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渾與寧靜的統一

2020-05-12 01:07肖舜之莫銳覃小瑜
歌海 2020年2期
關鍵詞:桂林山水漓江藤蔓

肖舜之 莫銳 覃小瑜

肖舜之? ? 1956年5月生于桂林,1984年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先后在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生專業課程班研修?,F為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畫創作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書畫》雜志社書畫院院聘畫家、漓江畫派促進會副會長、桂林中國畫院副院長。出版了《肖舜之畫集》《寫意人物技法入門》等多部專著,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收藏,《肖舜之畫集》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

受訪人:肖舜之

采訪人:莫? ? 銳? ? 覃小瑜

時? ? 間:2020年1月13日

地? ? 點:肖舜之工作室

文字整理:覃小瑜

覃小瑜(以下簡稱“覃”):肖老師您好,很榮幸能夠近距離了解您的藝術。之前看了您的作品,大多是表現桂林的風土人情,而且您畫竹子的線條也特別靈動,我想請教一下您是怎樣把竹子作為表現桂林山水的重要語言符號的?

肖舜之(以下簡稱“肖”):我表現桂林山水這個題材已經有近三十年了。我從小就生活在漓江邊,因為對桂林山水的感情和認識,讓我很有愿望來表現它。其實,我畫的題材很廣泛,有人物、山水、花鳥還有抽象水墨,但桂林山水是我經常表現的一個主題。這些都源于桂林這片土地給我的啟發,源于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漓江邊的植物確實很多,但我之所以選擇竹子,也是因為自己在進行了多次的寫生和嘗試之后,才找到這個既貼合我的氣質又能表現出漓江氣韻的載體。我覺得竹子是一個很重要的符號,當它和漓江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最能體現桂林山水的神韻。漓江兩岸的竹子形態各異,而我選擇的是一些比較小的竹子,因為我對線條比較敏感,而竹子在氣質上既靈動又安靜,竹竿挺拔修長,凌霜傲雨,極具中國人文情懷,這種情懷可以承載桂林山水的氣質。當然除了畫竹子,還有春天的樹,那種剛發芽的、還沒有長出葉子的烏桕樹,我覺得也是桂林的一個特點。那些優美的線條,配合一些疏密有致的點,使畫面呈現出云霧繚繞的漓江春韻,所以我在早期或者是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選擇它們作為我表達的對象。

覃:對于桂林山水的描繪,每個畫家都會有自己的風格。而您筆下的漓江有一種靈動、淡雅的氣韻,我想問一下您這種風格是如何凝練出來的?

肖:桂林山水的面貌其實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藝術家會有不同的選擇。而我選擇這種靈動的氣質,也是由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決定的。從客觀上來說,相對于那些大江大河,漓江是比較秀氣的,而在一年四季的變化中,春秋兩季最能展現漓江的這種空靈與通透。云霧繚繞、細紗掛枝,這種美感是我要去追求的、去表現的。主觀上來說,我對漓江的感情很深。一是濃濃的鄉土情懷沒有辦法割裂,二是我對這片地域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熱情,所以我一直想表達桂林山水的那種靈動、俊秀、寧靜的感覺。所以我畫了很多速寫,描繪過很多物象,也做了很多的嘗試,終于找到了自己與大自然的共通之處。隨著我對竹子的表現,我發現了自己線條靈動的氣質,并以此來探索線條多樣化的美感,也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藤蔓式筆墨語言。這是我藝術語言獨立的開始。

莫銳(以下簡稱“莫”):肖老師好,剛才您說您的作品依靠桂林山水的景來表達自己的情懷。在您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很多獨特的文化符號,除了竹篁、草樹以外,還有船家、放牧人、狗、牛、羊、鸕鶿、竹排等。其實漓江兩岸的文化資源很多,那么您在選擇的時候是如何考量的?

