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東坡人格魅力及其成因淺析

2020-03-30 20:28劉娜
青年生活 2020年7期
關鍵詞:人格魅力蘇東坡成因

摘要:蘇東坡作為一位文化巨人,除了文學領域的巨大貢獻,他還有更廣泛的意義——他的人生思考、文化性格,以及他在經歷挫折后的坦蕩與胸襟。蘇東坡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樂觀進取、曠達超脫的性格,體現了儒釋道精神的高度統一。一個人的性格跟隨著其一生,探求蘇東坡的性格及其成因對于我們解決困境中如何自處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蘇東坡;人格魅力;成因

研究生入學和老師們的第一次見面時,老師對我們說了一句話,我銘記于心,“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老師說,不管學問做得多深,首先要學會做人,這是我研究生入學的第一課,從此也成為我今后為人處世的準則。不談學歷、學問和學識,一個人的人格魅力跟隨著一個人的一生,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決定著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高低。蘇東坡作為一位文化巨人,除了文學領域的巨大貢獻,他還有更閃亮的品質值得我們贊揚。他的人生思考、文化性格,還有他在經歷挫折后的坦蕩與胸襟,讓我無比的欽佩,他那種高尚的人格對我有無窮的吸引力,這是我對蘇東坡無限崇拜、情有獨鐘的原因。

一、譬如萬斛舟,行此九折灣

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寫到“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4]”司馬遷所述之名人名著,據其意可知,名著大多產生于名人遭遇坎坷波折之時,也許這正是看破人生、思想頓悟的契機。

蘇東坡在經歷“烏臺詩案”后被貶到黃州,仕途失意之時恰逢天公不作美,同游伴侶因風雨而狼狽,唯東坡怡然自得,并作詞《定風波》一首。這首詞我極其喜愛,捧讀不棄,詞中所體現心境之曠達令我欽佩。

《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2]

首句中以“穿林打葉”描繪風雨之急之厲,用字恰為其處,一“穿”一“打”,將風聲、雨勢磅礴的力量感表現得生動又形象,讓人立刻能體察其境,宛如風雨中?!澳牬┝执蛉~聲”,風聲雨勢如此磅礴,人在其中,無遮雨之物、無避雨之處,如何做到罔若未聞?正如中國古人所說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挫折再大再急再可怕、都應當保持本心,迎難面對,蘇東坡首句即體現其心境修養。接著他說“何妨吟嘯且徐行”,當狂風暴雨傾覆而來,即便時間不多,衣服必然將全部濕透,那么即便任風吹雨打再長時間,也不過是如此,你跑、你哀嘆、你抱怨也沒有用處,不如任風吹任雨打、一邊還唱著歌還吟著詩,不驕不躁、從容不迫地向目的地進發。手握竹杖,腳踏芒鞋,輕裝上陣勝似騎馬,蘇東坡說我不怕外邊一切風雨的變化,我已做好準備在風雨之中過我這一生。

“微冷”一陣風來,雨后得很冷了,山頭上還有一輪斜日還沒落下去,好像太陽光迎面照射過來,我回頭看來我剛才走過的道路,滿是泥濘,寸步難行。但是我在返程的路上,并也無風雨也無晴。因為風雨沒有改變我蘇東坡,所以我回頭看我走過的路,雖然經過一段風雨的蕭瑟的這樣的遭遇,但是對我而言“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就是蘇東坡曾經在《與楊元素》里所說“然進退得喪,齊之久矣,皆不足道”,再有打擊我也不怕,他們要對我如何,我不在乎,“也無風雨也無晴”,因為風雨陰晴得失對我是一樣。

這首詞深深地吸引著我,蘇東坡在對應主客、物我、順逆等等關系上,完全可以用自己強大的內心自解。他能夠抓住機遇,事必躬親,不受外物所干擾,且能夠傲視挫折,對得失榮辱心懷淡薄。所以,即使身陷囫圇,也能夠做到豁達開朗、隨遇而安、泰然自若的曠達胸襟,這一切都彰顯出蘇東坡文化性格的卓世之風。

二、棄挫折于后,踏民生疾苦

蘇東坡為人處事的方法在中國傳統社會知識分子當中比較高明,其高明之處在于,一方面對于社會、對于政治的責任感始終沒有放棄,另一方面又對自己生命的體驗也不放棄。蘇東坡是個全才,在單個領域中他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在人生的境界上,在對生活、對世界總的見解上沒有人能超過他,可以說,千百年來沒有人超過他。

