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絢麗多彩的廣東非遺從紅遍華人世界的醒獅到憨態可掬的雷州石狗

2020-03-24 12:23
僑園 2020年12期
關鍵詞:永慶潮劇雷州

廣東非遺成為最新“網紅”

“總書記在潮州考察的時候提到潮劇,讓我感覺太突然,太幸福了!”86歲的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在廣州珠江邊的住所接受記者專訪時,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總書記這么關心地方戲劇,關心我們500多年歷史的潮劇,這是我們潮汕文化的光榮,是對潮劇界的鼓舞!”

近期,潮劇等為代表的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成為最新的“網紅”,潮劇、潮繡、潮瓷、潮雕、潮塑等紛紛成為“熱搜”,潮劇名家姚璇秋對此感慨萬千。

潮劇是中國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潮劇作為極具地方特色的戲曲,隨著潮汕人的足跡漂洋過海,享譽海內外。2006年,潮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潮劇界,姚璇秋是名副其實的潮劇符號、當代潮劇表演界的扛鼎人物。1952年,姚璇秋被前輩挖掘出來正式從藝。她主演的《掃窗會》《蘇六娘》《荔鏡記》《續荔鏡記》《江姐》《春草闖堂》等劇目都成為潮劇經典。

“潮劇標志性的大鑼鼓一敲,獨有的音樂奏響,幾條巷子都能聽到,觀眾們就紛紛前來買票觀看?!币﹁锝榻B,最火的時候,自己和劇團經常到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地以及海外演出,所到之處,廣受歡迎。

姚璇秋平時還經常出席一些戲劇界的活動,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對于潮劇藝術的推廣和傳承一直不遺余力,她表示:“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這一優美的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從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非遺展現著古老智慧在當代社會的延續和創新?,F在,非遺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承載中國價值,也凝聚中國精神。

廣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多彩的傳統非物質文化,是廣東人民社會生活、生產勞動、文化藝術、思想意識的記錄和反映,并積淀成為深厚的民間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除了潮劇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在廣東的文化遺產還有廣東醒獅、粵劇、開平碉樓、洪拳、粵繡等。

舞動的醒獅——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符號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是全世界知名度極高的中國文化符號標簽,是全球華人的精神紐帶。醒獅賀歲是全球華人春節必不可少的節目之一。

中國的舞獅文化在歷史上源遠流長,在漢代時就有舞獅的記載,唐代已有被稱為“太平樂”的宮廷舞樂獅子舞。因為獅子被認為是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舞獅的活動在民間廣泛流傳。五代十國后,舞獅的風俗由中原流傳到嶺南地區,于是有了南獅和北獅之分。

在表演藝術上,南獅擬神,造型威猛,舞動起來鼓樂激昂,雄壯威武,所以南獅又有“醒獅”之稱。醒獅作為嶺南的民俗文化,在廣東地區占有重要的地位,每逢喜慶節日,或重大的活動,必然有醒獅助興,這個傳統歷代相傳,經久不衰。

醒獅文化在廣東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不僅寓意著如意吉祥,還是雄健、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像廣東醒獅的發源地佛山南海,就出現過一位歷史上的風云人物——黃飛鴻。如今,

在廣東佛山的著名旅游景點祖廟的黃飛鴻紀念館,仍有現場舞獅表演,吸引眾多游客前去觀看,每逢節慶日,更是游客如堵。

2006年5月20日,醒獅經國務院批準,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粵繡——指尖上的非遺瑰寶

粵繡是流傳于廣州及其古屬地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民間刺繡工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唐代蘇顎《杜陽雜編》中就已有南海少女盧眉娘“工巧無比,能于尺絹繡《法華經》七卷”的記載。至宋代廣繡工藝日臻成熟。清光緒年間,廣東省成立工藝局,設繽華藝術學校傳授刺繡等工藝。民國初年,廣繡業出現了專業分工,名師輩出。

粵繡(包括廣繡和潮繡)與蘇、蜀、湘并稱中國四大名繡,“遠看炫目,近看精工”,以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色彩鮮艷、裝飾性強等特點而別具一格。明清時期,廣繡吸收了西洋油畫的藝術風格和明暗透視及光線折射的原理,這種中西結合的風格深合西方人的審美趣味,在歐美大受歡迎。

據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專家胡繼芳說,西方的藝術史學者認為,廣東的金銀線繡對17、18世紀的法國繪畫、手工藝以及建筑藝術、室內裝飾等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在路易十五時期,描繪華麗的宮廷生活的油畫借鑒了金銀線繡的技法。