肖:通俗一點講,誰也離不開自己的情結和所處的環境,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些兒時的記憶。比如船家、竹排、老木船、紅帆船等,它們很美,但現在少了或者是沒有了。小時候看到的船家漁火、婦人浣衣、岸邊放牧人暮歸的那種悠然和幸福,讓我一直記到現在。所以,我希望能夠去表現桂林的這種人文情懷。因此,我選擇這些物象,除了讓自己的作品具有一些鄉土氣息外,還想表達一種對樸實生活的向往,通過自己的線條去創造一個如詩如畫的小境界。這個藝術創造的過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開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而不是只停留在臨摹古人或者照搬古人的方法進行創作的階段。當然,我不是不學習傳統,而是把我眼前看到的真山真水與傳統的東西在我觀察的生活中、在創作的思考里揉在一起,表達著我內心真實感受。這看上去不起眼,但是我的筆墨范式會在這里面慢慢壯大,逐漸形成我自己的筆墨氣質。

莫:您的這些符號既是真實存在,也是您對原先的美好生活記憶的表達。我想,這種情懷,也是當下都市的人們在浮躁的生活中對寧靜生活的一種美好向往。

肖:確實如此,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城里人想重新回到自然,不喜歡喧囂。所以,我的山水畫也表現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這種審美需求是優美的、秀麗的、安靜的,通俗卻不俗氣。當然,不是說我的山水畫不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我只是覺得我追求的那種境界我還沒有做到。在畫過那么多的名山大川之后,再轉回桂林,就特別想把心中的這股氣抒發出來,這也是我現在在做的。

莫:看了您最近的山水作品,我覺得變化很大。原來的作品比較秀美、安靜,如今您用線、用塊面都更加大膽、灑脫,畫面也更加的雄渾,氣勢也更加博大。我想問一下您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個改變?

肖:我原來的畫確實是一種比較唯美的風格,當然這種唯美也有一些雅致,很多人感覺也不錯。但作為藝術家來說,桂林就只有一種性格嗎?桂林就只有一種氣質嗎?我想不是,我也想追求另一種境界,一種有深沉博大的雄渾、有天地蒼茫的氣象的山水畫。當然,對于這種新的認識,也是我走出桂林,到過很多地方之后才發現的。最近這十年,我去嶗山、九華山,到新疆、內蒙、陜北甚至歐洲、北美、東南亞等地方去寫生,從南到北,從國內到國外,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讓我對不同山水氣象的感受又升華了許多,讓我又多了一個角度去認識桂林。比如說桂林山水的那種性格,實際上也是多樣的,除了我們表面看到的那種秀美之外,它還體現著桂北的整個山勢的變化,也具有蒼茫、雄渾的特點。所以,我想我畫漓江的蒼勁、桂林山水的博大也是可以的。這讓我想到李可染先生所畫的漓江山水,雖然第一眼看上去非常的壯氣,但他筆下的漓江也有秀麗的感覺,這種秀麗不是纖秀,而是帶著一定的厚度。我覺得他是借桂林來抒發自己為祖國山河立傳的情懷。你的情懷有多深、有多厚、有多大,這些都會表現在你的畫里。所以這些年,我不斷地把桂林和其他地域的山水作比較,讓我內心充滿著一種浩然之氣,不斷地刺激我把這種氣息抒發和表達出來。這種變化是自己內心的一種需要,也是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種需要,它讓我更加注重自己藝術精神的修為,既要用好這個地方的資源,也要跳出這片地域的局限,把存在于心的中國文化精神更好地表達出來。

莫:很多人在游覽漓江時,都會被山水交映的畫面吸引, 因此有很多畫家直接選擇這種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作為表現對象,但您為何會選擇很不起眼的藤蔓來作為自己研究、表達的對象呢?

