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孔子學院大學生漢語學習情況調查研究
——以美國某孔子學院為例

2020-05-24 09:52黃愛平
海外華文教育 2020年5期
關鍵詞:學習動機動機孔子

黃愛平

(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1)

一、引 言

孔子學院研究近年受到廣泛關注,以“孔子學院”為主題的文章近8千篇。筆者以“漢語學習”為主題、“孔子學院”為篇名,共得753篇文章。剔除重復和不相關文獻,得博士論文12篇,主要以孔子學院本身為研究對象,關注其教育、公共外交功能以及孔子學院的運作發展,比如品牌成長、經濟學分析、社會資本等;也有將孔子學院與其他語言文化推廣機構作比較的;與漢語教學相關的兩篇,一篇關注孔子學院遠程互動式教學模式,一篇關注慕課建設。

碩士論文598篇,主要聚焦于三個主題,一是對不同孔子學院漢語教學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二是關注孔子學院具體教學研究,包括不同課型的教學,語音、漢字、詞匯等語言要素教學,漢語教學模式,學習者習得偏誤研究,教師的課堂用語研究等;三是孔子學院文化活動傳播調查研究。少數文章關注孔子學院師資建設,孔子學院在世界交流中的作用。而對漢語學習者的研究只有47篇,其中針對不同孔子學院學習者學習動機的調查研究20篇,有關學習策略的15篇,也有研究學習者的學習焦慮、學習風格、學習自主性以及學習者對孔子學院的認識等若干主題的。如果說博士論文關注孔子學院宏觀的發展,那么碩士論文則集中于孔子學院具體的語言文化教育與傳播,關注漢語教學方法與策略,這與碩士論文的作者大多數有實地海外教學經歷有關。

68篇期刊論文中,23篇關注孔子學院的發展,包括現狀、問題、對策;7篇分別針對不同孔子學院漢語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另外,有關文化教學的5篇;孔子學院教材的5篇,教學模式的4篇,孔子學院作用的4篇;孔子學院與文化傳播、漢語研究的關系的4篇;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的共4篇,還有關于孔子學院招生、孔院網站建設、跨文化教學適應、人才培養等主題的。所以,期刊論文的關注重點在于孔子學院發展的宏觀研究,以及對外漢語教學,后者包括教學內容、教材編寫、教法等研究內容,而對學習者的研究非常少,僅有4篇。27篇會議論文主要的研究主題為:孔子學院現狀、發展研究;師資培訓、教材建設;教學現狀調查三個主要方面。

所以目前的孔子學院研究,著重孔子學院發展的宏觀研究,而有關孔子學院漢語教學的研究,其重點在于教學,而不是學習者。少數研究學習者的文章,主要調查了不同孔子學院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而美國孔子學院的相關調查很少。

而對外漢語教學界有關學習者的研究,關注學習動機,主要包括動機理論介紹,動機類型,以及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馮小丁,2003;溫曉虹,2013;俞瑋奇,2013;丁安琪,2010、2014;張莉,2015),或者研究動機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等;研究對象側重于在華高校留學生;研究方法以橫斷、靜態研究為主,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等定量研究法,研究以小樣本為主,較少縱向、動態研究。其次關注學習策略(楊毅,1998;徐子亮,1999;江新,2000;陳天序,2013),其中除了學習策略理論介紹,主要關注學習策略的心理機制、影響因素等等,目前也有越來越多對不同學習對象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至于漢語學習者學習情況的調查研究,注重國別性,日本(保坂律子,1998;澀谷周二,2005;劉繼紅,2017)、韓國(李海英,2015)、德國(馬靜,2014)、中亞(陳文博,2007)、俄羅斯(石傳良,2006)、美國(楊麗姣,2006;)等國家學生漢語學習情況調查均有涉及,調查內容包括學生漢語學習的重難點,學漢語的目的或者期望,對教師的期望,對教材的意見,還有關注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及課程內容的;也有介紹各國漢語教育傳統及發展現狀的。當然這些國別化的調查研究仍然比較少,國別化的漢語學習特征研究還有待全面深入。

