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花兒”對外譯介: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

2020-05-14 02:55吳雨軒
關鍵詞:外譯譯介譯者

吳雨軒, 喬 幪

(1.華北理工大學 國際教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3210;2.寧夏大學 外國語學院,銀川 750021)

“花兒”是我國西北地區一種流傳甚為廣泛的古老民歌,多以愛情為主線,展示中國西北地區農民堅毅的形象及對純樸愛情的追求。2006年,“花兒”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 年,青海、甘肅等地聯合申報的“甘肅花兒”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西北“花兒”對外譯介是其跨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海外受眾了解這一西北特色民歌的重要渠道。

二、“花兒”外譯迫切性分析

隨著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提出,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外譯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王智杰針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分析了其翻譯特點并試圖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1];梁志芳從民族主義理論出發,選取中華民族構建的幾個關鍵歷史時期,分析探討翻譯與民族構建之間的關系及翻譯在民族構建中的作用[2]。對民歌外譯,國內大部分學者從翻譯美學視角出發,嘗試解釋或說明民歌外譯的策略和方法,如王沛通過剖析大量陜北民歌實例,主張陜北民歌翻譯應側重異化翻譯策略,兼顧音律、韻調和節奏美[3]。然而,在中國知網輸入“民歌”、“翻譯”、“外譯”等關鍵詞,搜索到的文章大部分是陜北民歌的翻譯、壯族或藏族民歌的英譯或是某一省區民歌的外譯研究,對“花兒”外譯研究較少。因此,作為西北特色民歌,“花兒”外譯有著特殊的歷史使命。

1.外譯“花兒”是一種跨語種傳播的地域文化

“花兒”發源于西北河湟地區,即現今的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與青海東部地區,其正位于地理上所講的一級階梯和二級階梯過渡地帶,自青藏高原向東到黃土高原,自然條件惡劣,地形地勢險峻復雜。人們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生存,思想意識和生活習慣當然會受影響,進而其思想藝術和文化生活都會顯示出明顯的地域特征?!盎▋骸弊鳛槲鞅钡貐^獨具特色的民族藝術形式,在演奏形式、唱腔唱詞、服裝選擇、舞臺布置等方面都有著極強的地域色彩。雷漢卿通過探討“花兒”語言研究所存在的問題,論證了研究“花兒”語言特色的必要性[4]?!盎▋骸币魳坊{或蒼涼悲愴或悠揚婉轉,其野性美為受眾留下廣闊的思考空間,但當前學界對“花兒”這一優秀傳統地域文化的外譯研究尚少。建設文化強國,不僅要依靠優秀文化在國內的普及和宣傳,更要讓文化走出去;而要走出去的文化不僅僅是傳統的、民族的,也應包括地域的、特色的。地域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構成部分,其外譯與傳播是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恰到好處的譯介策略和手段有助于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進而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2.外譯“花兒”是一種跨文化傳播的文學作品

“花兒” 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具體藝術形式的一種,其產生有著特定的經濟基礎。歷史上河湟地區紛爭不斷,民族沖突和民族遷徙打破了民族間的地域隔閡,各少數民族開始彼此交流各自的優秀文化,一方面促進了民族融合,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民族文化的互動和創新?!盎▋骸钡漠a生亦依賴于此。目前,其流行于西部四個省區,在包括漢族在內的九個民族中均有傳唱?!盎▋骸陛^戲曲有著更濃厚的生活氣息,其唱詞通俗易懂,詼諧活潑,講究運用語言藝術書寫唱詞,使用大量的襯字和襯句,尤其是襯句。因襯句有著固定模式,所以“常常引起花兒音樂結構的擴充”[5],從而使“花兒”更加復雜多變,極具地方風格。此外,輔之以恰當的行韻方式,又進一步做到了以語言為工具來塑造藝術形象,給人以美的感受??傊?,“花兒”作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學作品,外譯有助于其在更加廣泛的范圍內實現其社會價值,為受眾提供新的審美渠道。

