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生智與南京保衛戰的幾個問題

2020-04-23 09:31徐逸航
新絲路(下旬) 2020年4期
關鍵詞:抗日戰爭

摘 要:淞滬會戰失敗后,國民政府面臨著南京是守城還是放棄的兩難選擇,蔣介石力排眾議決定固守。出于政治考慮,蔣任命他過去的對手、湖南籍的唐生智擔任南京衛戍司令,組織防御,唐在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既是上級命令又是他自告奮勇的矛盾狀態下接下了守衛南京的重任。唐勇氣可嘉,但是由于組織不當、軍令不達造成的嚴重損失,他也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關鍵詞:抗日戰爭;唐生智;南京保衛戰;國民黨派系

一、研究綜述

關于唐生智守衛南京的緣由以及他在南京保衛戰中的功過,學術界各方認識相差較遠,爭論也比較激烈。1985年孫宅巍的一篇專題論文《評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中的功過》,提出唐生智守城抗戰有功、指揮失誤有過、總體來說功大于過的觀點。1993年他在《試論南京保衛戰研究中幾個有爭議的問題》一文中再次提到南京保衛戰最高指揮官唐生智的責任問題,孫宅巍基本堅持原先的觀點,認為唐生智率軍守土抗敵有很大的功勞,戰役指揮失誤有重大的過失,堅持唐生智不失為一名抗日愛國將領的主張。2019年孫宅巍發表《南京保衛戰再研究》一文,批駁了指責唐生智借此撈取政治資本、背棄“與南京共存亡”諾言、棄軍逃跑等論述,同時也承認唐在軍事指揮上的失誤,尤其是組織撤退中的失誤是難以辯解的,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李沛霖大體同意這種觀點,在《南京保衛戰中唐生智功過述評》一文認為唐“附和討好”蔣是站不住腳的,撤離南京也是蔣的命令,認為他挺身而出,投身抗戰,功勞大于過失。

除孫宅巍外,還有許多學者也進行了研究,有的對他的觀點提出異議。戴開柱《抗戰初期唐生智“堅主死守”南京問題之邏輯分析》著重分析了唐生智堅持主張死守南京的原因,認為他之所以同意守城,只不過是附和蔣介石的想法,他擔任守城指揮官,也是勉為其難之舉。另有阡陌原在《是誰丟了南京》一文中指出:唐生智在需要履行職責時“棄城逃跑”,導致了部隊的崩潰,對南京失陷負主要責任。2016年經盛鴻《論南京保衛戰中的唐生智》結合了當時西方記者的記錄材料和親歷者口述回憶材料,指出“以唐生智為首的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在指揮、組織這場戰役中,充滿了慵懶、疏漏、馬虎、混亂和倉促,對官兵漠不關心?!辈粌H從能力上,也從態度上否定了唐在南京保衛戰中的表現,同時借美國記者德丁之口批評唐拋下部隊乘小火輪首先撤離,失去了軍事道德。進一步認為蔣介石執意守城和唐生智擅自出逃應負南京保衛戰失敗的主要責任。本文則對這一觀點持有異議,作為《紐約時報》記者的德丁在當時并不了解蔣對唐等將領的命令具體過程和軍隊撤離的總過程,他的論述有一定歷史價值,但不應作為可靠的歷史證據。

總的來說,關于南京保衛戰中的唐生智,學者們研究的主要問題圍繞著唐生智守南京的動機、唐生智此役中的功過這兩大問題進行討論,本文將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二、唐生智其人及與蔣介石的關系

唐生智,湖南東安人,字孟瀟,奶名祥生,信佛后法名法智,號曼德。自1905年起先后入湖南陸軍學校、武昌軍官學校就讀,其間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科,受到校長蔣百里的賞識,畢業后進湖南陸軍,先后追隨譚延闿、趙恒錫,參加過討袁、護法戰爭,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北伐,唐生智歸順廣州,加入國民黨,先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北伐軍前敵總指揮、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湖南省政府主席、第四路軍總指揮等職。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之后,唐生智仍堅持反蔣,并逼蔣下野,但最后在湘、桂斗爭中失敗,軍隊大部分被桂系收編,自己逃亡海外。1929年復出與蔣合作討桂、馮,收回舊部指揮權,先后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討逆軍”第五路軍總指揮等職。他在汪精衛的策動下,聯合石友三、閻錫山等通電反蔣,結果孤立無援,被楊虎城等率軍擊敗,唐再次通電下野,從此失去軍權。1931年胡漢民被蔣軟禁后,改組派、西山會議派、胡漢民派、林森和孫科派以及兩廣地方實力派在廣州成立了“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非常會議”,唐被推選為廣州非常政府國府委員及軍委三常委之一,實行第三次反蔣。因九一八事變爆發,雙方握手言和。唐生智參加南京國民政府,先后任軍事參議院院長、軍委會訓練總監部總監。1935年唐生智被任命為陸軍一級上將。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其兼任軍事委員會警衛執行部主任,主管國防工事,同年9月再兼任軍法執行總監。

