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食景觀在揚州城區綠地的應用探析

2020-03-18 01:17盧燕袁佳星
現代園藝·綜合版 2020年2期
關鍵詞:應用

盧燕 袁佳星

摘 ? ?要:可食景觀與常規景觀相比,景觀植物除了滿足觀形、觀葉、觀花、觀果的要點外,還能提供食用、制藥、釀造、提取香料等功能。常規的城市綠地建設往往注重打造城市形象,強調景觀的美學性,功能相對單一??墒尘坝^的新應用,增強了城市景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從可食景觀的發展沿革出發,嘗試在揚州城區中進行可食景觀的綠地改造設計。

關鍵詞:可食景觀;揚州城區;應用

當今世界,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的不斷擴張,促進了產業的集約化發展,提高了信息的交流速度,但同時也帶來了各類環境污染問題,大氣、水、土壤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城市的發展,侵占了大量的農耕用地,大量的土地被硬化處理,破壞了原有生物的棲息場所,造成原有生物的數量減少,從而影響了整個生態群落的正常演替。隨著城市發展的快速化,城市人口普遍存在歸屬感、幸福感、認同感、安定感、滿足感不高的問題。除了建筑、道路、河流外,城市中的各種綠地對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有直接的影響,可食景觀的提出,為城市綠地景觀的營造開辟了新的途徑,創造體驗美麗和享受自然的療愈場所,不僅可以加深綠地與民眾生活的深度融合,而且可以提供新鮮優質安全的食品,增加創業就業機會,降低食品的能耗成本。

1 ? 可食景觀概述

可食景觀,指可食用的景觀,是園林景觀設計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新的景觀形式。強調景觀設計與農業生產的有機結合,不僅強調植物的觀賞特性,更強調其食用性功能??墒持参镆氤鞘芯坝^設計,不僅可以增加城市植物景觀的豐富度,具有多樣變化的特性,增加綠地的交往功能,促進鄰里交往與溝通,改善城市的生態系統。在城市景觀的營造中,與景觀設計的其他元素合理搭配,提高景觀的實用價值,降低綠地的維護成本??墒尘坝^采取園林景觀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方式,構建綠地空間,既具有生態觀賞功能,又能滿足人們小規模生產的需要,是城市生產經濟與園林景觀的完美結合。[1]可食景觀與城市農業,城市生產性景觀、市民農園存在很多的共同點,共同探索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途徑,解決城市中面臨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問題。

2 ? 可食景觀相關理論及實踐發展沿革

古往今來,國內外城市中不乏出現各種可食用景觀的身影,城市中的農業在提供居民放松心境,陶冶情操等功能之外,還提供了豐富的食材,解決了食物的短缺問題?!缎录s圣經》中記載,以色列第三代國王所羅門熱衷于建造宮殿和庭園,庭園規模宏大,常呈規則式,庭院中栽植有橄欖、石榴、葡萄、無花果、甘松香、肉桂等食用性植物,滿足造景之余,更促進了植物品種的收集和經濟貿易的往來。[2]

中國古代造園,造園意境往往取材于自然,植物配置中除了觀賞性植物外,常常栽植果木蔬菜。處于市井之中的蘇州古典園林,常常宅園合一,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之中,造園者常將田園風光搬進園林,比如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園內大面積的水系中栽植有荷花,荷塘周邊的荷風四面亭、藕香榭、遠香堂、香洲、芙蓉榭、留聽閣等景點均因荷得名,景觀的文化性與實用性相得益彰。

2.1 ? 國內外相關實踐案例與理論發展

2.1.1 ?國外實踐案例。西方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封建時期以手工業為中心的城市結構與布局,引起城市結構的本質性變化。大量產業工人聚集于城市,食品安全、糧食危機的問題在各個城市出現。

英國份地花園歷史最為悠久,政府將城市中的小塊土地進行分配,主要用于園藝和農藝,其主要目的在于滿足市民進行土地耕種的權利。1922年的份地方案將份地花園定位為滿足家人消費,用于生產蔬菜和水果作物。[3]當前,英國份地花園的作用不僅僅在于解決食品的來源問題,更多地強調對個人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社區和諧自治的引導作用,城市生態系統的修復作用等方面。

德國的市民農園起源于中世紀,興起于19世紀,大量人口遷移到城市尋找就業機會,初期中低收入家庭為了改善生活,通過租賃小塊土地種植水果蔬菜,滿足生計所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今,市民農園除了具有生產功能外,形式多樣發展,結合水池、園路、建筑、雕塑、游樂設施等要素,進行各類輔助設施的綜合設計。規劃設計強調趣味性和參與性。目前,德國大約有140萬個市民農園,面積約4.7hm2,已成為德國休閑觀光農業不可或缺的形式。[4]

