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文字學知識與小學識字教育相結合

2020-05-20 15:06廖苑君
卷宗 2020年7期
關鍵詞:文字學漢字

摘 要:小學語文識字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關鍵所在,由于現代文字的簡化,漢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被忽略。在漢字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生搬硬套的文字記憶,導致學生對文字的記憶是淺表性的,大多數學生對自己所掌握的漢字的形體和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并不是特別準確。中華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千年傳承,每一個漢字都是中華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漢字的一筆一劃都是前人智慧的與文明的結晶,文字是歷史的傳承,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見證。然而現代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識字教育走向了一個誤區,教師們將漢字作為語文學習的簡單工具,教育學生機械化的記憶漢字的通俗義、結構組合,如此趨勢之下,漢字將會成為與字母、數字一樣冰冷的符號,沒有文化的積淀。在這樣一個教育背景之下,將文字學知識與小學識字教育相結合是勢在必行的。

關鍵詞:小學識字教育;漢字;文字學

1 追本溯源,小學識字教育結合文字起源與發展

在小學識字教育中追本溯源,還原文字本身最初的意義。文字教學不是單純的文字表意記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文字的起源,如在授課過程中教授“人”“月”“日”“月”等簡單象形字時,教師可以在文字學知識的基礎之上展開授課,為學生展現改字的最初的形態以及文字如何發展至今的形態,從源頭講起,讓學生對文字的起源與發展有一個清楚知識脈絡,使學生們感受到祖先造字是的智慧,增強對中華漢字文化的自豪感。讓學生明白漢字的意蘊,而非簡單的文字符號。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處在識字的關鍵階段,學生的明顯特點是年齡小、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自覺性比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等。如若在首堂識字課程,教師僅采用簡單的數筆畫、寫筆順等機械的方法,不出意外的課堂效果也不會太理想??菰锏膶W習環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機械的識字教學方法停留在漢字表面上,中國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并未延展,大多數學生只是機械地把漢字筆畫、部首當做無意義的簡單符號來記憶。當下國內的教育大環境是,多數小學語文教師傾向于采用兒歌、順口溜、故事等記憶法,缺乏與漢字文化的融合,從長遠來看,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對語文學習是有害而無益的。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需要掌握的文字多為漢語基本字詞,這些字詞往往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延續性較強的特點,多數字詞在甲骨文、金文時期已經產生。而甲骨文、金文多以象形、會意指事字為主,大多數文字都可以生動而形象地展現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系。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都與圖畫關聯,以形傳意可以直接通過文字的形狀解讀文字相關意義。依據小學生這個階段的形象思維特征,結合甲骨文和金文的早期文字行進行識字教學,不但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而且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認識[1]。從長遠來看,這種追本溯源的識字教育方式能夠有效的為我國的國學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小學識字教育中,如果每個文字做到追本溯源,對于小學生而言識字課可以如同美術課堂一樣,在圖畫中記憶文字,在圖畫基礎上理解文字。小學識字教育課堂不再生澀枯燥,在識字教育中形象地展現漢字的生命力,讓課堂變得生動。

2 運用文字學的方法指導小學識字教育

漢字是音節表意文字,從總體上看,數量多,形似字多,同音字多,但是同時漢字又是一種理據性極強的文字,一個字怎樣寫,是什么意義,甚至讀什么音,都有其內在根據。在中國漢字造字之初,遵循據義構型的原則。漢字具有以形示義的特點,例如:甲骨文“月”就是月亮的形狀,金文中的“?!弊志褪桥n^的形狀?!熬А背跷淖魅侵?,表示群星燦爛之意,也即“曐”字,“晶”的本義是指星光,后引申為“明亮”、“閃耀”之義。每一個漢字的形義是統一的,形與義之間聯系密切。

而運用文字學的方法,就是根據漢字據義構形、以形示義的特點,把漢字當中形音義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整體,在小學識字教育的過程中,聯系字形講解音義同時又聯系音義講解字形。

