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

2020-02-21 04:55李秋煙
社科縱橫 2020年4期
關鍵詞:三農矛盾精準

李秋煙 鄢 奮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福州 350117)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三農”問題作了一系列的指示,涉及到“三農”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科學依據的“三農”工作思想體系。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語言平實、內容豐富、邏輯嚴謹,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運用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一、物質與意識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的產物,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意識反作用于物質,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還突出地表現在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習近平指出,在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推進,他強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是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薄皩嵤┼l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盵1]通過鄉村振興提升農村物質條件,讓農民富裕起來。根據物質決定意識以及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的辯證唯物論原理,農民一定會在意識中對物質條件的提升產生反饋,意識反饋的結果:一是對黨的“三農”政策更加擁護,也就能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更加堅定不移地跟黨走;二是自身精神面貌的提升。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的原理意味著良好的精神面貌可以激發出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更大激情,從而更好更快地推動鄉村振興。

二、實踐與認識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與認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實踐決定認識;反過來,認識對實踐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確的科學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認識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來源于長期的實踐,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這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認識論。習近平在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工作期間,都曾分管或領導農業工作,在這四個地方的“三農”工作實踐讓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經歷了從萌芽到茁壯成長的過程。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實施的“山海協作”“造福工程”“閩寧協作”,在浙江實施的“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百億幫扶致富”等實踐成為精準扶貧思想的重要來源;在浙江工作期間實施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思想來源;在浙江實施的“八八戰略”“千萬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實施城鄉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三個雙萬結對”等活動成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思想的來源。此外,他在福建實施的“生態省”建設,在浙江實施的“高效生態農業”是生態保護思想理論的重要發源。習近平“三農”思想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對“三農”實踐進行指導,形成了實踐和認識的良性有效互動。

三、以聯系與發展的唯物辯證觀看“三農”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具有客觀性。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聯系具有多樣性,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整體與部分的聯系、因果聯系等。用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點看問題要求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同時,部分的功能及其發展變化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發展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服從和服務于整體。部分是整體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著部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中運用了唯物辯證法中的聯系與發展觀及方法論。習近平看待“三農”問題時,并不是就“三農”論“三農”,而是將“三農”放在全局大背景下來論述。他在福建任職期間就敏銳地指出,“農業興、百業興;農業衰、百業衰;農業萎縮、全局動搖”[2],“要把農業的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統籌考慮,把農村的繁榮進步放到整個社會進步中統籌規劃,把農民的增收放到國民收入分配的總格局中統籌安排”,“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3]。

將農業與全局聯系起來,農業作為部分,全局作為整體,農業服務于全局整體,如果農業發展不好又會影響到全局,因而農業在全局中是關鍵部分,所以為了全局,必須要加強農業。農村作為部分也與整個社會相聯系,農村如果不繁榮,整個社會就不能說是繁榮,所以,要讓整個社會繁榮,就必須要讓農村繁榮。農民的增收也是國民收入分配的重要一環,也即習近平強調要將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分配的總格局中統籌規劃。

習近平運用了聯系與發展的方法論,將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與全局聯系起來。習近平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盵4]將鄉村振興置于現代化國家的全局背景下來考慮。同時,習近平還將鄉村與城市聯系起來,認為鄉村與城市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鄉村與城市應該融合發展。他強調,要“把農村和城鎮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加以統籌協調,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通盤考慮城鄉發展規劃編制,一體設計,多規合一,切實解決規劃上城鄉脫節、重城市輕農村的問題”[3]。村與城市客觀上是相互聯系的,這兩者不能割裂開來。一直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就是將相互聯系的鄉村與城市割裂開來所導致的。所以,要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就必須用聯系的觀點來看待鄉村和城市,必須將鄉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通盤考慮,讓鄉村與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等化,習近平強調,“基礎設施的改善,向一體化方向走,城市向農村延伸,水電路橋將來村村通、戶戶通”[5]。對于生態環境問題,習近平也將農村生態與城市生態聯系起來作為整體考慮。他指出,“廣大農村地區是整個城市不可或缺的生態屏障,是城市的‘氧吧’和‘綠肺’,這是其他任何產業不能替代的”[5]。農村生態好了,不僅僅是農村受益,城市也會受到農村好的生態環境影響,因為城市生態與農村生態也是相互聯系,相互促動的。

四、以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看“三農”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亦稱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的規律或矛盾規律。它揭示出社會和思想領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既統一又斗爭,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習近平科學地運用了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來說明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盵6]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是一個矛盾統一體,進行生態保護必然會限制某些破壞環境的經濟項目的開發,短期看可能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影響。但從長遠看,生態保護可以倒逼經濟從粗放、高污染、不可持續型經濟向集約、綠色、可持續的經濟轉型,所以,生態保護長遠來看一定有利于經濟發展。習近平在青??疾鞎r進一步指出在生態保護區:“禁止開發不是妨礙開發而是有利于發展?!盵7]習近平利用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科學地揭示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為農村保護生態、發展經濟指明了方向。