美國是較早關注都市農業的國家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城市農園是其重要的類型之一,主要強調城市農業對城市健康發展的協同作用,重點強調城市農園對城市社區營建、城市產業發展、城市用地規劃之間的密切關系。早期的城市農園重點在于解決食物短缺問題,成為城市居民抵御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的重要手段。進入21世紀,隨著循環經濟和環保理念的發展,倡導當地食物的自產自銷,減少長距離運輸帶來的資源損耗。強調農業與城市的共生共贏發展,不僅可以提供生活必須的食物,還可以增強社區的活力與生機,以政府制定政策引導,協會、企業、社區、個人共同參與,解決城市無序擴張,本土文化流失等城市共性問題。

2.1.2 ?國外相關理論研究。19世紀初,英國建筑師霍華德在其著作《明日之田園城市》中提出建立兼具城市和鄉村優點的新型“田園城市”建設設想,從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角度出發,將農業景觀置于城市總體規劃范疇之內,農業成為解決各類城市問題的良方。強調城市規模的適度擴張,城市中近5/6的面積為農業用地,農業用地分布有果園、農場、自留地、奶牛場等區域,并且規定此類用地為保留綠帶,禁止改作他用。在此理論指導下,除了英國建有萊奇沃思和韋林2座田園城市以外,西歐等國家建立有不同規模的“田園城市”。

1980年代,園林設計師、環保主義者Robert Kourik發明有趣的術語“可食地景”,它代表著園林設計與農業生產的融合,強調可食景觀與一般農業景觀的本質區別,更注重圖案、色彩、質感的創意性。隨后,Rosalind Creasy在1982年發表了《可食地景完全指南》一書,將可食景觀的新觀念引入景觀設計界,強調景觀設計可以大量運用果樹、蔬菜、草藥、可食花卉,與傳統景觀植物合理搭配,使城市中的景觀兼顧美味與美觀的功能,滿足城市居民對田園的向往。

2008年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專家盧克·穆杰特在《養育更美好的城市——都市農業推進可持續發展》一書中強調政府政策對都市農業的導向作用,提出都市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適當管理下的農業可以對城市的食品安全作出很大的貢獻,同時可以提供就業改善環境、創造性地利用城市的閑置空間。[5]

2014年美國景觀設計師菲利普在《都市農業設計》一書中,提倡可以通過在城市中創造可食景觀,將農作物的栽植與培育回流到城市,提高城市多樣化空間的利用模式。書中強調“生態原則基礎和食物鏈應該都是生態系統網格的一部分”。 [6]

2.1.3 ? 國內相關實踐案例。我國城市中可食景觀一般還是城市郊區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隨著低碳環保意識的增強,很多城市逐漸出現了一些可食景觀的實踐案例。比如北京小毛驢農場,借鑒西方的CSA(社區支持農業)經驗,遵循“三低三高”(即低耗能、低污染、低投入;高起步、高產出、高品味)的原則,以“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為核心理念,尊重自然系統的自我更新規律,增進土地、動植物、人類和地球的健康發展。又如上海楊浦區創智坊社區都市田園。2000m2的農園中,自然教室、農夫市集、菜地、稻田與藝術景墻,各種裝置景觀小品,完美搭配。場地中不僅設有供居民栽種可食植物的種植床,還有供兒童玩耍鍛煉的沙坑,沙坑中也采用無毒無害的松樹皮。

2.1.4 ?國內相關理論研究。我國關于都市農業的可食用性景觀探索研究起步較晚,理論研究相對匱乏。2010年第一期出版的《景觀設計學》以生產性景觀的為主題,將都市農業的研究逐步向景觀設計的方向延伸。[7]其觀點認為生產性景觀是景觀設計學的基礎,能夠實現與土地共生共享的美好設想,可以作為城市中進行可食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參考。

3 ? 揚州地理概況與相關產業概述

揚州地處江蘇省中部,位于長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F轄區域在北緯32°15′~33°25′、東經119°01′~119°54′,揚州城區位于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揚州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氣候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8]揚州地區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在6000年前,揚州土地上就出現了先民勞作的痕跡。經考古證明,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已經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手法,能夠栽培水稻和馴養家畜,出土的碳化稻米,是我國首次發現的人工優化水稻品種,也是亞州最古老的稻米實物遺存。

