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情境建設的兒童古箏教學新思路

2020-04-30 06:47郭青
藝術評鑒 2020年5期
關鍵詞:古箏情境教學兒童

郭青

摘要:情境教學最初起源于美國,美國教育學者通過研究發現,采用情境教學法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習效果,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本文將從兒童古箏教學現狀、情境教學必備的條件、情景教學運用于兒童古箏教學的具體策略等三個方面,探索情境教學運用于兒童古箏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情境教學 ? 兒童 ? 古箏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5-0118-03

古箏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傳統樂器,外觀古樸,音色優美,意境幽深,受到許多人的喜愛,成為兒童器樂學習的熱門選擇。然而,古箏教學模式卻十分單一,反過來限制了古箏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的古箏教學經驗,探索情景建設在兒童古箏教學中的新思路。

一、當前的兒童古箏教學現狀

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過程中,無論是宮廷音樂、文人音樂、民間音樂還是宗教音樂,采用的是沿襲了幾千年的“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即師徒間口頭傳授,內心領會。古箏因其特有的音樂特點,如:左手按滑吟揉的韻味、具有地方語言腔調特色的音樂流派等,決定了其“口傳心授”的傳承特點。這也就決定了當今古箏教學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的局限性。

經筆者調查,當今大多數古箏培訓教育機構采用的是“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即在一節課中,教師只面對一名學生進行講授。由于利益的驅使,部分培訓機構開始嘗試小組課教學,即多名學生組成小班級同時上課,但由于缺乏科學系統的教學方法,且教師教學能力水平有限,這種小組課教學也只是在沿襲了“一對一”教學模式的前提下換了一種上課組織形式,并未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和起到改善古箏教育教學現狀的作用。

(一)“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違反了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在“一對一”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是教師講授、示范,學生進行模仿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僅違背了教育規律,也不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被動接受,缺乏能動性,不僅無法感受到學習音樂的快樂,反而會在枯燥的練習中產生厭學心理,視學習古箏為一項任務和負擔。

(二)有限的教學空間和教學人數決定了有限的教學方法

教育活動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活動方式共同組成的,這四個要素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共同構成教育活動。在古箏“一對一”教學中,教育活動方式受到其他教育因素的影響,必定是單一、有限的。教學活動是單向進行的,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動;上課人數的限制導致課堂上無法進行趣味游戲、互動、創造性活動等教學手段,這些都會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課堂氛圍嚴肅緊張,學生心理壓力大

沒有同學的陪伴,在面對授課教師時,學生往往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無法放松、愉快的學習音樂,久而久之,會把上課當作一項任務去完成,喪失了音樂教育的本質。

以上的問題,廣泛存在于古箏“一對一”教學模式中,如何在發揮一對一教學優勢的同時,克服其局限性,解決其弊端;如何讓古箏教學既讓兒童快樂的學習,又能提高教學效率?如何讓兒童在枯燥的練習中既獲得情感體驗,又能完成教學目標?是每個古箏人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市場與教育趨勢的迫切召喚。

二、在古箏教學中進行情景教學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將情境教學法融入到古箏教學中,可以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情感認知水平,逐漸提高自身音樂學習能力。情境教學不同于以往的“一對一”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學生、教學環境均有一定的要求,方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一)教師要轉變教學思路,從課堂的“主導者”變為“引導者“

在情境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固有的教學思路,轉變自身角色,從教學的“主導者”變為“引導者”。只有當教師從內心深處轉變了自身的角色,學生才能在課堂上進行真正的主動性學習,而主動性學習是情境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師必須變為教學的“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聆聽,認真揣摩,積極思考,才能在進行情境建設時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其情感,進而獲得對樂曲的情感體驗。

(二)教師要具備能調動課堂氛圍、掌控課堂節奏的能力

在情境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運用游戲、互動、歌唱、即興創作等教學手段來引導、激發學生,促使學生主動獲得情感體驗,進行知識構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和“組織者”。一個溫馨放松,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顯然更有利于學生主動愉快的學習,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要具備調動課堂氛圍的能力。在兒童古箏教學中,學生由于年紀都比較小,在上課單獨面對教師時,往往都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教學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教師必須調動一切有利因素,營造積極向上輕松有序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的學習中去。除此之外一名優秀的教師還有具備掌控課堂節奏的能力,教師應在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隨時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反應和表現來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尤其是兒童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兒童在注意力不集中時往往會表現為眼神呆滯、打哈欠,身體則表現為不斷地調整扭動等,此時,教師應及時調整上課節奏,停止或放慢學習內容。在進行情境教學中,輕松愉悅的氛圍和張弛有度的上課節奏是其必備條件,否則,不但不能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會造成僵化尷尬的課堂氛圍和混亂無序的上課節奏。

(三)良好的教學環境和適宜的上課人數

情境教學不同于“一對一”教學,對教學環境和上課人數有一定的要求。在情境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通過各種方法和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互動、游戲、創造等活動,這就對教室的活動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室的布局、裝修、教學道具的擺設也起到烘托氛圍,營造情緒的作用。游戲、創造等活動是一名學生無法完成的,這就對上課人數提出了新的要求,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來說,人數5-8人比較合適,人數太少,無法有效的組織各類課堂活動,學生也不易產生集體意識;人數過多,課堂氛圍和上課節奏不易把握。

三、在古箏教學中進行情境教學的方法策略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是音樂的靈魂。讓學生感知和體驗到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并提高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情境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初始環節,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導入,不僅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的調節課堂氛圍。在兒童古箏教學中,學生大多是5-10歲的兒童,這個年齡的學生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望強烈,利用與他們生活貼近問題進行教學導入,一方面能很好的激發他們對音樂作品的興趣,另一方面能迅速的帶領他們進入到學習情境中去,主動地欣賞和體會音樂,獲得情感體驗,習得音樂技能。因此,以創設問題情境為方法的教學導入,是上好一節古箏課的良好開端。

