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事件及網絡謠言實證分析

2020-05-09 13:41丁穎王小燕
現代商貿工業 2020年9期
關鍵詞:傳謠辟謠流言

丁穎 王小燕

摘 要:謠言與真相之間的最大區別在于,真相是確定的,而謠言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或含有不確定因素,似是而非,任何人也不能確定它的真偽虛實。而且謠言總是活躍于非正式渠道,具有“非官方”的性質,以及天然的“反權力”性質。網絡謠言具有發端于現實社會通過各種途徑在網絡平臺完成爆發的現實介入型與發端于網絡的原發型兩種類型;一般情況下,現實介入型的網絡謠言更具影響力,其傳播周期也更為持久。相較于傳統謠言,網絡謠言呈現出周期短、傳播迅速、內容繁多、多媒體聯動、鉤沉性等特征。

關鍵詞:造謠;傳謠;辟謠;流言;謊言

中圖分類號:D9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9.073

1 國外關于謠言的理論研究

對于謠言的研究,國外始于20世紀初,其中最有影響的當屬美國心理學家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特和利澳·波特曼,他們認為謠言是一種變形的公眾輿論,可以視為一種精神現象,或是一種社會主觀情感的投射。換言之,謠言之所以是謠言,責任并不完全在發布者身上,它的廣為傳播恰說明其所傳達的內容或者情緒引起了人們普遍共同的好奇、恐懼、希望或認同。同時兩位學者還認為謠言的產生以及傳播量取決于兩個方面:首先是事件的重要程度;其次是與該事件相關信息的模糊程度,事件越重要且證據越曖昧,謠言傳播的數量與可能性也就越大。而在1953年,傳播學者克羅斯又補充提出,受眾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也是制約謠言傳播的一大因素。

美國學者卡普費雷在《謠言》一書中用實證材料分析說,在平時人們的日常交談中,免不了會包含著一些謠言,其目的在于向對方傳達一種較為模糊的友好的感覺,從而避免沉默帶來的不適與尷尬?!爸椤蓖茏屢粋€人擁有比較良好的自我感覺,這種微妙的心理滿足對于那些感覺生活寡淡、平凡,心理不平衡的人尤其具有誘惑。同時他認為謠言與政治相伴而生,天然具有政治屬性,作為非正式的溝通渠道,謠言有時是作為一種對官方信息的補充,有時又是以挑戰官方權利的姿態出現。特別是當人們不滿意官方給出的解釋,又渴望弄清真相時,便更易于捕獲謠言,從而形成較為強大的社會影響,給當局造成壓力,迫使其出面解釋,澄清或辟謠。與此相類似的觀點還有美國學者孔飛力(見《叫魂:1768年妖術大恐慌》,1999年),他以中國清朝乾隆年間盛行的一場“叫魂妖術”所引發的社會大恐慌為案例,將中國君主制社會權力分配體系與內在的政治矛盾爭斗與謠言的傳播結合起來加以研究,闡釋政治與謠言兩者的緊密聯系,從而得出謠言具有權利補償功能的觀點。一些學者還將謠言與政治活動聯系起來,他們認為有時謠言鼓舞人心、有時謠言具有抵制性,在某些情況下,謠言表現出一種非機構參與。日本學者澀久保認為謠言是所有參與人員集體的智慧,謠言就是群體共同參與從而對相關事件或問題求證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的過程。

總之,國外學者對于謠言的研究歷史悠久,不乏經典專著,以新聞傳播、社會心理、政治學三個視角的研究居多,而且側重于謠言傳播社會心理的深入探究,在謠言自身的概念、類型以及謠言的社會功能方面也積累了相當有學術價值的理論成果,這對于網絡謠言的研究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不過在網絡謠言的研究及應對策略方面,在筆者已知的幾個國家中,實踐活動遠遠在理論研究的前面。

2 國內網絡謠言研究

目前,關于互聯網謠言的研究國內主要集中在互聯網謠言本身的概念、成因、特征和社會危害等幾個方面,同時,關于網絡謠言的傳播規律、傳播動機以及互聯網謠言的治理,也是研究的熱點。王國華(2011)等人認為,網絡謠言就是指特定的未經確認的信息,這些信息是在網絡上生成,發布或傳播的;至于網絡謠言的成因,最代表性的是伍寶(2009)等人,他們的觀點是網絡謠言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社會心理、信息缺失以及在線虛擬環境等;王國華(2011)等人還以地震謠言為例,來探究人類傳播謠言的動機;柯貴幸(2009)等人探究網絡謠言的傳播模式,指出常見的三種模式:“樹狀”、“放射狀”、“漩渦”復式;至于網絡謠言的治理方面,周詩妮(2011)提出通過微博辟謠;以黎慈(2014)為代表的多位學者主張用完善的法律規制來治理謠言,黎慈(2014)甚至詳細探究了網絡謠言的民法規制、行政法規制及刑法規制;一些學者認為,民眾缺乏安全感是造成互聯網謠言泛濫的根源。為防止網絡謠言的肆虐,政府應當竭盡全力創設一個和諧、安全的公共生活空間,提高公眾對公共生活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

總體而言,對互聯網謠言的研究學術界不乏一些有價值的理論創新,但對于網絡謠言自身的概念界定比較模糊,到底什么樣的信息算作網絡謠言,網絡謠言與虛假信息究竟有何區別,學術界缺乏明確、統一的認識;大多數學者只是籠統地探討網絡謠言特征、成因及傳播規律。實際上,有各種各樣的互聯網謠言,不同類型的互聯網謠言具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不一樣的內容,其社會價值、社會影響也不盡相同,對其防范與治理的措施也應有區別。最為關鍵的是關于群體性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謠言,目前很少有人從大數據層面進行實證調研。

