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2016-11-15 17:57陳之林
科教導刊 2016年25期
關鍵詞:明代科舉高考

陳之林

摘 要 我國現今高考制度與科舉制度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明代科舉作為中國科舉史上最為燦爛的一筆,具有相當的合理性,為后世的考試制度,尤其是對眾多考生的未來起到重要作用的高考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與教訓。以史為鑒,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考并不存在廢存的問題,而是需要改革以適應現實需要。

關鍵詞 明代 科舉 高考 啟示

我國現今高考制度與科舉制度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自1952年開始實行高考,幾經沉浮,于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取科舉之精華,去科舉之糟粕,幾近四十春秋,高考制度日臻成熟。但是近幾年來,社會上關于高考的負面評價日益強烈,甚至出現廢除高考的呼聲。明代科舉制度作為中國科舉史上最為成熟、完備的一個階段,具有相當的合理性。筆者借由明代科舉的研究探析,來談談高考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改革的方向。

1 從明代科舉看高考存在的必要性

科舉制度終結了門閥時期以血緣為紐帶的官場壟斷局面,開啟了“學而優則仕”的時代。門第、血統不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進入仕途的先行條件,寒門士子只要通過自身努力,在科舉中考取功名,就將仕進有路,科舉給予了他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希望。明代科舉更是將這種公平、公正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明代規定,只要是屬于良民戶籍(軍、民、匠、灶)的士子都具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而“人有千門萬戶,總出于軍、民、匠、灶之一籍”, ①由此可見明代科舉制度有著極高的開放性。同時明代科舉針對科場上不同的事務,專門設置各種官職,如明代會試設置簾內官(主考官、同考官)負責出題、閱卷、取士,簾外官(知貢舉官、監試官、提調官、印卷官、受卷官、彌封官、謄錄官、對讀官、收掌試卷官、巡綽監門官、供給官等)負責貢院準備、所有考務與供給,簾內官與簾外官還實行隔離制度,嚴格把控取士的質量,以及確保公正公平原則的實現。②而且明代科舉的防作弊措施也是空前嚴厲,例如明代會試中簾內官與簾外官的入場、鎖院、戒誓制度,以及考生應試的印卷、搜檢入場、對號入舍、散題等規則,都對會試中各種可能出現的作弊現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防范作用。并且在這種具有高度公平性的背景下,社會上形成了良好的讀書風氣,政府也積極倡導興學重教。自明初起,各地學校大力興建,據郭培貴先生考證,洪武時期全國府、州、縣總數為1435個,共設府、州、縣學1318所,平均設學率91.85%;在所設府、州、縣學中,屬于該時期創建和重建者有1236所,占設學總數的93.78%。③

同明代科舉一樣,高考也是一種社會上大規模的競爭性考試,并且能夠極大地促進社會階層的上下流動,目前在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下,高考是唯一一種能夠為考生提供一個相對公平、公正平臺的考試制度。雖然高考的導向往往更加重視卷面的成績,較為忽略學生的本體,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從古至今,沒有哪種制度是出于壞本意而設置的,其最終呈現出負面影響的原因, 是因為在瞬息萬變的歷史長河中,一成不變的制度必將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具體情況,譬如明代科舉最初創制八股文的動機,是為了確定一個具體而客觀的測驗標準,這就如同唐代考律詩,宋代考經義,都是為了適應考生眾多,錄取標準難定的現實需求。創制八股文的本意并非是為了愚民,而是為了錄取真正的人才,只是最終僵化了的八股模式還是消磨了人才。所以高考并不存在廢存的問題,而是需要改革以適應現實需要。

2 從明代科舉看高考改革的方向

高考也被人稱作是“現代科舉”,《增廣賢文》有云:“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明代科舉制度為當今高考制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高考制度的改革不妨以此為鑒。

(1)高考改革必須堅持以公平、公正為前提。明代科舉在繼承與發展前代科舉制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原則的實現。這是明代科舉最大的一個優點,也是其合理面的最高體現。譬如嘉靖以后,明廷陸續實行了鄉試朱墨卷限期解部與磨勘制度、落卷返還下第考生制度和覆試制度。④這些制度不僅確保了復查錄取結果的工作順利進行,還進一步提高了明代科舉的公信力。

