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腸腫瘤術后患者的營養對恢復的影響

2020-05-25 10:47鄧微
大眾科學·下旬 2020年3期
關鍵詞:營養狀況主食機體

鄧微

營養不良是胃腸道腫瘤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伴隨著胃腫瘤治療的全過程。病人大多在手術前就已經存在營養不良,而由于麻醉、手術致機體應激反應,使病人術后營養狀況進一步惡化,而且持續到病人出院后,持續營養惡化和供給不足,將直接影響腫瘤的綜合治療效果。在腫瘤治療過程中病人的營養狀況已受到臨床醫護人員的廣泛關注,并積極予以病人營養上的支持,而術后出院前的居家身心調整,以備戰后續高強度的腫瘤化療,期間病人飲食情況、營養狀況如何,卻少有醫護人員能夠持續給予關注。

若飲食攝入不足,胃腸道腫瘤病人手術后機體的能量消耗增加,能量不足會影響體重的穩定和氮平衡的維持,嚴重者會導致營養不良。出院病人能量 的供給全部依賴食物,主要來自食物中的三大產能營養素: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其中糖類主要來自主食,作為供能主體,供能占總能量的60 %~ 70 %。 臨床營養學建議,手術后病人應予高能量飲食,可迅速補充機體需要,改善病人的營養不良狀態,飲食熱能的含量要高于正常人飲食標準,每日熱能攝 入量應大于8368kJ (2000kca1)。高能量飲食主要通過增加主食量和調整飲食 種類來增加能量的供給,而胃腸道手術病人飲食宜清淡、忌油膩,調整為高脂飲食來提高供能不適合病情需要,只有盡可能增加進食量才能滿足機體的能量需求,主食量250g/d~400g/d為標準。結果發現,作為病人準予出院指標之一 ,所有病人出院時均能進食稀半流質,而出院20d后,仍有88.8% 的病人為半流質飲食狀態,每天3餐或4餐居多,而且91.2% 的病人存在l項或1項以上消化系統癥狀,造成病人每餐進食量少,而半流質飲食含水分較多,提供的能量和營養素均不足,應增加餐次,兩餐間隔2h~3 h,每日5餐或 6餐以上,應使病人盡快達到軟食,乃至普食狀態,提高主食入量。大部分病人主食量150g/d~200g/d,達不到進食量標準的50 %,能量供給明顯不足。能量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攝入過低,機體會利用食物中蛋白質作為燃料提高供能,而食物中的蛋白質則失去修復組織、增加機體營養 底物的功用,對病人維持體重或增加體重,提高血清清蛋白等各項營養指標非常不利。

若飲食結構不合理,胃腸道腫瘤病人手術前就存在較高的營養風險,手術后蛋白質分解代謝增加,機體較長時間處于負氮平衡狀態,病人的營養狀況進一步惡化。有研究報道指出:約有20%的惡性腫瘤病人直接死于營養不 良和耗竭,而非腫瘤本身,因而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尤為重要。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的主要成分,是供給氮的唯一來源。臨床營養學建議:手術后病人給予高蛋白質飲食,蛋白質每日不應小于1.5g/kg,100g~120g,伴有營養不良者要求更高,達到120g~ 150g,其中優質蛋白要占50%以上,每日50g~60g以上。含優質蛋白質食物包括魚、禽、畜肉類、蛋、奶及大豆。病人主食 中糧谷類提供的植物性蛋白質量少,且質量差,而食物中動物性蛋白質生物價值高,應注意合理搭配,利用蛋白質互補作用提高食物蛋白質的利用率。調查發現,病人已注意到食物的搭配,無素食主義者,但病人飲食單一,主要以青菜肉末粥為主,從飲食種類攝入情況顯示,含優質蛋白的畜肉、家禽、 魚蝦類食物,大多數病人只進食畜肉,而其他兩類進食較少,而營養價值豐富的蛋類、牛奶、豆制品少有人問津,果蔬類食物也只有少數人常食用,勢必會引起各種維生素缺乏。上述營養食品,即使是常食用,如畜肉,也因各種原因每餐進食量少,更有營養知識缺乏者認為營養都在湯里,只喝湯不吃肉,每日攝入肉類10O g~200g,根據食物成分分析優質蛋白每日攝入20 g~ 30g,少于營養學建議攝入量的 50%。優質蛋白攝入量無法滿足機體需 要,更談不上增加機體營養物質儲備。

胃腸道腫瘤病人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即可經口進食,治療間歇期是補充飲食營養的最佳時期,食物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保證飲食豐富多樣,平衡攝取不同種類的營養食物,其作用可能超過任何醫用營養成分補 充劑的作用,關鍵問題是怎樣讓食物中的營養為病人所用。

猜你喜歡
營養狀況主食機體
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干預對ICU重癥患者營養狀況及并發癥的影響觀察
加溫輸注腸內營養對ICU患者營養狀況和并發癥的影響
結構性營養護理管理對ICU腦卒中患者營養狀況、并發癥及滿意度的影響
讓寶貝愛上五顏六色的主食
飼糧鋅在畜禽機體中的作用
飲食護理干預對鼻咽癌出院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
柴油機機體常見損傷的檢修
寶貝愛主食
淺析12V240ZJB柴油機碾瓦燒軸
關于初中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