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腸間質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組化分析

2020-02-25 02:13甘忠貴盧運龍通訊作者
醫藥前沿 2020年29期
關鍵詞:胃腸道免疫組化胃腸

甘忠貴 盧運龍(通訊作者)

(百色市人民醫院病理科 廣西 百色 533000)

胃腸道間質瘤是指起源于卡哈爾氏間質細胞的軟組織肉瘤,主要與神經細胞與食物消化過程中的腸道運動有關[1]。此類患者并無特異的臨床表現癥狀,因此在臨床診治患者時,并不能依靠問診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診斷。據相關文獻顯示,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具有較為獨特的病理學表現以及免疫組化特征,可根據患者臨床病理以及免疫組化的分析對患者確診治療,對提高患者診斷準確率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2]。本次實驗針對本院治療的胃腸間質瘤患者的臨床病理以及免疫組化特征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診斷治療胃腸間質瘤患者提供可靠的依據,具體實驗內容見下文所示。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治療的胃腸間質瘤患者80 例,其中男性患者45 例,女性患者35 例,年齡35 ~56 歲,患者皆經由臨床病理檢查確診為胃腸間質瘤患者;所有患者皆未患有其他嚴重疾??;所有患者皆呈現嚴重程度不同的嘔血、上腹部疼痛、吞咽困難、黑便、觸摸腹部包塊等臨床癥狀;本次實驗經由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可開展實驗。

1.2 方法

本次實驗所有患者的檢驗標本皆采用濃度為10%的福爾馬林幫助固定后,將其進行脫水,隨后采用石蠟進行包埋以及切片,切片厚度為4mm,隨后染色觀察患者腫瘤病理組織,免疫組化采用SP 法進行指標檢測。

1.3 指標判定

觀察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組化檢查結果。其中病理特征包括腫瘤性質、腫瘤發病部位以及腫瘤細胞;表現為惡性腫瘤、良性腫瘤、交接性腫瘤、胃部腫瘤、直腸部腫瘤、小腸部腫瘤、結腸腫瘤、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混合細胞。

免疫組化檢查包括CD34 檢出陽性率、CD117 檢出陽性率、SMA 檢出陽性率。

腫瘤交接性以及惡性判斷標準:惡性標準:腫瘤可呈現浸潤局部黏膜以及周圍器官組織;出現遠處器官遷移現象。腫瘤交接性標準:患者胃部的腫瘤直徑超過5.5cm;患者腸道部位的腫瘤直徑超過4cm;腫瘤出現壞死現象,細胞增生較快。如患者出現單項惡性指標或者兩項及以上交接性指標時可診斷為惡性腫瘤,如僅出現單項交接性指標時即判定為交接性腫瘤,如患者上述指標皆未出現即可判定為良性腫瘤。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 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表示方式為(n,%),若分析后顯示為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分析患者腫瘤性質

實驗數據顯示,80 例患者的腫瘤性質檢查中,檢出良性腫瘤20 例,占25%,交接性腫瘤40 例,占50%,惡性腫瘤20 例,占25%,由此證明,胃腸間質瘤患者多發生于交接性腫瘤患者。

2.2 分析患者腫瘤發病部位

根據觀察分析患者腫瘤發病部位后得出以下數據:胃部腫瘤患者15 例,占18.7%,直腸部腫瘤患者17 例,占21.2%,小腸部腫瘤患者30 例,占37.6%,結腸腫瘤患者18,占22.5%;由此可見,小腸部出現腫瘤的幾率明顯比其他部位出現腫瘤的幾率要高,詳見表1 所示。

表1 患者腫瘤發病部位分析

2.3 分析患者腫瘤細胞

根據觀察分析患者具體腫瘤細胞后得出以下數據:梭形細胞患者出現35 例,占比43.8%,上皮樣細胞患者出現25 例,占比31.2,混合細胞患者出現20,占比25%,由此可見,患者發病后,梭形細胞占比最高,其次為上皮樣細胞,詳見表2 所示。

表2 患者腫瘤細胞分析

2.4 分析患者免疫組化檢查結果

將所有胃腸間質瘤患者進行免疫組化檢查后對其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分析數據顯示,本次實驗患者CD34 檢出陽性率70 例,為87.5%,CD117檢出陽性率75例,為93.7%,SMA檢出陽性率12例,為15%;由此可見,胃腸間質瘤患者免疫組化檢查中,CD34 以及CD117 檢出陽性率最高,因此在針對該類患者的診斷以及治療中,CD34 以及CD117 是必不可少的一組抗體,詳見表3 所示。

