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偉大斗爭理論與實踐的三個維度研究

2020-02-21 04:55鄭錦陽趙桂英
社科縱橫 2020年4期
關鍵詞:斗爭馬克思主義理論

鄭錦陽 趙桂英

(1.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2.西南交通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盵1]偉大斗爭貫徹著中國近現代史,是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強大和人民富裕兩大歷史任務的根本動力,推動著我國站起來、富起來,在強起來的新時代及未來更離不開偉大的斗爭。因此從縱向看,偉大斗爭理論與實踐具有歷史維度、現實維度、和未來維度。

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偉大斗爭理論與實踐的歷史維度

(一)中國近現代史上,幾個階級通過斗爭救亡圖存的努力都失敗

1840 年以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同階級的先進代表人物,先后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以農民階級為代表的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以地主階級為代表的洋務運動,以資產階級為代表的改良運動和革命運動,由于缺乏科學的指導思想,自身階級立場存在局限性,對國際形勢和國情不了解,斗爭的結果都是失敗。農民階級的兩場斗爭運動,都是斗爭意志比較堅強,但由于農民自身的局限性,沒有堅強的領導核心,缺乏斗爭藝術,斗爭過程看似轟轟烈烈,卻以斗爭結果慘敗而告終。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站在地主階級剝削立場,卻以斗爭意志不堅定,斗爭不徹底,斗爭的目的僅僅維護自己落后腐朽的封建統治,在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中終結。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對中國國情不了解,效仿英國和日本,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把斗爭的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缺乏斗爭策略,幻想靠幾個人的力量推動自上而下的改革,面對封建勢力的反撲,毫無斗爭的力量,整個斗爭過程短暫,斗爭結果也是失敗。資產階級革命派雖然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指導,也有革命政黨的領導,主張依靠暴力革命,在中國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是由于革命斗爭所依靠的政黨渙散,資產階級本身具有軟弱性、妥協性,自身斗爭的力量不足,又站在資產階級的剝削立場,不敢也不可能發動人民群眾,斗爭的力量小,面對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在敵我力量懸殊之下,斗爭策略也欠缺,直到辛亥革命以前屢敗屢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但是由于資產階級沒有堅強的領導核心,本身力量小且渙散,沒有斗爭經驗,斗爭結果很快被袁世凱所竊取。

(二)工人階級有科學的指導思想,堅強的斗爭意志,深厚的斗爭力量,高超的斗爭本領,肩負起中國偉大的歷史使命

中國近現代史上幾大階級通過斗爭,努力救亡圖存的希望都破滅,尋找中國出路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工人階級的身上,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導,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核心,有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徹底性,斗爭意志頑強,有工人和農民的天然聯系,依靠的斗爭力量強大,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指導,獲得了高超的斗爭本領,使得中國實現站起來、富起來,也為強起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由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危機的進一步加深,中國一些先進人物開始努力尋求中國的新出路,掀起了一場以“民主和科學”為口號的新文化運動。初期主要是介紹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也逐漸在中國傳播,當時新文化運動倡導科學民主、新道德、新文學、白話文,解放民眾思想,這使中國人民比較容易接受西方各種理論學說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但是這個階段無政府主義、民主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各種理論都涌入中國,到底應該選擇哪一種理論來救中國,也沒有定論。

第二,俄國十月革命的誕生,使得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轉化為實踐,而且新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俄國主張廢除不平等條約,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中國,使得中國一些先進分子將救國的目光轉向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中的一些先進人物例如陳獨秀、李大釗等,改變了以前向西方學習民主和科學的想法,在中國扛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并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1919 年以巴黎和會失敗為導火線的五四運動,先后出現了學生罷課、工人罷工,這讓一些先進分子發現了工人階級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具有先進性而且力量龐大,找到了革命斗爭的依靠力量,而且在運動中一些左翼骨干例如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等也走上了馬克思主義道路。盡管這時候有人繼續宣傳西方的民主與科學,也有一部分主張無政府主義,還有各種假馬克思主義等運動,但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同他們進行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占據了上風并得到廣泛傳播,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也越來越多,在找到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依靠力量之后,一場新的革命斗爭呼之欲出。

