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環境下的文化古跡詮釋路徑

2020-02-22 06:15劉昇雨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古跡湯普森管理者

劉昇雨

(泰國藝術大學 建筑系,泰國 曼谷 10200)

文化旅游作為當下的旅游熱門方式,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文化古跡的詮釋作為文化旅游中重要的內容,在信息化時代被賦予多元的意義。西悉尼大學學者Rusell Staiff和Robyn Bushell對文化古跡詮釋提出的觀點認為,文化古跡詮釋應該包括3個維度:第一,游客肉眼可見事物及所見之物相關的信息;第二,游客對其所處環境和文化古跡所象征意義的進一步理解;第三,游客自身形成對世界的認知和看法,以及對當下事物和環境的感知。本文以此為基礎,嘗試對旅游環境下的文化古跡詮釋的路徑進行探究。

一、文化古跡詮釋的意義

文化古跡旅游并非近年才興起,在過去幾個世紀里它已是廣泛流行的一種旅游方式(1)Swarbrooke J.The future of the past: Heritage tourism into the 2lst century[M].Tourism: The State of the Art, 1994:222-229.。這種旅游方式為游客提供了能夠體驗懷舊之情,又能身臨其境有所收獲和自我提升的機會(2)Richard, P.Tourism and Heritage Attractions[J].Routledge,New York, 2003:253.。過去幾十年,人們對尋找身份感的渴求、對體驗不同生活方式的欲求、對拜訪遺址的熱情以及對自創解讀古跡的興趣逐漸濃厚起來。他們希望通過關注和了解人們的日常生活文化、方式和習俗,來增強自身的地域感。在此過程中,人們逐漸了解到這些日常生活背后所承襲著的豐富而重要的文化(3)Taylor, K.Cultural Mapping: Intangible values and Engaging with Communities with Some Reference to Asia[J].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2003(1) :50-61.。如今,文化旅游已成為當下最熱門的旅游之選,成為了龐大的旅游市場中重要的一個部分(4)Richards G.Tourism trends: The convergence of culture and tourism[M]. 2014.。粗略統計,文化旅游游客量占國際總客流量的40%(5)UNWTO.Tourism Market Trends[M].Madrid: UNWTO, 2004.。

二戰后對文化旅游的發展是一個轉折點。戰爭帶給人類的除了肉體的傷害外,也摧毀了人們心理的歸屬感和身份的認同感。因此,二戰結束后,人們試圖通過在殘磚爛瓦的遺跡里重拾自己的身份和歸屬,也開始重新思考文化古跡對人類的價值及其意義。由此,人們對古跡保護和管理的意識逐漸興起,并相應地推動了文化旅游的發展。

對文化古跡價值和意義的詮釋成為文化旅游的首要目標,其詮釋的效果將影響人們對文化古跡的認知和理解,進而影響管理者對文化古跡的保護和管理能否有效、可持續地進行。對游客而言,文化古跡詮釋基本是有特定目標的非正規的教育活動:通過現場學習幫助游客對古跡的意義有深刻理解,對其遺產價值有所了解,從而喚起游客對古跡保護的意識(6)Staiff, R.Heritage Interpret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A New Paradigm?[J]. AHMT:Architec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Tourism,2012(2).25-46.。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如何對文化遺產進行詮釋這一問題受到國內外學者的熱議??萍嫉陌l展豐富了人們搜索以及獲取信息的渠道,智能產品和互聯網的普及方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查閱各種信息,同時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尤其是web 2.0時代的到來,見證了科技信息時代給世界和個體帶來的巨大變革。作為科技發展的產物,信息化時代為人類構建了一個社會之網,在這個網絡里,每一個個體與其周圍的事物都緊密相連,并與之發生關系。這樣的變革無疑也對文化旅游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向文化旅游管理者提出了新的問題:面對信息化時代下龐雜的信息資源和新興的媒介平臺,該如何重構和定義文化古跡和游客之間的關系?該如何對文化古跡進行詮釋?這些問題在信息化的浪潮之下需要重新被審視和思考。筆者認為,在信息如此便捷的時代,人們愿意關掉電腦,放下手機,走出家門,前往古跡遺址去親身感受和體驗,觸摸歷史文化,其背后的動機就是問題的答案,也是在信息化時代下對文化古跡的詮釋需要達到的目的。

