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與流派

2020-02-25 16:10穆子丹
福建質量管理 2020年16期
關鍵詞:戰略規劃學派競爭

穆子丹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在20世紀初,企業管理側重于偏差控制和復雜管理,管理主要通過預算控制;到20世紀50年代,企業管理的重點為預測與復雜性管理,管理的主要形式為長期計劃;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注重管理的戰略性,企業管理側重于戰略推進與能力變革,形式主要是戰略計劃;20世紀70年代中期重點轉向與環境相適應,管理形式發展為戰略管理理論。到80年代,邁克·波特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理論的集大成者,企業開始注重內部核心競爭力的開發。到90年代中期,新戰略管理理論發展,企業間競爭合作形成逐漸成為主流。

一、20世紀60年代——戰略規劃學派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錢德勒出版《戰略與結構:工業企業史的考證》,開創了而企業戰略研究的道路。他認為企業戰略必須適應環境的變化,營銷策略要配合需求環境,組織結構要配合企業戰略的變化而變化。錢德勒將戰略定義為:確定一個企業基本的長期目標,對實現該目標所必須采取的行動和對資源的分配。因為這一系列具有先導性的思想,錢德勒被工人為是環境-戰略理論的第一位企業戰略專家。

在錢德勒的思想基礎上,出現了兩種相似的學派——“計劃學派”和“設計學派”。這兩個學派的思想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承認高層管理者在企業管理中起到的關鍵作用,企業的高層負責企業發展的計劃的設計,戰略實施過程的人員要對高層負責,最終結果由高層審核。

在這一時期,國際市場逐步開放,經濟一體化趨勢增強,企業的目光逐漸從自身移向了消費者。戰略規劃學派中雖然存在著不同意見,但總的來說核心是一致的,該時期的學者們一致認為企業戰略的制定要基于環境,要對外部未來情況進行科學預測并據此進行規劃設計。

二、20世紀70年代——環境適應學派

戰略規劃學派核心思想是跟企業的外部環境來調整企業內部規劃和組織結構。但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變,呈現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尤其是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得企業外部環境變化節奏逐漸加快,企業經營受外部沖擊頻率愈高。戰略規劃學派主張的關于“未來的可預測性和可規劃性”受到了質疑,環境適應學派應運而生。環境適應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奎因、明茨伯格等學者,他們對傳統的戰略規劃學派進行了批判發展。1980年,奎因提出了“邏輯改良的戰略思想”,他認為企業的戰略決策者受理性認識的限制性以及環境的不可預測性影響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所以戰略規劃和發展策略制定必定要是循序漸進的,要不斷觀測周圍環境的變動趨向來調整戰略規劃。

70年代的環境適應學派在對戰略規劃學派的批判發展基礎上更加明確了企業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認為去預測環境往往是是較難的,應當納入環境的動態因素來制定戰略。但這一理論并沒有提出更加具體的企業戰略管理策略,對企業的指導意義有限。

三、20世紀80年代初期——產業組織學派

產業組織學派顧名思義就是側重與產業層面的組織分析,這一理論重視行業環境對企業經營效果的影響,這一點延續了70年代的環境適應學派的思想。產業組織學派將企業的競爭力總結為兩個:企業所處的行業的盈利能力以及企業在行業中所占份額。該理論成熟的標志是1959年哈佛大學學者貝恩在其著作中研究了產業集中度、產品差異化、產業進入壁壘等因素對市場結構和企業經營的影響。舍勒在1970年進一步將其系統化,構架了SCP(結構-行為-績效)產業分析模型框架。該研究框架構成了產業組織競爭戰略理論的理論根源,該學派認為,企業應當根據本身所處的產業結構來確定戰略導向,企業的行為又和企業的經營效果息息相關。哈佛大學的競爭戰略專家邁克爾·波特是80年代該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波特首先強調行業分析的重要性:“產業結構分析是建立競爭戰略的基礎”,“理解產業結構永遠是戰略分析的起點”。

波特的理論在過去幾十年都受到企業管理學家的普遍認同,但也有學者對其觀點進行了質疑。有學者認為企業競爭情況還受到顧客的分布情況影響,并且五力模型包含的因素還不足以完整地描述一個行業的競爭情況。

四、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早期——基于資源理論與基于能力理論

美國學者沃納菲爾特在20世紀80年代就發表過相關文章,奠定了資源理論的框架。他最早提出了企業內部資源的重要作用,認為企業成功的關鍵是企業擁有的異質的資源組合,戰略制定者必須提出與本企業相適應的管理策略,在某種程度上當企業擁有的資源是高成本而又無法模仿時,與之相連的租金流便是持續的。資源理論本質上致力于開發能為企業帶來持續競爭力的企業內部資源。1997年Barney將資源戰略觀點整合,提出了對獨特資源的判斷標準:這些資源必須要是稀缺的、有價值的、不具模仿性的且不可替代的。格蘭特(R.M.Grant)1991年發表《競爭優勢的資源基礎論》一文,進一步總結全是獨特資源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成為資源基礎論的集大成者基于資源理論靜態地分析資源的價值,缺乏動態思維,而基于能力理論則將資源重要性舍棄,沒有認識到能力與資源之間的重要性,兩者的缺陷也推動了戰略理論進一步發展。

五、20世紀90年代后期——動態能力理論和新型生態合作競爭戰略理論

20世紀末技術競爭激烈,產業環境日益動態化受基于資源理論和基于能力理論的影響,企業建立核心競爭力之后習慣于以往的成功模式而忽略了外界的環境變化,所以企業犧牲了戰略的靈活性為代價,陷入了困境,這就推動了動態能力理論的出現。1996年穆爾出版了《競爭的衰亡》,從生態系統角度描述市場活動,提出了戰略生態理論。該理論強調企業應該在一個利益相互聯系的龐大動態系統中與合作者共同進化,將自身置于生態系統中,實現與其他成員(供應商、生產者、競爭者和其他利益著)的有機結合,實質上是對外部力量的整合和系統網絡的粘合。穆爾的“從用生物學解釋市場活動”要區別于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想,因為這表現為經濟活動是在將弱者驅逐淘汰,穆爾提出的生態合作競爭則是全新的概念,力求“共同進化”。

結語

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在眾多學者的整合梳理下,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科學的實施方法和使用的理論工具,在各國企業均得到廣泛應用。自從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發展,5G技術的出現將成為全行業革命的引爆點,企業將面臨更加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一切管理活動歸根結底都是人的活動,隨著環境的變化,人的思維必須也要改變,戰略管理作為企業未來生存發展的關鍵,應該結合組織中的具體情況,做出適合組織長遠發展的戰略決策,同時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適當調整。

猜你喜歡
戰略規劃學派競爭
先上馬,后加鞭——中國戲曲的演化路徑與“前海學派”的深度闡釋
對“京都學派”元雜劇曲詞評點的詮釋
創建梵凈山學派 培育梵凈山學
對戰略規劃評估體系研究的思考
感謝競爭
論油氣田戰略規劃與投資風險管理
“一帶一路”戰略規劃探究
圖書館戰略規劃的制定與實施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試析子思學派的“誠敬”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