廣為人知,蘇東坡在文學、繪畫、書法、政治、美食等等方面都頗有造詣之外,蘇東坡也是一名醫藥家?,F留世的《蘇沈良方》就是最好的證明,《蘇沈良方》是蘇東坡和沈括收集的民間流傳的土方。蘇東坡當地方官的時候,老百姓發生什么瘟疫他都要去救災。中國第一個醫院——“安樂坊”是蘇東坡建造的。他在杭州做知州的時候,發生了瘟疫,他把病人集中在一起作病院,并在其他的地方推廣這種做法。另外,蘇東坡他自己一生也需要這些醫方,蘇東坡被貶之處的海南島,被當時人稱作“天涯海角”、“鬼門關”,什么醫生都沒有,不僅為民,為了自己生存,所以他自己精通醫術。

蘇東坡被貶到杭州的時候,發現西湖下面有很多淤泥,主要是因為百姓長期為了獲得收入種植菱角、荷花、茭白,結果淤泥越來越多,同時造成南北交通不方便。當時,杭州地區發生饑荒,朝廷正好有一筆錢可以用來賑荒。蘇東坡就用朝廷下撥用來賑荒的錢當工錢,來讓老百姓挖淤泥、挖草根造這個蘇堤,結果幾個月就造好了,大大改善了西湖水域的環境和交通,到現在也是杭州的一個可賞的景觀。

另外,中國第一個自來水管也是蘇東坡想出來的。他在惠州做官時候,因為廣州靠近海洋,所以廣州城里的水都是咸水,特別難喝。所以,他就專門畫了圖,從山上拔了很多竹子,一根一根接過去,做成管道,把山上的水引到了廣州城。

這些都是他在被貶期間的作為,這正是他心理健全和高尚人格的最好例證。蘇東坡問自己的學生自己和秦觀的詞相比怎么樣?學生回答說:“先生之詞如詩,秦觀之詩如詞”。這句話把兩個人都批判到了,但是蘇東坡不以為忤,哈哈大笑。所以說,蘇東坡的心里非常健全,不會因別人說了他一句壞話就表現出不高興。賈平凹在《浮躁》中寫到“流水遇土必濁,人要崇高,莫糾人世煩惱”[5],我覺得“流水遇土”,能“出淤泥而不染”才是真正崇高之人。在被貶的時候,只有心理是十足的強大,才會不把心思都放在自己被貶的情緒之中,不會將方寸之地填滿自我情緒,才會有精力可以將注意力放在生活之中,他沒有將自己的“煩惱”當作煩惱,反而一直在解決別人的“煩惱”。這種對于以往的挫折選擇不逃避,而是將自己繼續投入生活與實踐之中的魅力,是多少人經歷了多少次挫折也不一定會參透的品質??!

蘇東坡晚年的時候寫過一首詞:

《千秋歲次韻少游》

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淚濺,丹衷碎。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道遠誰云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能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這首詞就代表蘇東坡晚年兩方面的立場。一方面他還是堅持儒家的政治觀,“忠君思想”、“入世思想”,他還是要出來做事的,還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另一方面他的人生理想不變,如果“道”不行的話他就出海,就是告別政治,告別社會。這是蘇東坡晚年的一個覺醒,就是對于政治、對于人生一個非常大的了悟??梢?,盡管飽經磨難,但他并未屈服,并未因此而改變志向,依然“舊學終難改”。蘇東坡曠達自適的人生態度,并非僅僅是面對人生失敗時消極的自我安慰,其實更是一種傲世樂天、困而不折,在逆境中保持節操,等待時機而后動的積極姿態。秦觀也說過:“蘇東坡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際;其次則器足以任重,識足以致遠;至于議論文章,乃其與世周旋,至粗者也。[6]”他說,蘇東坡最過人的地方,第一是他的人生思考,第二才是他的才識,第三是他的文章。蘇東坡自己也說:“能得悟性而不失其在己,則何往而不適也?”叔本華《人生的智慧》中說道“高度的才智建立在高度的包容性、強大的意志力和強烈的感情上”[7],這句話用到蘇東坡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三、儒佛道于身,圓融性自成