這是抗戰全面爆發前唐生智的大致履歷,從中不難看出,上世紀20年代湖南身處北洋軍和廣東革命政府的緩沖地帶,成為雙方爭奪的對象,趙恒錫一度提倡的省憲運動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只能淪為泡影,湘軍也未能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要么是依附于北洋,要么是依附于兩廣勢力。作為湘軍重要將領的唐生智,既為北伐的進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同時這也是他面對北洋軍壓力的無奈選擇,北伐的功勞則成為日后他在國民黨內聲譽和名望的重要支撐,是他政治資本的來源之一,尤其是他失去兵權以后??梢钥闯?,唐與蔣,既有合作,也有對抗,既可以相互利用,也可能兵戎相見,唐與蔣的關系,應該說是有一個從軍事反蔣、到政治反蔣、再到政治服從的過程,這也是許多軍閥與蔣斗爭的結果。

三、唐生智與守城決策的作出

在日軍進逼南京前,蔣介石先后召開了三次幕僚會議來商討要不要守南京,誰來守南京的議題,最終決定讓唐生智承擔守城的任務。對于要不要守南京這個問題,會議上不主張固守的占了大多數。時任軍令部作戰廳廳長的劉斐回憶當時的情境:“我認為南京是我國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棄,當然不可。但不應以過多的部隊爭一城一地的得失,只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適當抵抗之后就主動地撒退。對兵力使用上,以用十二個團,頂多十八個團就夠了,部隊太多將不便于機動?!边@一主張受到了白崇禧、何應欽、徐永昌等人的認同,對此蔣的決定模棱兩可,與作象征性抵抗基本符合。過了數日,第二次會議時,新增了唐生智、谷正倫,唐生智主張死守南京,蔣不置可否。第三次會議,蔣表示明確同意唐的固守南京意見,最終做出守城的決定,增派部隊調往南京。在最后一次會議上蔣介石說:“南京是我國的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系,對全國人心也有重大影響,完全不守是不可以的。應以十二個團的兵力酌量增加?!笔Y全權做出固守、增兵的決定,唐只不過是與會者中少有的支持蔣決定的人,并非一些學者所認為的“靜極思動,想乘此機會掌握一部兵權”。

至于守城的人選,蔣或許從一開始就看中了唐生智,并不是因為他的發言而臨時起意。蔣準備撤離南京,心里也清楚南京是守不住的,執意堅守是對國內外有一個交代,守城的人選不能地位太低和資歷太淺,否則難免有消極抵抗的嫌疑,難以給國人交代。唐作為北伐時期的第八軍軍長、北伐軍前敵總指揮,自然有可能一開始就被蔣考慮任命為守城的人選。據唐生智回憶:“上海戰事開始后不久,劉湘到南京,曾見過蔣介石等許多人,也來看過我,我也回看了他……劉說:‘聽蔣說,準備要你守南京。我說,根本沒有這個必要,要我守,我只好拼老命?!痹诘谌螘h上,唐生智仍堅持固守南京,蔣介石明確表示同意他的意見。蔣問:“誰負責固守南京為好?”這時沒有一個人作聲。最后唐生智打破了一時的沉寂,堅決地說:“委員長,若沒有別人負責,我愿意勉為其難,我一定堅決死守,與南京城共存亡!”蔣說:“很好,就由孟瀟負責?!痹谂匀丝磥硖粕鞘亲愿鎶^勇,但他自己卻認為是不能違抗軍令的無奈之舉,唐提出“派一個軍長或總司令,帶幾個師或幾個軍就行了。從前方下來的人中間派一個人守,或者要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守都可以?!痹獾绞Y的否決,蔣又以兩人間必須有一個守城來暗示唐,稱“要就是我留下,要就是你留下”,其實已經相當于命令了,唐就是在這樣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像是上級命令又像是自告奮勇的矛盾狀態下接下了守衛南京的重任。