3.外譯“花兒”是對外拓展受眾,對內開拓創新的激勵

“花兒”要想走出其緣起、發展和興盛地區,就必須運用一定的營銷手段,向外拓展受眾,讓更多的人對其有所接觸、有所了解、直到喜愛。由于“花兒”的地域性較強,所以除西北地區人民耳熟能詳之外,國內國外其他各地區均對這種民間藝術形式了解甚少,所以包括政府、演唱者、“花兒”覆蓋地區居民在內的主體和大眾,均應有把這一地區特色民歌向外傳播的意識和使命。而“花兒”的外譯則很好地為其拓展廣闊的受眾市場、提供新穎的創作素材和不斷升級的表現手法和表演形式提供了一個方向?!盎▋骸彪m為西北九個民族傳唱,在回族、撒拉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群體卻流傳尤其廣泛,究其原因,“花兒”素有西北少數民族文化血統,是民族融合的產物。隨著我國向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進一步開放,文化輸出勢在必行,而像巴基斯坦、阿聯酋、阿拉伯等沿線國家居民多為穆斯林,這樣一來,“花兒”就更為中國與以上國家形成了一道文化溝通橋梁,其作用不單在于互通有無,更在發現相同,和諧共融。在向外拓展受眾的同時,為獲得受眾的廣泛接納和認可,“花兒”不可避免要注重內部創新和完善以“投其所好”,緊跟時代潮流和背景未嘗不是“花兒”發展創新的優良途徑之一。

二、“花兒”對外譯介的現實困境

當前,國內頗多學者對文化外譯現狀進行了剖析,并試圖提出相應策略,但外譯研究的焦點卻主要集中在微觀研究,諸如語言轉換、翻譯策略、翻譯方法、翻譯個案研究、外譯文本對比等,從社會、出版、譯者等宏觀譯介角度研究甚少;受地域性影響,針對“花兒”的外譯現實困境及對應策略討論更是微乎其微。綜合考量當前現狀,“花兒”對外譯介的困境主要集中在譯介主體、譯介內容和譯介途徑三個方面。

1.譯介主體重視程度不夠

雖然20世紀八十年代初,為促進傳統文學作品的對外傳播,我國政府曾效仿英國“企鵝叢書”,出版發行了“熊貓叢書”,旨在向外譯介中國文化,但受國際政治關系、受眾意識形態、出版商等諸多因素影響,其并未真正走進外國圖書市場。當今,在國家提出“文化強國”和“文化自信”口號之后,文化外譯再次迎來國內學者的重視,但是就“花兒”來講,其并未引起譯介主體的充分關注。

首先,當地政府并未提供政策支持和導向,缺乏“花兒”外譯的針對性指導文件和激勵措施,即整體宏觀框架尚未建立。其次,缺乏優秀譯者,當前西北“花兒”并未引起國內優秀譯者的關注,一直處于邊緣化的地位。當前“花兒”譯者主要為西北高??蒲泄ぷ髡?,因“花兒”含有諸多地方特色詞匯,又屬于表演形式的文學作品,所以對譯者的學術涵養和語言技能,尤其是對文化的動態理解和感受有極高的要求,急需表演者、傳承人等專業隊伍參與到外譯過程中,擴充譯介主體力量。

2.譯介內容難度較大

當前國內對“花兒”譯介研究較少,原因之一就是“花兒”自身對譯者要求高,挑戰大,主要體現在唱詞上。首先,“花兒”含有大量地方方言,表現力極強,如“尕哥哥”、“打羅羅”和“囊疙瘩”等,這就會在譯文中出現詞匯空缺問題,需要譯者熟知當地口頭詞匯的意思,并且需要通過簡單的唱詞了解深層次的方言和文化特色。其次,為了構建完整的曲式,更好地表達情感訴求,最大限度增加感染力,“花兒”唱詞中運用了大量的襯詞和襯句,例如《河州花兒研究》:“羊毛掛在線桿上,幾時捻成個線哩?尕妹子阿在遠路上,幾時見上個面哩?”[6],其中“個”、“哩”均屬于襯詞,“阿”在西北方言中則指“拋棄”、“扔掉”,短短幾句話,為受眾勾勒出一幅少年離開家鄉、心中難舍情妹妹的畫面。其實這些襯詞在唱詞中并無實際意義,但在語法上卻具有或押韻或修飾的作用,在翻譯“花兒”時,對應譯文也應有類似的審美效果才是。最后,“花兒”的譯介不同于一般的文學作品,其最終并不是以文字形式呈現給受眾,而是以一定的舞臺表演形式供受眾欣賞,因此,在翻譯其唱詞時,也應注意演唱者能否駕馭譯文中個別詞的選擇,這一點也需要譯者反復推敲打磨。