肖:我畫山水是我用眼睛看這個世界的開始,那么畫藤蔓則是我研究個性化筆墨語言的開始。其實一直以來,我在山水畫里尋找一個答案,就是什么才是自己的繪畫語言。最后讓我明確一個點,那就是線條。在國畫中,誰都離不開線條,因為線條的獨特性是一個成熟畫家的重要標志。所以,當初我畫藤蔓,就是期望自己的線條能夠具有獨立性和辨識度。只有我的線條獨立了,我的筆墨語言樹立了,我的作品才能區別于他人,才會有我自己的感覺。當然無論是研究藤蔓,還是研究花鳥、山水等,這都需要我自己去觀察、去發現身邊的真實生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這一片土地中找到適合自己筆墨特點的物象,才會把平凡的東西變得不平凡。記得有一次我們幾個畫家在新疆菜子溝寫生,一位作家看到我們的作品后說,很多人都來這里畫過畫,但大多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才能找到這個地域的味道,你們只來了這么兩天就捕捉到了,很難得。我想,只要一個藝術家確立了自己觀察生活的角度和方法,努力擺脫自己繪畫的習慣或概念化的創作模板,真正地走進這片土地,還是可以畫出生動的作品的。比如雷振邦先生,他是北京人,但是你看他創作的《劉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來客》等作品,都有很濃郁的地域特征。他到一個地方,就能抓住一個地方的特點,不僅旋律優美,而且符合當地的生活氣息。我覺得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對待生活、對待藝術的態度。對我來說,通過研究藤蔓,讓我最起碼擺脫了模式化,至少畫起新疆來還是新疆,不會說桂林畫家畫新疆還是像桂林,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莫:從您的創作歷程來說,您都是從尋找自己的亮點到將亮點擴大,然后不滿足、再去尋找亮點的這么一個過程,我覺得您的探索精神很強。那么面對這個時代,您在回顧自己的藝術探索過程之后,又有什么樣的體會呢?

肖:其實藝術創作是一個很慢很慢的過程,這首先需要藝術家認真地觀察和思考生活,在不斷的嘗試中發現自己的筆墨亮點,然后再通過整理、提煉和大量的藝術實踐以及時間的沉淀,最后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一點特色。對我個人而言,我的藝術創作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我也是在經歷了年輕時的迷茫和浮躁之后,才逐漸找到自己的一些特點。上大學之前,我經常在田間地頭畫畫,那時候覺得自己的基本功還可以,但實際上是自己的眼界太窄,不知山外有山。大學畢業后在中專當了好幾年老師,雖然刻苦,但也沒有什么新的變化,我很焦慮,也很痛苦,想要突破自己,卻又不知路在何方,直到后來到中國美院進修人物畫,才讓我終于找到一些感覺。中國美院強調,寫生就要畫出這個對象的真實感覺。我當時不太理解,不過這也時刻提醒我要沉下心來,狠狠地扎進生活里去,尋找屬于自己的藝術富礦。后來,憑借著桂林的地域優勢,我開始畫山水,開始研究自己、研究這片地域的風土人情,尋找自己和這片地域的貼合點,也尋找自己的藝術亮點。后來我從山水畫慢慢轉到了藤蔓系列,我終于真正地進入到藝術世界。那種酣暢淋漓地行走在藝術天地里的感覺,既讓我不斷地沉浸在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藝術世界中,也讓我不斷地在強化自己的筆墨語言。后來“藤蔓系列”也參加了很多大展,使我認識到藤蔓不僅是藝術語言的獨立,也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的獨立,它呈現出了一種獨特的筆墨語言范式。當時,有批評家認為它很前衛,也有一些批評家認為它是在繼承傳統之上的自我真實表達。我想不管如何,這都是在思想獨立、觀念創新的前提下形成的。

這幾年,我又通過寫生的方式來研究自己的藝術語言,使我的表達方式又積累了更多元素,更加接地氣,對用筆的內在精神探索得更多一些。當然,我仍然不滿足于現在的這種狀態,我會不斷地進行我的藝術實踐, 不斷地尋找自己的答案。

猜你喜歡
桂林山水漓江藤蔓
漓江真美
桂林山歌
漓江之美
還我們美麗的漓江
漫游藤蔓幻境
漓江夕色
天際藤蔓
兒歌8首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溯源c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