四、唐生智在撤退過程中的失誤

如果說南京保衛戰前期的戰斗雖然傷亡較大,但至少遲滯了日軍進攻腳步的話,那么在撤退過程中唐指揮不當,部分軍隊不聽命令所導致的損失既十分慘重,也毫無意義。孫宅巍指出:“應當說,他(唐生智)在組織、指揮10余萬大軍撤退中,所出現的失誤,是整個保衛戰中最大、也是最不應當出現的失誤;因此而造成的損失,也是整個保衛戰戰役中極為慘重、最為沉痛的損失?!?/p>

在原定的撤退計劃中,考慮到時間十分緊迫、人多船少這一困難的情況,唐生智擬定了“大部突圍,一部渡江”方案,只有衛戍司令部的機關以及機關的直屬部隊,還有就是負責維持撤退秩序的第36師于下關渡江,其余各支部隊都應由防守陣地的正面突圍。這一計劃應該是唐戰前就已經擬定好的,否則他為什么要把渡輪開到漢口去,只在下關江邊留幾艘小火輪呢?應該說,在長江上大部分船只都被調走的情況下,這種主力正面突圍的辦法是唯一可行的。但是唐生智又口授了一個命令:“八十七師、八十八師、七十四軍、教導總隊諸部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結”,這就改成了“大部渡江,一部突圍”,正是這一命令造成了部隊極大的混亂。軍令如果模棱兩可的話,將士難免有動搖求生之心,更何況這還是淞滬、南京一路敗退下來的中國軍隊,再加上指揮協調不暢,新的命令往往傳達不到下級,負責維持撤退秩序的36師基層官兵沒有收到最新的命令而仍然試圖阻止渡江的部隊,74軍軍長王耀武回憶:“即率師部人員經城內中山路向挹江門前進途中,遇到三十六師的部隊阻止各部隊向下關撤退,井不斷地開槍射擊,子彈由頭的上空啷啷飛過,向挹江門行進的官兵看到這種情形,有的主張與三十六師對打,有的說,沒有叫敵人打死,而被自已的部隊打死了那才冤枉?!碧撇磺宄吺欠裼休喍?,還是他為了表示自己曾努力挽救過蔣公的嫡系部隊,才會下達這樣的命令?這條命令的變更原因還有待進一步分析。

五、結語

南京保衛戰,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是一場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看不到勝利希望的戰役。唐生智自愿也好,服從命令也罷,能承擔起指揮官的重任,勇氣可嘉,雖然沒有做到與南京共存亡,但也是奉蔣的命令,進行過部隊的突圍安排后才撤退的。由于組織不當、軍令不暢造成慘重的損失,固然有客觀條件的限制與手下將領的掣肘,唐也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同時也應該看到在抗戰前后蔣介石對于國民黨內外各派系的整合,桂系的白崇禧、劉斐等人也參與到戰役決策中,失勢的軍閥唐生智也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抗戰的全面爆發加快了中國民族意識的形成,暫時消弭了各黨各派間斗爭,全國的物力、財力、人力都被組織起來投入抗戰,是對中華民族動員力和團結心的重大考驗。

參考文獻:

[1]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南京保衛戰[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第三冊(總九~十二)[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

[3]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

[4]張憲文.南京大屠殺史料集(2).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5]孫宅巍.南京保衛戰再研究[J].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2019(1)

[6]經盛鴻.論南京保衛戰中的唐生智[J].日本侵華史研究,2016(4)

[7]李沛霖.南京保衛戰中唐生智功過述評[J].閱江學刊,2010(1)

[8]陳長河.唐生智與1937年南京保衛戰[J].軍事歷史研究,2005(4)

[9]戴開柱.抗戰初期唐生智“堅主死守”南京問題之邏輯分析[J].求索,2001(4)

[10]孫宅巍.評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中的功過[J].歷史檔案,1985(4)

[11]孫宅巍.試論南京保衛戰研究中幾個有爭議的問題[J].民國檔案,1993(1)

[12]邢小磊.南京保衛戰罹難將士考略[D].蘇州科技大學,2019

作者簡介:

徐逸航(1999--)男,漢族,江蘇南京人,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本科,研究方向:中國史研究。

猜你喜歡
抗日戰爭
9月歷史大事記
近二十年來國內學界的東北抗聯研究
抗戰時期“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文化動員考論
論抗戰時期毛澤東的反投降斗爭
中國共產黨就政治領導方面對抗日戰爭的貢獻
論抗戰時期的“夫人文學獎”
王西麟《第九交響曲——抗日戰爭安魂曲》第一樂章《哀悼》創作探析
孩子們的抗日戰爭
孩子們的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紀念群雕的規劃創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