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榮民族文化事業 助推旅游產業發展

2020-04-23 09:31白生花李長梅
新絲路(下旬) 2020年4期
關鍵詞:土族文化產業景區

白生花 李長梅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旅游是文化和旅游兩大領域的和集,兩大流域在融合中產生的新業態和新模式。文化旅游的融合在于通過旅游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文化既可以給旅游提供一種真實的體驗,也能展示一個地方的獨特所在,而旅游則可以將文化具象的傳遞,文化和旅游二者彼此約束彼此促進。文化與旅游的緊密結合對促進旅游與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互助縣依托民族地域特色,緊緊圍繞“中國土族·彩虹故鄉·醉美互助”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實施“文化興縣”和“高原旅游名縣建設”戰略,文化旅游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經濟發展影響力和帶動力逐年提高,在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互助縣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現狀

互助縣作為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旅游業最早起步于土族民俗旅游,是青海省發展民俗旅游最早的一個縣。自1992年威遠鎮小莊村開始從事以家庭訪問、飲食品償、婚俗體驗、歌舞欣賞、服飾及手工藝品展示為主要內容的土族民俗旅游以來互助縣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以高原旅游名縣為建設目標,大力發展旅游型縣域經濟,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2017年2月25日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級5A景區,成為繼青海湖、塔爾寺之后的青海省第3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近年來,互助縣緊緊抓住土族故土園創建國家5A級景區國家加大支持中西部重點景區、鄉村旅游、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態旅游等旅游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設施建設的機遇。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加強文化旅游產業的有機融合,不斷推進旅游項目,有效推進高原現代農業觀光游、生態觀光自駕游、傳統古村落游覽、農家樂接待及鄉村度假游、宗教朝覲、青稞酒文化體驗、康體健身等旅游項目的發展。依托國家級森林地質公園、水利風景區和保護母親河行動教育基地優勢,加大北山景區項目建設力度,加快景區提檔升級。依托全國最大的青稞酒生產基地大力發展青稞酒工業游,投資建設數字化展館、青稞酒研發展示中心綜合樓、工業旅游參觀廊道、酒海體驗中心、地下酒窖、3D影廳和旅游產品展示銷售中心等工程,成為全縣唯一的工業游景區。旅游人次從2007年的58萬人次,增長至2018的407萬人次;旅游收入從2007年的3400萬元,增長至2018年的20.25億元。2010年互助縣被命名為省級旅游度假區,2011年被評為全國旅游系統先進集體;2016年互助縣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2017年被評為全省唯一的“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

二、多措并舉,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1.依托地域特色,完善文旅融合發展體系

互助縣依托地域特色,按照“全域景區化”發展理念,把互助作為一個“大景區”規劃和建設,加快旅游與文化、生態深度融合,構建“一核一線一廊兩翼”旅游發展新格局。以“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為原則,努力提升規劃品質,增強各項旅游規劃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突出土族民俗、生態觀光、宗教朝覲、青稞酒文化體驗、康體健身五大特色旅游板塊,形成較為完善的文旅融合發展體系。為統籌開發地方特色旅游資源、引進旅游項目奠定基礎,也為我縣文化旅游業實現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低端粗放向高端精細轉變提供科學依據。

2.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增強文化旅游綜合實力

地域民族文化品牌要形成強有力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必須在提升形象力、營銷力和產品競爭力上做好文章,必須要以文化產業作為支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近幾年來互助縣扶持了彩虹部落、納頓莊園、安納歌舞團、土族盤繡文化公司等文化實體,把它們培育成民族文化產業的示范點,充分發揮其輻射和帶動作用,逐步扶持成立了民族歌舞演藝、民間工藝品加工、土族民俗風情體驗等不同類型的文化企業,在市場中自主經營,發展壯大??h域內有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3家(青海彩虹部落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互助土族納頓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小微文化企業16家;河湟玉雕文化產業公司5家。全縣形成以玉雕加工、刺繡農戶、“花兒”演藝、酩餾酒釀造為主的文化產業戶共502家。同時更新觀念,大膽創新,完善了文化旅游招商引資機制,在省內外開展大型文化旅游招商引資活動,積極引入大企業參與我縣文化旅游開發。重點實施了中國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園配套設施建設溫泉養生及藏藥浴區項目、環宇匯通·高原文化旅游綜合體、南門峽風情旅游帶、油嘴灣田園綜合體建設等項目。2012年文化產業銷售收入為1293.82萬元,2013年文化產業銷售收入為1699.06萬元,到2018年文化產業營業性收入達到5808萬元。

3.構建生態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豐富景區文化內涵

互助縣把土族文化搶救保護要同民族文化的研究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繼續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獨有的特色,完善土族服飾、土族歌舞等資料。對瀕臨散失和失傳的民族古籍、民間技藝等傳統文化資源,以文字記錄、影像資料的形式進行保護和整理,形成了生態文化數據庫,并努力開展傳承工作。目前,縣域內有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1處,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3處,國家和省、市、縣級非遺項目104項,國家和省級傳承人37人。同時利用互助縣立足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的優勢,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以土族民俗文化為魂,豐富景區文化內涵,創編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歌曲,8項國家級非遺和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實現常態化展示。開發出土族盤繡、河湟玉雕等旅游工藝品和酩餾酒、八眉豬、蔥花雞、馬鈴薯等即食性特色旅游商品,帶動旅游產業發展。

