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邊防研究綜述

2020-05-13 14:21易青嫻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關鍵詞:滇西河套明代

易青嫻

本文為西北民族大學2019年本科生科研創新(中央高?;緲I務費)項目《明代滇西邊防研究》(編號:XMBU—BYL19002)階段性成果;西北民族大學2019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對應與互動:明代西南邊防史視域下的個案考察——以滇西為例》(編號:201910742046)階段性成果

【摘 要】 文章梳理了學術界對明代邊防史的總體性研究(如軍制史、軍事史、邊防史、邊防學、邊疆經略史),區域性研究(如北部邊防、河套地區、“九邊”、海防),專題性研究(如軍制、衛所制度、戰事、軍事思想、后勤保障)。綜觀以往的學術成果,本文作者認為,學界在北部邊防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在滇西邊防的研究上則稍顯薄弱,在民族研究(如民族政策、土司制度)及中外關系史的史志文獻資料中也有與明代滇西邊防相關的材料,需多留心注意。

【關鍵詞】 明代;邊防;北邊;河套;九邊;滇西

在明代邊防史的視域下,明廷的邊防的重點可以說就是與北元(蒙古)相斗爭的北部邊防。以往學術界也多關注于該地區,對“九邊”問題進行了大量的探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少有對西南邊防、尤其是滇西邊防的系統考量,明代滇西邊防基本面的內容:如邊防體制、邊防防御、邊防區域管理、邊防供給、邊防建設、邊防應對等,都有待系統的研究。近年來,隨著邊防史研究的深入,學術界在明代邊防史、西南邊防史的研究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缺少對滇西邊防的具體成果的概述,筆者試圖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評述,并針對其不足進行后續論文的寫作。

一、明代邊防研究

對于本選題(對應與互動:明代西南邊防史視域下的個案考察——以滇西為例)而言,涉及的研究領域有:明代邊防史、明代軍事史、邊疆經略史、西南邊疆史、云南地方史、云南民族史等諸多領域。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學術研究開始步入正軌,在此過程中雖有十年文革的崎嶇,但學術研究始終向好向前發展,取得了很多豐碩的成果。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相關學術成果進行大致梳理:

1、總體性研究

所謂“總體性研究”,在筆者看來即有關明代邊防史、明代軍事史、邊疆經略史等宏觀方面的研究。宏觀研究是中觀、微觀研究的基礎,沒有宏觀研究理論的指導,就無法明確微觀研究的路徑和方向??梢哉f,宏觀研究是微觀研究的基礎。

就本選題而言,劉展《中國古代軍制史》無疑是一本關于古代軍制的宏觀研究著作。[1]其書第九章“明朝軍制”,分軍事領導體制,武裝力量體制和軍隊編制,兵役制度,訓練與武學、武舉制度四部分闡明了明代軍制的大概內容,為我們了解和掌握明代軍事的特點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毛佩琦《中國明代軍事史》敘述了從洪武元年(1368年)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共277年的軍事史。[2]全書指出:明代建立了一套與元朝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軍事制度。明朝由衛所制向募兵制、家丁的轉變,反映了專制制度由強盛到解體的趨勢。軍戶制度敗壞與土地賦稅制度的變化緊密相關,明代后期軍隊的私人化,嚴重的沖擊了君主專制制度,最終也導致了明的衰亡。

鄭汕《中國邊防史》,[3]前言部分首先點明了中國邊防史的研究對象,接著對邊防史上的疆域問題進行了簡練的概述,然后談及邊疆民族關系問題,最后對邊防斗爭問題進行了簡要的說明。全書并無對西南邊防的專門介紹,為我們的對明代西南邊防,尤其是滇西邊防研究留下了大量的研究空間。

范中義、王兆春等的《中國軍事通史·第十五卷 明代軍事史》共分四編,[4]詳細說明了明朝270余年軍事發展的基本情況、軍事技術的更新與改進、軍事制度的嬗變與發展、內外戰爭、邊海防戰略、軍事思想等,通過對明代軍事史的分期講述,闡明了明代軍事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該書中我們可以領悟到明代邊海防戰略的基本內容和明廷多層次有縱深的軍事防御體系。

李星先生的《邊防學》全書共分為十一章,[5]第一章導論,為我們研究和探討明代西南邊防,尤其是滇西邊防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第三章“邊防理論的產生與發展”,介紹了我國古代的邊防思想。同時,在書中,李星先生認為:邊防學包含邊防武裝力量、邊防體制、邊防設施、邊防理論等方面的內容,這為我們指明了所需研究的對象。

