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越邊境壯族、岱族、儂族木偶戲的發展和傳承研究

2020-03-14 21:01覃肖華
人物畫報 2020年20期
關鍵詞:木偶戲壯族傳承

摘 要:中越邊境的壯族、岱族、儂族是同生根民族,雖然屬于不同的兩個國家,并有著不同的民族稱謂,也受不同國家文化的影響,但三個民族之間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始終保持著一定的文化共性,有著相似的戲劇文化發展。對三個民族木偶戲的發展做簡單概述,闡述保護傳承木偶戲的價值和意義,提出傳承的對策,有助于進一步深入中越跨國民族的研究,增進中越文化的溝通和交流。

關鍵詞:壯族;岱族;儂族;木偶戲;發展;傳承

壯族、岱族、儂族同源于古代中國南方至越南北部的“西甌”“駱越”族群,雖然已經逐漸分化并成了不同的民族,但基本上還保持著共同的民族特征,文化上極為相似,在中越邊境中國一側人數最多的民族是壯族,在越南一側是岱族、儂族。

一、中越邊境壯族、岱族、儂族木偶戲的發展

壯族受漢族影響大,岱族、儂族既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也受京族的影響。越南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岱、儂族的專家阮氏安在《岱儂族的民間信仰》指出:在越北的岱族最突出的特點是,京、岱、儂文化交叉于其身,在岱人文化中,既有京族的因素,也有從平原京人傳播來的漢文化,還有岱族的文化及儂族從中國接受來的漢文化的傳播,如果岱人受漢文化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京族傳播的話,那么儂人直接受中國漢文化的影響多 。

壯族民間戲劇種類豐富多樣,目前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地域方言的不同可分為北路壯劇和南路壯劇,它們大約始于清朝道光( 19 世紀前葉) 年間,截止到目前,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南路壯劇又稱靖德壯戲,因其有呀、哈、嗨等詞和節奏又稱“呀嗨戲”,流行于使用壯語南部方言的廣西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東、田陽等縣,其中壯族提線木偶戲,流行于靖西一帶,木偶戲以壯語為主,靖西木偶戲的發展最初是木頭戲,在木頭戲的基礎上發展出呀嗨戲,由真人代替木偶演出。壯族木偶戲是用五根吊線操作木偶進行搭臺演出,并配以打擊樂,用木偶代替真人講述著古代傳說、英雄事跡、民間故事。木偶師多才多藝,集導演編劇演出于一人,匯男聲女聲高音低音于一嗓,飾生旦凈末丑于一身,一人一臺戲,且可以一演數小時。唱腔被融入了壯族的山歌元素以及壯族特有的末倫唱腔,包含了人物的喜怒哀樂情緒,表現力十分豐富,且用壯族本土語言壯話進行演繹,更增添了壯族木偶戲的民族特征。

岱族、儂族民間戲劇最主要的劇種是木偶戲,也是現今越南唯一還保存著的木偶戲,發展慢,但富有自己本民族特色,流行于中越邊境的河廣、重慶等縣,是從壯族木偶戲發展而來的,兩者具有很親密的親緣關系。岱族、儂族的木偶戲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與壯族木偶戲的發展極為相似:第一階段是木頭戲,又稱木偶戲,用木頭制成的人偶表演的劇種。約18世紀左右,此劇種由從中國遷入越南的儂人、中越邊境的中國木偶藝人引進越南境內,與當地民俗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種新劇種,在當時極為盛行,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和其他劇種一樣,木偶戲也經歷了興盛和衰敗,最開始時木頭戲在街頭、集市以及村里的廟會中表演,后來發展到法屬時期,只是在官員家里或賭場表演。第二階段是呀嗨戲,此劇種約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是木偶戲衍生的新劇種,流行于越南高平省和涼山省,人們逐漸放棄原先只用木偶表演的形式,轉變成真人表演為主的表演形式,劇本和原先的木偶戲差不多,大多是從中國傳入的劇本,如《西游記》、《梁山伯與祝英臺》、《花木蘭》、《三國演義》、《朱買臣》等,木偶藝人融入自己的民間文化,改編成為觀眾喜愛的劇本。從木頭戲轉到呀嗨戲,其發展創新的地方是在表演的同時加入了說唱形式,增加了很多本地其他民歌和“天”音樂,體現了現代題材。