以樂曲課《春苗》為例:《春苗》是一首四級曲目,在個別考級教材中是三級曲目,達到該層級水平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古箏的演奏技法,也能較快速的識譜視奏,但由于年紀較小,學習程度較淺,對于樂曲所描繪的內容和意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無法很好的理解,更無法自如的融入到自身的演奏中去。以往教師在此類樂曲課的教學中采取的是先進行示范演奏,然后逐個樂句或逐個段落的進行講解,講解內容包括技法重點、難點、樂句劃分、音樂的強弱處理等。該教學方法最大的優點是教師逐句講解并示范,可以很好的讓學生掌握該樂曲的重難點。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是在被動接受,被動的接受被教師固定化了的演奏風格,被動的接受教師所主觀認為的重難點知識。在《春苗》這首曲目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自主聯想和感悟。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學習《春苗》這首樂曲,大家聽到“春苗”這個詞,腦海里能聯想到什么?”與此同時,教師應在黑板上寫下曲目名稱,以便于學生理解。聽到“春苗”這個詞,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回答:“春苗,就是春天的小樹苗?!蓖ㄟ^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導入,就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樂曲描述的是春天的小樹苗”的這樣一個畫面會在學生的腦海中呈現,思維更活躍一些的學生會進而聯想到春天萬物復蘇,樹苗茁壯成長的情境畫面。那么,教學的第一步便成功了,學生將帶著腦海中自主想象的畫面,積極的進入到后續的學習中去。

(二)再現樂曲情境,觸發思維聯想

在有效的課堂導入之后,教師就可以開展一系列的教學任務了。通過多種有效手段將樂曲再現出來,刺激已經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畫面,觸發更深層次的思維聯想,使學生腦海中建構起一幅律動著的“音樂圖畫”。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演奏家的演奏視頻,也可以當場示范,更加可以通過有感情的歌唱的方式將樂曲再現出來。聆聽結束后,可以向學生發出提問。例如在《春苗》的引子部分,教師可以問:“同學們,從剛才聆聽的樂曲片段中,你都聽到了什么?腦海中聯想到的是什么樣的畫面呢?”通過之前的問題導入,學生已經對該樂曲的主題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聆聽結束后,腦海中的畫面更加清晰,非常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我聽到了小鳥的叫聲,仿佛在初春的清晨將我喚醒”,“我看到了一個小樹苗從土里破土而出,迎著陽光茁壯成長”,“我覺得是描述春天的小雨,刷刷的下著”。學生在對音樂的感知和描繪中,不斷地建構著自己對音樂的認知和理解,這種認知和理解顯然不同于教師的直接講授,它是充滿個性和想象力的。教師通過這種情境再現的方式,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

(三)創造活動情境,豐富課堂實踐

實踐是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知的主要途徑,也是學們學習課堂知識,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性認知的有效方法。在通過完成對樂曲的初步體驗和思維聯想之后,學生要把大腦中的情感體驗和音樂畫面表達出來,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繪畫、歌唱、舞蹈、即興創作等活動,最后通過演奏的方式體現出來。教師可以通過創造活動情境的方法,來完成教學目標。例如,六級曲目《潑水》,這首樂曲是《云南風情組曲》之一,主要描繪了傣族的傳統節日——潑水節的情景,具有濃郁的云南傣族的地方風情。樂曲的第一部分具有濃濃的民族風情畫的特征,可以讓學生們將腦海中想到的畫面通過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樂曲的第二部分活潑歡快,充滿節日氣氛,可以帶領學生們進行游戲活動,如模仿跳潑水節竹竿舞邊跳邊唱,既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云南潑水節的熱烈氛圍,又可以在游戲中掌握音樂節奏;第三部分,主題再現,音樂趨于平靜、安寧,教師可帶著學生深情的歌唱,并配以簡單優美的肢體動作,感受節日落幕后安靜祥和的情緒氛圍。通過以上實踐活動,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性認知將進一步加深,在將這些感性認知運用到古箏演奏之后,經過反復的練習,最終上升到理性認知。當學生再次遇到同類作品時,會通過體驗、感知、創造等一系列心理活動和實踐活動,將音樂作品通過自己獨有的方式展現出來。在今后日積月累的學習中,學生不斷地將感性材料內化、加工、演奏再內化、加工、演奏,逐漸摸索出屬于自己的風格。

奧爾夫曾說:“我所有的觀念,關于一種原本性的音樂教育觀念,并不是什么新的東西?!薄霸镜囊魳方^不只是單純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即: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間?!鼻榫敖虒W,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參與、描繪、創造,進行原本性的音樂活動。將情境教學運用到兒童古箏教學中,可以明顯增加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顧毅白.基于情境創設的琵琶教學新思路[J].音樂時空,2014,(22).

[2]劉凱.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情景教學與應用[J].戲劇之家,2018,(16).

[3]劉珍珍,畢研花.情景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19,(18).

[4]汪瑜.小學音樂課情境教學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1,(20).

[5]張黎莎.集體課與個別課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少兒古箏教學中的應用[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0年.

[6]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歡
古箏情境教學兒童
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情境教學模式探究
淺析情境教學法在中職會計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淺談語文課堂閱讀教學
英語情境教學中的問題探析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第一次彈古箏
我愛古箏
“六·一”——我們過年啦!
捏脊治療兒童營養不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