劉展《中國古代軍制史》、毛佩琦《中國明代軍事史》、范中義、王兆春等的《中國軍事通史·第十五卷 明代軍事史》屬于宏觀軍事史著作,三書敘述的方式雖不盡相同,但對明代宏觀軍事史和軍制史都進行了概述,通過三書的論述,使我們對明朝的軍事制度有了大概的認識。鄭汕《中國邊防史》和李星先生的《邊防學》則屬于宏觀邊防史著作,通過二者的論述,使我們明晰了邊防的基本定義、歷代邊防的沿革、邊防學的研究對象等,為之后我們對微觀明代滇西邊防史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范本。

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則屬于宏觀邊疆經略史研究著作,[6]該書第七編“明朝的邊疆經略”,從明朝的治邊思想及評議、明朝對陸地邊疆的治理、明朝的海防與抗倭斗爭、明朝的邊疆民族管理機構等四方面對明朝的邊疆經略進行了分析。馬先生關于明代云南邊防的論述,為我們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2、區域性研究

古代中國的主要威脅主要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中國北方是廣袤的蒙古高原,平坦開闊,居高臨下,是歷代南北爭奪的要地。北部邊疆是歷代中央王朝戰略防御的重點所在,而南方遭遇的威脅較小,因而,古代中國的邊防呈現出明顯的“重北輕南”特征。在對明代邊防的研究上,學術界也呈現出明顯的“重北輕南”區域特征,在對北部邊防的研究上取得了相對豐碩的成果,而在西南邊防的研究上則明顯薄弱。囿于西南邊防史成果的少量性,現筆者試圖通過對北部邊防中較為典型的研究成果進行列舉,用以對比反襯西南邊防史研究的不足,力圖激發學術界對西南邊防史的重視。

趙立人《洪武時期北部邊防政策的形成與演變》一文認為:[7]洪武時期形成的北部邊防政策,對整個明代北部邊防的形成與演變起到了奠基之功。

趙毅、胡凡《論明代洪武時期的北部邊防建設》認為:朱元璋時期確立了“固守封疆”的北部邊防方針,在北邊沿線部署重兵,還在北邊開展了一系列建設:“1、遷徙山后之民進入內地以造成與蒙古交界的無人地帶;2、沿邊都司衛所的設立;3、為解決邊防駐軍的供餉而形成邊防屯田與開中法;4、巡邊與防秋制度的形成;5、邊墻堡塞的修筑與諸王防邊?!盵8]洪武時期北邊的建設對邊防的安定和內地經濟的恢復起了促進作用,但洪武之后,明朝各邊邊防日重,北邊防線再無寧日。

韋占彬《論明成祖對北部邊防的調整與改造》則講述了:永樂年間,明成祖對北邊防線進行了大幅的調整與改造,重點調整了邊防的指揮系統,廢除了“塞王守邊制”,而代之以“鎮守總兵制”。[9]在沿邊的軍事部署上,使大寧、東勝諸衛所內遷,又征調軍隊前往邊塞。永樂時期北部邊防的調整,形成了新的邊防體系,使分地防御的格局基本形成。明成祖對北邊的調整和改造,對明中后期的邊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分地防御為“九邊”防御體系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景戎華《明代弘治年間的北部邊防》敘述了:自太祖建國至弘治改元,明朝的軍制已積弊日深,主要表現在:“1、軍衛缺伍;2、馬政大壞;3、鹽、茶法不行”等多個方面。明孝宗即位后,針對北部邊防的種種弊病,采取了以下措施:“1、及時送撥軍餉、軍需;2、整飭軍隊;3、整頓馬政;4、整頓茶、鹽法”。[10]這些局部性的整頓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已不能恢復洪武、永樂時期的強盛。此外,弘治年間對余子俊、馬文升、劉大夏等人的任用,形成了“固守為上”的北部邊防政策。

北部邊疆的防御無疑還有河套地區,在對明代河套地區的邊防研究中,典型著作有:周松《明初河套周邊邊政研究》,[11]該書以明早期環繞河套周邊地區的寧夏、陜北、東勝衛對象,通過明朝對該區的經略,探討了明代北方邊防體系的形成與演變過程。該書對諸如塞王守邊制的實際作用、邊軍數量的認識和后勤保障方式的實效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