所以,本文研究孔子學院大學生的漢語學習情況,采用訪談、觀察等定性研究法,以深度了解孔子學院大學生漢語學習的情況,包括為什么學、想學什么、學習難點何在、學習前后的相關認識有何變化等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為美國大學生漢語學習整體特征研究打下基礎。其次,對整個學習過程的描述分析是以往的研究極少關注的,但有利于深入認識教學對象,為具體教學實踐提供參考意見。

二、研究方法

該研究的目的是深度調查美國某孔子學院大學生漢語學習情況,包括學習動機、對漢語的需求、學習難點以及學漢語后對中國、中文的認識變化等方面,以期對孔子學院的教學對象有深入了解,從而指導教學。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設計了四個類型的問題:1.為什么想學漢語?2.你希望在漢語課上學些什么? 3.你認為漢語難不難,為什么?4.學習漢語前后,你對中國、中文的認識有什么變化?然后隨機挑選15位在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大學生作為訪談對象,學生信息如表1。訪談選擇在課后的自由時間進行,問與答均是英文,英文回答文本由學生自己進行過調整,確保信息真實、準確反映他們的想法。另外,筆者參與了每位學生的課堂教學,并進行了兩年的課堂及課外觀察記錄,以此輔助訪談文本分析。

表1 學生信息表

三、數據分析

文中孔子學院所在大學在美國一個小鎮,鎮總人口2~3萬,居民主要是美國白人。在該校建立孔子學院之前,該校的社會語言文化學院沒有漢語課程,孔子學院建立之后,在大學開設漢語學分課程,相較該校開設的西班牙語、法語、德語、日語等外語,漢語是開設最晚的一門外語課程。美國很多地方大學也都是在鎮上,漢語開設相較其他外語而言起步很晚,所以該孔院具有一定代表性。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漢語教學,需要深入了解教學對象,為后續孔子學院教學、課程開設、未來發展等方面提供參考意見。

(一)學習動機

根據Csizér & D?rnyei(2005)、丁安琪(2010)、溫曉虹(2013)對學習動機的分類[1],以及筆者對訪談文本的理解,本文主要借用溫曉虹的動機分類,但是將其“融入動機”改為 “興趣性內在動機”,因為這樣更能描述實際情況。訪談數據表明孔子學院學生漢語學習的動機大致有三種類型:興趣性內在動機、工具性動機、社會氛圍因素等。興趣性內在動機是指喜歡目的語,想了解目的語文化(包括歷史、哲學、風俗、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或者是對目的語文化非常感興趣。工具性動機是學會語言的實用意義以及“激勵價值觀”,即感受到會說目標語言的實用效應。社會氛圍影響因素是來自周圍環境的“感受到的影響”,指的是學習者和他的社會群體之間的社會效應,以及來自家庭成員的激勵。受訪學生中,這幾種動機并不是單一存在或者非此即彼,而是多樣的,并且可能是并存的。

15名學生中,3人明確指出自己有中國朋友,或者家人中有中國人,促使他們想學漢語,這類學生學習漢語的直接動機即是社會氛圍因素。家人中有中國人的學生,因為中國親戚很少能說英文,而且自己很喜歡去中國,為了與中國親戚朋友更好地交流,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感受,所以學中文;另外,漢語學習過程中也覺得中文很迷人。這樣該生具有三種動機,但是這三種動機并不是同時產生的:社會氛圍因素是最初的觸動;與中國親人交往的同時產生了工具性動機,即想學好漢語與他們交流;而在系統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覺得漢語很迷人。如果說社會氛圍、工具性動機是外在的動機因素,對所學對象本身的喜愛則是內在動機因素,那么她的動機不斷從外在走向內在,對漢語的熱情很高,并且因為與中國親戚接觸較多,目的語語境相較其他人更充分,漢語的語感更好,在課堂上表現很活躍,不僅積極回答問題,也能不斷提出問題,回答正確概率較高,增強了自信心。兩位受朋友影響而學漢語的學生,主要想能夠流利地使用漢語,能有機會去中國工作。這是社會氛圍因素與工具性動機相結合,但是這兩位學生表現很不一致,有一位學生作業比較認真,課堂表現也比較積極,但是正確率并不是很高,對漢語的理解有些似是而非,學了一學期不再進行課堂學習;另一位卻并不怎么認真,無論是作業還是課堂表現,大概是兩種動機都不夠強烈,也與他是在美國留學的身份有關系,畢竟英文是他學習其他課程的主要語言。

