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薊山紀程》中飲食記載下的清文人形象

2020-05-20 15:06楊雨婷
卷宗 2020年7期
關鍵詞:飲食

摘 要:中朝兩國自古時起就頻繁交往,明清時期尤甚,眾多使節將其記錄成冊流傳至今,《薊山紀程》就是眾多著述中的一部。該書根據使團的行程和內容共分為五卷,本文就以第三卷為研究藍本,通過對清朝的民間文人舉辦的飲食招待和宴席的描寫,來研究其背后所展現出的“清文人”形象。

關鍵詞:《薊山紀程》;清文人;飲食

1803年朝鮮冬至使書狀官徐長輔作為三年節貢使書狀官,帶領使節團出使清朝,于清嘉慶八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發,次年三月二十五日返回朝鮮王京漢陽,全程用時152天。期間幾位使節將此行撰寫成冊,取名為《薊山紀程》?!端E山紀程》是《燕行錄全集》里眾多著述中的一本,全書共五卷,記錄了朝鮮使節團在出使中國的旅途中的見聞。前四卷按照時間和行程劃分,記載沿途見聞,最后一卷為附錄,記載使行人員、行止里程、官衙、賞賜、食例等。

朝鮮使節團在使行期間會時常受到中國方面的宴席接待,除官方固定的宴席外,遇到重大節日也會受邀出席。此外還有非官方的宴席,這類記錄的角度更為多樣,或受邀參加宴席,或以旁觀者來記述。這些宴席上的食物可以是珍饈,也可以是最普通的一碗面、一杯茶。席間各種人物的形象也因此被刻畫得栩栩如生,清代的文人就是其中一個很典型的被描述群體。本文以卷三為例,將其出行期間受到民間文人的款待時的所聞所感為切入點,根據他們的飲食及對話大體展現了三類文人形象,他們迥然不同卻也有相似之處。

1 從商后仍風骨猶存的文人

王景文是這類文人較為典型的代表。據記載可知他是位清朝的眼鏡商人:“王,山東人也,業造眼鏡,門揭‘明鑒齋”。①在經他人介紹認識后,王景文便立刻欣然相邀對方入座,并設酒席熱情款待,極具待客之道:“諸譯中有與王素知者,王欣接延坐,辦酒饌供之”。

同時王景文雖已從商,但也無法掩飾他依然具有文學底蘊:“遂略與筆談,蓋能文識多氣節者也?!边@是使臣在與他一同進餐交談后的直接評價,可見其談吐。對于其品味,從店內的陳設擺件也有直接體現:“椅上有稱音樂水法者”“自底開錀則音樂出,其中自成調律……此乃西洋樂云”“字本書畫古董筆墨等鋪”。

有關這些的描寫除去展示了擁有大量的文玩字畫以外,甚至還出現有關西洋物件的描寫,讓人眼前一亮。宴席款待結束后,王景文得到了一個非常高的評價:“王生多氣節,見客沽酒來。笑說山東里,春寒早見梅?!敝链艘晃浑m然已然從商,但是仍具文人風范,思想新潮與西洋文化接軌,待人熱情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2 拮據清貧仍踐行君子之道的文人

副榜貢生王時齋是這類文人的典型代表。王時齋是一位在京流浪的副榜貢生,因此生活頗為拮據,境況并不太好。自從科舉制度實施后,為大批的寒窗學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增加了副榜貢生,即除公布鄉試和會試錄取名單時,同時還有一個附加榜示稱作副榜,能登上副榜的人即為“副榜貢生”②。雖然為更多的讀書人提供了機會,但是在入仕之前生活終歸是拮據而清貧的,因此這類文人的情況并不在少數,清貧的生活中仍保持著善心,奉行君子之道,對待遠道而來的友人依然踐行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王時齋與來訪的使臣頗有淵源,二者并非第一次見面,此前曾因家事相約他日再敘,而今守信赴約再次相見,王時齋的一句“中孚者信也,君子不失信于人”將君子的“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是對待遠道而來的友人真摯而熱絡“弟今奉約委近聊論抱柱之誼”。

真正讓人看到其生活拮據清貧的地方,是從王時齋款待對方的早飯,及二者之間的對話中得知的,文獻中有一階段這樣的記載:“王曰:‘用早飯么?弟處可用。雖疏食藜藿愿以奉獻,豈有枵腹談心者乎?余曰:‘姑舍是空洞無物已本分事,且姑不枵。王曰:‘吃面罷?!靡淮笸雱癯栽唬骸娫疲弘m無嘉肴,式食庶幾,食則必飽?!雹?/p>