壯族、岱族、儂族三民族的木偶戲都是從外族木偶戲發展而來,在進入三民族本地后,因為其獨特而穩定的文化環境,在長期的發展中,與許多外族文化相碰撞,是外來文化與本民族文化融合催生的產物,都吸收了許多兄弟劇的特色,如壯族吸收京劇、粵劇等的精華,岱、儂族則吸收京族戲劇、壯族木偶戲的因素,逐漸民間化。三民族木偶戲無論是演出場合、表演形式、傳承方式等,都很相似,木偶戲的藝人都是大都是山歌民歌高手,好多時候的表演是沒有固定劇本,即興表演,這就要求表演藝人多才多藝,既要精通各種語言和文化,又有現場編制故事的能力。

二、傳承壯族、岱族、儂族木偶戲的價值和意義

1.節日活動里的展示

壯族、岱族、儂族三民族在每年的重要節日都會進行多姿多彩的文藝表演。壯族的“三月三”、春節、元宵節、國慶等重要節日,壯鄉的舞臺上少不了精彩的山歌對唱、壯劇表演及繡球現場制作等活動。越南的岱族、儂族也一樣,在春節、儂垌節、元宵節等重要節日,都會有豐富熱鬧的文藝表演和活動,對岱族、儂族人們來說,每年的儂垌節是最喜慶的節日,儂垌節活動豐富,一般從正月初三到農歷四月初,每期持續2-3天,少則幾百人,多的達上萬人參加。每個村屯有意錯開時間舉行,以便讓更多的鄰村朋友來參加,岱族、儂族觀念認為,去參加的地方越多,就能得到農神的更多保佑。節日活動除了有大型的祈雨儀式,還添加木偶戲表演、拋繡球、天琴表演等。木偶戲在節日得到很好的體現,戲劇文化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具體體現。

2.促進中越文化的傳承

戲劇文化里最獨特的文化是祭祀儀式,壯族、岱族、儂三族木偶戲發展的鼎盛時期,木偶戲的表演都是要進行“請戲儀式”,按照規定的流程,拜祭祖先、請出木偶,木偶戲組進村之前都有隆重的“開戲儀式”,昭告天地此地將有木偶戲演出,敲鑼打鼓地把木偶請來,收拾干凈村頭的一大片空地,就是為了木偶戲的演出,木偶戲演出時,全村人聚集起來進行祈福。木偶戲在表演前會有“拜廟儀式”和“踩臺儀式”,畢恭畢敬地邀請木偶戲前來表演?!鞍輳R儀式”是每個木偶戲班在進入村屯前必須舉行的儀式,木偶戲班進入村屯前要先去土地廟祭拜土地神,請求土地神批準進入村里演戲?!安扰_儀式”也叫開場儀式或鎮場儀式,實際上這是一個拜神逐鬼的儀式。在表演開始前有威嚴的偶人鐘馗念詞鎮臺,保佑演出的順利,踩臺儀式結束之后才能開始正式的木偶戲表演。除此之外,越南有些地方的岱族、儂族表演前還有有祭祖或求雨儀式,祭品豐富多樣,香火、燈、蠟燭、鴨蛋。演員都要先跪拜,燒香,然后再進行祭祖儀式。這樣隆重的儀式,對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保護的作用,戲劇文化是民族文化諸傳承路線中最為重要的一條。祭祀儀式也是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體現了人與人之間重視情感的思想。對維護人類社會正常的倫理秩序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中越兩國戲劇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傳統,使得眾多文化現象和活動得以保留。同時,保護民俗戲劇節日,能夠在新時代增強中越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強中越兩國的民族認同感,也會有利于中越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和弘揚。

三、新時期壯族、岱族、儂族木偶戲的傳承對策

在大力發展非物質文化的情況下,作為中越兩國少數民族提線木偶戲的一部分,壯族、岱族、儂族提線木偶戲的起源、傳播途徑、傳承方式、文化意蘊以及藝術特質等,需要更大的保護和傳承,傳承木偶戲勢在必行。

