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語文課堂的“鈣質”

2020-04-10 10:54張永飛
中學語文(學生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貶謫赤壁賦鈣質

張永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睂W習母語,是學習語言,但又不僅僅是對一種語言技能的學習,學習母語的同時會打下精神的底子,形成文化所屬的籍貫,這是學習母語和學習其他民族語言的本質區別。新疆教育科學研究院董明實說:“語文課有靈魂在師之有靈魂,師之有靈魂在有‘道之追求,‘道生于文化。語文課的第一要求是教師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彼J為,“文化底蘊的缺失造成了語文教師的缺鈣,是造成語文課貧血的重要原因。學生之所以不喜歡學習語文,是沒有感受到文學的魅力,沒有感應到文化的召喚,找不到學習語文的方向,也不知道學習語文的方法?!?文化,是一種力量,它是語文課堂的“鈣質”。因此,高中語文課堂,尤其是文言文課堂,應該讓文化的滲透成為滋養學生精神成長的途徑。

浙江省金華一中的王霄怡老師《山水謫思——從〈始得西山宴游記〉〈赤壁賦〉說起……》一課,就是嘗試將文化融入語文課堂的一次教學實踐?!妒嫉梦魃窖缬斡洝贰冻啾谫x》是蘇教版必修一“像山那樣思考”板塊中“與造物者游”專題中的兩篇文言文,絕大部分老師的做法是,一篇一篇地梳理文言字詞,落實文言實詞、虛詞、句式,概括文章內容等。這樣的課堂教學固然沒錯,但是教材編者為何把這兩篇文言文放在“與造物者游”專題中呢?它們之間的共性又是什么呢?可否從文化的高度觀照語文課堂呢?經過思考、探究,王霄怡老師展示了一堂群文閱讀課,她以比較的方式,引導學生從這兩篇文言文中感悟貶謫文化,從而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和文化感悟能力。

她的課堂教學環節如下:

一、導入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對貶謫山水的看法:“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分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p>

二、回顧人生經歷

柳宗元,少時有才名,曾“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 因卷入政治困局, 被貶永州、柳州達十四年之久,卒于柳州。

蘇軾,少時博通經史。因“烏臺詩案”而被貶,他輾轉遷徙,湖北黃州、廣東惠州、海南儋州先后留下他的足跡。最后死于被赦歸途。

今天,我們一起回顧他們貶謫路上的文字。文章是案間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三、比較閱讀

引導學生回憶《始得西山宴游記》《赤壁賦》中描寫山水的文字,思考:描寫山水時各有自己怎樣的特點和喜好嗎?

生1:柳宗元側重描寫山石之類,比較峭拔;蘇軾側重描寫水月,比較空曠。

生2:柳宗元喜歡山石,看到綺麗怪異,仿佛看到自己,表達自己的特立獨行;蘇軾喜歡水月,看到詩情畫意,空曠豁達。

師:閱讀補充材料——柳宗元“永州八記”和蘇軾的《后赤壁賦》,完成下列表格。

生3:蘇軾《記承天寺夜游》描寫月光的文字,寫出了月光的寧靜、澄清。

師:運用什么方法描寫?

生3:比喻。月光皎潔,地上如積水明亮。

生4:景物描寫似真似幻,迷離幽靜的感覺。

師:有沒有欣賞寫山石的文字?

生5:柳宗元描寫奇石,突出奇特的特點。

師:哪些地方體現奇特的特點?

生5:比如《小石潭記》中的描寫“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生6:《石澗記》也是寫石,“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特點是石頭被掩蓋,為了展現它奇特的一面。

師:作者為什么要表現這些特點?

生7:跟作者的被貶經歷有關,聯想到自己的特立獨行,“不與培塿為類”。

師:品讀山水,就是品讀文章。

四、感悟文化

教師提供多則材料,進行聯讀比較,引導學生探究山石、水月背后所蘊含的詩人的人格個性、精神內涵和文化特質。

1.柳多寫山石

幽泉怪石,無遠不到?!?窮山之高而止……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谠妒嫉梦魃窖缬斡洝?/p>

楚越之郊環萬山兮,勢騰涌夫波濤?!瓲幧侵鹕陷W旁出兮,下坼裂而為壕。欣下頹以就順兮,曾不畝平而又高?!谠肚羯劫x》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谠杜c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2.蘇多寫水月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K軾《赤壁賦》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K軾《 臨皋閑題》

生8:“囚山”,柳州之地,萬山環繞,山石雖美,卻不知道遠方,不能給作者以安慰,體現了矛盾、孤寂的心情。

生9:“尖山似劍芒”“割愁腸”寫出了作者對山石的恐懼、憂愁。

師:柳宗元寫山石,折射了他寂寞孤憤、高懷傲物的個性。他在《與蕭翰林俛書》中說:“用是更樂喑默,思與木石為徒,不復致意?!?/p>

生10:“江山風月……閑者便是主人”,是一種被貶后的悠閑之情,也是一種自嘲。

生11:半夜賞月,閑情享受風月,超然物外,那是一種豁達樂觀。

師:蘇軾寫水月,折射了他隨緣自處、超然物外的個性。

師:“山水文章謫情似”,我們從山水風景的背后,看到了被貶謫的人的內心。人不同,山石、水月自然不同。詩人不幸,但詩家幸。你們如何看待士人的貶謫?

