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2020-04-21 07:47劉玲玲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語文學科持續性有效性

摘 要:現階段,課程教育體系應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通過科學性教學方法、理念等,為學生建構立體化教學環境,以確保學生的知識體系得以完善?;诖?,文章以語文學科為出發點,從學習興趣點、教學目標、教學氛圍、評價體系等方面,對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持續性進行研究。

關鍵詞:語文學科 有效性 持續性

語文科目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其貫穿于整體教育體系中,在正確的教導方法下,不僅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還可令學生對文化體系形成深度認知。在教育宏觀目標確定下,以學生為出發點,在定量化的課程時長下,采取合理的教學手段,令學生對語文科目形成思維意識下的認同,以此來提升語文課程教學質量。

一、深度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點

在課程改革以來,課程教學體系正向融合型模式所轉變,即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在課程教育結構重組下,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則占據主要位置,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更可彰顯出主動學習知識行為的重要性。在對語文課程體系進行設計時,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多角度衡量,確保每一項教學工作的開展可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機械化的教學模式,應建立一個愉悅型的課堂導向,對學生的學習思維進行積極引導。如依據課程教學內容,來拓展知識教學框架,通過實踐活動的建設,來勾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將整體學習任務由被動變為主動,以此來形成積極的引導。

此外,教師可依據教材內容,來設定角色扮演環節,增強課程教學的娛樂性、趣味性,以此種寓教于樂的形式,令學生形成一種思維認知體系。從課時方面來講,45分鐘的限定時間下,如想提升整體教學效率,教師則需認真對待每一個教學環節,并對各教學環節的契合任務進行分析,以建構出嵌套式教學環節,令知識內容逐層滲透到學生知識體系中。如對課文內容進行通講時,教師可對詞匯、語句等進行關聯式講解,令學生思維意識中對文章內容建立一種理想性框架,然后教師在對各類思想行為的產生路徑進行正確引導,使知識內容可與學生的知識體系形成深度融合,進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建立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定,主要是依據教學大綱、學生學習能力等為主。但目前部分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仍以傳統的思路、內容、主旨、分析等模式為主,此種模式將令整體課程教學模式過于定性化,導致學生的學習意識被束縛在課程教學體系下。為此,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從教育全局觀對課程教學進行審視,并結合教學目標來對內容知識點進行深度分析,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領悟。例如,在對文學類作品進行鑒賞時,教師應先對整體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然后將內容中涉及的情感表達內容、知識銜接內容等進行整合分析,在向學生教授知識時,應將知識點整合內容精準的傳達給學生,進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以減小課程時間的浪費。在對單元模塊進行設定時,應以教學目標為主體設定方向,針對每堂課程教授的內容來制作教學側重點,以保證學生可接受到正確的知識教育。

從學生自身發展角度來看,語文課程可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應變能力、聽說能力等進行培養,為加強語文課程的滲透性,應將學生的學習行為立足于教學體系之上,以此來制定出針對化的教學方案。在對內容進行舉例時,應盡量貼合實際,避免因舉例內容與實際不符合而架空學生的思想結構。

三、建構情境互動氛圍

情境課程的建設是新時代教育體系發展的重點,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語文學科來講,情境課程教學模式的設定,可發揮其重要功能。在創建情境式教學活動時,其開展內容應以教材為中心,確保各項活動環節在課程中可發揮教導的實際功能。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設備、網絡平臺等,對各項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然后將網絡化資源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視頻、音頻等方面的播放,以此來將教學內容進行維度化展現,令動態化內容與學生知識體系形成對接。

從宏觀教育職能來講,語文課程作為其他科目的學習基礎,只有正確掌握到語文課程知識體系的重要性,才可令學生對其他課程形成初步的認知。為進一步在課程教學體系中,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應加大課程教學問題的產生速率,以達到“問題是思維開始”的一種行為目的。在知識教導過程中,任何一項教導內容均可作為問題的產生點,如人物、背景、事件等,學生對待問題的看法也具有一定差異性。鑒于此,教師可建立以問題為主導的學習氛圍,令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四、完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

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建設,對于學生來講是一種激勵行為。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令自身知識獲取行為產生錯亂,進而影響整體學習質量,在評價體系正確的引導下,令學生參與到實際評價環節中,可使學生對自身學習行為形成一定的認知,如學生當前學習行為與課堂教育行為不符時,則學生可及時進行改正,以適應當前的課程教育形式,進而令語文課程教學趨于規范化、科學化。

結語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體制下,語文學科的教學方向也正在由傳統性轉變為有效性、持續性等,鑒于目前課程教學體系中面臨的問題,應從教育本質、學生學習特性等方面進行特定分析,以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方法,為學生建構多元化學習空間,以保證教育形式與學生的知識體系形成對接。與此同時,應加大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領域中的權重比,教師通過網絡教育資源可將教育知識進行整合,拓寬學生的知識路徑,以此來為語文課程教育工作開展的有效性、持續性等提供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蔣精兵.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華夏教師,2018(14):87.

[2]趙秋江.談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7(34):122.

[3]左小燕.談談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才智,2017(18):153-154.

作者簡介

劉玲玲(1987.11—),女,籍貫:山西省朔州市,本科,中教二級,朔州市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

猜你喜歡
語文學科持續性有效性
云創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業構建持續性學習機制
如何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制造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實現
提高家庭作業有效性的理論思考
持續性迭代報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為例
如何在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論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開發幼師語文校本教材的原則探析
關注持續性感染,提高生活質量
船舶嚴重橫傾時應急行動的有效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