二、文化古跡詮釋的關鍵要素

文化古跡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和價值。如果游客對旅游體驗感比較滿意,他們自然會更支持旅游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對于旅游管理者而言,管理工作能夠得到越多游客的支持,對旅游景點的管理工作越容易進行。然而,在管理者為游客提供高品質的旅游服務過程中,他們更多的是采用傳統的做法,即關注文化古跡旅游資源的開發而非游客的體驗感(7)Hall,C.M .& McArthur,S.Heritage Management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e Human Dimension. The human dimension of heritage management: Different values, different interests, different issue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chapter 1.,對文化古跡的詮釋也主要聚焦于遺跡本身相關的歷史知識和背景的教育講解,忽略了游客的體驗感和參與感,無法跟上信息化時代的步伐。人類作為所有活動的主體,在各種活動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扮演著不同角色,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游客作為文化旅游的主體,在文化古跡詮釋中,應該被給予充分考慮。處于社會新媒體信息時代下,人類的身份復雜多樣,需求也更多元化。旅游管理者在對文化古跡進行詮釋時要弄清幾個問題:詮釋的主體是什么?詮釋的內容是什么?詮釋的對象是誰?詮釋的方式是什么?

前述西悉尼大學學者Russell Staiff和Robyn Bushell提出了對文化古跡的詮釋的3個維度。根據Staiff和Bushell的觀點,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對文化古跡詮釋的關鍵要素可簡要概括為空間體驗感、社會體驗感和身心體驗感,其方式和手段應該是多元、靈活的;其詮釋的內容應該更豐富、生動,能夠幫助游客獲得對世界全新的認知以及思考,通達身心的旅游體驗。

第一,空間體驗感??臻g體驗感作為第一維度的詮釋,解決詮釋的主體以及詮釋的內容問題。從文化古跡管理的角度而言,對文化古跡的詮釋是管理體系的一個部分。管理者需要決定他們要展示給游客和公眾的是什么。是單一的古跡,還是整體的景觀?是精心設計的環境和布局,還是隨意的安排?是常規的旅游體驗,還是有創造性的旅游經歷?這些對文化古跡管理和詮釋來說非常重要,它決定了游客和公眾對文化古跡的“第一印象”。這種“第一印象”對游客旅游的體驗感和滿意度起決定性作用。游客通過對古跡景觀整體環境、布局規劃、設施以及所營造的氛圍等“第一印象”的感知,判斷管理者想傳達給他們的思想理念以及想要他們從中獲得的體驗感。良好的“第一印象”是讓游客和管理者 “雙贏”的辦法。于游客,能獲得愉悅的旅游體驗和經歷;于管理者,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從而更易開展和進行管理。

在此,筆者以本人在泰國曼谷吉姆湯普森博物館旅游的經歷為例來說明“第一印象”的重要性。筆者對古跡博物館有濃厚興趣,聽聞吉姆湯普森博物館的傳奇故事,滿心期待地前往參觀。吉姆湯普森博物館位于曼谷市中心一條小巷的盡頭。沿著巷子往里走,喧囂的城市氣息逐漸淡去,眼前出現了蔥郁的樹木和艷麗的花叢,我知道,不遠處就是目的地。走到大門口,一塊淡藍牌子刻著淡金色字“吉姆湯普森博物館”(Jim Thompson House)。放眼望去,木質的泰式古建筑在樹叢中若隱若現。主干道兩側擺放了大大小小裝滿水的水缸,上面放置了泰國當地的鮮花。主干道左邊,一群穿著泰服的工作人員在現場演示泰絲的制作流程。入門左側設置了木質長椅,供游客休息;右側是用木頭建造的售票窗口,小木屋背后是“隱藏”的公共衛生間,古香古色的設計,木質的建造,廁所內的裝飾設計與博物館傳奇的故事相互呼應。走出衛生間沿著木質小路往里走有一個寬敞的咖啡廳,門口有一個石砌的小池塘,透過咖啡廳的落地玻璃窗就能看到。主干道的盡頭,樹木更加茂盛起來,一個木門矗立在那里,木門后是白石路,白石路盡頭就是吉姆湯普森博物館。我順著路往里走,腳踩在石頭上咔咔作響的聲音和風吹樹木的唦唦聲,讓我仿佛置身叢林之中。我前往咨詢臺,排隊等候講解員帶領參觀。講解員們穿著泰國大學生的校服,白衣黑裙(褲),筆者之后了解到,講解員大多是來參加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博物館也樂意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這里有來自不同國家的游客,博物館為游客提供了不同語言的講解。講解開始,我跟隨講解員,進入博物館,傳統泰式建筑外表下是歐洲風格的室內設計。館里收藏了很多世界各地的古物,其中有一些中國的瓷器和文物。館內的陳設按照當時吉姆湯普森的布置擺放。聽著講解員的解說,我仿佛穿越到了吉姆湯普森時代的曼谷,看著眼前歐式的陳設,又仿佛置身于歐洲,有一種時空交錯的體驗感。參觀至客廳時,我站在寬敞的陽臺上,吹著濕熱粘稠的亞熱帶風,看著綠綠蔥蔥的樹木和陽臺外的小河流,我似乎體會到了吉姆湯普森對泰國的熱情和喜愛,這種情感也感染了我,讓我與他產生共鳴。半小時的參觀瞬間結束,我卻一直依依不舍地留戀著那份獨一無二的愉悅的體驗感。之后,我又去參觀了兩次吉姆湯普森博物館。每一次參觀,都有不一樣的體驗和收獲。