由于各種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曾經輝煌的粵繡工藝幾乎成為一種“絕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優秀人才把粵繡等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潮流結合起來。

廣州等地的服裝設計師還在廣東時裝周等時尚舞臺舉行廣繡嫁衣發布會,其服裝以嶺南文化傳統手工藝,廣繡和釘金繡作為主要工藝,部分面料采用傳統手工藝,以天然植物色素作面料花型的扎染,深受市場歡迎。

雷州石狗——雷州的“地上兵馬俑”

關于雷州人的石狗習俗文化要從古時說起。秦漢時期,傳說有一只“盤瓠蠻”部落在此地生息,他們的壽命普遍很短,生育能力也很低。當時的人們覺得狗的生命力旺盛,一胎還能生多仔,就想像狗一樣長命、多子,便自稱為狗的后人,將狗作為圖騰崇拜。

秦征服百越之后,置嶺南三郡,漢、越的融合將石狗文化傳承了下來。時至今日,雷州石狗文化經歷了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和守護神的過程。人們將石狗放在門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廟前、墓前,逢年過節或初一、十五還會拜狗。

雷州石狗被譽為南方的兵馬俑,一般由玄武巖雕刻而成,其大小和精致程度也不相同。以前小戶人家的石狗通常個頭小,做工比較粗糙,有錢人家的石狗個頭大,做工則比較細膩精致。

在雷州石狗文化流傳的時代長河中,石狗的形態一直在發生變化,可謂千姿百態,千奇百怪。漢代以前的石狗,形制古樸,多為狗身人頭,有著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的明顯特征。漢代至唐代,懷抱小狗的石狗被雷州人稱為“送子之神”;足踩烏蛇的是“風雨之神”;足踩石鼓、銅錢、烏龜的是“福神、財神、壽神”;足彩龍印的是“護法之神”,還有云雷紋的附加雕刻,反映了海外貿易情況和雷祖崇拜習俗。

2008年,雷州石狗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外,廣東粵劇、佛山秋色、廣彩瓷燒制、嶺南押花、香云紗染整、佛山祖廟廟會、石灣雕塑、廣州欖雕、廣彩等眾多廣東非遺,共同組成了廣東文化絢麗多彩的歷史文化畫卷。

集中體驗廣東非遺文化的街區——廣州永慶坊

如今來到廣東,想要在一個地方就可以了解到眾多的廣東非遺,可以到廣州首個“非遺街區”——永慶坊來。永慶坊位于廣州老城區的荔灣區,永慶坊和附近的恩寧路一帶歷史上就是廣州多種手工藝和表演藝術的聚集區之一,是廣州著名的騎樓街,現今仍分布著包括西關打銅項目保護單位天程銅藝等在內的不少手工藝作坊。

著名的八和會館、鑾輿堂、粵劇藝術博物館、永慶坊三雕一彩一繡展館和詠春拳(西關)保護單位也都坐落于此。這里還完好地保存了傳統老廣州的日常生活方式,擁有種類繁多的地道美食,是真正意義上的“活態文化區”。

坐落于最具“老廣”風味的永慶坊,占地76公頃的非遺街區匯聚了廣彩、廣繡、琺瑯、骨雕、欖雕、醒獅、餅印、簫笛、古琴等10個項目的非遺大師工作室。項目自2019年10月啟動,經過街區氛圍營造、大師工作室裝修和試運營等環節,2020年8月22日正式開市。

據悉,西關永慶坊旅游區是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和荔灣區政府共同完成的文旅重點融合示范項目,通過打造非遺街區,讓非遺走向市場,使其更具生命力;讓非遺成為可購可學可參觀的旅游項目,實現更好的傳承和弘揚。非遺街區現在已成為游人品味廣州百年老街市井氣息、體驗嶺南文化藝術魅力的新窗口。

修繕一新的永慶坊,游客們可以VR體驗醒獅,非遺街區還有“醒獅機器人”擂臺賽、沉浸式體驗廣繡等一眾“花式”非遺體驗項目,目前永慶坊已成為年輕人和游客在廣州游玩“打卡”的經典項目之一。

猜你喜歡
永慶潮劇雷州
“一帶一路”背景下潮劇“走出去”譯介模式研究
——以潮劇《情斷昆吾劍》為例
永慶(neco)
詮釋理想信念的寫作追求
關于潮劇的傳承與創新的調研報告
——以人才培養模式為例
基于中國知網文獻統計的潮劇研究梳理與分析
夢中題詞
鄉音心中留
潮劇演出團隊與潮劇興衰嬗變研究
一生的愛情
雷州書畫作品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