相關論文有:趙現?!睹髑捌谖鞅钡貐^的邊緣化與河套周邊的經營》, [12]該文從“河套”名稱的由來與范圍的界定、元明之際河套的邊緣地位、元明兩朝對河套的管理、東勝衛的建廢、明初陜北的防御體系對明代河套周邊的經營進行了系統論述。胡凡《論明代蒙古族進入河套與明代北部邊防》[13]一文認為:“明代北邊形勢的演變與蒙古族進入河套地區有著直接的關系。洪武時期對河套地區重視不足,永樂時期東勝衛的內遷,使北邊防線出現缺口,宣德年間開平衛又內撤,土木堡事變后,邊險盡失,河套問題開始凸顯。蒙古族進入河套地區后給北邊地區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形成了延續百余年之久的北邊危機?!盵14]胡凡、徐淑惠《論明代成化時期對河套蒙古的防御措施》則闡述了蒙古族進入河套地區后,[15]持續經營,給明廷北邊帶來了一定的軍事壓力,在此情況下,明廷內部關于“搜套”和修筑邊墻等軍事防御措施的論爭,從中可管窺明代北部邊防的特點。王薔碩士學位論文《明代前中期河套與邊防問題研究》首先回顧了秦漢至宋元時期的河套歷史,[16]接著針對明蒙雙方對河套控制權的轉變、曾銑“議復河套”、俺答封貢與隆慶和議,對明前中期河套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從中可見,有明一代,河套問題始終困擾明廷。洪武末期,明對該區控制最強,但永樂時期,東勝衛的內遷使明廷失去了積極處理河套問題的優勢,土木堡之變更使明廷北部防線的大幅內縮,為日后蒙古的襲邊創造了條件。明中葉雖有曾銑“議復河套”,但由于政治的腐敗和軍事力量的不繼,河套問題始終沒有被解決。岳宗霞《明代河套邊防與漢蒙民族互動》則從漢蒙民族關系的角度出發,[17]對自宣德以后河套問題的凸顯至“隆慶和議”過程中明蒙雙方民族博弈關系的轉化過程中北部邊防體系的調整進行了考量。

“九邊”始終是明史研究的熱點,學術界在“九邊”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趙現海先生在其博士學位論文《明代九邊軍鎮體制研究》中對學界在“九邊”研究的相關論著分類進行了列目,[18]在“九邊”整體研究上有:余同元《明代九邊論述》、[19]肖立軍《明嘉靖九邊營兵制考略》[20]《九邊重鎮與明之國運——兼析明末大起義首發于陜的原因》、[21]梁淼泰《明代“九邊”餉中的折銀與糧草市場》、[22]《明代“九邊”的軍數》、[23]《明代“九邊”的募兵》等。[24]

在“九邊”專題研究方面,趙現海先生將其分為了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山西鎮、延綏鎮、陜西鎮、寧夏鎮、甘肅鎮等幾個方面。在遼東鎮方面,研究成果有:楊栭《明代奴兒干都司及其衛所研究》、[25]楊栚《明代遼東都司》、[26]智喜君《明代遼東防衛體系的建設》、[27]張士尊《明初遼東二十五衛建置考釋》、[28]《明初遼東二十五衛建置考釋(續)》、[29]《明代遼東都司軍政管理體制及其變遷》等。[30]薊州鎮有:紫西《戚繼光與薊鎮長城防務》、[31]郭紅《明代大寧都司沿革考實》等。[32]甘肅鎮有:賴家度《明代初期西北七衛的設置》、[33]田澍《明代甘肅鎮保障體系述論》、[34]《明代哈密危機述論》、[35]劉國防《明朝的備邊政策與哈密衛的設置》等。[36]

明代是中國封建時期海防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學界在海防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范中義《明代海防述略》一文認為:[37]明代的海防是因防御倭寇而形成的,是隨著倭寇入侵的松緊和明朝各時期政治、經濟狀況的不同而變化的。明代的海防建設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

鄭克晟《明朝初年的福建沿海及海防》認為:洪武初年,由于明廷尚未真正統一,因而對福建的海防未給予足夠的重視。[38]福建“軍隊紀律松弛,軍官侈靡;官吏虛報田畝,戶絕稅存;法令嚴酷,弊端累累;物價昂貴,鈔法益壞”。[39]洪武初年,福建沿海反抗不斷,明廷嚴格執行了“海禁”政策,還在福建沿海等地推行了將沿海附近島嶼人民遷至大陸的“遷界”措施。此外,明廷加強對崇武的建設,在崇武設立衛所,大量駐軍。

