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膜轉移瘤的MR診斷分析

2020-05-29 18:40曹婷婷
健康必讀·下旬刊 2020年5期
關鍵詞:診斷分析磁共振

曹婷婷

【摘 要】目的:探討磁共振對腦膜轉移瘤的診斷價值,以提高其診斷正確率。方法:2018年6月—2019年10月,將50例經磁共振(MR)增強掃描的腦膜轉移瘤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其病變形態、信號以及分布特征。結果:增強磁共振掃描能夠直觀觀察到陽性表現,依據病變位置:硬腦膜型、軟腦膜型、全腦膜型分別為31例、12例、7例。結論:增強磁共振檢查,能夠提高對腦膜轉移瘤的診斷準確性,為患者后續的治療提供了準確依據。

【關鍵詞】:腦膜轉移瘤;磁共振;診斷分析

作為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腫瘤,腦膜轉移瘤(MC)又被稱為腦膜癌病,通常是由于惡性腫瘤通過血行性轉移、腫瘤侵襲腦膜的一種惡性病變,同時也是晚期惡性腫瘤的嚴重并發癥。一旦患病若得不到有效的診治,極易加快患者病情的發展,從而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往,臨床上在對腦膜轉移瘤進行診斷時,由于影像檢查對腦膜轉移瘤的檢出率較低,以至于耽誤了對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最后嚴重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據眾多學者研究發現[1],采用磁共振(MR)進行診斷,具有良好的效果。此次研究以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0月期間收治的50例腦膜轉移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現說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8年6月—2019年10月,將50例經磁共振(MR)增強掃描的腦膜轉移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女性分別為34例、16例,年齡19—76歲,平均(47.5±1.5)歲。原發腫瘤類型:肺癌、鼻咽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分別為9例、13例、7例、5例、10例、6例。臨床癥狀表現為頭暈頭痛、四肢乏力、記憶力下降、癲癇、昏迷嗜睡分別為16例、9例、13例、4例、8例。

1.2 方法

對全部患者均進行頭顱磁共振掃描,采用超導型MRI機(西門子;型號:MAGNETOM Skyra)進行平掃頭顱水平軸為T1WI、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FLAIR)以及擴散加權成像(DWI)。采用釓噴替酸葡甲胺對比劑進行增強掃描,按照體重0.2ml/kg進行靜脈推注。在注射造影劑后分別進行頭顱軸位T1WI、冠狀位T1WI、矢狀位T1WI進行掃描。

2 結果

2.1 磁共振(MR)增強表現

所有患者經磁共振增強掃描后均表現為陽性,其中患者表現為硬腦膜型、軟腦膜型、全腦膜型分別為31例、12例、7例。硬腦膜型:15例為結節型患者,全部表現為顱板下硬腦膜單發團塊影,并呈現環狀以及塊狀,能夠觀察到腦膜尾征,其中乳腺癌、肺癌以及鼻咽癌分別為9例、4例、2例。10例為線樣增厚型患者,均表現為顱板下硬膜上線狀、條狀強化,其中肺癌、鼻咽癌、直腸癌、乳腺癌、肝癌分別為5例、3例、1例、1例。6例為混合型患者,全部表現為硬腦膜廣泛線狀、條狀伴結節狀、丘腦強化,其中原發病為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分別為4例、1例、1例。軟腦膜型:沒有發現患者存在結節型表現。5例患者為線樣增厚型,全部表現為小腦半球腦表面、溝回狀。原發?。喝橄侔?、肺癌、膠質瘤分別為3例、1例、1例。7例混合型患者,均表現為腦表面、腦室內以及室管膜下不規則條帶狀結節狀強化灶。原發病全部為肺癌。全腦膜型:2例患者為結節型,全部表現為結節狀強化信號,原發病均為膠質母細胞瘤,4例患者為線樣增厚型,全部表現為小腦表面腦溝回狀線狀強化,原發病全部為乳腺癌。1例患者為混合型,全部表現為雙側小腦表面線狀、結節狀強化,原發病全部為肺癌。