生12:雖然仕途遭受打擊,但通過文字流傳永恒的文學。

生13:精神上的升華,磨難讓他們多了些沉淀。比如蘇軾“小舟從此逝”“也無風雨也無晴”之類的詩句。

師:這是一種幸運。這種山水謫情,追溯到屈原。以人生的悲劇,換取了人格的榜樣。他們的人格也許是另一種超越。從社會政治轉向了人生自我,這是一種人文的文化心理和人格精神。

王霄怡老師的這堂課,由《始得西山宴游記》《赤壁賦》中描寫自然風物的語言出發,以貶謫文化為核心,通過閱讀柳宗元、蘇軾同時期的大量文章,探究山水背后的人物個性和精神內涵。語文課堂的“文化”,就是蘊含在語言文字背后的精神特質,是高度抽象后的普遍心理。就像“貶謫文化”,我們追溯屈原、賈誼、韓愈、司馬遷、歐陽修等文學作品,發現柳宗元喜歡山石、蘇軾鐘愛水月背后的文化因素,從而領悟貶謫文人背后的普遍心理,它具有延續性、繼承性。這就是語文課堂的“文化”。王開東老師曾說:“讓孩子們走得更快的或許是知識與能力,但讓他們走得更遠的一定是文化與精神?!?/p>

那么,如何讓自己的語文課堂滲透“文化”呢?

首先,要學會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文化因素往往蘊含在文本的深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不宜被發現。只有獨具慧眼、觀點深刻、底蘊深厚的老師才能有文化的眼光,挖掘文本深處的文化魅力。比如:《始得西山宴游記》《赤壁賦》的教學,不少老師只停留于文言文閱讀教學,卻未能挖掘其背后的貶謫文化。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中描寫西山的文字“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并沒有奇異之處,卻是他特立獨行的人格寄托之所;蘇軾的《赤壁賦》中描寫赤壁的文字“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也是他生命哲思與豁達的載體。再聯系兩人的人生經歷、作品的時代背景,他們都卷入政斗、被貶偏地、步入中年,都處于仕途人生低谷,中國傳統士大夫轉向山林河川尋求排遣,是最常見的途徑。柳宗元的“西山”、蘇軾的“赤壁”,就是文化的共性?!吧剿恼轮喦樗啤?,這是一種普遍意識,也是文化特征。

其次,建立材料聯結關系。文化往往具有延續性、普遍性,單篇教學往往不易形成文化關聯,體現不出文化的延續?!妒嫉梦魃窖缬斡洝贰冻啾谫x》雖然都是山水游記,但因作者相似的貶謫經歷,筆下的山水有了貶謫文人的影子,這就具有了關聯性、普遍性。聯系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蘇軾的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同時期作品,似乎都有貶謫的身影,所謂“文如其人,言為心聲”,大凡文章皆由心生。王霄怡老師選擇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囚山賦》《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中描寫山石的文字,選擇蘇軾《赤壁賦》《 臨皋閑題》中有關水月的文字,進行聯讀比較,聚焦貶謫文化,引導學生探究山石、水月背后所蘊含的詩人的人格個性、精神內涵和文化特質。浙江省特級教師褚樹榮老師說:“文化的滲透和傳承側重于內容方面的闡發和構建,由這一篇的內容,聯系到同一類的文章。把這一篇的‘義理,放在這一類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薄拔幕钡姆e淀,需要閱讀的“量”的積累,需要材料的聯結關系,也需要生命的深刻體驗。

最后,挖掘文化的普遍意義。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潘慶玉認為:“從根本上講,無論單篇閱讀,還是‘群文閱讀,除了關注學生語言、思維與審美能力的發展,還應致力于對學生進行人格的陶冶與文化的涵養。任何文本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表象。文化的涵養不是知識的灌輸,也不是技能的訓練,它更多地是指一種潛移默化的體認和感悟?!闭Z文學習歸根結底指向生活,指向人的精神成長?!妒嫉梦魃窖缬斡洝贰冻啾谫x》如果只著重于文言文教學,未能從文化的高度觀照,也就缺乏了語文課堂的“鈣質”。貶謫文化,讓學生從柳宗元、蘇軾的人生磨難中,學會在正確看待人生的得失,堅守獨立的人格,超越精神的困境,從而獲得了健康的成長,這就是語文課堂的文化魅力。

[作者通聯:浙江臨海市回浦中學]

猜你喜歡
貶謫赤壁賦鈣質
節錄蘇東坡《前赤壁賦》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賦》任務學習
蘇軾的貶謫生活
蘇東坡《前赤壁賦》
試論貶謫文學中的旅游因素
補鈣不補鎂 當心腎結石
宋代貶謫文學研究述論
警惕可樂——碳酸飲料對人體鈣質流失的影響
《赤壁賦》用典賞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