通過對以上研究成果的列舉與分析,我們可知,學術界目前在北部邊防、河套地區、九邊重鎮及海防的研究上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在對明代西南邊防的研究上,成果較少,在中國知網以“明代西南邊防”、“明代云南邊防”為關鍵詞檢索,結果為零??梢妼W術界在此領域尚有研究的空間。

3、專題性研究

所謂專題性研究,即針對某一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在明代滇西邊防史研究的過程中,專題性研究是總體性研究和區域性研究的補充。在總體性研究下,我們已經對明代的軍事史、邊防史有了大概的掌握;在區域史研究下,我們又對明代北部邊防、河套邊防、九邊重鎮及海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然而諸如軍制、衛所制度、戰事、軍事思想后勤保障等專題仍有待于專題性研究的深入探討。

(1)軍制。在軍制研究方面,南炳文先生無疑是大家,他認為:“洪武十三年正月五軍都督府的設立,標志著明代軍制的基本定型?!盵40][41]

此外趙映林《明代的軍事制度》一文認為:明建立后,形成了衛所制度為核心的基層軍事組織。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廢大都督府,置五軍都督府,形成了:皇帝——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衛——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小旗,由上到下的隸屬關系。明代實行軍民分治,屯田自養,衛所兵主要來源于“從征”、“歸附”、“謫發”、“垛集”四類。明中后期,軍隊隸屬指揮關系又有變化,形成了:督師(大學士)——總督——巡撫——總兵——都指揮使(副總兵)——千戶(參將)——百戶(游擊將軍)——總旗(守備)——小旗(把總)的層級關系。[42]

陳表義、譚式玫《明代軍制建設原則與軍事的衰敗》一文闡明了明代軍制建設的原則和衰敗的原因。[43]文章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明代軍制建設的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居重馭輕”,布重兵在京師。二是分權制衡,將大都督府的統軍權一分為五,五軍彼此平行,互不統率;在官員任命上,以文制武,文武官相互監督。三是屯田養兵,在各地開展屯田,基本實現軍餉自給。第二部分點明了明中葉后軍事衰敗的表現及其原因。

范中義《論明朝軍制的演變》,文章第一部分對明朝三種兵役制度:世兵制、募兵制和征兵制進行了對比研究。第二部分闡述了明代軍隊編制的變化過程。第三部分主要談及軍隊領導體制的變化。第四部分論及軍餉供應的變化。第五部分范先生對明代兵制的變化做了總結。有明一代,軍制不斷變化,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世兵制,衛所制轉變為了營哨制,屯田自給制變為了剝削百姓制。明朝軍制沿著兩條相反道路——提升戰力與增加百姓負擔,在一虛一實中走向了滅亡。[44]

(2)衛所制度。對衛所制度的研究,一方面是對衛所制度的形成與演變作整體的研究,這方面主要屬于宏觀研究領域范疇;另一方面則是對各區域的衛所進行的局部微觀研究,如對遼東、西北、九邊各衛所的具體研究。

②總體。在衛所制度的宏觀總體研究下,李新峰 《明代衛所政區研究》[45]從準實土衛所和建置入手,探討了明代衛所的行政區劃制度。第一章“沿海衛所”以普遍統計,歸納沿海衛所的政區形態;第二章“邊地衛所”首先介紹了同城實土衛所的邊界,之后選取了一軍民衛所——隴南、一西南準實土衛所——永寧,對二者的實土程度進行了比較研究;第三章“建置沿革”選擇了四項疑難記載,考證了建國前的翼名與府名、五府轄區方案的矛盾記載、遼東衛所建置沿革的三類記載,撒里畏兀爾的衛所建置等問題。

②區域。在之前邊防區域史的研究中,我們已經探討了北部邊防、河套邊防、九邊、海防等內容,其中已有對衛所制度的少許論述,在此不在贅述。在遼東衛所制的研究論文中,《明代遼東都司及其衛的研究》、[46]《明代遼東都司、衛所的行政職能》、[47]《明代遼東都司軍政管理體制及其變遷》等較為典型。[48]