11名學生對中國文化、歷史、政治、哲學甚至是中國人很感興趣,希望對中國有更廣泛、更全面、更客觀地了解。語言在他們看來是了解中國的一個工具,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這部分學生對中國的描述充滿了感情,多使用正面積極詞匯,比如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評價:fascinating,wonderful,cool,specific,interesting等等,充滿了贊美和期待。這些學生在學漢語之前通過電視、電影、新聞或者中學的相關課程對中國有一點了解,于是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但是他們認為相對于其他亞洲國家,比如日本、韓國,在美國有關中國的信息要少得多。作為在思想上已經比較獨立、成熟的美國大學生,興趣是他們主要的學習動機。這些學生上課積極,課堂上通常會有很多問題,主要關于漢語的規則、用法,也有關于中國社會、歷史等方面的問題,也有在課后找老師繼續了解中國哲學問題的。他們中大部分有與中國人交往的愿望,渴望去中國親身感受。1名曾經來中國學漢語一年,回到美國又繼續學漢語兩年;2名學生報名參加孔子學院的夏令營活動到過中國;1名學生自費假期去中國北京等地旅游,并且在網上結交中國朋友練習口語;1名學生成功申請到中國大學學習漢語1年的機會。筆者兩年任期結束后,11名學生中有2位到中國來工作至少1年,也有來過中國的學生再次到中國旅游,還有其他學生在繼續申請到中國的交換項目,有的繼續自學漢語(目前該孔子學院漢語課程只開設了初級和中級兩個級別,每個級別學時一學年)。當然,以興趣為主的動機,也不排除工具性動機,2名學生認為漢語在國際社會上將會很重要,2名學生認為漢語可以為將來從事與中國相關的工作帶來便利,1名學生認為會說漢語去中國旅行會很方便,2名學生認為漢語是深入了解中國的一個工具。根據溫曉虹的研究,初中級階段,工具性動機是持續學習漢語的顯著標志(溫曉虹,2013),所以要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工具性動機。3名學生明確指出因為老師的原因,使他們繼續學習漢語,有一些學生雖未明確指出,但是保持與教師親切友好地交往,這是社會氛圍因素對學生持續學習的影響。

1名學生對漢語表示了極大的不滿,認為漢語不是“a romance language”,而是“a machine gun language, it’s really hard to speak a machine gun language. ”“machine gun language”連說兩遍,表示了極大的困擾。這個學生答話很少,除了這兩句是完整的句子,其他都是用詞來回答問題,非常簡短。從課堂表現來看,他不時曠課,上課回答問題時有困難,與同班同學相比讀句子也非常不流利,但是他很關心自己的成績,不希望因為曠課和作業問題而不及格,希望老師能讓他通過。筆者認為這是學習目標不清晰導致遇到學習困難時的焦慮。

綜上所述,孔子學院學生學習漢語的初始動機是多樣的,但以興趣為主要動機的學生比例超過70%,這部分學生中大多數都能積極地看待漢語以及中國的文化、歷史等等,漢語學習熱情高,也能持續進行學習。以社會氛圍因素觸動的學生,因各自環境不同,持續學漢語的情況差別較大。另外,學生的學習動機也不是單一的,在學習過程中,不同動機的主次關系也會發生變化。雖然專業背景沒有設立在訪談問題中,但是就學生的專業來看,一半以上的學生是國際關系專業的,所以專業需要激發了對中國、漢語的興趣也是可能的,這種工具性動機能與其他動機一起作用于學生的學習。但是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學習動機以及動機的強弱程度不一,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學習品質,不同的生活背景等,都對漢語學習有很大影響,動機只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部分。