2.2 臨床特點

在全部患者中,34例患者伴有腦實質內轉移,14例患者存在全身淋巴結轉移,18例患者存在肝轉移,4例患者存在腎上腺轉移,5例患者存在脊髓內轉移。

3 討論

腦膜通常分為三層,即硬腦膜、蛛網膜以及軟腦膜。硬腦膜有具體劃分為兩層,即顱骨內側面的骨膜、大腦鐮與小腦幕的裂隙內折疊而形成。蛛網膜、軟腦膜一般統稱為柔腦膜,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存在的腔隙被稱為蛛網膜下腔,其中含有較多的腦脊液[2]。對于正常腦膜來說,利用磁共振進行平掃通常不會顯示,對雙側顳部進行T1WI掃描,時不時的能夠觀察到細線狀的信號影[3]。由于硬腦膜內存在較多的毛細血管網,所以通過早期注射對比劑進行增強掃描的早期硬腦膜,多呈現光滑且不連續的細線狀強化;由于軟腦膜血管基膜多表現為完整,且連續的緊密連接,加之蛛網膜缺乏血管,因而柔腦膜并不強化。特別是在增強磁共振掃描時,正常腦膜強化長度通常小于3厘米,然而當腦池、腦裂、腦溝等位置的腦膜發生明顯強化時,則腦膜表現為異常強化。

由于腦膜轉移瘤極易累及硬腦膜軟腦膜,因而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即硬腦膜型、軟腦膜型以及全腦膜型。通過對硬腦膜轉移較的病灶進行磁共振掃描,多表現為顱板下方結節、團塊以及條狀增厚影,對于小病灶卻觀察不到征象。對于軟腦膜轉移瘤來說,磁共振掃描一般無法檢出,且觀察不到直線狀、結節狀的征象[4]。腦膜轉移的間接征象通常存在腦水腫、交通新腦積水等,在此次研究中,全部患者均能夠觀察到病變附近存在腦水腫,伴有交通性腦水腫的患者僅有數例。由此可見,磁共振平掃在診斷腦膜轉移瘤時,無法對病變的邊界、數目進行明確,所以應依據磁共振增強進行掃描。

在對腦膜轉移瘤進行磁共振增強掃描時,按照病變形態可分為三種類型,即結節型、彌漫增厚型以及混合型。這一般與腫瘤細胞的生長方式存在著較大關系,腫瘤細胞往往以彌漫性生長、局限性生長的方式進行生長。彌漫性生長的腫瘤細胞通常順著腦表面以覆蓋狀異常增殖,在累積硬腦膜時,多表現為順著顱骨內側面以及大腦鐮、小腦幕進行生長,且無法伸入腦溝內;在對軟腦膜進行累及時,能夠伸入到腦溝內部,且表現為彌漫性強化。局灶性生長不但能夠單獨發生,同時也能夠伴有彌漫性生長,特別是腫瘤細胞在腦膜表面、蛛網膜下腔積聚時,多表現為大小不相同的結節狀強化。

綜上所述,增強磁共振檢查,能夠提高對腦膜轉移瘤的診斷準確性,為患者后續的治療提供了準確依據。

參考文獻

朱震方,李健,邵勇,等.磁共振DWI聯合MRS對膠質瘤分級及鑒別高級別膠質瘤與單發腦轉移瘤的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17(7):1-4.

侯麗娜,韓存芝,張建新,等.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聯合血清腫瘤標志物在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瘤中的應用[J]. 腫瘤研究與臨床, 2018, 30(12):846-849.

劉剛,步鵬,韓存芝,等.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波形蛋白和細胞角蛋白AE1/AE3在腦膠質瘤和腦轉移瘤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 腫瘤研究與臨床, 2018, 30(12):834-837.

侯麗娜,韓存芝,張建新,等.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聯合血清腫瘤標志物在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瘤中的應用[J]. 腫瘤研究與臨床, 2018, 30(12):846-850.

猜你喜歡
診斷分析磁共振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頸部動脈血管中的應用
產前超聲檢查和磁共振成像對胎盤植入診斷的準確性評估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診斷脊柱損傷的臨床準確率比較探討
CT和磁共振用于頸椎病診斷臨床價值比較
探討磁共振增強減影技術在顱腦出血性病變中的應用價值
瑞典研究人員將核磁共振時間縮至1分鐘左右
發動機自動熄火故障的診斷分析
電網發展診斷分析管理
2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臨床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分析
乳腺MRI與乳腺X線診斷導管原位癌的臨床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