學界對關西七衛的研究成果,也相對豐富,典型論文有:《明代初期西北七衛的設置》、[49]《明代的關西七衛及其東遷》、[50]《明代西北邊疆政策與關西七衛研究》、[51]《明代關西七衛與西番諸衛》、[52]《明代關西七衛內遷去向和內遷人數探》、[53]《明代關西七衛探源》、[54]《明代關西七衛作用淺析》等。[55]

(3)戰事。戰事是軍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本選題而言,涉及的戰事應是發生于明代滇西邊防的戰事。在明代滇西邊防史上“三征麓川”這一戰事最為典型。對麓川及“三征麓川”戰役研究的成果,可參考筆者《明代西南邊疆民族治理研究——以麓川為例研究綜述》一文,[56]在此不在贅述。

(4)軍事思想。軍事思想是軍事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專題,在明代軍事思想史的研究中,這篇論文的論述較為全面:范中義《明代軍事思想簡論》先在第一部分對明代軍事與以往王朝的不同特點進行了總結,主要表現在:“第一,明代戰爭頻繁,出現了新的敵對勢力;第二,軍事技術有了新的重大發展?!盵57]之后分戰爭觀、軍隊建設思想、邊海防思想、作戰指導思想對明代的軍事思想進行了概述。再后指出明代軍事思想與以往相比具有:“儒家思想更加突出;防御思想更加明確;實際操作性更強”等特點。[58]最后作者總結:“明代軍事思想在對前代軍事思想繼承、總結的基礎上,多有創新和提高,充實并發展了古代軍事思想體系,指導了當時的軍隊建設和軍事斗爭,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盵59]

(5)后勤保障。后勤保障是戰爭必不可少的一環,如無后勤軍需的供應,戰爭將難以為繼。明代末期,戰爭頻仍,三餉加派成為常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梢娂Z餉軍需這些后勤保障不僅與在前線的奮戰的戰士息息相關,還嚴重影響了戰爭后方百姓的生活。在后勤保障這一專題,學術界也投入了較多的力量,產生了眾多的成果。

邱義林《明代中前期軍費供應特點的形成與演變》一文認為:明代中前期軍費供給中,存在封建強制和超經濟強制的特點。[60]

韋祖松《明代邊餉結構與南北轉運制度》一文論述了:有明一代,北邊問題始終困擾明廷,北部邊防的軍需依賴于南方,北部軍需的調配始終依靠南北轉運制度。作者通過“明代天下兵馬、糧料統計表”、“各都司衛所關于屯田額及科糧額統計表”、“嘉靖隆慶時期各邊鎮軍餉銀表”、“明代邊鎮糧草銀實在數目表”、“明代各鹽運司鹽課銀分配表”、“明代鹽課銀解邊例證”、“萬歷初年各邊鎮的鹽引與銀兩價額統計”等表格闡明了明代的邊餉結構和南北的轉運制度。[61]

梁森淼先生專注于明代“九邊”的糧草供應問題,論有:《明代“九邊”的餉數并估銀》、《明代“九邊”餉中的折銀與糧草市場》等文。[62][63]

張士尊先生則關注遼東,其《論明末遼東軍食與明清戰爭的關系》一文論述了明末遼東的軍食問題。[64]

二、總結與展望

綜觀以往的學術成果,我們可以發現,學術界目前在明代軍事史、明代邊防史、明代滇西民族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達成了幾點認識:

第一,古代中國的邊防呈現出明顯的“重北輕南”特征。在對明代邊防的研究上,學術界也呈現出明顯的“重北輕南”區域特征,在對北部邊防的研究上取得了相對豐碩的成果,而在西南邊防的研究上則明顯薄弱。

第二,明代邊防體系的構筑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時空上存在著互動與對應,各邊之間存在著防御的配合。終明一代,北邊問題始終是明朝軍事防御的重點。明朝前期,邊防重點集中在西北地區,“三征麓川”代表著明朝邊防重點的轉移,由此導致了“土木之變”的惡果。土木之變后,明廷整頓邊防,重筑防線,邊防重點又移至北方。明中后期,倭患日趨猖獗,邊防重點轉移至東南沿海地區,導致滿清乘虛而入,南下攫取政權。

第三,明代民族政策總方針是防御北方少數民族,南、北方民族政策是互動的,當北邊威脅較重時對南方采取撫諭政策,而當威脅解除時,又重視用軍事手段鎮壓南方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