(二)漢語課堂的學習需求

總體而言,學生希望在漢語課堂上能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或者增加漢語知識。大部分學生提出了具體意見:2名學生純粹從語言學習要素角度著眼,一名注重漢語語法、語音;一名希望多學語法和詞匯,為以后繼續學習打基礎。2名從漢語學習的技能角度著眼,強調要學會說、讀和寫。3名學生從學習的效果與目的著眼,希望能夠學會流利的漢語,以便以后去中國工作。3名學生視漢語為了解中國社會、文化的工具,對漢語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希望能在漢語課上學語言,也學哲學、學文化,以便對中國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1名只希望掌握聽、說、讀、寫這幾種語言技能,文化方面并不要求,因為文化可以在其他課程上學習。1名認為就是提高漢語水平而已,并無其他。其他人則是希望學習了解而已,比較籠統。所以盡管是學習漢語,每位學生的目標重點是不同的,這需要教師在既定的教學任務中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為主,同時對不同的需求因材施教,區別對待。

(三)漢語學習的困難

有的學生認為漢語整體都難,因為漢語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哲學背景上的語言,所以難以理解。有學生則認為漢語與英文很不一樣,所以很難。但是大部分學生都能說明具體難點在何處,其描述提供了具體信息。

1.關于語音

漢語讀音很難是普遍的看法。雖然拼音與英文字母在外形上一致,但是讀法不一致,有的學生困擾于單韻母復韻母發音的不同,更多學生認為其聲調難以掌握,很難讀得正確,因為英文單詞沒有聲調區別,只有重音位置不同;其次,漢語的聲調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對于漢語積累不多的初學者,很難根據聲調來推斷具體的語言意義,漢語的聽和說很費心智;另外還有很多同音異義的詞語,加大了記憶負擔??偠灾?,拼音包括拼音字母發音、聲調,另外還需與漢字意義對應,都使漢語學習起來很復雜。

2.關于漢字

學生認為相比于拉丁語,漢字是中文學習中多出來的一項。首先,漢字字形不能指示讀音,而英文不管是否明白其意義,都可以讀出來;其次,看到漢字(盡管有時候知道怎么讀)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再次,漢字書寫很難,要記住其部件和構造,還有筆順,很難,而英文只有26個字母。正是因為漢字的這些特點,學生覺得漢字無窮無盡,很難記住。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漢字是一種煎熬。

3.關于語法

認為漢語語法很難的學生解釋,漢語是建立在不同哲學背景上的一種語言,所以難懂。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漢語的語法相對(拉丁語等)來說簡單,比如沒有連接結構,沒有繁復的詞性、時態變化形式;此外,比較實用,具有系統性、邏輯性。認為漢語語法簡單的同學認為,有些人之所以認為漢語語法難,是因為總是用英文的模式去理解漢語,總想從與英文相似的地方來理解漢語,而不是從漢語的角度去理解漢語。也有學生建議,應該把漢語與英語的相同之處告知學生,這樣可以吸引更多學生來學習。

這種不同的建議表明,漢語與英文的同與不同,都應該是漢語教學中要涉及的內容。對于具有獨立思維能力的大學生,漢語語法教學中可以適當插入漢語概論性介紹,既介紹英語和漢語的同,比如基本句型結構的相似性;同時,也要對漢語特點給予總體介紹。這種概論性課程,目前在注重語言技能教學的大綱中幾乎沒有,筆者曾經嘗試在不同階段講授漢語概論,發現學生學過一學期漢語之后再來進行概要式的介紹效果比較好,但是在零起點漢語技能教學課上,也可以根據不同階段、不同語法點的出現進行一些總結,讓學生對漢語特點有所了解。此外學生還提到語言學習中的思維模式問題,學漢語用漢語的思維模式,學英文用英文的思維模式,這表明大學生漢語學習中理性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這要求在語言技能課上進行漢語概論教學,同時也需要關注二語教學中涉及的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問題。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其相應的思維方式的反映,而思維方式與文化、傳統、習俗有很大關系,在語法教學中,適當對漢語與漢語思維、文化的關系進行梳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會讓學生深入理解漢語語言特點,慢慢學會用漢語思維來學習漢語。