在小學識字教育過程中運用文字學的方法指導,能夠幫助學生清楚了解漢字的構形原理,以及漢字演變,幫助學生減少因為文字上形與意信息模糊而造成的錯別字現象。例如,“爪----瓜”,爪是用手向下抓的形象,表示抓的動作,瓜中間表示瓜,邊上是藤曼;“即----既”,“即”是一個人面對餐具的形狀,引申為跑到那兒去,“既”是人背對餐具的形狀,表示事畢,有完了的意思;多人站立為“眾;人在舒旁邊休息為“休”;人持戈擊殺為“伐;兩人相隨為“從”,而“叢”則表示大地上聚集了很多草,上面的“從”象征草多。兩人緊靠為“比”;兩人相背為“北”;如果在小學識字教育的過程中引入這些文字學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清楚的區分文字的形與意,減少學生使用文字過程中出現的錯別字現象。

文字學的知識運用到小學識字教育中,其實是對中國古漢字文化的傳承,學生不只是機械性記憶符號,而是了解文字內涵與文字演變,能夠使得學生擁有良好的文字知識基礎,為后期語文教育鋪墊一個良好的基礎

3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將識字教育與漢字文化融合

漢字文化的傳承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漢字文化是小學識字教育的精髓,不僅僅是夠幫助小學生加深對漢字的記憶,而且是中國文化的傳承方式。中國漢字是表意文字,每個漢字上都承載了歷史,正是因為有漢字,中華民族的歷史才得以源遠流長的傳承,在小學識字教育的過程中,傳承中華漢字文化,漢字意義的展開,再輔之以語音教學,幫助小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文字。將漢字文化引入小學識字教育的課題中,給學生們創造一個漢字學習情境,通過識字教育更加深刻地了解中華文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漢字文化入手,帶領學生領略漢字的形體與音律之美,學生們對漢字的學習興趣將會更加濃厚,讓學生在濃厚的漢字文化氛圍中接受識字教育。

在我國當下的小學識字教育中,由于字形簡化等原因,造成與現代漢字與造字初期的漢字差別較大,簡體字相較于繁體字更難理解漢字本意,因此容易出現識字教育機械化記憶符號的問題,學生們不能夠處于理解漢字本意,不了解漢字的起源與發展演變,在小學識字教育中首先引入漢字文化,為學生盡力創造漢字學習氛圍,為進一步更好的進行識字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冠”,這是個會意字,由“冖”(mi)“元”“寸”三個部件組成,“冖”表示覆蓋,在這里表示人戴的帽子,“元”解釋為人頭,“寸”是長度單位,這里表示帽子本身具有規范,所以“冠”字的本義是名詞,表示帽子,即各類帽子的總稱[2]。另外在中國古代,男子長到二十歲是,要舉行冠禮,這是一個動作,因此,“冠”有表示動作,表示戴帽子。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漢字的時候如“冠”字般仔細解釋其文字演變以及文化內涵,文字對學生而言意義也會有所不同。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征,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語言符號,每一個漢字都攜帶著歷史的痕跡。在小學語文課堂的識字教育中融合中華漢字文化讓學生們從小接觸中華文明,從小擁有漢字文化的概念,扎實的漢字教育,能夠在學生們日后的學習中起到重要作用,對學生們漢字的認知與理解,以及提升學生們對漢字、語文乃至中華文化的學習興趣都有幫助。將文字學知識與小學識字教育結合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面符號系統,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對于中國人民而言,漢字不僅僅是書寫的符號系統,而且承載中國千年文化歷史,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承載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人們的智慧,是中華民族千年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一。小學教師在小學識字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對文字進行深入講解也要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黃艷萍.部編新教材實施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加強古文字學習的必要性[J].教育觀察,2018年10期.

[2]盧小娟,陳增印.用文字學的方法指導漢字教學[J].語文學刊,2010年24期.

作者簡介

廖苑君(1995-),女,漢族,江西省瑞金市人,贛南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猜你喜歡
文字學漢字
《說文解字》部首文字學原則解析
文字學與中國語言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文字學”術語的早期使用
新見黃淬伯《文字學講義》述評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的文字學啟示
“坡芽歌書” 的文字學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