五、以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及辯證的否定觀看“三農”

在唯物辯證法中,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矛盾的一般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矛盾的個性。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有“三農”問題,這就屬于矛盾的普遍性,但中國的“三農”問題與外國的“三農”問題又不可能完全一樣,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在看待國外“三農”經驗時,習近平強調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互利合作”,絕對不能照搬國外的“三農”經驗。習近平指出,西方“那種大農業的道路看來不行,就看東北那些人少地多的地方怎么樣,那也有個成本問題”,“很多東西啊一定要因地制宜。什么是科學,并不一定是大、洋、全,并不一定是所謂的機械化。要最小成本、最大效益,什么事情都離不開現實”?!皬娜硕嗟厣?,從耕作習慣,從人文背景,日韓模式與我們有相似條件,但也不能照搬。他們那個體系,他們那個發展脈絡,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們則不能拋開我們的歷史。所以,既要借鑒外面,又要走自己的路[8]”。

習近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論述也是利用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唯物辯證法思想。農村貧困問題是矛盾的普遍性問題,但是造成貧困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如惡劣的地理自然條件、短缺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落后的基礎教育、疾病等原因都可能造成農民貧困問題,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面對矛盾特殊性問題,只能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方法。習近平提出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扶貧理念,正是針對性地解決貧困特殊性的科學方法。習近平指出,“精準扶貧,就是要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實現精確化配置,對扶貧對象實行精準化扶持,確保扶貧資源真正用在扶貧對象身上、真正用在貧困地區”[9](P58),“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做好這項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下好‘精準’這盤棋”[10](P74),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等‘六個精準’,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問題,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彈炸跳蚤,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11](P82-83)?!耙嬲鎸崒嵃亚闆r摸清楚。做好基層工作,關鍵是要做到情況明。情況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大家心里要有一本賬,要做明白人。要思考我們這個地方窮在哪里?為什么窮?有哪些優勢?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幫助和支持才能完成?要搞好規劃,揚長避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盵12](P57)

六、運用了矛盾轉化的唯物主義辯證法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矛盾也是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矛盾運動表現為質變和量變辯證統一的發展過程,量變積累創造質變的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代表事物根本性的變化,量變體現事物發展特征的變化。事物變化有兩種基本的形態:第一種是改變性質的變化;第二種是不改變性質的變化,代表相關特征的改變。習近平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思想體現了矛盾在運動過程中出現的新的變化特征這一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習近平指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盵13]經過改革開放40 年的高速發展后,農業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從滿足人民群眾吃飽向滿足人民群眾吃好的要求轉變。這個矛盾的轉變說明經過長時間發展后,農業產量與人民對溫飽問題要求之間的主要矛盾已經消失,溫飽已經不再是當前的主要問題了,新的矛盾是人民對農產品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吃好成為了當前主要矛盾。習近平運用矛盾的轉化規律,敏銳地意識到了當前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將農業供給側改革作為推動“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和理論深度。

七、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有一個根本性的命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歷史主體論問題上的回答。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于人民之中,深刻提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因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表現為生產發展的歷史,作為踐行生產方式主體力量的人民群眾就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人民群眾首先是通過物質生產活動,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階級斗爭、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來創造歷史。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習近平關于“三農”重要論述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原理。他強調要以人為本謀“三農”,就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將農民看作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核心力量。習近平指出:“把我們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工作路線貫穿于‘三農’工作的各個方面;就是要明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增進利益和保障權益問題;就是要把切實提高農民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三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苯鉀Q“三農”問題必須“發展為了農民、發展依靠農民、發展成果由農民共享”。習近平強調要充分調動農民的主觀能動性,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投入到農業、農村的發展中。他指出,“農村要發展,根本要依靠億萬農民”[3],“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但并不是說黨和國家要大包大攬。要鼓勵個人努力工作、勤勞致富,要創造和維護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社會環境,讓每個人通過努力都有成功的機會”[14],“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推進鄉村振興,是為了農民,也要依靠農民,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15]。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必須“考慮農民的利益”,必須“要讓農民積極參與鄉村建設”,“鄉村振興干什么,怎么干,政府可以引導和支持,但不能代替農民決策,更不能違背農民意愿搞強迫命令。即使是辦好事,也要讓農民群眾想得通”[15]。

猜你喜歡
三農矛盾精準
幾類樹的無矛盾點連通數
數說2021“三農”新變化
商務部:多措并舉惠“三農”
再婚后出現矛盾,我該怎么辦?
2020年“三農”十大新聞
精準防返貧,才能穩脫貧
矛盾的我
對矛盾說不
40年,時光軸下的“三農”演進
精準的打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