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實踐研究

2020-03-16 08:27王燕嬉
科技創新導報 2020年35期
關鍵詞: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

王燕嬉

摘? 要:通過回顧分析課程整合的國內外發展狀態和趨勢,探討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內容和方法,闡釋課程整合的優勢和注意問題,應借鑒既往研究成果,積極探索適合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及教學模式,以早期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完成學科教學目標,進而指導臨床醫學生臨床實踐,達到培養合格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臨床醫學專業? 基礎醫學? 課程整合?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12(b)-0167-03

Abstract: Through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integration of basic medical courses in clinical medicine, and explains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We learn from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makes some active studies on the basic medical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teaching mode that suitable for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s, so as to cultivate the clinic ide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o accomplish the subject teaching objectives. Then guide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raining qualified clinical medicine students.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Basic medicin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ractical research

整合臨床專業基礎醫學課程,可以早期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對指導臨床醫學生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課程整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理念,采用啟發式、引導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即要打破傳統醫學教育模式,以培養臨床思維能力為主題,以深化教改為動力,以學生培養為中心,探索適合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醫學整合課程及教學模式[1]。

1? 國內外發展現狀趨勢和研究內容

1.1 國內外發展現狀趨勢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不斷提高教育質量,20世紀后期世界發達國家嘗試進行課程改革并獲得一定的經驗和教訓,出現了行政主體多元化、課程設置現代化等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1)強調各學科之間的滲透與綜合[2],日益突出的學科之間的通融性、知識的網絡性、社會問題的普遍多學科性的特點源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這與學校課程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銜接及課程設計的綜合性息息相關。(2)強調人文教育應有機結合職業教育、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實際情況,突出課程結構的綜合實踐性趨向[3],這對于我國教育領域開展課程改革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1.2 主要研究內容

課程整合涉及課程結構、內容、資源和課程實施等,將臨床專業基礎醫學課程進行整合,可以早期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對指導臨床醫學生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課程整合打破了教師學科的思維局限,迫使教師根據學生實際需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為基本依據,自主創新地研究、使用和開發教材。

課程整合教學團隊選擇有多年教學經驗、勇于創新、具有自我挑戰意識的教師來執教,先由課程組制定整和教材實施方案,然后培訓教師。

按照課題組分工,課題組成員帶動對課程整合有興趣的老師,根據研究目的率先行動,按照學科內整合、學科間整合和課內外整合的基本路徑,深入解讀和研究教材文本,全面實施課題研究。

在備課過程中,從整體上把握整個學期不同基礎醫學學科的教學內容。即課程組組長組織解讀教材,確定需要整合的課程及教學內容(在個人獨立鉆研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集體研究討論整合的程度、教法和學法以及執行時的注意問題,要各抒己見和建議并做出客觀評價),確定應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的課程,之后以周為單位制定教學進度計劃表。在授課前2周應按照要求寫好教案做好課件,并分發給授課教師。

2? 課程整合的主要方法

將臨床專業基礎醫學課程進行整合,分為基礎學總論、概論、系統模塊三部分,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正常到異常的順序進行。利用現有教材進行教學整合;利用計算機信息加工能力進行整合;利用計算機進行虛擬實驗的教學整合[4];利用網站進行研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整合[5]。課程整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理念,采用啟發式、引導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1 PBL教學

采取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全程授課過程以學生為主體,10名學生為一小組進行討論的形式。授課教師分三幕給出臨床案例,學生分工合作,通過頭腦風暴、建立假說、小組討論、查閱資料、共同分享等解決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功能代謝變化等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及討論來理解。

2.2 CBL教學

以典型臨床案例導入,把重點知識主線貫穿在案例中,始終以案例為主線,進行解析。通過CBL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系統醫學理論基礎知識分析臨床案例,追根溯源,增加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網絡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將小而有趣的內容制作成微課、慕課的方式進行網絡教學,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利用學校已有網絡教學平臺發布教學大綱、課件、教學視頻、相關臨床案例、圖庫及括展知識內容,彌補課題教學時間的不足。授課教師業余時間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指導學生自學、布置作業、自我測試等,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學生的反饋,及時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作相應調整。

2.4 交換教學

在各器官組織學構造及超微結構、臨床用藥等部分適當采取交換教學。在教學開始前,將學生分組布置教學內容,由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組內討論后制作幻燈片在課堂進行匯報教學,老師給予總結、評價及答疑。通過交換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PPT制作、團隊合作及語言表達能力。

課程整合要求學生具備一定主動學習的能力:課前進行預習,每一章節學習前要閱讀《課程學習指南》的學習要求,知道學習的大概內容及重點。對所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及疑問點進行標記;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做好課堂筆記,跟上老師的思路,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并做好課堂筆記,要積極回答問題、參與討論與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課后要及時復習,整理重點內容,并適當做一些習題,鞏固知識。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教學,PBL教學要積極思考、自主查閱、整理資料、共同分享;積極參與交換教學,鍛煉自主學習及語言表達能力。