上述認識是進一步深入研究明代滇西邊防的基礎,但學術界在這方面的研究上還存在著若干的薄弱點和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研究領域過窄,研究深度不足。西南邊防史相關的軍事建置史、治理制度史是目前學術界較為關注的領域。但可擴展的領域還很多,如滇西的邊防體制、邊防防御、邊防區域管理、邊防供給、邊防建設、邊防應對等都有待系統的考量。

第二,資料的綜合運用尚有欠缺,外文和傣文資料少有涉及。學術界在對明代滇西邊防的研究中未能將軍事史、邊防史、民族政策史及相關史料做到較好的綜合,對緬甸語及傣文資料挖掘不足。明代滇西邊防涉及“內防”與“外防”,需要對該地區土司統治區域的民族語言文獻和與緬甸接壤所涉及的緬文史籍進行一定的梳理與整合,但囿于語言能力的缺乏,學界目前還未做到多語種文獻的綜合運用,相信隨著語言數據庫的普及,這一缺陷能被盡快補齊。

第三,對微觀明代滇西邊防史的研究明顯不足。此前的研究,雖有在宏觀軍事史、邊防史視域下研究的著作,但涉及到滇西邊防的內容很少,多是在總體史、西南史等宏觀視域下的考量,對如明代治理滇西邊疆的理論與實踐、滇西邊疆歷史上的地緣政治及其嬗變、明代滇西邊疆軍事制度史等問題的研究明顯欠缺。

第四,多學科綜合研究仍待提高。近年來,軍事學、邊防學、民族學、政治學等多學科在滇西邊防這一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鑒的成果,相信在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下,明代滇西邊防的研究將蓬勃發展。

【注 釋】

[1] 劉展.中國古代軍制史[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

[2] 毛佩琦.中國明代軍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鄭汕.中國邊防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

[4] 范中義,王兆春等.中國軍事通史·第十五卷 明代軍事史[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5] 李星.邊防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

[6] 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219.

[7] 趙立人.洪武時期北部邊防政策的形成與演變[J].史學集刊,1994.4.

[8] 趙毅,胡凡.論明代洪武時期的北部邊防建設[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1998.4.

[9] 韋占彬.論明成祖對北部邊防的調整與改造[J].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0.3.

[10] 景戎華.明代弘治年間的北部邊防[J].求是學刊,1988.1.

[11] 周松.明初河套周邊邊政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12] 趙現海.明前期西北地區的邊緣化與河套周邊的經營.世界大變遷視角下的明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吉林長春,2011.

[13][14] 胡凡.論明代蒙古族進入河套與明代北部邊防[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120-125.

[15] 胡凡,徐淑惠.論明代成化時期對河套蒙古的防御措施[J].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28-31.

[16] 王薔.明代前中期河套與邊防問題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2015.

[17] 岳宗霞.明代河套邊防與漢蒙民族互動[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27-35.

[18] 趙現海.明代九邊軍鎮體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

[19] 余同元.明代九邊論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2.

[20] 肖立軍.明嘉靖九邊營兵制考略[J].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

[21] 肖立軍.九邊重鎮與明之國運——兼析明末大起義首發于陜的原因[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2.

[22] 梁淼泰.明代“九邊”餉中的折銀與糧草市場[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1.

[23] 梁淼泰.明代“九邊”的軍數[J].中國史研究,1997.1.

[24] 梁淼泰.明代“九邊”的募兵[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1.

[25] 楊栭.明代奴兒干都司及其衛所研究[M].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

[26] 楊栚.明代遼東都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27] 智喜君.明代遼東防衛體系的建設[J].東北地方史研究,1991.1.

[28] 張士尊.明初遼東二十五衛建置考釋[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94.1.

[29] 張士尊.明初遼東二十五衛建置考釋(續)[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94.2.

[30] 張士尊.明代遼東都司軍政管理體制及其變遷[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31] 紫西.戚繼光與薊鎮長城防務[J].文物春秋,1998.2.

[32] 郭紅.明代大寧都司沿革考實.歷史地理.第十六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3][49] 賴家度.明代初期西北七衛的設置[J].歷史教學,1957.8.

[34] 田澍.明代甘肅鎮保障體系述論[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8.3.

[35] 田澍.明代哈密危機述論[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4.

[36] 劉國防.明朝的備邊政策與哈密衛的設置[J].西域研究,1998.4.

[37] 范中義.明代海防述略[J].歷史研究,1990.3.

[38][39] 鄭克晟.明朝初年的福建沿海及海防[J].史學月刊,1991.1.

[40] 南炳文.明初軍制初探[J].南開史學,1983.1.