第三,縱觀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斗爭史。中共一大有驚無險,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三次武裝起義失敗被迫上井岡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進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都是在惡劣的環境中篩選真金,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經歷了長征的大浪淘沙,黨性在最艱難的環境中經歷考驗,超強的意志在兩萬五千里長征途中得以磨礪,走過長征的人,真正堪當大任。正如毛澤東在長征結束前的一次會議上所說:“我們是經過錘煉的,不論在政治上、體力上、經驗上,個個都是經過考驗的,是很強的,我們一個可以當十個,十個可以當百個?!盵2](P380)“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師、軍以上干部90%參加過長征;解放戰爭時期,各大戰區黨政軍主要領導人90%參加過長征;中共七大中央政治局委員13 人,10 人參加過長征;中共八大中央政治局委員17 人,15 人參加過長征;10 位元帥中的9 位、10 位大將中的9 位參加過長征;1955 年授銜,57 名上將中的48 名、177 名中將中的157 名參加過長征……”[3](P192)中國共產黨經歷長征,磨礪堅強意志,培養了大量的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骨干人才,為后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人才基礎。我們黨沒有被無數的困難所嚇倒,而是在攻堅克難中,意志力越來越堅強,戰斗力越來越強,創造了無數的奇跡。

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偉大斗爭理論與實踐的現實維度

(一)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注入斗爭之靈氣

1.偉大夢想需要偉大斗爭,偉大斗爭呼喚有特殊要求的人

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盵4](P9-10)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需要偉大斗爭意志、偉大斗爭精神,偉大斗爭藝術,這一切都離不開斗爭的主體——人,這里的人是有特殊要求的人。這是因為斗爭的前提是偉大,絕不是僅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爭,而是為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整個人民大眾而斗爭,因此進行斗爭就必須將自身的利益和中國人民的利益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實現中國人民的利益才能徹底實現自身利益。我們斗爭長期來看是最終要實現共產主義,從中短期來看,是為了實現”兩個一百”奮斗目標。長期和短期的奮斗目標都很艱巨,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面對艱難險阻,絕對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因此進行斗爭的主體——人,就必須有特殊的要求。

2.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斗爭才有力量

那么進行偉大斗爭的主體——人,有什么特殊要求呢?習近平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盵5]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等特征,是被實踐活動所證明的科學理論,歷經幾個世紀,面對無數懷疑和挑戰,最終煥發真理的光彩,具有強大生命力。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人民的頭腦,內化為行為準則,形成堅定的信念,升華為堅定的信仰,在新時代改革開放攻堅期、深水區的實際斗爭活動中,人民就會有頑強的斗爭意志和戰勝困難的信心,斗爭也更有策略,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3.讀經典、悟經典、用經典,才能有馬克思主義信仰

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注入斗爭之靈氣,那如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呢?1936 年毛澤東同斯諾談起過,他說:“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就一直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這是中文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考茨基的《階級斗爭》;以及柯卡普著的《社會主義史》。到了1920 年夏天,我已經在理論上和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從此我也自認為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盵6](P33)1992 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時說:“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ABC》?!盵7]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又一次強調指出:“共產黨人要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盵8]因此,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必須反復讀、仔細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才能品經典、悟經典,感受其真理,被其理論和實踐的魅力所吸引,做到愿學、常學、樂學,自覺地使讀經典著作常態化,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成為自己行動的指南。

偉大斗爭的前提是偉大,偉大斗爭的目標是偉大夢想,都對斗爭的主體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整體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防止斷章取義或者教條化,武裝人民的大腦,形成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確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才能在實現偉大夢想的過程中,有堅強的斗爭意志,有永不衰竭的斗爭精神,有源源不斷的斗爭力量,有靈活多變的斗爭藝術,讓偉大斗爭更有靈氣。

(二)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提高斗爭之底氣

中國精神立足于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貫穿于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整個過程,結合新時代的需要和社會發展趨勢的要求,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涵括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成為引領新時代中國人民前進的民族之魂和精神動力。

1.民族精神凝聚黨心軍心民心,提供前進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的高點將民族精神概括為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2014 年5 月,習近平指出:“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盵9]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宗教傳統等有差異,但是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特別在黨的領導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涵括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民族精神得到各族人民認同,成為最高的行為準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為新中國的建立和持續發展提供無形的精神力量。在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同心同力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新中國;用了三年時間和平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而且促進經濟發展,創造社會主義改造的奇跡;改革開放優先發展東部再帶動中西部的發展,帶動經濟騰飛;面對自然災害各族人民都伸出援助之手等,這一切都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黨心軍心民心,將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激勵引領、同心同力,攜手奮斗,攻堅克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跡。

