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路徑探究

2020-05-25 03:00弋俊楠
中國市場 2020年13期
關鍵詞:路徑探究實體經濟金融服務

弋俊楠

[摘 要]金融和實體經濟作為國家發展的核心環節和現代經濟的核心行業,兩者的互聯互通至關重要。文章通過論述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強調了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試在剖析當前金融服務經濟發展的現存問題基礎上,進一步在融資、金融科技、外匯等方面為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路徑探究

1 引言

金融業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在近年內不斷被大家討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也指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黨的十九大報告也進一步提出要“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些都再次強調了金融業和實體經濟之間的異質性和互補性,全面闡述了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也進一步強調了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一主題。

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聯系至今已經經歷了重要的發展,但實際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諸多問題,如金融脫鉤、實體經濟增長疲軟等,對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問題的討論一直存在,服務的范圍、模式也存在著發展和創新的諸多空間;另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對于增強行業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義重大。文章試在討論既有金融模式和實體經濟互聯互通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深化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2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現實意義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制度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制度,在不同的時期金融都擔當著不同的角色和職能,對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如聯結儲蓄與投資、配置資源與風險、平衡供給與需求、創造信用和價值等,與此同時,當前金融在經濟發展中更加突出的功能在于與實體經濟的聯動能,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社會的穩定。

(1)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和優化經濟結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發展之后,實體經濟也面臨著轉型和結構調整的更為迫切的需求,僵尸企業、產能過剩和諸多問題也亟待解決,而這些都需要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通過有效配置資源推動實體經濟和金融之間的充分運轉。

(2)實體經濟和金融發展相輔相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可以為實體經濟注入發展的活力和空間,實體經濟的優化也會進一步推動金融業的創新,激發新的金融需求,只有找到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平衡狀態,才能真正保持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性發展。

(3)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有利于控制發展風險,保持經濟穩定。金融業比起傳統產業,不依附于實體,屬于高風險行業,金融風險更是一旦產生便會帶動社會各個環節產生危機,一旦產生金融風險不僅極大地威脅金融本身的發展,也會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較大的危害。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風險監測系統有利于國家的經濟安全。

3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存在的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金融行業也在橫向的數量和縱向的結構方面取得了相關的發展。而當前金融業的良好態勢并沒有很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國內供給和需求的矛盾越加突出,金融資源對于實體經濟分配不均、金融業覆蓋面狹窄、金融業擠壓實體經濟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改善融資現狀,打通直接融資與拓寬間接融資“兩條動脈”,解除金融供給量的抑制,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點。

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問題是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自由度低、便利化程度低,基于此,對于真正迫切需要融資需求的實體經濟主體來說存在著諸多摩擦和天花板。

(1)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窄,企業金融服務水平低下。對于“真小”“真微”的企業,融資一直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問題。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社會融資存量為167萬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占比67.9%,達113萬億元,企業債券占比10.59%,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占比僅為3.74%。很明顯,中小企業融資過度依賴商業銀行。而由于信息不對稱、標準化程度低,諸多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信用難估量,難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

(2)農村農業現代金融發展緩慢,增長乏力,鄉村振興發展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漸從第一產業覆蓋到第二、三產業,金融需求也隨之提升。近年來,對于農村金融的服務能力有了明顯提升,但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問題仍然突出,貸款難、貸款貴、保險少、上市少等問題,仍然是農民和“三農”工作者反映最突出的問題,成為了農業政策體系中較為薄弱的環節。

(3)先進制造業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產業轉型升級金融支持落實仍具有較大的空間。諸多高新技術產業由于創業初期發展規模小、風險程度大、投入成本高等特點難以短期內吸引金融資本的注入,成為制約下一步發展的重要短板。而諸多“僵尸企業”也誘導通過金融支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兼并重組和資本的合理配置,因此傳統的制造產業也亟待金融的支持。