3 負面或中性:中國學者的雙重認知

在中國,傳播學和社會學科的經典教科書中,是這樣定義謠言:

“謠言是沒有任何根據的事實描述,并帶有誹謗的意見指向,因此,它不是中性的傳聞,而是攻訐性的負向輿論”;郭慶光則將流言與謠言對比,他認為:“流言大多有一定的事實依據,而謠言則是有意憑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社會心理學家沙蓮香在其《社會心理學》教材中這樣定義謠言“一種缺乏事實依據、未經確認,并通過非正式傳播渠道傳播的信息,通常是一些國家、組織或個人基于特定的意愿與動機而發布的”;周曉虹則干脆認為“謠言是有目的地捏造,一般懷有惡意,為的是造謠生事”。由此可見中國學者對“謠言”的概念更多是以“動機論”和“虛假論”來進行消極負面的狹義界定,從“動機”方面講,國內很多學者認為謠言大多是“惡意”或“人為”的,目的在于“造謠生事、誹謗、攻訐”是一種“負向輿論”;從“虛假”方面來看,國內學者認為謠言是“憑空捏造”的缺乏事實依據的謊言。

隨著研究視野拓展,人們開始發現謠言并非都是出于惡意,都是虛假,對于謠言定義的狹義取向,勢必會使學術研究失之客觀中性,逐漸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重新界定謠言概念的必要性,于是有了相對客觀的關于謠言的定義:“通過公共或私人渠道傳播的未經證實的事關公共利益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陳述或解釋”。

謠言并非都是出于惡意,都是虛假,對于謠言定義的狹義取向,勢必會使學術研究失之客觀中性。謠言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其背后的動機以及真偽已不再是界定它的主要標準。為了更全面客觀地研究謠言及其社會影響,本文取廣義中性來闡述謠言。

4 流傳于非正式渠道的模糊信息

關于網絡謠言,目前國內最新的司法解釋是指利用信息網絡編造、散布的虛假信息(《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3年9月5日)。在司法實踐中關于“虛假信息”不同的法官有不同的理解,筆者認為不能將網絡謠言簡單地等同于“虛假信息”,所謂“虛假信息”應同時具備以下幾種特征:

第一,毫無根據。這意味著該信息天生就是沒有任何依據,憑空而來。這是虛假信息的最為顯著與本質的特征。

第二,具體性。虛假信息必須對信息的內容有明確的表述,涉及像時間、地點、人物等具體要素必須要有詳盡而具體的表述,不能含糊其辭,也不能籠統地用“出事了”來表述。

第三,可信性??尚判砸卜Q誤導性,是指能夠使公眾信以為真。

第四,相關性。相關性是指與公眾的實際生活產生一定關聯,有可能會引發公眾的不良反應或促使公眾做出錯誤判斷與行動。

對于虛假信息的司法認定,具體可以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首先,確定信息是事實還是觀點。如果是屬于人類想法表達的觀點性的語言,那么就屬于表達自由;如果是事實性的陳述,就需要具備“時間、地點”等諸如此類具體要素。

其次,是否具有引起公共秩序混亂的可能性。

最后,判斷信息有無根據。

謠言研究的著名專家法恩曾經這樣說:“謠言有真有假,所以虛假不是界定謠言的標準,謠言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不可知性?!敝{言與真相之間的最大區別在于,真相是確定的,而謠言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或含有不確定因素,似是而非,任何人也不能確定它的真偽虛實。而且謠言總是活躍于非正式渠道,具有“非官方”的性質。這里所說的官方,不僅僅指政府,也包含握有權威信息的特定社會機構乃至個人。與普通信息依賴大眾傳播媒體等官方媒體不同的是謠言的載體總是口語、短信、微信、微博、論壇、QQ等非正式渠道,其傳播主力也是草根百姓,這與權威機構、社會精英通過正式媒體或政府公告所進行的權威信息發布對比鮮明。謠言往往與官方信息分庭抗禮,具有天然的“反權力”性質——要不跑在官方發布之前,要不就與官方信息背道而馳,所以謠言究其實質乃是官民之間的話語權之博弈,謠言揭露秘密,迫使官方開口,或質疑官方,從而削弱官方的公信力,越是公信力與透明度不足,官方的話語權越是受到謠言的挑戰。

網絡謠言具有發端于現實社會通過各種途徑在網絡平臺完成爆發的現實介入型與發端于網絡的原發型兩種類型;一般情況下,現實介入型的網絡謠言更具影響力,其傳播周期也更為持久。相較于傳統謠言,網絡謠言呈現出周期短、傳播迅速、內容繁多、多媒體聯動、鉤沉性等特征。

參考文獻

[1]Allport,G.W.,& Postman,L.J.The psychology of rumor[M].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947:32-33.

[2]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說[M].鄭若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

[3]劉建明.社會輿論原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211.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9:99.

[5]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1:20.

[6]周曉虹.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6.

[7]胡玨.大眾傳播效果:問題與對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10.

[8]Fine,G.A.Rumor,trust and civil society: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es of judgment[J].Diogenes,2007,(213):5-18.

猜你喜歡
傳謠辟謠流言
在網絡流言的驚濤駭浪中,權威媒體如何做好“定海神針”
真相在真相里活著
網絡造謠、傳謠行為刑法規制研究
關于拍賣的辟謠
辟謠是為方便面“正名”第一步
網絡時代政府辟謠的應急管理機制
流言分析:本性與控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