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G-rhG-CSF 不同給藥方案對乳腺癌化療后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影響探討

2020-02-25 02:14王梅娟
醫藥前沿 2020年29期
關鍵詞:中性粒細胞乳腺癌

王梅娟

(江蘇省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江蘇 鹽城 224001)

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是乳腺癌化療后最為常見和嚴重毒副反應之一,可導致治療周期延長,藥物治療劑量下降,而嚴重感染發生甚至威脅生命安全[1-2]。近年來PEG-rhG-CSF 開始被相關指南及專家共識推薦用于化療后骨髓抑制所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治療,并取得令人滿意效果[3]。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每周期使用1 次即可,但亦有報道通過調整頻率獲得更佳療效,但國內相關報道較少[4]。本文對我院收治的行三周化療方案乳腺癌患者采用PEG-rhG-CSF 不同給藥方案進行分析,旨在探討PEGrhG-CSF 不同給藥方案對乳腺癌化療后對中性粒細胞減少癥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分析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行三周化療方案乳腺癌患者共78 例,其中40 例化療后24h 給予PEG-rhG-CSF 皮下注射100μg/kg,設為對照組;38 例化療后24h 和72h 采用三周化療方案后給予PEG-rhG-CSF 皮下注射50μg/kg,設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穿刺病理活檢確診乳腺癌[5];②ECOG評分0~2分;③預計生存時間>3 個月;④肝腎功能正常;⑤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導致骨髓抑制;②免疫系統疾??;③其他毒副反應導致化療未順利完成;④精神系統疾??;⑤臨床資料不全。兩組性別、年齡、病理組織學分型及臨床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性粒細胞水平比較(±s,×109/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性粒細胞水平比較(±s,×109/L)

組別 例數 第1 周期 第2 周期化療前1d 化療后1d 化療后5d 化療后10d 化療前1d 化療后1d 化療后5d 化療后10d對照組 40 3.21±0.77 2.76±0.61 2.21±0.57 2.16±0.53 2.36±0.55 3.28±0.79 2.84±0.74 2.51±0.44觀察組 38 3.27±0.79 3.20±0.72 3.07±0.60 2.80±0.65 3.28±0.82 3.23±0.72 3.10±0.62 3.48±0.65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三周化療方案;對照組在化療后24h 給予PEGrhG-CSF 皮下注射100μg/kg;觀察組則在化療后24h 和72h 采用三周化療方案后給予PEG-rhG-CSF 皮下注射50μg/kg;兩組均接受2 個周期化療后進行療效評估。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第1 周期和第2 周期中性粒細胞水平,分別于每個周期化療前1d、化療后1d、5d 及10d 抽取外周靜脈血進行血常規檢測;②記錄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和發熱發生情況;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判定標準為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2.0×109/L;發熱判定標準為腋溫>38℃且持續1h[6]。

1.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21.0 軟件處理數據;其中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以(%)表示,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性粒細胞水平比較

觀察組第1 周期化療后第1d、5d 及10d 天中性粒細胞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第2 周期化療后第5d 和第10d 中性粒細胞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其他時間點中性粒細胞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和發熱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和發熱發生率分別為40.00%、32.50%,觀察組分別為10.53%、10.53%,觀察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和發熱發生率比較[n(%)]

3.討論

化療藥物在抑殺腫瘤細胞同時亦可損傷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導致嚴重骨髓抑制,其中以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最為常見[7-8]。PEG-rhG-CSF 相較于rhG-CSF 具有藥物半衰期延長,血漿藥物濃度穩定等優勢[9]。目前臨床推薦PEG-rhG-CSF 單次給藥用于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及繼發發熱預防,但以往報道顯示患者中性粒細胞水平波動幅度較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和發熱發生率仍相對較高[10-11]。針對這一問題,本次針對性劑量密集型化療乳腺癌患者采用PEG-rhG-CSF 分次給藥方案,探索能否進一步改善預防效果和臨床預后。

結果顯示,觀察組第1 周期化療后第3d、5d 及10d 天中性粒細胞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第2 周期化療后第5d 和第10d 中性粒細胞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其他時間點中性粒細胞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化療后24h 和72h 采用三周化療方案后給予PEG-rhG-CSF 皮下注射50μg/kg 有助于提高化療后中性粒細胞水平,變化趨勢更為平穩;而單次給藥患者中性粒細胞水平變化幅度更為劇烈,與以往報道結果相符[12]。同時對照組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和發熱發生率分別為40.00%、32.50%,觀察組分別為10.53%、10.53%,觀察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說明乳腺癌化療后患者接受分次PEG-rhG-CSF 皮下注射在預防性粒細胞減少癥和發熱發生方面更具優勢,這可能與分次給藥能夠維持中性粒細胞水平穩定有關。

綜上所述,化療后24h 和72h 采用三周化療方案后給予PEG-rhG-CSF 皮下注射50μg/kg 用于乳腺癌化療后患者可有效提高中性粒細胞水平,降低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和發熱發生風險。

猜你喜歡
中性粒細胞乳腺癌
絕經了,是否就離乳腺癌越來越遠呢?
經方治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發熱案1則
英文的中性TA
乳腺癌是吃出來的嗎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嗎
別逗了,乳腺癌可不分男女老少!
高橋愛中性風格小配飾讓自然相連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的治療進展
誤診為嗜酸粒細胞增多癥1例分析
一株中性內切纖維素酶產生菌的分離及鑒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