[41] 南炳文.明代軍制初探(續)[J].南開史學,1983.2.

[42] 趙映林.明代的軍事制度[J].文史雜志,1987.1.

[43] 陳表義,譚式玫.明代軍制建設原則與軍事的衰敗[J].暨南學報,1996.2.

[44] 范中義.論明朝軍制的演變[J].中國史研究,1998.2.

[45] 李新峰.明代衛所政區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46] 楊旸,李治亭,傅朗云.明代遼東都司及其衛的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1980.6.

[47] 李三謀.明代遼東都司、衛所的行政職能[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89.6.

[48] 張士尊.明代遼東都司軍政管理體制及其變遷[J].東北師大學報,2002.5.

[50] 高自厚.明代的關西七衛及其東遷[J].蘭州大學學報,1986.14.

[51] 程利英.明代西北邊疆政策與關西七衛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

[52] 程利英.明代關西七衛與西番諸衛[J].西藏研究,2005.3.

[53] 程利英.明代關西七衛內遷去向和內遷人數探[J].貴州民族研究,2005.4.

[54] 程利英.明代關西七衛探源[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6.4.

[55] 程利英.明代關西七衛作用淺析[J].貴州民族研究,2006.4.

[56] 易青嫻.明代西南邊疆民族治理研究——以麓川為例研究綜述[J].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8.1.

[57][58][59] 范中.明代軍事思想簡論[J].歷史研究,1996.5.

[60] 邱義林.明代中前期軍費供應特點的形成與演變[J].江西社會科學,1994.6.

[61] 韋祖松.明代邊餉結構與南北轉運制度[J].鹽業史研究,2005.2.

[62] 梁森淼.明代“九邊”的餉數并估銀[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4.

[63] 梁森淼.明代“九邊”餉中的折銀與糧草市場[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3.

[64] 張士尊.論明末遼東軍食與明清戰爭的關系[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94.4.

【參考文獻】

[1] [明]陳文修,李春龍,劉景毛校注.景泰云南圖經志書校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 [明]鄒應龍修,李元陽纂.萬歷云南通志[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

[3] 李春龍主編主點.正續云南備征志精選點校[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4] 劉展.中國古代軍制史[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

[5] 毛佩琦.中國明代軍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鄭汕.中國邊防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

[7] 范中義,王兆春等.中國軍事通史·第十五卷 明代軍事史[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8] 李星.邊防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

[9] 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10] 趙立人.洪武時期北部邊防政策的形成與演變[J].史學集刊.1994(4).

[11] 趙毅,胡凡.論明代洪武時期的北部邊防建設[J].東北師大學報,1998(4).

[12] 韋占彬.論明成祖對北部邊防的調整與改造[J].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0(3).

[13] 景戎華.明代弘治年間的北部邊防[J].求是學刊,1988(1).

[14] 胡凡.論明代蒙古族進入河套與明代北部邊防[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

[15] 胡凡,徐淑惠.論明代成化時期對河套蒙古的防御措施[J].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

[16] 智喜君.明代遼東防衛體系的建設[J].東北地方史研究,1991(1).

[17] 張士尊.明初遼東二十五衛建置考釋[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94(1).

[18] 張士尊.明初遼東二十五衛建置考釋(續)[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94(2).

[19] 張士尊.明代遼東都司軍政管理體制及其變遷[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20] 紫西.戚繼光與薊鎮長城防務[J].文物春秋,1998(2).

[21] 賴家度.明代初期西北七衛的設置[J].歷史教學,1957(8).

[22] 田澍.明代甘肅鎮保障體系述論[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8(3).

[23] 田澍.明代哈密危機述論[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4).

[24] 劉國防.明朝的備邊政策與哈密衛的設置[J].西域研究,1998(4).

[25] 范中義.明代海防述略[J].歷史研究,1990(3).

【作者簡介】

易青嫻(1997—)女,云南昆明人,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本科生.

指導教師:周松(1970—)男,浙江溫州人,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歷史文獻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民族史與邊疆史研究.

猜你喜歡
滇西河套明代
席亞娜作品
河套民歌“后大套才是個米糧川”音樂分析
學分制下滇西本科院校教務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價值分析
攻堅,在彩云之南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及技法淺析
明代延綏鎮列女研究初探
部屬高校滇西扶貧瞄準調研分析
明朝時期蒙古人在鄂爾多斯地區的政治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