吉姆湯普森博物館整體環境設計、館內布局、用色和工作人員都讓筆者感受到管理者的用心以及他們想傳達給游客和公眾的理念。從公共衛生區域的設計,到社會公益活動行為 (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管理者所詮釋的已不僅是博物館的歷史文化,而是一種專業精神和社會責任,也為此吸引了筆者再三游訪。

第二,社會體驗感。社會體驗感解決詮釋的對象問題。詮釋的對象決定了詮釋的內容。正如莎士比亞所言“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文化古跡詮釋也是如此。沒有所謂的“普通游客”和“大眾”(8)Hall,C.M .& McArthur,S..Heritage Management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e Human Dimension. The human dimension of heritage management: Different values, different interests, different issue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chapter 1.。游客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先前的經驗、價值觀、性別和年齡以及旅游的期望和需求。這些差異決定了文化古跡詮釋不應以一套固定的內容模式或以官方的教育形式進行,應該根據游客的需求和期望進行。對于游客,古跡詮釋應該是讓他們在目之所及范圍內,通過與古跡發生不期而遇的邂逅,生發豐富、生動且恒久的體驗與感受(9)Staiff, R.Heritage Interpret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A New Paradigm?[J]. AHMT:Architec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Tourism, 2012(2):25-46.。因此,文化古跡詮釋,應該多元化。管理者需從游客的角度出發,考慮游客通過古跡旅游想獲得什么。不能僅停留和局限于古跡歷史背景介紹的信息。對文化古跡的詮釋需要“接地氣”。詮釋本身就是一種媒介,對游客來說它是一把梯子,借助它,游客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它是一座橋梁,通過它,個體能與其周圍的環境發生緊密聯系;它是一根紐帶,有了它,游客的過往和當下得到連通,獲得與自我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對生活新的體驗和認知。

再次借用筆者在吉姆湯普森博物館的旅游經歷對古跡詮釋的內容進行說明。面對吉姆湯普森博物館的游客,管理者首先是在售票時對游客進行分類,按照游客的國籍和所選的講解語言把游客劃分成不同群體。其次,講解員在進行講解時會根據不同團隊(群體)對講解內容進行篩選和設計。例如,針對歐美游客,講解內容側重于吉姆湯普森的傳奇故事以及他在泰國的見聞;針對有中國人群的團隊(筆者參加的),講解員會特意講解館內收藏的中國文物;針對泰國本地游客,則側重講解吉姆湯普森對泰絲發展的貢獻。這樣的講解跳出了教科書式無趣又無意義。千篇一律的模式,從而適應游客不同的需求。此外,講解員并未以歷史教學式的方式開場講解博物館的歷史信息,而是從游客所處之地的環境、目之所及之物開始描述解說。這種方式不會帶給游客一種“機械感”,而是有效地幫游客帶入情境中。

在古跡詮釋里,詮釋的過程和方式本身也是古跡詮釋內容的一部分。詮釋的方式能否有效幫助游客對古跡進行認知和理解將直接影響詮釋的效果。詮釋者是以 “授課”的方式,還是以溝通互動的方式進行詮釋,對詮釋來說尤為關鍵,它決定了詮釋的信息能否有效傳遞給游客。如果通過詮釋能有效傳遞信息,就能幫游客充分理解并欣賞古跡。反之,將會影響游客對古跡的認知,甚至導致游客對古跡價值的輕視、不尊重。同時,有效的詮釋有助于提升游客旅游的體驗感和滿意度。良好的體驗感和滿意度是決定游客是否會成為“回頭客”的重要因素,也是決定一個旅游地是否能成為熱門的關鍵。