3.譯介渠道單一狹隘

以往,“花兒”的傳播主要依靠民間口頭傳唱和書面文字記載,如王沛的《中國花兒曲令全集》、劉明和劉同生合著的《中國花兒教程》等,雖然甘肅省音像出版社曾發布了《中國花兒》,這也是我國目前收集花兒曲目、曲令最為完整的一部大型音像制品,但是相關出版社對“花兒”的外譯卻鮮有關注。此外,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尚沒有相關英文網頁或微信公眾號對“花兒” 的起源發展、歷史傳承、當前狀況、作品特色、知名表演藝術家、具體花兒作品等進行詳細介紹,制約于它在國際渠道上的傳播和影響,這一局面阻礙“花兒”進入國外市場,贏得受眾。

三、“花兒”對外譯介發展的路徑

縱觀各種形態、形式的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翻譯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花兒”的譯介也應如此。

1.政策支持,政府牽頭

國家機構對外譯介模式擁有其他模式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可以更加全面、綜合地整合優勢資源,把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發揮到最大化。作為民族特色文化藝術的瑰寶,“花兒”要想真正走出國門,首先必須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政府作為政策制定的主體,是“花兒”向外譯介過程中信息搜集、整理、優化、翻譯直到最后輸出的主導者,對譯介作品對外傳播的流向和流量起引導作用。因此,當地政府首先要在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宏觀框架下廣開言路,廣泛聽取“花兒”表演藝術家、當地高校的“花兒”研究人員及廣大“花兒”愛好者的意見和建議,制定本地“花兒”向外譯介的相關政策規定,同時予以政策支持。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電腦、多媒體、移動電話正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的“生力軍”,尤其是隨著網絡自媒體運營的興起,傳統譯介渠道逐步向現代化渠道轉變,因此,政府可以針對性發力,建立網絡媒體運營平臺,積極主動地將“花兒”向外推介。2016年,在第23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亞馬遜公司跨文化出版事業部與中國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暨中國文化譯研網(CCTSS)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啟動“CCTSS-亞馬遜公司”中國當代文學精品翻譯合作項目,充分利用雙方優質翻譯資源及亞馬遜公司強大海外發行能力,這樣的雙方優勢互補,將為美國讀者帶去更多優秀的中國文學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

2.加強譯者本地化培養

作為“花兒”向外譯介的重要一環,翻譯的主要主體是譯者?!白g者肩負文化使命者的使命,任更重,道更遠?!盵7]因為西北“花兒”極富鄉土氣息,唱詞、唱腔特殊,所以對譯者的語言技能和審美價值有著較為嚴苛的要求,進而要注重譯者的本地化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首先要培養譯者對“花兒”的喜愛。一部分譯者聽到“花兒”的唱腔就談不上喜歡,也就很難耐下性子著手翻譯。青年譯者、潛力譯者的培養,首先是要文化浸泡,逐漸培養對“花兒”的興趣,大量的泛聽亦是一種初步了解,培養愛好的好方法。

其次,了解文化背景,提高語言技能?!盎▋骸辈煌谝话愕奈膶W作品,因其最終以舞臺演唱的形式呈現,譯者需具備嫻熟的翻譯技巧,同時能夠根據演唱風格和演唱習慣對唱詞譯文適當調整、潤色。隨著翻譯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建立,翻譯研究和語言研究進入一個新時代。截至2018年,“花兒”流行的西北地區,筆者據我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網站及以下五省(區)相關院校研究生招生網數據,對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獲批培養翻譯碩士(MTI)的高校相關情況統計如下:

表1 西北五省獲批培養翻譯碩士高校一覽表

從表1可以看出,西北地區以上五個省區具備翻譯碩士培養資格的高校數量較少,但是僅2016-2018年MTI實際錄取達443人次。這些高素質大學生經過在學校兩年至三年的學習和翻譯實踐,翻譯水平和翻譯技能必然會有顯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新疆師范大學2016年錄取3名俄語方向的翻譯考生,這對當地文化向俄傳播提供了一定基礎。經調查發現,以上生源均以高校所在地生源為主,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當地潛在的可塑造青年譯者為數眾多,且具備一定的翻譯水平和翻譯能力。當地生源熟知當地文化,自小耳濡目染當地方言、傳統和儀式等,對“花兒”也自然有著獨特的情愫,這就為譯者本地化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各高校在培養模式上也應結合當地特色,把“花兒”的譯介逐步引入課堂教學,以此培養更多優秀的青年“花兒”譯者。