筆者以為,高考改革的具體措施可以借鑒明代鄉試中的“落卷返還”制度。當然,在現有的高考模式下并不存在科舉制中的一、二、三甲等級之分,所以也就沒有落第者這一說法。高考的“落卷返還”制度即是將考生的答卷在錄取結果公布后統一發放回所有考生手中。這對高考的組織者來說是一份巨大的考驗,他們必須要對答卷的處置結果有絕對的自信。同時這也是對改卷者公平閱卷的一種制約與監督,希望以此能使錄取結果的公正性得到最大的體現。

(2)避免以僵化的考試模式禁錮學生的個體性發展。明代科舉是中國科舉史上最為嚴格與規范的一個時期,但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封閉與僵化。八股文單一的考試形式與狹窄的考試內容,使得士子整日埋首于《四書》、《五經》,對于新知識、新技術、新形勢毫不關心,逐漸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原本國家希望通過科舉吸收經天緯地、富國強兵的人才,孰料最后多為目光短淺、思想狹隘的無用書生,科舉最終成為鉗制士子思想的工具。以此為鑒,高考的改革應著眼于將考試內容與社會實際緊密聯系起來,積極反映現實需求,在考試形式上增強多樣性,除了筆試,還應多進行口試與面試,讓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全面的展現。同時在實行國家統一考試的基礎上,允許地方自主命題,擴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⑤以考促學是高等教育考試的主要功能,⑥若能以此類改革為導向,那么學校就會更加注重靈活的教學內容,在平時的學習中更有意識地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敏度,引導學生關注時事與社會狀況,避免出現“風聲雨聲讀書聲盡然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漠不關心”的局面。

(3)實行多次考試,避免一考定終生。明代科舉分為五個等級,科考、鄉試、會試、殿試、庶吉士。士子都是通過一級級考試的選拔,才功成名就。在現今的高考體制中,普遍考生都是“一考定終生”,這已經成為人們最為詬病的方面。因為考試的偶然性一旦被無限放大,甚至處于一個決定性位置的時候,考生的個體性就會被無限縮小。筆者認為,高考理應是一個統一性與多樣性結合的產物,高考的改革可以仿照明代科舉的等級考試,給予考生多次考試的機會。當然,需要說明的是,明代科舉在每一等級的考試中都有淘汰的考生,被淘汰的考生想要進入再上一級的考試,就必須要通過現處的等級考試,在官本位的封建時代,士子在仕途的誘惑下,不斷地考試,所以科場中出現白發考生早已不足為奇。這種蹉跎歲月的做法顯然不適合現今高速運轉的時代,我們只需要讓考生有多次考試的機會,避免考試的偶然性誤定終生即可。

(4)需要明確高考的目的是為了輸出實干型人才??婆e的目的是為了將讀書人都吸引到仕途中,為官是當時的讀書人唯一一條能夠揚名立萬、得到榮華富貴的道路。在明代,朝廷利用既束縛文字又束縛人心的八股文剝奪了讀書人的專業能力,他們既不專軍事,也不專農業;既不專數學,也不專醫學等等,因為諸般百業在考題中不會涉及,所以受到了士子的冷待。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充斥著只識孔孟之道,不知社會百業的官員的國家,它的發展只能是遲緩的、畸形的。尤其在今天這個全球化一體的時代,每個國家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擔負著為國家輸送棟梁之才的重任的高考,必須以史為鑒,杜絕出現空談誤國的情況。實干才能興邦,高考的目的是要選拔出能將理論與實踐合二為一的實干型人才,這個理念應該是高考改革的出發點與歸宿。

3 結語

自古以來,人才往往是一個國家富強的根本,國家選賢舉能的方式多種多樣,至隋朝開創了科舉制度后,考試逐漸成為主要的取材之道。明代科舉作為中國科舉史上最為燦爛的一筆,為后世的考試制度,尤其是對眾多考生的未來起到重要作用的高考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與教訓。我們今人應該以史為鑒,大力推進高考改革,力求為考生打造一個公平、公正,又極富時代精神的考試平臺,為早日實現“中國夢”積蓄好充足的力量!

注釋

① (明)趙官.后湖志·卷一〇·事例七[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②④郭培貴.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明代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04;243.

③ 郭培貴.明代學??婆e與任官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55.

⑤ 王洪亮,段建麗.古代科舉制對現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11):114.

⑥ 涂春花.從科舉看高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3(2):13.

猜你喜歡
明代科舉高考
“科舉”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綜述
東南亞香藥與明代飲食風尚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及技法淺析
明代延綏鎮列女研究初探
從《聊齋?葉生》解讀蒲松齡四十不滅的科考幻想
南戲中的科舉程式
算錯分,英“高考”推遲放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