揚州地區農業資源豐富,經過近年的產業結構優化,已形成優質稻麥產業、綠色蔬菜產業、精品林果產業、名優茶葉產業、特色水產產業、觀光休閑產業等多個優勢產業。

4 ? 揚州城區可食景觀應用的現狀

經過走訪調查,揚州城區中不管是房屋密集的中部老城區,還是老城區外圍的新城區,各處都可以看到可食景觀的蹤跡。在老城區中,房屋比較低矮密集,建筑物之間,基本上沒有成塊成片的綠地,居民常利用建筑的屋頂、墻壁、窗臺、陽臺、露臺栽植各類可食植物,如辣椒、茄子、青菜、絲瓜、豇豆、蒜、蔥、姜等,為古城街巷的青磚黛瓦增添一抹綠色。新建的居住區中,很多的居民利用底層的院落和屋頂的區域栽植可食植物,除了常見的蔬菜品種外,依據場地的大小,栽植體量較大的果樹,如枇杷、棗樹、桃樹、石榴、梨樹、柑桔、葡萄等,形式更為多樣。城市的郊區邊緣地帶,保留有城市擴展過程中一些預留地,居住在周邊區域的居民,除了種植一般性的瓜果蔬菜外,還栽植一些農作物,如小麥、油菜、向日葵、玉米、大豆等,往往能夠形成壯觀的花田景觀??墒尘坝^在揚州城市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常見的,居民的興趣也比較濃厚,有較強的應用基礎。

5 ? 揚州城區可食景觀應用與設計

5.1 ? 場地概況

設計場地為揚州市水景東路街邊綠地,位于揚州市京華城商圈,設計選擇區域為長200m、寬20m的長方形區域,是周邊小區居民活動的重要區域(圖1)。

5.2 ? 場地分析

該區域內零星分布著一些塊狀綠地,雖殘留著些許設計的痕跡,但因為管理制度不完善、維護不及時,從而失去了其原本的美感,同時在功能區劃分方面也存在著模糊不清的問題,作為一塊活動頻繁的區域,可以提高場地的使用率,發揮其更大的社區鏈接作用。以可食用性植物為主要的植物種類,配套各類休閑娛樂設施,將此塊區域打造成為一塊既能滿足人群基本活動需求又能將可食性景觀更好地推向社會的“試驗田”(圖2)。

5.3 ? 設計構思

景觀設計正日新月異的發展,伴隨人口的增長以及土地資源越來越緊缺,城市綠地的功能已經從單一的觀賞性功能逐漸向著多重復合型功能發展。在設計上不僅要滿足周邊居民的活動的需求,同時將可食景觀的設計思路引入其中,創造不斷變化的新穎景觀特色,從而提高城市綠地的設計內涵,增加場地的吸引力和活力。

設計采用圓形構圖,采用圓形和圓弧構建整個設計的基本構架,整體構架神似一條游動的金魚,使空間頓時充滿了靈動感,場地中突出可游、可賞、可玩、可食用的特點,創造各類不同的活動空間(圖3、圖4)。

5.4 ? 景觀營造

整個設計空間分為5塊功能區域,分別為健身活動區、水景觀賞區、兒童活動區、休憩觀賞區以及中心種植綠化區,5塊功能區動靜結合,滿足游人不同的活動需求。

健身活動區為喜愛運動的居民提供足夠大的空間,除了足夠的活動空間,花架以及景觀亭也為居民提供足夠的休息空間,搭配常規的園林植物和可食性植物,讓運動之后的心情更加愉悅。

水景觀賞區是靠近明月湖支流最近的一塊觀賞區域,可以感受湖水的潺潺流動,也可以在此欣賞水景墻的獨特魅力,增進和水元素的親近感。

兒童活動區提供綜合性極強的游樂設施,給予兒童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以3塊橢圓形組成的兒童活動區,配置可食景觀花壇,讓兒童從小就感受自然植物的神奇,在兒童游玩的同時也為父母提供了休息的場所。

休憩觀賞區是一片較大的休息區域,能夠滿足更多人休息的需求,同時依區域植株種植的類型多樣,可食植物種類豐富,也能夠在休息的同時觀賞到更多的自然景觀。

中心種植綠化區是整個區域種植密度最大的區域,也是可食景觀和園林植株結合最密切的一塊區域,通過高大的可食喬木,與可食用的灌木及草花地被的配合,創造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吸引更多的昆蟲及鳥類,增強場地的生態性。