3? 課程整合的優勢、注意問題與既往研究

3.1 課程整合的優勢

與傳統教育相比較,課程整合打破了基礎和臨床的界限,兩者之間能夠實現融會貫通,精簡和不重復的授課內容更加符合專業培養目標要求;課程整合實現基礎醫學縱向聯系臨床醫學,不僅有利于學生識記重難點知識,更有利于系統疾病的深入探究;課程整合能設定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景,提高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課程整合有利于促進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和協作,有利于不同學科對同一教學內容的合理分配,促使教師共同探索新內容新方法,提高團隊協作精神。

3.2 注意問題

教學合作在課程整合過程中可體現為教師結對合作,即教育教學中的傳、幫、帶,在同一學科的年輕教師與老教師兩人結成對子,在教育教學中相互學習、合作與交流。某學科教師個體與其他學科教師個體合作:即在課程整合過程中,涉及與同一教學內容有關的同一學科或不同學科教師之間不定時不定向的溝通合作,形成同一學科或不同學科間取長補短,實現共同發展。

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合作方式:(1)教研室成員部分或集體合作,集眾人之長,避己之短。(2)教體個體與其他學科教師個體合作,優勢互補,實現整合。(3)教研室之間的相互合作,同一學科教師優勢難以無法解決相同的問題,與其他學科教研室或其教師合作往往可使問題迎刃而解,實現多方協作,推出精品。(4)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這是各種合作的落腳點,教學結合,教學相長。

3.3 既往研究回顧

研究顯示[6],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有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基礎醫學知識、培養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得到學生廣泛認可。

應提倡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基礎醫學課程整合。Meta分析顯示[7],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整合教學學生成績和成績優秀率均高于傳統教學組,比傳統教學法能很好地提高醫學生的學習成績及綜合能力。王冰洋等[8]研究顯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法的日??己顺煽?、病案分析能力和教學模式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傳統教學法,能顯著提高教學質量?;凇捌鞴贋橹行摹钡闹嗅t藥院校西醫基礎課程整合教學改革模式能打破學科壁壘,使各學科緊密融合為一個整體,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知識整合能力[9]。吳敏范等[10]遵循“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疾病到治療藥物”的原則,在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教學中開展了系統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等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按器官系統進行教學,探索基礎醫學教學新模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進一步完善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提供參考。

要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基礎醫學整合模塊課程。姜文霞等[11]以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基于基礎醫學專業課程教學涉及多學科及人體幾乎各器官系統疾病發生機制與轉歸等主干橋梁專業知識,針對具有知識點呼應、內容寬泛、與臨床緊密聯系承上啟下的特征,構建了基礎醫學“損傷、感染、免疫與修復”的全英文模塊課程;模塊教學從知識結構出發進行反向課程設計、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教學手段、持續改進教學評價及保障體系;通過優化傳統學科教學體系和器官系統整合課程體系的不足,進一步提高醫學教育質量,促進基礎醫學的建設,推進醫學教育國際化進程,為國家培養了更多能夠適應未來全球發展所需的人才。

課程整合是醫學教育改革的趨勢,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A醫學課程教師必須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大綱和課程整合的需要,通過相互之間的團結協作,整合出更加生動貼切的課程內容,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滿足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琳琳,韋磊,李帥,等.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及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醫學教育管理,2019,5(2):124-128.

[2] 楊樂梅.學科資源整合 提高綜合素質[J].考試周刊,2017(64):5-6.

[3] 邱忠維,戴光惠.整合課程:放語文到綜合實踐的天地中[J].今日教育,2014(3):47.

[4] 丁美榮.虛擬實驗與真實實驗整合的計算機網絡研究性實驗教學探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5):163-166.

[5] 陳淑瓊.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協作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05,4(3):149-150.

[6] 梁英,廖海濤,黃洪柯,等.高職護理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效果評價[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9):86-89.

[7] 葛振英,賀紅梅,陳明亮,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整合教學效果的Meta分析[J].基礎醫學教育,2019,21(6):435-438.

[8] 王冰洋,徐曉艷,杜華,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31):40-42.

[9] 陳會敏,姚小衛,鄒小娟,等.基于“器官為中心”的中醫藥院校西醫基礎課程整合教學改革初探[J].時珍國醫國藥,2019,30(8):1985-1986.

[10] 吳敏范,姚陽,鄒丹,等.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在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9):120,136.

[11] 姜文霞,余莉,陳小平,等.以結果為導向的基礎醫學整合模塊課程的構建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9(9):652-656.

猜你喜歡
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
地方性綜合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文課程教育改革探索
病案式多媒體教學在皮膚性病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信息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基礎醫學自選實驗的初步探索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