表3 患者免疫組化檢查結果(n,%)

3.討論

胃腸道間質瘤發病率較低,高發于中老年人群,青年患者較為少見,多數患者患病部位皆在胃部以及小腸部位,腸系膜以及網膜等較為罕見。該類患者并無特異性的臨床癥狀表現,病程可短至數天,但長期病程可達數年以上。一般情況下惡性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病程多在數月以內,無臨床癥狀[3]。但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可經由體檢發現部分腫瘤較大的患者觸及腹部活動腫塊,腫瘤表面光滑,或呈結節狀。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胃鏡檢查的方式逐漸應用,采用胃鏡檢查的方式可觀察到患者腫瘤部位以及腫瘤的大小。但胃鏡檢查的方式并不能分辨患者腫瘤內部的免疫組化結果[4-5]。病理學檢查具有診斷率高,誤診、漏診率低等優勢,可觀察到在大體標本中,胃腸道間質腫瘤直徑從1cm 到>20cm 的范圍內,呈局限性增長,多數腫瘤并沒有完整的包膜,部分腫瘤可以觀察到假包膜,體積大的腫瘤可伴隨囊性變、腫瘤壞死、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腫瘤破裂,也可穿透粘膜造成潰瘍出現[6]。一般情況下患者腫瘤發病部位多位于胃腸粘膜下層、漿膜下層和肌壁層。另外腫瘤境界清晰,向腔內生長者多呈息肉樣腫塊常伴發潰瘍形成,向漿膜外生長形成漿膜下腫塊[7]。同時臨床上消化道出血與觸及腫塊是常見的病癥之一,位于腹腔內的間質瘤,腫塊體積通常較大。70%的胃腸道間質腫瘤呈現梭形細胞,部分呈現上皮樣細胞,包括梭形、上皮樣細胞混合型和類癌瘤、副神經節型,據相關臨床研究顯示非梭形、上皮樣細胞的細胞學形態可基本排除胃腸道間質腫瘤的診斷[8]。此外,胃腸道間質腫瘤的免疫組織化學的診斷特征是細胞表面抗原CD117(KIT 蛋白)陽性,CD117 在胃腸道間質腫瘤的細胞表面和細胞漿內廣泛表達,而在所有非胃腸道間質腫瘤的腫瘤細胞內均不表達,CD117 的高靈敏性和特異性使得它一直是胃腸道間質腫瘤的確診指標。CD34 是一種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內皮細胞和骨髓造血干細胞上,它在間葉性腫瘤的表達有一定意義,CD34 在60%~70%的胃腸道間質腫瘤中陽性,但由于它可在多種腫瘤中表達,僅對胃腸道間質腫瘤有輕度的特異性,平滑肌肌動蛋白(SMA)一般陽性率分別是30%,均沒有診斷的特異性[9]。

本次實驗針對本院收治的胃腸間質瘤患者作為實驗對象,觀察患者的病理學特征以及免疫組化結果,實驗數據顯示,胃腸間質瘤患者多發生于交接性腫瘤患者;小腸部出現腫瘤的幾率明顯比其他部位出現腫瘤的幾率要高;患者發病后,梭形細胞占比最高,其次為上皮樣細胞;胃腸間質瘤患者免疫組化檢查中,CD34 以及CD117 檢出陽性率最高。同樣,在丘剛[10]的實驗中,將其收治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35 例作為實驗對象,實驗結果顯示,小腸以及胃部發生腫瘤的患者占比最高,同時CD34 檢出陽性率為71.43%,由此學者實驗證明,CD34 以及CD117 是必不可少的一組抗體,病理檢查以及免疫組化是確診胃腸道間質瘤的主要應用手段。

綜上所述,CD34 以及CD117 是胃腸道間質瘤患者診斷中較為關鍵的指標,在針對該類患者的診斷以及治療中可將患者臨床病理觀察以及免疫組化分析聯合對胃腸間質瘤患者進行檢查,有利于更準確的對患者作出病情的診斷。

猜你喜歡
胃腸道免疫組化胃腸
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的開發與應用
胃腸道間質瘤的CT診斷價值
你的心情決定胃腸的健康
夏枯草水提液對實驗性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治療作用及機制研究
嬰幼兒原始黏液樣間葉性腫瘤一例及文獻復習
結直腸癌組織中SOX9與RUNX1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藥膳調治胃腸型感冒
超聲內鏡在胃腸間質瘤中的診斷價值
護理干預在無痛胃腸鏡術中的作用
子宮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組化特點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