蘇東坡一生處于北宋黨爭的漩渦中,政治上幾起幾落,“一生凡九遷”,中年困于獄吏之中,晚歲遠貶,困頓優患,常倍他人。但無論窮達,都能保持超脫曠達的心態。在實現兼濟救世的人生理想的同時,又關注個人心靈的救贖,形成蘇東坡曠達自適的人格特點,從而使人生呈現為一種入世而又出世,執著而又灑脫,圓融無礙、通達透脫的境界。在當時和后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儒佛道思想對影響中國文人的一生,對于蘇東坡也不例外,而且也是蘇東坡個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特殊的人生經歷和對佛教的獨到體會,使蘇拭逐漸形成他獨具特色的隨遇而安、曠達自適的人格特征。蘇東坡從小就受到佛教氣氛的熏染,他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親戚中也有不少出家人,如他的表公正信兄弟三人俱是名僧。這種家庭環境無疑對蘇東坡親近佛禪有所幫助,但我們很少看見佛禪對蘇東坡青少年時代發生影響的痕跡。所以,青少年時代,儒家積極進取的人世思想在他頭腦中占主導地位。蘇東坡在《王大年哀辭》中說自己嘉佑二年“始知有佛法,君為言夫略,皆推見至隱以自證耳,使人不疑。予之喜佛書,皆自君發之?!辈⒅饾u形成超脫如思維方式,如在密州任上寫的《超然臺記》中認為,只要“游于物之外”,則“無往而不樂”,說“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瑰麗者。哺糟吸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超然物外”,“無往而不樂”,這正是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屢屢強調和深化的思維方式。

但蘇東坡畢竟沒有成為一個佛教徒,這也與他早年的儒家思想和個性有關,也與他對佛教采取的實用主義態度有關。蘇東坡參禪學佛只是保持心靈平衡、解脫人生苦惱的方式。他戲稱自己學佛好比吃豬肉,“實美而真飽”,學佛不是為了“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而是為了解決現實人生問題。

在《宋史》蘇東坡的傳記中,開端就記載了他早年時代的兩則故事:一則是說,當他十歲時,“父詢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謗傳》,慨然太息。軾請日:‘軾若為澇,母許之否乎?程氏日:‘汝能為謗,吾顧不能為傍母耶?”又一則說他長大之后,“既而讀《莊子》,嘆日:‘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1],這兩段敘述都表現了蘇東坡之性格中的兩種主要特質:一種是如同東漢桓靈時受命為清詔使,登車攬髻,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謗一樣的,想要奮發有為,愿以天下為己任雖遇艱危而不懼的用世之志意;另一種則是如同寫有《逍遙游》和《齊物論》中之“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早金石流而不傷”的“姑射神人”,與“栩栩然”超然物化的“夢中蝴蝶”之寓言的莊子一樣的,不為外物之得失榮辱所累的超然曠觀的精神。所以,道家和儒家從小就影響著蘇東坡的思想。

蘇東坡奔波于官場,卻堅持獨立的政治操守,不愿投機鉆營或同流合污;蘇東坡向往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卻不忘政治抱負、家國情懷;蘇東坡推崇儒家,但不被儒家思想所局限;蘇東坡接受佛老,但又有自己的分析和選擇。蘇東坡的倔強、獨立與包容決定了他與眾不同的人生際遇。

有一段時間我困頓于追求生活的意義,我被眼前的點點挫折所迷惑,我整日都在想到底什么是快樂?我追問了身邊的朋友,我得到了很多的回答。其實相對于他們給我的回答,更讓我感到對我是一種解答的是他們的態度,讓我覺得我自己的不是孤獨的,我還有很多優秀的朋友;讓我覺得與其去探討虛無縹緲的生活的理論,不如把自己放在現實的生活中,去真的感受生活和享受生活?!靶行袕托行?,能覓原為己”大概是最好的答案了,比起天馬行空的想象出一個問題的答案,在生活中去尋找和思索來的更真切和踏實。這樣的感受和感悟是在我經歷過波瀾與思考,拜讀過古人的人生經歷所得出的答案。我無法經歷每個人的人生,但我可以通過讀書看人生百態,學晏殊的觀照,仰蘇東坡之曠達,蘇東坡高尚的人格是我一生的追尋,不由地想感嘆一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大概是我在課堂上學習到的萬般珍貴的東西。

參考文獻:

[1]脫脫.宋史[M].中華書局,1977.

[2]蘇軾.蘇軾詞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劉乃昌.蘇軾文學論集[M].齊魯書社,2004.

[4]司馬遷著;陳曉芬選注.司馬遷散文選集[M].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5:281.

[5]賈平凹.浮躁[M].漓江出版社,2013:35.

[6] 秦觀著;林紓選評.淮海集[M].商務印書館,1924:53.

[7]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M].哈爾濱出版社,2015:18.

作者簡介:劉娜(1995-),女,漢族,內蒙古包頭市人,碩士研究生,單位: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猜你喜歡
人格魅力蘇東坡成因
垛田形態多樣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妙語嘗酒肉
蘇東坡問路
自相似視角下相對貧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
羅素悖論的成因
羅素悖論的成因
千年英雄蘇東坡
蘇東坡學無止境
彰顯“人格魅力”,提升班主任素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