好、最先進的文明,其他文明都是落后的,注定要被淘汰的。于是到處推銷“普世價值”,要取代或改造其他文明。在習近平看來:“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2]

“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1]。只有堅持文明是平等的,具有平等性,各種文明之間才能進行正常的交流互鑒。尊重其他文明,堅持文明之間地位以及價值平等,是進行文明交流互鑒的必要前提。只要能夠被稱之為“文明”的存在,就一定有其創造性和偉大之處,我們必須學會謙虛,抱著學習的態度,去看待其他文明。

(三)文明是開放的

習近平非常強調文明的開放性,認為開放性是文明永續生機和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他說:“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盵2]開放性,是文明的本性之一,這源于人的本性。文明是人自身的創造,更是對人自身秘密的解答。人作為一種存在,不同于任何一類事物,包括動物。其他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先天規定性,動物也是一樣的。動物一出生,就是已經被規定好的,受其所在物種的支配。我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人還需要“長成人”,至于會“長成”什么樣的人,都不是先天規定好的,是由后天實踐所規定的。因此人是開放性的,在與外界的不斷交流中,在自身的不斷突破中,來自己規定自己。

文明也是生長的。沒有任何一種文明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就定型的,每一個民族總是基于自身的實踐創造并修正、完善、變革自身的文明,尤其是隨著世事變遷,文明必須被不斷輸入新的血液?!拔拿饔览m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盵2]這是文明對自身的開放,更是對未來的開放。

同時,文明還有對外的開放性。一種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2]。中華文明就是如此,有著開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胸懷”。在歷史上,我們不斷地與其他文明進行交流,如開辟了絲綢之路,不但孕育出繁榮的“西域文明”,同時豐富發展了中華文明;玄奘西行取經,促進了佛教文明在中華大地的扎根成長,為后來的宋明理學提供了條件,也帶來了佛教的中國化,使中國成為佛教文明的“重鎮”。

(四)文明是發展的

其實,文明的發展性是和文明的開放性密切相關的,開放是發展的動力。文明是動態的、生成性的,不是靜態的、現成性的。文明不能固化自身,要不斷地與時俱進,吸納時代精神的精華,增加新的血液。一種文明一旦停止了發展和進步,這種文明就將枯萎?!笆澜缥拿鳉v史揭示了一個規律: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盵2]

中華文明能夠在世界歷史中,屹立五千年而不倒,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其關鍵就在于不斷創新和發展。中華文明產生于先秦時期,由炎黃“部落邦國”開啟,進而經過夏的承繼和發展,在商朝時期,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后來經過周的再次創造,尤其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時期,中華“軸心”文明就形成了。但是,后人并沒有“躺在”先秦文明上睡大覺,而是不斷地進行發展。漢唐時期、宋明時期等都是中華文明的高峰時期。正如習近平所概括的:“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2]。

二、不同的文明之間可以和諧共存

在談論人類文明問題時,有一個問題是無法繞過的,那就是“文明沖突論”。該觀點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來的,其影響較大。在其看來:“新世界沖突的根源主要不是意識形態上的或經濟上的,人類的巨大分化以及沖突的支配性根源將是文化上的。在世界事務中,民族國家雖依然是強有力的行為主體,但主要的全球性政治沖突將產生于不同文明的民族和集團之間。文明的沖突將主導全球政治。文明的虛線將成為未來戰爭的界限?!盵3]亨廷頓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際關系將進行新的調整,國際舞臺上的沖突將主要是文明的沖突,而不再像過去一樣,主要圍繞著意識形態而展開。

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剛一提出,便爭議不斷,贊同者有之,批判者也不乏其人?!拔拿鳑_突論”表面上是站立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對未來國際關系、世界發展變化的考察和預測,實際是站在美國國家利益的立場上,以“西方中心主義”的視角來思考問題,他把中國的儒家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等視為西方文明的潛在對手,認為其將構成對西方文明的威脅。在亨廷頓看來,儒家文明和伊斯蘭文明與西方文明根本不同,是不可能構成聯合“戰線”的,它們之間的差異是不可調和的,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帶來的將是不同文明之間的疏遠和敵對。

應該說“文明沖突論”為人們預測未來國際關系變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但是其負面影響也是極大的。它既為西方霸權主義和新殖民主義對第三世界(對立于西方文明的“他者”)的干涉和掠奪提供了“借口”,也埋下了人類未來發展的“陰影”。

針對這一點,習近平提出不同的文明之間可以和諧共存。在習近平看來:“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盵1]也即在文明問題上,只要不搞霸權,不搞單極化,能夠尊重其他文明,平等相待,始終秉承一種包容精神、欣賞的眼光,就不會出現“文明沖突”,各種文明之間完全可以和諧共處。畢竟,任何一種文明,都是人類的創造,都有其價值,并且價值是平等的,都蘊藏人類對美的追求和向往。而“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盵2]

打破“文明沖突論”,實現各種文明之間的和諧共生,靠的是“交流互鑒”。在習近平看來:“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盵1]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可以消除隔閡,發現別家文明之美,從而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實現整個人類社會的和諧共處,共同發展,長久和平。

(一)文明交流互鑒主張立足于對話消除隔閡和偏見

文明交流互鑒的有效機制是對話,也即各種文明之間的真誠對話。對話不同于征服和“命令”。在古代社會,戰爭有時候起到了文明之間“交流”的作用,但是,它往往是以犧牲和摧毀被征服者的文明為代價的,古巴比倫文明就是在被亞述人占領后消亡的。這里的“命令”是一種借用,主要是指一種文明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帶著傲慢和偏見去審視別的文明,這顯然會引起文明之間的對抗和沖突。在現代西方社會,尤其以美國為代表,總是帶著一種文明優越感,戴著自己的“有色眼鏡”來看待別的文明,由此引發各種沖突和緊張,引發其他文明的對抗。在和伊斯蘭文明的關系上就是如此。這種文明的沖突和對抗帶來的是地區沖突不斷,難民危機涌現,恐怖主義肆虐。值得人們警醒!