4.擴大宣傳,開啟美美與共的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

互助縣文化旅游部門相互協調,在加大對景點文物保護的同時,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和旅游配套建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原則,促進文旅產業與其它地區文旅產業交流、交融,形成多層次的文化旅游產品交流格局。2018年《彩虹部落》赴無錫演出,全國廣場舞展演中《美麗安昭等你來》亮相央視舞臺,《歌從黃河來-互助專場》在山西衛視開播;同時大力實施“捆綁式”,充分利用旅游雜志,報刊媒體進行宣傳推介,加大土族故土園景區國家5A級景區、北山景區和特色鄉村旅游資源的宣傳營銷力度。并以“二月二”和元宵節等傳統文化活動、河湟旅游文化藝術節、土族安召納頓節等大型文體活動為載體,舉辦文化旅游論壇、推介會等活動強化宣傳,全力提升“中國土族·彩虹故鄉·醉美互助”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5.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大力發展高端鄉村旅游

近年來,互助縣緊緊圍繞建設“高原旅游名縣”的發展定位,堅持“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富農”的原則,依托獨特的土族民俗文化、生態文化、青稞酒文化、農耕文化和宗教文化,結合鄉村振興工程大力發展高端鄉村旅游,探索出了景區+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深度挖掘各鄉鎮獨有的旅游資源,發展高端鄉村旅游。在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并極具人文特色資源的南門峽、臺子、東和、加定、松多等鄉鎮打造形態各異、特色鮮明的集徒步觀光、休閑健身、農家休閑、采摘體驗為一體的特色鄉村旅游品牌,推動城市建設和文化旅游體育開發融合發展。西山牙合“最美北方梯田”、東和麻吉油嘴灣田園綜合體、威遠鎮卓扎灘原生態風景區、塘川生態農業觀光采摘基地等鄉村旅游點已成為鄉村旅游發展和旅游扶貧的亮點。2015年互助縣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觀光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016年全縣鄉村旅游接待游客97.5萬人次,實現收入4.2億元;2017年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12.2萬人次,同比增長15%;鄉村旅游接待收入達5.04億元,同比增長20%。鄉村旅游已成為互助縣旅游經濟新的增長點,在鄉村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帶動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對今后文旅融合發展的思考

1.優化產業結構,打造文化精品

我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但是我縣的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開發利用,缺乏叫得響的文化品牌,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態尚未形成?,F有的文化產品多處于粗放型經營,大多數文化產品缺乏創意和創新,缺少能夠體現我縣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文化精品,旅游產品能輸送到旅游市場的較少。因此要緊緊抓住全國唯一土族自治縣的資源優勢,依托土族民俗、宗教、青稞酒、節慶、飲食和生態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推出互助旅游攻略,打造精品旅游環線,打響互助文化產業品牌。組織開展以中國土族大型歷史歌舞劇《彩虹部落》為重點的土族歷史和民俗文化表演、展覽等活動,探索商業化運作模式,開發各類衍生文化旅游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研發盤繡、玉雕、烙畫、剪紙等非遺文旅產品,將土族宴席曲、土族花兒、互助秦腔、土族打夯歌等傳統民族音樂、戲劇等在景區進行活態化展示,更新提升景區民族風情演藝。以民間民俗文化,傳統手工藝制作、土族傳統婚禮習俗、傳統節日等加強與旅游市場的融合,特別是特色小吃等傳統食品的制作上、以互助鹵肉、釀皮、酸奶、甜醅、酩餾酒等傳統美食為基礎,命名一批老字號門店。推出八眉豬、菜籽油、洋芋粉條、蔥花土雞、高原當歸、藜麥等農特產品,供游客選購。

2.政府科學引導,扶持文旅企業發展

文化產業發展必須要大力推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產業內涵與附加值,以旅游充分延伸文化產業后續鏈條。這一發展思路既符合互助資源優勢,也符合《關于促進青海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有關文件精神。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必須依托酒店、娛樂、購物等相關產業的支撐,目前面臨相關配套支撐不足的問題,導致文化產品的生產交易難以形成規模效益,游客的消費僅僅局限于附加值較低的農家樂等產品,附加值難以得到提升。因此對全縣文化資源特別是歷史遺跡、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人文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進行全面梳理,建立文化、旅游融合的文化資源數據庫,為實現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重點產業區塊,扶持具有導向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能力強的文化產業龍頭企業,扶持和壯大餐飲服務、產品制售(青稞酒、玉雕、土族刺繡、服飾等)、文化演藝等的文化產業,為實現文化和旅游有機融合注入動力,努力申報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在市場中自主經營,發展壯大。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旅游發展環境

目前互助縣旅游項目建設資金短缺,融資渠道單一,項目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各大景區停車場、環衛設施、旅游廁所、標識標牌等基礎設施還需進一步完善,特別是佑寧寺、卻藏寺、五峰寺、東和龍王山等旅游景區。政府應該加大投資力度,打造全域旅游。人才隊伍建設上加快高、中級文化旅游管理人才和策劃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引導企業積極引進經營、管理、營銷、策劃等各類人才,不斷提高服務檔次和質量。同時加大對文化旅游市場的整治力度,對文化旅游企業、民俗接待戶實行動態管理,提高文化旅游業服務質量,做到文化旅游市場秩序規范,從業人員行為規范。

猜你喜歡
土族文化產業景區
關于土族聚居地區漢、土雙語教育實施概況
長假也救不回的景區破產
“摘牌”
重慶市文化產業結構、效益比較分析
重慶市文化產業結構、效益比較分析
國慶節前157個景區將迎來降價
吃土族
神秘的土族人
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舉辦文化產業沙龍
四川命名首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