最后,單純依靠國內譯者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可以借助“花兒”的民族性特點,引進一定數量的漢學家或是留學生,尤其是陸上絲綢之路上與我國西北接壤的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其他西亞或印度等南亞海外學者,找到一定的語言契機,推動西北“花兒”向外譯介。

3.采取受眾迎合策略

自國家提出文化輸出戰略以來,國內外學者及譯者競相對文學、文化翻譯進行研究討論,但是多聚焦在如何產出好的譯文、如何運用恰當語言文字或翻譯策略使文本取得成功。其實,文本的成功是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后續如何真正走進受眾生活,在海外國家和地區得到受眾的認可和肯定,得到受眾的更多關注,更應是“花兒”對外譯介的導向之一?!耙粠б宦贰钡姆e極推進,使得沿路國家對中國文化相關文本感興趣的受眾發生了明顯變化:從以前主要為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和政界人士擴展到了廣大民眾,為推廣中華文化提供了良好契機。

首先,“花兒”對外譯介,要分析針對受眾的特點,尤其是外國受眾:是對“花兒”有一定理解還是從沒有接觸過“花兒”。對譯介對象準確定位,才能準確而有針對性地向其展現“花兒”的文化內涵;對譯介受眾予以考慮,才會更好地促進譯介效果。譯者不妨對同一國家的受眾進行分類:普通大眾百姓,會停留在看、聽的層面,那么在外譯時就要考慮外譯唱詞和伴奏是否協調、搭配;國外學者對“花兒”的關注會深入一些,他們會透過“花兒”的唱詞唱調分析每一首“花兒”特有的文化內涵,會認識到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的西北地區竟然也有如此高亢、嘹亮、別具風格的民間藝術形式;再到外國政府層面,他們對“花兒”外譯更多關注的是這一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和結果。因此,一定要拒絕硬推廣,民間藝術交流的形式可能會在受眾國家阻力更小,從而有助于“花兒”走近受眾。換一個角度說,還可以對不同國家的受眾進行分類;受政治經濟實力影響,各國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接納度有所差異。對中國文化接納度高的國家,采取以漢語為導向的翻譯策略,既傳播中華文化精神要義,又盡可能地保留漢語獨特的表達方式;對中國文化接納度較低的國家,采取更國際化的表達,以傳播中華文化精髓為重。因此,不可采取統一的翻譯策略,而是要針對不同國家、不同受眾層次的具體情況,決定譯介策略,以此方式促進世界各民族對中華文化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的接納,進而提升中國的影響力。

其次,滿足受眾的文化期待。受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影響,海外受眾對中國的文化外譯有著不同的理解?!盎▋骸笔俏鞅钡貐^獨有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因其產生自有歷史和文化淵源,因此,應深度挖掘“花兒”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少數民族特色背景?!盎▋骸币郧嗪;▋?、甘肅花兒和寧夏花兒最為盛名,而這些地區居民多為穆斯林群體,這樣,其與中亞、南亞中部分國家和地區有著一定的信仰共通性,也更容易借此找到文化傳播的契合點,以此向外推介“花兒”則會更為順利。當然,這里的文化期待不僅局限在實現民心共通,也包括國外借“花兒”對中國西北地區的大眾生活和娛樂生活有所了解,甚至深入研究。

最后,滿足受眾的審美期待?!盎▋骸睂儆诿窀?,民歌屬于文化,文化的外譯又依托于語言,因此花兒在向外譯介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語言的使用規范。不僅如此,外譯之后的“花兒”,在經歷表演階段時,舞臺布置、唱腔風格皆應盡量貼近受眾的審美。雖然國家有政策,政府有措施,但是“花兒”在向外譯介的過程中難免為了符合受眾群體的期待和習慣會視情況刪減或更改,這未嘗不是一種滿足受眾審美的好方法;相反,一味強調保持民族特色,保持原味兒,很可能走上“硬推廣”的歧路。譯介是產品制作的一個過程,產品得到接受和傳播,制作才有意義,因此西北“花兒”要翻譯好,首先是要走進去。

猜你喜歡
外譯譯介譯者
《三字經》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重視新時期中國圖書情報學的譯介事業
文化翻譯視閾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譯制討論及其對影視外譯的啟示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走向世界的漢語詞匯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英文摘要
非遺背景下德宏州少數民族史詩典籍外譯現狀調查研究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