5.5 ? 重要節點分析

5.5.1 水景墻小廣場。水景墻小廣場位于整片區域離明月湖分支最緊密的方向,除了領略潺潺流動的湖水以外,還可以觀賞美麗的水景墻,以及其身后鏤空的圓形雕塑小品,游人可在此駐足觀賞也能夠坐下閑聊。此處搭配了四季常綠的植物以及開花的植物,同時設計的弧形花壇里種植的可食性景觀也是一道獨特的亮點(圖6)。

5.5.2 ?兒童樂園。此區域設立可供孩子游玩同時又能鍛煉孩子綜合身體能力的設施,同時座椅的設立加上具有觀賞性的雕塑的擺放,讓父母在此處也能駐足耐心等待游玩的兒童,并且此處栽植著許多可食性景觀植物,可以給予兒童直接的自然知識教育。

植物搭配運用喬灌草相結合,落葉和常綠相結合,采用大量的可食性景觀植物,形成了一個豐富的植物造景,更好地創造了集休閑與教育多種功能的場所(圖7)。

5.5.3 ?健身運動廣場。健身運動廣場是場地內最大的一塊開闊活動空間,可以滿足小型的表演以及廣場舞之類的體育藝術類活動,同時也為年輕人設計了輪滑場所,周邊的花架以及座椅給人們提供休息的場所。植物配置中結合場地內的花架,栽植有葡萄,金銀花等可食用植物。

5.6 ? 種植設計

5.6.1 ?遵循原則。①強調可食用景觀的與場地功能的結合,該區域為街頭綠地,可達性較強,植物的選擇依據各功能區域的特性設置,安靜休息區域采用較為密閉的栽植方式,公共開敞區域栽植低矮的植物,保證視線的通透性。②強調與其他景觀要素的有機結合,場地內水景區設置睡蓮和菖蒲,花架區設置爬藤類植物,花壇內則配置色彩豐富的羽衣甘藍、紅葉甜菜等植物,滿足視覺多樣化的需求。③強調喬灌草的層次搭配,結合農業作物的生長特性進行四季搭配。以果木類喬木為主要的骨架樹種,小型可食用性灌木構成次要空間,豐富多樣的花卉、地被形成基底,強調植物的線形、色彩、季相的變化。

5.6.2 ?采用的植物種類。①喬木類:板栗、銀杏、枇杷、棗樹、石榴、桃、柿樹、桂花、合歡、日本晚櫻、廣玉蘭、烏桕、馬褂木。②灌木類:枸杞、葡萄、金銀花、獼猴桃、月季、茶花、臘梅、紅花檵木、紅瑞木、海桐、毛鵑。③草本類:白菜、四季豆、菠菜、蘿卜、甘藍、薺菜、紅葉甜菜、觀賞辣椒、萱草、草莓、荷花、馬鈴薯、扁豆、蠶豆、百合、花生、芝麻、向日葵、麥冬、紅花酢漿草、地被菊、千屈菜、狗牙根。

6 ? 結語

城市居民對可食景觀這一新型景觀形式還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一方面向往城市田園的生活,一方面大多數居民沒有足夠的場地去實施和體驗,同時對城市中的農產品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疑慮。政府可以在用地現狀調查的基礎之上,結合社區、景區、企業、學校、公益組織的力量,選擇具有良好立地條件的城市區塊,結合城市綠化過程中的有機廢棄物,建立大中小不同規模的可食景觀,增強景觀的生態性、文化性、體驗性、教育性、娛樂性。加大宣傳力度,與揚州旅游城市的定位相對接,建立樣板試驗區,增強民眾的認知度,保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豐富城市的綠地功能。

(收稿:2019-08-08)

參考文獻:

[1]蔣愛萍,劉連海.可食地景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J].林業與環境科學,2016(3):98-103.

[2]針之谷鐘吉.西方造園變遷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3]錢靜.英國份地花園的歷史與未來[J].中國園林,2010(12):72-78.

[4]耿紅莉.德國市民農園發展概況及對北京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6(06):09-13.

[5]盧克·穆杰特(加).蔡建明,鄭艷婷,王妍譯.養育更美好的城市——都市農業推進可持續發展[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8.

[6]菲利普(美).申思,譯.都市農業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7]汪俐辰.楊溇村景觀菜園的規劃設計研究[D].杭州:浙江農業大學,2018.

[8]揚州市人民政府網.揚州概況[OL].(2019-07-01),http://www.yangzhou.gov.cn/

猜你喜歡
應用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微課的翻轉課堂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