第三,身心體驗感。身心體驗感解決通過什么方式進行古跡詮釋。如上文中所提到,古跡詮釋并非一種單調的教育式講解,尤其在社會媒體化時代,古跡詮釋的方式應該與時俱進,更加多元和豐富。 對古跡詮釋而言,毋庸置質疑,游客是詮釋工作中最重要的角色。人們選擇旅游,是想通過旅游尋找一種“即時存在感”,通過與旅游地發生連接,成為其故事和歷史的一部分,甚至在這種連接中成“他人”,這是游客想要通過旅游獲得的體驗感和經歷。因此,詮釋的發生是一種雙向而非單向的過程,游客在其過程中,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通過親身參與,調動自己的感官和思維,對文化古跡完成自己的詮釋。相比作為“局外人”,游客通過切身體驗,與古跡產生互動和聯系,成為詮釋的“參與者”。就此而言,詮釋的方式不應該局限于解說員的現場講解或電子導覽講解器,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個故事,一場對話,甚至是一個標志和圖案?!肮袍E”不僅是一個名詞,它也是一個動詞;“古跡”是人類進行創造的活動,而不是單純的一個地點,一個建筑,一個景觀(10)Staiff, R.Re-Imagining Heritage Interpretation-Enchanting the Past/Future [M].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14.。

信息化時代,游客還可以通過各種電子產品和社交軟件與朋友和陌生人進行即時的線上交流,分享彼此的旅游經歷和體驗,交流思想,進行探討,產生共鳴,共同對文化古跡進行新的詮釋和創作。時下流行的“朋友圈旅游”是社會媒體化時代下新興的詮釋方式。游客把旅游照片或短視頻上傳分享,附以自己的解說和感受,完成自己對古跡的詮釋。這個層次的詮釋體驗感是教育式的詮釋方式無法觸及和抵達的。

對古跡的詮釋需要游客身臨其境,參與其中,啟動感官按鈕,與古跡進行一場“對話”,發生碰撞和連接,通過這種參與和互動,豐富自己的旅游體驗和經歷。同時,對游客來說,各自有不同的經歷,在詮釋過程中,他們會結合自己先前的經歷和背景,對目之所見之物進行理解和認知加工,輔以“即時存在感”,為自己創造獨一無二的旅游體驗。

對古跡的詮釋可以發生在旅游過程的任何時刻,任何地點。因為游客無法預知哪個景色會觸動他們,讓他們駐足;哪個時間點會成為他們永恒的記憶,讓他們留戀。這些“任何時間和地點”可能是在旅游地品嘗到的菜肴喚起的某個記憶;可能是旅游中遇見的人;也可能是旅游當時的一場雨或一杯咖啡。這些不確定性都會讓游客對古跡有不一樣的感知和體驗。尤其當下豐富的科技產品和社交平臺,讓古跡詮釋變得更豐富和多元化。無論游客身處何方,通過電子產品就能與古跡產生互動與連接。

三、文化古跡旅游詮釋的有效路徑

詮釋所關注的是最古老、最宏大或最稀有事物背后深層的意義。它并非僅僅告訴人們某種植物的名稱或某個建筑的歷史。詮釋是一種整合的、創造的和激勵人心的學習方式。它為人們發現紛繁復雜的世界提供了一種途徑,同時讓人們了解自己在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詮釋帶給人的是觸動內心的震撼,人們的假想因此受到挑戰,學習的興趣得以激發。好的詮釋是人們茶飯間仍會回想起的經歷體驗(11)McArthur, S.Introducing the undercapitalized world of interpretation[M]. The Ecotourism Society, 1998:63-85.。由此,在旅游環境下,對文化古跡的詮釋應該以人為本,從詮釋的關鍵要素著手。