1.加強對木偶戲傳播者的保護力度

從壯族、岱族、儂族木偶戲的發展源起來看,木偶戲藝人不僅是演出木偶戲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木偶戲的職業傳播者,他們在傳承戲劇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戲劇在歷史上幾經沉浮,基本都與戲劇演出者的命運息息相關。如今,中越兩國知名木偶戲老藝人相繼離世,這是文化界的損失。很多地方的木偶戲傳承甚至出現了斷代,很多老藝人已近耄耋之年,還沒有培養出得意門生。這不利于木偶戲的進一步傳承。如何保護木偶戲民間藝人,是當前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當前要對現有的藝人進行“活態”保護,對他們予以經濟支持,使他們沒有生活之憂,全心投入到培養木偶戲繼承者的事業中。木偶戲老藝人要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對進行大范圍傳播。另外,相關部門還要將木偶戲或民間戲劇藝術引入到學校課堂中,在中小學開設民間戲劇欣賞課,在高校開設民間戲劇選修課,使學生欣賞、學習民間戲劇,成為主動的傳播力量。我們必須對民間戲劇抱有信心,民間戲劇藝術必將人才輩出。

2.合理改革傳統木偶戲

目前,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斷高漲,求美、求新、求樂是人們的普遍心理,木偶戲應該順勢而上,在改革中滿足人們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在創新中求發展、求生存。我們不得不承認,木偶戲中有不少內容簡單、陳舊的劇目,難以吸引受眾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木偶戲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必須在內容上多下功夫,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對原有的傳統藝術元素進行解構、分離、提煉、重組和加工,要結合當下人們的心理進行內容創作。比如現代社會的競爭越發激烈,人們的憂患意識和進取精神更加強烈,木偶戲要借此契機,塑造出與時代合拍的藝術形象,使木偶戲體現出時代色彩。另外,木偶戲屬于民間戲劇,本身的節奏比較慢,通常是一唱就唱大半天,曲調無法實現充分協調,難以推進劇情的發展,而且使用的語言是方言,這也是木偶戲難以吸引現代觀眾的重要原因。有鑒于此,木偶戲要創新自己的舞臺布置、程序設置和臺步設計以及服裝整理,只有對這些因素進行有效改革,才會吸引更多的人觀看。當然,創新木偶戲的這些要素,并不是說木偶戲要摒棄傳統,盲目跟隨現代眼光。木偶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封閉排外,而是要站在民族藝術的土壤上發揮民族文化藝術的優勢,才能使其凸顯出開放多元性,吸引更多的觀眾。

3.創新傳播方式

戲劇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傳播戲劇的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引入新的傳播方式。尤其是當今時代是一個新媒體時代,智能手機、ipad 等新媒體不斷涌現。壯族、岱族、儂族木偶戲傳播的方式也應該注入信息技術的因素,實現木偶文化的不斷傳承。一直以來,壯族、岱族、儂族木偶戲是通過自然方式進行傳播的,就是傳授方與接收方之間沒有傳媒技術的參與,人與人之間是通過口耳相傳進行交流的。這種傳播方式具有其固有優勢,傳授雙方可以實現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實現木偶戲信息的共享,傳授者在表演時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都會對觀看者產生影響。表演者盡心盡力,臺下觀眾成沉醉其中,這是木偶戲在歷代傳播中愈久彌新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當今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光靠自然傳播方式傳承戲劇顯然是不夠的。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雜志、微博、微信等傳媒手段傳播木偶戲。特別是要重視新媒體的應用。我們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利用網絡技術傳播木偶戲可以達到突破時空限制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 呂余生:中越壯儂岱泰族群文化比較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2015年。

[2]陸洲:靖西提線木偶戲的音樂類型分析[J].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究所,2006年。

[3]黃鵬,凌春暉:壯族提線木偶戲的民俗特征 [J] 百色學院學報,2010年。

[4]阮輝洪:《岱、儂族木偶戲藝術》[M],河內:文化通訊出版社,2003年。

作者簡介:覃肖華,女,廣西都安,壯族,百色學院,碩士? 研究方向:中越跨境民族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1.2017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民族民間戲劇在越南的傳播及影響研究》(2017KY0686)2.百色學院2018年青年教師成長工程(編號:DC2000002570)

猜你喜歡
木偶戲壯族傳承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傳統戲劇——木偶戲
木偶戲
《Cat’s book》
壯族迎客歌
壯族山歌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