2.時代精神催生創新型人才,創建創新型國家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精神反映,體現新時代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是為各族人民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一方面,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長期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引領世界,由于后來的閉關鎖國,漸漸落后,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我們一定要引以為戒,進一步擴大開放,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我國資源總量大,但是人口多、人均資源少,發展的起點低,走“資源依賴型”“依附型”的發展模式根本行不通,只能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人口大國變人才強國,走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迄今為止的三次工業革命都是改革創新的結果,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先后成就了世界霸主日不落帝國英國和超級大國美國?,F在科技進步與更新的速度比以往更快,可以說當今世界各國是以科技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歷史的教訓和現實國內外形勢,都要求我國要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高科技在產品中的含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樣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才有斗爭的底氣。

中國精神包含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涵括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凝聚黨心軍心民心,激勵引領新時代,時代精神催生創新型人才,創建創新型國家。它們各自的作用有一定的差異,但是也存在內在的密切聯系。民族精神為時代精神提供發展的土壤和動力,時代精神引導民族精神正確的時代發展方向。失去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成了空中樓閣,得不到人民的認同,失去現實意義;失去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就落后于時代要求或者不能正確反映時代精神需求,失去凝聚人心的力量。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在很多方面同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在國際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漸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雖然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的主題,經濟全球化及加入世貿組織給我國帶來發展機遇,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和平演變”、高新技術封鎖、增加關稅等途徑,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巨大挑戰。在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與嚴峻挑戰下,中國只有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提供前進的精神動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才能抓住機遇,提高面對挑戰的斗爭之底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磨礪堅強意志,提煉過硬本領,提高斗爭之勇氣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爆F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如果我們黨和人民沒有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沒有堅強的意志力和超強本領,面對改革的攻堅期深水區,經濟調整三期疊加,邊境領土糾紛,還處于發展中國家但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老齡化問題,生態環境壓力等問題,斗爭沒勇氣,就只能退縮不前,沒有作為。

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黨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決心強力反腐;祛除“四風”;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深化改革等,都與習近平七年的知青經歷,產生深厚的人民情懷,磨練出堅強的意志,練就超強的本領息息相關。因此,黨和國家號召領導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應該多到基層中去,到條件最差、生活最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發揚不怕困難,敢于吃苦的精神,在艱苦環境中歷練才干、磨礪意志、錘煉品性,成就本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斗爭中有勇氣,大有作為,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偉大斗爭理論與實踐的未來維度

“領導干部要有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見微知著能力,對潛在的風險有科學預判,知道風險在哪里,表現形式是什么,發展趨勢會怎樣,該斗爭的就要斗爭?!盵1]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想對事物的發展趨勢有個科學的預判,那應該掌握該事物大量的感性認識材料,進行統計篩選,從具體到抽象,采用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等邏輯方法,發揮主觀能動性,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經過實踐檢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再到實踐中去檢驗,獲得更高的認識,掌握事物的本質規律,借古喻今、情景推演,對未來作出科學的預測。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科學闡述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預測了無產階級必然代替資產階級,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預測了世界市場的形成,這兩個預測分別在俄國十月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都得到驗證。十八大以來,黨進一步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為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的行動指南。

第一,明確提出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強化黨員理想信念;從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等推進黨的建設;強化“四個意識”和“兩個維護”增強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到什么階段,黨的建設就要推進到什么階段。這是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把握的基本規律?!盵10]這些都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為未來進行偉大斗爭提供了可靠保證。

第二,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新理念、人民立場、人民主體、新的社會矛盾等理論,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針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正確反映,規定了偉大斗爭的性質、目標、策略,明確我國新時代存在的潛在問題及發展趨勢,成為未來進行偉大斗爭的行動指南。

第三,實施”一帶一路“,成立亞投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肯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正確認識一定時期內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仍然共同存在,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事實一再告訴我們,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沒有過時,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消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沒有過時?!盵11]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進行偉大斗爭符合社會發展潮流,斗爭充滿正義性,對斗爭必勝要充滿信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類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早就作出的莊嚴承諾?!盵10]明確指出進行偉大斗爭的結果不僅僅是為了中國人民,而是為了整個人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擴展偉大斗爭的視野,賦予偉大斗爭的世界意義。

十八大以來,黨進一步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賦予未來進行偉大斗爭的豐富內涵。深化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促進偉大工程建設,確保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未來進行偉大斗爭有可靠的保證。深化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指明了進行偉大斗爭的性質、方向、目的,深化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看清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增強了偉大斗爭的信心,賦予偉大斗爭的世界意義。

猜你喜歡
斗爭馬克思主義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朱允炆和叔叔們的斗爭(下)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舊政協關于停戰問題的斗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