總而言之,漢語對于英文母語者的困難主要在于這種語言與英文的差異造成的陌生感,簡言之即漢語的基本要素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但是這個統一體在英文母語學習者看來是三套不同的系統,由此造成了很重的學習負擔,如何解決漢字形音義造成的困擾,將極大影響對外漢語教學。而漢語的語法教學也需要根據大學生邏輯思維強的特點進行漢語概論教學,以及講解漢語語言與思維、文化的關系,促進學生的學習。

(四)漢語學習前后相關認識的變化

總體而言,學習漢語之后,無論是對漢語本身還是對中國的認識都有變化。

1.對漢語認識的變化

一是對漢語難度的認識,有人認為寫漢字并不是看上去那么難,漢字有一種提示告訴你怎么寫;有人認為語法比想象的要簡單一點,以前認為很復雜。二是對漢語本身的認識,以前基本不知道或者不了解,或者認為漢語是無意義的、復雜的,現在認為漢語是建立在其文化之上的,其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有人認為漢語是一種可視化的語言,很迷人;也有從實用角度認為漢語從長遠角度講是有優勢的,因為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口數量很多。三是情感上的變化,以前沒想過了解漢語,但是現在學起來挺有趣的,挺開心;有的仍認為漢語很難,所以有時也感到很沮喪,但是很喜歡學;有的是對漢語和它所屬的文化更感興趣、更著迷了,雖然學漢語是挑戰,但是有很多有趣的事兒;有的就是享受學漢語的過程。

2.對中國認識的變化

一是了解中國的渠道的變化,以前只是從新聞、電影、電視等聽說而已,現在是從語言、與中國人接觸、去中國旅游、課堂學習等方面去了解,有了親身體驗。二是了解范圍的變化,以前只是非常簡單地了解中國的食物,以及一點文化,了解非常有限,有的根本沒有打算了解中國。但是現在會主動了解中國歷史、地理、風俗、文化、哲學等,有的對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印象深刻,認為那么多優秀的傳統被保留下來,非常精彩;有的認為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迷人的國家,歷史和哲學都很迷人,但是西方人知道得太少;有人認為即使僅就食物和文化而言,了解也更深了一些??傮w而言,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更全面、更深入了。三是看待中國的視角發生變化,以前是從美國人的角度去理解中國,現在想知道中國人是如何看待這個社會、世界的,與美國比有什么不同,由此對中國有了更多細微的理解;以前從新聞影視提供的材料角度來理解,認為那是一個充滿冒險的、危險的、野蠻的、具有異域色彩的地方,每個人都會功夫,現在覺得中國人與美國人一樣,也要吃飯、生活、度假、享受生活,只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觀念、文化不一樣罷了?,F在可以更加理性、客觀、全面地去看待中國。四是對中國的感情發生變化。學漢語后很享受擴大了對一個國家的認識這種感覺,并且很享受與那里的人的交往;覺得能了解中國的一些風俗、歷史是很酷的事情;知道得越多,越發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博大而豐富的國家,更感興趣了,更著迷了,希望去那里看看,等不及去中國看看。

綜上所述,學漢語前后對漢語、對中國的認識都從表層、片面走向深入、全面,視角更加客觀、實在、理性,情感上也從陌生疏離走向喜愛,更加切實、親切、友好。這種變化因語言學習引發,同時說明語言學習不僅是語言技能的學習,包含對語言背后的思維、文化、哲學、歷史等方面的了解與學習;另外,與目的語國家人民的接觸,對目的語相關書籍的閱讀,大大促進了語言學習的興趣,反之又促進其對相關文化的了解。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對美國某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大學生進行調查訪談,結合筆者課堂內外的觀察,對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需求、學習困難以及學習前后相關認識的變化進行了描述分析,相關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美國大學生漢語學習動機主要有三種類型,絕大部分源于興趣性內在動機,也有工具性動機、社會氛圍影響因素等。同一人的學習動機并不是單一的,可能同時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中的影響程度會有變化,有的會從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而內在動機為主的學生,基本上能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課堂表現活躍,大部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美國大學生以興趣性內在動機為主的情況[2]與他們自主選課體制有關,也與整個學習氛圍有關,即所選專業或者課程,首先應該是自己感興趣的,這有利于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另外,從比例上看,工具性動機人數僅次于興趣性動機,有效利用這種動機,也能促進學生持續學習。所以,從學習動機角度而言,美國孔子學院的大學生是有利于開展漢語教學的對象;而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漢語及其相關的文化信息介紹,有利于促進興趣性動機或者工具性動機的生成,即漢語教學也要提供豐富的目的語背景資源。