而對話,是一種互為主體的關系,對話者之間是平等的,不是平等主體,顯然是不可能存在著真誠對話的。只有帶著平等的目光和心態,才能發現相異文明的美,從而進行借鑒。對話,就要敞開心扉,真誠相待。文明之間的對話也是如此,各種文明之間保持開放的心態、寬廣的胸懷,真正抱著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心態去交流,如此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和誤解就會消除,從而實現和諧共處共生。

(二)交流互鑒秉承的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理論自覺

如前所述,在習近平看來,任何文明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一定的不足,但任何文明也都有其價值和優點,都有值得其他文明學習的地方。面對文明的這種特性,需要的就是交流互鑒,交流互鑒秉承的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思維和態度。交流互鑒,意在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文明交流互鑒,本身不是僅僅欣賞一下別家的文明,而是要在欣賞別家文明時,多發現其優點和長處,同時思索自家文明的不足和局限。如果參與交流的各方,都能夠持有這種思維和態度,那么不但參與交流的文明能夠得到發展,同時還能夠不斷衍生出新的文明形態,從而豐富人類的文明。

三、文明交流互鑒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根據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我們知道事物是運動發展變化的,社會是在不斷前進的。文明也一樣,也具有發展性,要不斷實現“新陳代謝”。習近平在人類文明問題上特別主張要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從而促進人類的進步和世界的和平發展。那么這種文明交流互鑒的理想是什么?也即要達到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有學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尊重世界文明成果、遵從各國人民心愿,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根本方向”[4]。

這種概括總結是準確的。習近平在關于人類文明的多次論述中,也表達了這種思想。2014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主旨演講時,他說:“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盵1]這次演講,在某種意義上,既可以看作是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的一次宣言,也可以看作是習近平關于人類文明的一次重要論述。顯然,在他看來,兩者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前不久,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也倡導:“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盵2]

這些都清晰地揭示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文明交流互鑒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必須著眼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理想追求。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在多個國際場合暢談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目前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已經引起世界的關注和響應。它是中國為當今世界開出的“藥方”,是應對人類現代性挑戰和開辟人類美好未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和理解中,也清晰揭示了其與文明交流互鑒的一致性,不可分割性。

(一)應對共同挑戰

現代社會發展到今天,出現了現代性困境和現代性問題,如貧富兩極分化極為嚴重,生態危機警鐘頻鳴,難民危機致使人類倫理分裂,恐怖主義成全球隱患,核威脅陰魂不散等。在這種背景下,人類只有團結起來,齊心協力,共同應對挑戰。通過文明交流互鑒,消除隔閡,求得諒解,達成共識,求同存異,從而達成人類最大的“團結”。人類是不可能停留在現代社會的,現代社會狀態既然危機重重,也顯示出其諸多不可持續性和背離人類文明的本質性,作為“類存在物”的人類,我們需要命運與共,風雨同舟,建構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守護共同利益

人類作為一個“類”,本是一體的,只是由于不斷演化和分離,由于各個民族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下和社會發展歷史狀態中成長過來,才生產了種種差異。但是我們畢竟都是“人”,不同于其他任何物種,具有獨特性和共同性,因此人類文明的發展就要求各個民族走出“種”的藩籬,匯聚到“類”之下,打破“物種思維”,樹立“人類思維”。這一切都是因為,作為人類我們有著共同的利益,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習近平早在2013年博鰲論壇亞洲年會上就強調指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共同發展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符合各國人民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盵5]如今,在生產力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推動下,世界經濟一體化加速,形成經濟全球化狀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不能“閉關鎖國”、靠“扎緊自己的籬笆”使自己置身度外,都必須主動融入到經濟全球化之中。為此,我們必須不斷進行文明交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三)擁有共同價值

在當今時代,我們進行文明交流互鑒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還在于人類在某種意義上,擁有一定的共同價值。在當今世界,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都必須要吸收現代社會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只是各個民族都會根據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情況,有所選擇和側重,并進行創造性吸收和轉化。正如習近平所多次提到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盵6]

四、結語

中國有句古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在目前國際社會中,應該是非常恰當的。如今的國際社會秩序,仍然是“陳舊”的,奉行“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則,敵對、掠奪、蠶食、隔離、冷漠等,是其揮之不去的陰影,遮擋著人類未來發展的星空,我們必須進行文明交流互鑒,放棄偏見與傲慢,尋求共識與支持,建設國際社會新秩序,推動人類進步發展,開辟人類美好未來。文明的根本在于人類的智德。[7]人類不但是有智慧的,更應該是有道德的,必須突破“物種法則”的限制,走向“風雨同舟,命運與共”的“人類思維”,著力打造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不辱人之使命和人之身份。

猜你喜歡
命運共同體文明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愛的共同體
命運的更迭
請文明演繹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漫說文明
中華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命運秀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