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薇》:一曲壯麗的北地戰歌

2020-05-30 10:48湯永勝
學語文 2020年2期
關鍵詞:采薇邊塞詩

湯永勝

摘要:《采薇》寫了戰爭之苦,更寫了戰爭的壯麗。主人公并未對“王事”指責和怨恨,他痛恨的是長年侵擾邊疆的北方玁狁;他對將帥整治的軍容的威武、士氣的高昂充滿著贊賞、自豪甚至崇拜之情;他贊美了戰地友誼,表達了共御外敵的堅強決心。所以《采薇》更像一首邊塞詩,是一曲壯麗的北地戰歌。

關鍵詞:《采薇》:邊塞詩;壯麗戰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一曲《采薇》從兩千多年前唱到今天,一直傳唱,在古老的北方,廣袤的原野,感動無數為興亡而奮起的匹夫,激勵無數仁人將士!

近讀網絡詩評,發現竟有人評《采薇》為“厭戰詩之祖”,也有老師教學時給《采薇》戴上這頂帽子。我很不以為然?!恫赊薄反_實寫了戰爭之苦,但更寫了戰爭的壯麗?!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睉馉幍拇_影響了他的幸福,但他并未抱怨讓他們連年征戰的“王事”,沒有指責帶領他們征戰的將軍,因為“王事靡盬”皆因“玁狁之故”“玁狁孔棘”。不去參戰,“玁狁”可能使他們無家可歸,又何來幸福?一些評述者評價《采薇》里的主人公厭戰,厭倦的不僅僅是戰爭本身,還有統治階級的連年征戍。這恰好使我想到最近看過的央視《國家記憶》欄目介紹的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說詩的事。葉嘉瑩出生北平,定居加拿大,上世紀八十年代回國來到南開大學講授中國古典詩詞,一個原因就是她不堪當時中國詩歌評論界普遍性的“階級分析法”的詩評現象,她以為長此以往,我們老祖先的詩歌瑰寶都會被貼上階級的標簽,詩歌之韻美喪失殆盡。我突然想,將《采薇》簡單定性為“厭戰詩之祖”的評論者,是否也受過“階級分析法”的影響呢?

我們不妨來再讀詩歌。

首先,《采薇》寫了戰爭之苦,但苦是因為“玁狁孔棘”。主人公并未對“王事”指責和怨恨,他痛恨的是長年侵擾邊疆的北方玁狁,正是他們的侵擾,才使得邊疆不安寧,才使“王”不得不興師北伐,才使這些男兒戍邊征戰。如此看來,他對“王事”并不反對甚至予以理解,換句話說,他能夠想到,如果沒有“王事靡盬”,戰火就可能燒到家鄉,又哪有閑暇“啟居”?他甚至深明大義,急國家之所急,說出“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所以主人公反復強調,造成這種“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的原因就是“玁狁之故”呀!所以,他的厭戰情緒不是對“王事”和“君子”,而是制造戰爭的敵人“玁狁”;甚至不是厭倦,而是刻骨銘心的仇恨!既無厭倦,便是壯麗的贊美!

其次,《采薇》寫了戰爭之苦,但苦使戰爭更壯麗。他極力鋪陳自己在完成征戍任務返鄉途中看到的“君子之車”“四牡業業”“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他對“君子”的隊伍軍容的威武、士氣的高昂充滿著贊賞、自豪甚至崇拜之情?!柏M敢定居,一月三捷”,你甚至能感受到,即使在歸途之中,主人公的情緒也再次被點燃,熱血再次沸騰!他在這里的言辭沒有絲毫對君王的冒犯,只有對正在帶領士兵繼續征戍的“君子”的敬佩和仰視,沒有這樣的“君子”,國家能安寧嗎?這是一個士兵在征戰中的真實感受,這種感受來自他內心對這場令他嘗盡艱苦的戰爭的必要性的褒揚。哪一場戰爭沒有犧牲,哪一場戰爭沒有悲慘,能夠回家也許只是他的幸運;在他或者他們的心中,也許正是這場充滿悲情犧牲的戰爭使他們的人生顯得如此壯麗!

再次,《采薇》寫戰爭之苦,但更贊美戰地友誼?!氨藸柧S何,維常之華”,表達的是戰友們前仆后繼共御外敵的堅強決心,贊美的在戰場廝殺和互助中結成的牢不可破的戰地友誼。第四節先由“彼爾維何,維常之華”興起,“維常之華”即棠棣花,棠棣花的果實如櫻桃,團簇一起,被稱為“兄弟之花”,用在這里,不僅起興言事,還恰好喻指同仇敵愾的戰友兄弟。在主人公心里,那些戰友們之間的友誼和真情就像棠棣花一樣潔白純潔,他們的心就像棠棣花的果實一樣緊緊團聚,團結一起,共御外侮。此時此刻,雖然即將踏上歸途,主人公內心依然難舍這些曾與他同生共死的兄弟戰友,想到“一月三捷”,戰友們多次打勝仗,主人公心里充滿了留戀與歌頌,又何來厭戰?

最后,《采薇》描寫的戰爭也符合古代征戍制。征兵制在中國古代廣泛存在,戍邊家家有份,征戰匹夫有責。即使是封建君王,他也不愿無休無止的打仗,為了他的統治,他也會“不違農時”,讓他的百姓休養生息,也就是說封建君王們即使征兵也有節度,征兵過度會動搖農業生產基礎,沒有生產國家也不會長治久安。在西周就有耕戰交互的做法,明清時更重視休養生息,即使征兵許多時候也是家有“三丁抽其一”,時間即使較長也不過十年。正因為如此才有詩中這樣的場景:一方面戰爭尚未結束,另一方面主人公卻卸下鎧甲告別戰友和將帥回家去。這一點恰好說明當時已經有了相關制度,制度也會規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果人人不管戰爭,或者把外敵強加的戰爭看作是君王自己的事情,都逃避征兵征役,那國家還能長治久安嗎?當然,戰爭還是殘酷的,所以才有“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慨嘆,只是這種慨嘆中充滿著報效國家民族的悲壯!

再讀《采薇》,掩卷深思,在節奏整齊的詩行里,我們仿佛又看到后來漢唐邊塞詩的風骨,為了國家一群群戰士“勤王敢道遠”來到千里之外“連年見雪飛”的遙遠邊疆,他們面對那種荒涼大漠,仍然滿懷報國之志,“不破樓蘭終不還”。雖然也有對家鄉思念的人之常情和戰爭連年的厭倦,但又怎么能遮蔽他們報國從戎的豪邁情懷?正如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也如王維“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也如岑參“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這些豪邁情懷與《采薇》一脈相承。所以說《采薇》實乃“邊塞詩之祖”,一曲壯麗的北地戰歌!

(作者單位:安徽省巢湖市第六中學)

[責編張應中]

猜你喜歡
采薇邊塞詩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群文閱讀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邊塞詩的魅力”教學為例
“采薇”意象釋疑
妖藤
妖藤
論中唐邊塞詩
唐代邊塞詩里的情長思遠
邊塞詩概念小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