(二)學生都希望能提高漢語水平,有的著重聽說,有的著重讀寫,有的希望全面提高,針對不同的需求,教師在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上,可以有所不同。比如注重聽說的學生,對寫漢字的要求可以適度降低;而有讀寫要求的學生則需要強化漢字書寫認讀訓練以及相關語法、篇章的教學。另外,有的學生希望通過漢語學習中國文化,那么在課堂教學中,需要講解與語言相關的文化。教學實踐證明,適度的文化講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漢語的深層理解,而且也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三)美國學生普遍認為漢字和讀音是最大的困擾,而語法并不是都很難。漢字難學的原因在于它是形音義結合體,但是對于英語母語的初學者而言它是三套獨立的系統,這與漢語母語者的認識完全不同,究其原因在于英文與漢語的巨大差異,其次在于初學者對漢語規律的一無所知。針對這種問題,漢字教學過程中對漢字構造有必要進行介紹,這樣有利于學生根據一些基本字形推斷意義,比如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特別是對部首表義的漢字的教學,這樣學生對漢字會有比較系統的印象,漢字將不只是一個個零碎的部件。另外漢字的認讀問題,因為漢字大部分是形聲字,那么有意訓練聲旁表音漢字的認讀,便于推斷生詞的讀音??偠灾?,漢字教學應盡可能給學生一個整體的、相互關聯的系統印象,把表面分離的形、音、義聯系起來,盡可能減少學生的學習焦慮。語法教學,需要介紹相關漢語概論知識,對漢英的同與不同做大致介紹,而不僅僅是語言技能訓練。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而言,這些策略都是對學生的漢語認知進行改變或者塑造,塑造成有利于漢語學習的認知系統。

(四)漢語學習前后學生對這門語言以及對中國的認識,都從淺表走向深入,并且更全面、客觀、理性,從情感上對目的語、目的語文化及人民有親切感,總體而言都是非常正面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愉悅,認為是享受,這與漢語本身的魅力、與中國文化的豐富有關,也與教師的專業引導、與他接觸的中國人有關。所以,孔子學院所有教師都將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不僅應具有專業的語言知識,還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并且在待人接物方面能表現中國文化的良好形象。

注釋:

[1] Csizér, K. & Z. D?rnyei(2005)確立了動機的七個維度,而溫曉虹(2013)確立了六個變量,丁安琪(2010)則將動機分為五種類型。目前學界對動機的要素或者分類并沒有形成統一認識,本文參照他們的分類,同時根據對訪談文本的分析,認為該孔院的學生漢語學習動機主要為三類。

[2] 美國大學生學習動機以興趣性內在動機為主,可以看成是美國大學生的國別特征,這與日本學生以工具性動機為主是不太一樣的。除了本文的研究結論,還可以參見張莉(2015)、溫曉虹等人的文章。但張莉認為哥倫比亞大學初級學生融入性動機(筆者認為相當于本文的興趣性內在動機)不強,但是到了中高級,融入性動機有增強趨勢;這正說明了融入性動機產生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目的語相關信息,同時也說明初級學生并不是不會有融入性動機,而是沒有產生相關融入性動機的條件。

猜你喜歡
學習動機動機孔子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孔子的一生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對動機調控策略及動機行為的影響研究
動機比能力重要
孔子的一生
如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
如何激發初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動機不純
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的相關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