“疏食藜藿”可見其生活之拮據,即便如此卻也立刻邀請對方共餐,一句“豈有枵腹談心者乎”“吃面罷”足見其真誠。粗茶淡飯又如何,讓外國客人空著肚子聊天,亦非君子的待客之道。一大碗面端上后再次風雅的引用古詩“雖無嘉肴,式食庶兒,食則必飽”來白嘲白己生活的窘迫,但彌足可貴的心意卻已向對方傳達?!凹蕊栆缘?,何必待此而后飽”是對方品嘗到面時的回答,由此可見,即便是普通的食物,也能展現出待客之道令對方滿意。至此,通過這頓簡單的粗茶淡飯,已然展現出雖然生活拮據清貧,卻依然有禮守信,對待遠方而來的使者熱情款待,并一直踐行君子之道的文人形象。

3 禮數周全且風雅盛情的文人

這類文人最為典型的代表還要屬以酒會友的王柘庭與劉紹叔。由于宴席十分豐盛且極具風雅之事,使臣在正月二十二日的日記中專門記錄了一篇“柘庭酒席,與引泉劉紹叔共賦”,通過對宴席上的飲食記載及席間的對話,將二人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

宴請的主人名為王柘庭,是位喜愛以文會友的文人,遇見使臣后便與其相約筆談,同時邀約好友劉紹叔一同赴宴。有關這一餐可謂滿是山珍海味、美酒佳釀甚是豐富:“此酒名紹興,出自浙江酒,如嫌酸,逞換甜酒”、“荸薺味固佳,食可以當肉”、“又指鯨魚羹曰:‘此魚貴邦亦供烹饌乎?此間為罕物,幸試賞之”、“此名東坡肉,東坡所嗜故以名肉”等各式珍饈菜肴出現在記載中,不勝枚舉。

與前兩類文人相比,王柘庭可以說是更為純粹的一類文人,他有自家的書齋,也有足夠的財力去宴請他人一同品評美食。更重要的是,他身邊的好友也都一些平時靠以文會友結識的風雅之人,談吐不凡有見地且又為真性情之人。無論是“人定足以勝天,況以酒合歡,良友相聚,豈可小清酒百壺乎”還是“弟生平好飲酒,然,不對佳山水不飲;不遇良友不飲;不讀好書不飲;今既得良友,既欲先醉”都彰顯了對外來友人真摯的同時也展現了淵博的學識。宴席間幾人惺惺相惜頗為投緣,而后更是飲到興甚之時,便揮筆潑墨,“愿求即拈韻,硯已洗,墨已磨,可暫于內室一揮”④,整個宴席已不是“風雅”二字就能簡單概括的了??梢哉f這類文人只有在遇到同樣飽讀詩書,懂禮儀識大體的同道中人時才會表露出自己盛情的一面,他們對外國友人禮數周全,卻也不失身為文人的風雅。

4 結語

“每一個餐飲都包含著其他餐飲的一些意思,而每一個餐飲都是結構化的社會事件,也包含著自我形象中的他者形象”。飲食與人類的生物性及社會性是緊密聯系著的,通過對宴席中飲食的記載描述,我們是可以發現其背后所展現的人物形象的。這些清朝的文人,雖然都是市井中最普通的小人物,且背景、生活經歷、個人能力皆不同,或是開始從商,或是努力入仕擺脫拮據生活,或是常以文會友盡風雅之事,但是他們都用文人的身份以君子之禮待遠方來客,以盛情款待異國的使臣,他們的真摯也得到了對方頗高的評價,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注釋

①王道成.科舉史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8.

②③④林基中.燕行錄全集卷66薊山紀程[M].韓國:東國大學出版,2001:253;282-283;328-332.

參考文獻

[1]楊昭全.中朝關系史論文集[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2]王道成.科舉史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林基中.燕行錄全集[M].韓國:東國大學出版社,2001.

[4]彭兆榮.飲食人類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張雨雪.朝鮮使臣筆下的飲食中國研究——以《燕行錄》為中心[D].延邊:延邊大學,2016.

[6]吳蓮姬.清朝時期中韓文化交流概況[J].當代韓國,2002(3).

作者簡介

楊雨婷(1995-),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專業。

猜你喜歡
飲食
健康飲食,從“鹽”做起
老人飲食應如“羊啃草”
夏季飲食三宜三不宜
春節飲食有“三要”
飲食美學中還鄉
飲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口腔健康 飲食要注意這兩點
解讀全球公認的“最佳飲食法”
把癌從飲食中趕走
何為清淡飲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