第一,創造豐富的空間體驗感??臻g體驗感是游客對文化古跡旅游的“第一印象”,它決定游客對旅游地的興趣度和滿意度。因此,創造豐富的空間體驗感是進行文化古跡旅游開發的首要路徑。就管理者而言,應該從更廣的維度對文化古跡詮釋進行思考和規劃,為游客提供良好的視覺和服務體驗。旅游地垃圾桶的設計和布局,公共區域的圖案和標志,工作人員的著裝,甚至是當時的天氣狀況都會影響和決定游客對旅游地的初印象。因此,管理者進行旅游開發時,需要充分考慮文化古跡周圍的自然因素,結合整體環境進行規劃布局,創造和諧的氛圍。例如,游客休閑區的設計可借助旅游地的素材,利用戶外的樹蔭或景觀,設置戶外休閑區,基礎設施的用材和設計應與周圍環境相融洽。同時,休閑區的服務要為游客提供休閑放松的體驗感而非旅游地“購物超市”的嘈雜擁擠感。此外,旅游地的圖案標志以及工作人員的衣著設計也需與整體氛圍相協調。管理者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建造“體驗館”,為游客提供豐富的選擇。

第二,創造互動的社會體驗感。文化古跡旅游的互動能幫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化古跡,完成旅游體驗。首先,管理者應該設計游客與講解員互動的環節和內容,讓二者有“自由發揮”的空間。講解員不是“機械的”信息輸出者,而是靈活的引導者和創造者,幫助游客更好地融入情境中,為游客創設想象的空間,帶領游客暢游其中,發現精彩。其次,管理者需要對游客進行分類,按照游客不同的背景和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制”講解,激發游客的興趣和好奇,從而讓游客積極地參與互動,加深游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第三,創造愉悅的身心體驗感。對旅游地而言,能否為游客提供愉悅的身心體驗感是決定一個旅游地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者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創設“云端互動”區,游客可以通過“云端互動”和其他游客進行交流分享,從中獲得新的認知和體驗?!霸贫嘶印钡膬热菘梢允钦掌投桃曨l的分享,也可以以文字形式記錄自己的旅游體驗和感想。管理者可以從“云端互動”區選出最受歡迎的旅游體驗者,邀請其作為“云講解員”,通過在線直播或錄制視頻的方式為其他游客進行講解。

在文化古跡旅游中為游客創造愉悅的身心體驗感,不僅需要管理者的努力,也需要游客自身的積極配合參與。游客作為旅游中的重要角色,對旅游過程和結果發揮著主觀能動作用。因此,作為游客,需要轉換旅游思維觀念,帶著“不期而遇”的期待前往古跡旅游,不是以“到此一游”的“打卡”式旅游方式走馬觀花。同時,游客需要帶著一顆好奇心,積極參與對文化古跡的探索發現,不囿于表面的信息。

對文化古跡旅游而言,要完成上述3個維度的體驗感,不是旅游管理者或是游客單方面的工作,它需要多方共同參與配合完成,也因此,賦予了文化古跡詮釋更豐富的意義。

四、結 語

至此,筆者將回到文章開頭所提的問題,為什么在獲取信息如此便捷的時代,人們還要選擇旅游?以此問題的答案作為結語。在信息媒介豐富多樣的時代,我們可以在家,打開網頁搜索旅游地的信息和圖片,觀看相關視頻照片,進行“云端”旅游,但我們并不滿足這樣的旅游方式。答案顯而易見,因為人類是社會動物,與周圍的事物發生聯系,進行社交是人類的本能。尤其在新冠疫情居家期,人們充分感受到與社會和世界發生關系、進行互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想要發生這種聯系的迫切感。我們無法僅僅躺在椅子上,劃著手機屏幕,刷著各種信息,進行體驗感和互動感為零的“云端”旅游,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身臨其境的“即時存在感”。相比學習無用的信息,游客通過旅游所追求的是對旅游地進行自己獨有的詮釋創作經歷和一種參與感,以及那種期待“不期而遇”驚喜。 這些 “不期而遇”的意外收獲是無法通過宅在家的“云端”旅游來實現。只有通過游客身臨其境,親自感受與體驗,觸摸歷史,與古跡對話,調動多種感官對信息整合,從而形成超出預期的體驗感,這些體驗感無法僅靠電子產品和信息獲得。這也是游客愿意走出家門到古跡遺址去旅游的原因之一,他們想要去感受這種參與互動帶來的意義。信息化時代賦予文化旅游更豐富、深遠的意義,在此背景下,文化古跡詮釋并非是一種教育,它不應該是學校教科書式的內容,應該是一個魔法盒,打開它,擁有無限可能和精彩。

猜你喜歡
古跡湯普森管理者
古跡“開發”之憂
會做生意的湯普森
敦煌古跡旅游景點與《周易》
因情緒失控而被毀的競選
卷首語
“60分湯普森”一戰封神
劉明懷: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當有所作為
管理者當有所作為
給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