(4)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低,外匯管理靈活性不夠。當今國際形勢較為復雜,外貿企業進入了發展的寒冬,諸如關稅清單、匯率波動、采購和經營成本上升、稅務問題等,外貿企業面臨的生存困境和難題層出不窮。在結算方式、融資服務、信用擔保等諸多方面,金融都有向外貿企業提供助力的空間。

4 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舉措

(1)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融資問題。一方面企業過度依賴間接融資、直接融資不足,金融服務企業過度依賴間接融資將實體經濟的融資壓力和風險過度集中在銀行業,使銀行不得不加大對放貸企業的篩選,造成了部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因此,應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優化融資結構,通過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讓資金供給方和需求方直接對接,從而更充分地吸收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更有效地將資金投入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另一方面融資結構過于單一,因此應有針對性地對融資方式進行創新。通過優化改革股票發行制度,鼓勵更多企業通過市場化選擇上市融資;同時要進一步發展債券市場等形成和銀行信貸之間的聯動融資模式,更好地滿足企業多元化的融資需求。

(2)構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不同主體共同參與健設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也至關重要,金融生態由政府、企業、投資者、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等要素共同組成,每個經濟主體的角色都不可缺失,通過多方良好的合作和運作推動提升金融市場效率、進行有效的信息配對、降低中間交易成本。而目前我國距離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系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誠信建設相對較弱,最近的P2P暴雷等諸多亂象也顯示出金融市場上仍存在一些虛假信息甚至詐騙行為,給金融風險增加了不可控因素,干擾了正常金融秩序,對金融生態造成負面影響。

(3)加強金融科技的應用。如今的數字經濟時代,金融科技在傳統金融制度的基礎上又得到了進一步衍生的發展,已成為經濟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與中國金融普惠路徑的探索幾乎同步,新技術極大拓展了金融服務邊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對普惠金融產生核心驅動力,已是今天金融科技發展的題中要義。在新舊動能轉換期金融可以通過先進的生產力有效支持實體經濟,解決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以互聯網技術為例,它與普惠金融天然共通、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已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可以有效地推動金融資源的公平分配,對小微企業、三農等經濟主體具有重要的意義。金融科技行業處于發展的前端周期,極大程度會降低信息不對稱和金融服務成本,盤活存量,激發增量,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

(4)提高外貿領域金融服務水平。在外匯貿易領域,金融可以通過探索電子化的國際結算、貿易融資服務解決方案,支持貨物貿易外匯收支的全線上操作,為進出口外貿企業提供最大的便利化服務。作為重要的對外出口口岸,廣東省廣州市就通過建設電子口岸將密切與業界合作,進一步拓展支付、融資、擔保以及供應鏈金融等各類金融服務功能,配合金融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全流程、全線上、一站式”的綜合金融服務,優化提升廣州口岸一流的營商環境,助力廣州外貿向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發展。隨著各項改革措施的進一步落實,有效解決外貿企業遇到的貿易環節制度性障礙,大幅度壓縮不必要的手續和流程,降低進出口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不失為對外貿企業的有力扶持。

參考文獻:

[1]盧新海,沈緯辰,楊喜,等.中國區域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與人力資源協同發展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9(15).

[2]黃賢環,王瑤.實體企業資金“脫實向虛”與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抑制”還是“促進”[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9,41(10):55-69.

[3]費洪平.新時代如何振興實體經濟切實筑牢發展根基[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8.

[4]張昊龍,李興志.新舊動能轉換中金融體系的支撐內涵及其措施[J].中國商論,2019(13):48-49.

[5]張曉樸,朱太輝.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反思[J].國際金融研究,2014(3):43-54.

[6]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成都分行調查統計處聯合課題組.影子銀行體系的內涵及外延[J].金融發展評論,2012(8):61-76.

[7]劉小玄,周曉艷.金融資源與實體經濟之間配置關系的檢驗——兼論經濟結構失衡的原因[J].金融研究,2011(2):57-70.

猜你喜歡
路徑探究實體經濟金融服務
“三農”和普惠金融服務再上新臺階
讓金融服務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協力推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
前海自貿區:金融服務實體
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師德建設的路徑探究
淺談我國實體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