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敦煌琵琶譜的深入探析

2020-06-01 07:26張謙
北方音樂 2020年7期

【摘要】敦煌琵琶譜被發現于一個多世紀之前的敦煌莫高窟,其使用我國最早的記譜方式呈現,有關敦煌琵琶譜的研究工作也已開展多年。本文結合前人分析經驗,對敦煌琵琶譜做深入探究,總結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以期豐富敦煌琵琶譜研究理論體系,供相關人員參考借鑒。

【關鍵詞】敦煌琵琶譜;敦煌樂譜;間奏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7-0037-01

【本文著錄格式】張謙.關于敦煌琵琶譜的深入探析[J].北方音樂,2020,04(07):37,42.

引言

《敦煌樂譜》在1908年被伯希和盜走,現存于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最早的樂譜。之前不少學者認為該樂譜為琵琶譜,還存在一種主流的認知為半字樂譜。對《敦煌樂譜》最早開展研究的學者為林謙三,提供了大量佐證認為《敦煌樂譜》為琵琶譜。本文將延續林謙三的論調,對敦煌琵琶譜做深入分析。

一、敦煌琵琶譜研究歷史

對敦煌琵琶譜的研究從林謙三等人發表的《琵琶古譜之研究——“天平”“敦煌”二譜試解》開始。林謙三將敦煌琵琶譜與日本古代樂譜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當前琵琶譜的彈奏手法及樂曲形式均源于中國,流傳歷史悠久,在發展過程中,彈奏手法及樂曲方式已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但在曲譜上改變不多。在對敦煌琵琶譜中的譜字分析時,發現其與現行琵琶譜中使用的譜字基本相同,因此將《敦煌樂譜》定義為琵琶譜。

我國對敦煌琵琶譜的研究始于王重民及任二北等人,著有《敦煌曲子詞集》《敦煌曲初探》等著作,對敦煌琵琶曲的起源、曲名等進行探究。之后,林謙三對敦煌琵琶譜的樂曲組成進行分析,通過筆跡辨別,認為敦煌琵琶譜中存在完整的25首曲子,根據書寫筆跡將其劃分為三組[1]。各組用譜字分別為十五個、十五個和十四個。每一組中曲子結構相同,為同一曲弦,推定三組曲子使用三種不同的定弦方式。于1955年發表的《中國敦煌古代琵琶譜的解讀研究》中對敦煌琵琶譜進行了詳細分析,第一次將這些琵琶譜譯為五線譜形式。

1982年,由我國學者翻譯的五線譜版敦煌琵琶譜問世,在葉棟之后,陳應時、何昌林、趙曉生等學者結合自身觀點和理念,對敦煌琵琶譜的定弦方式、節奏特點等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給出多版敦煌琵琶譜的五線譜形式,其中部分樂譜被制成磁帶和唱片進行流傳。被普遍認可的譯譜形式來自陳應時,后人的研究不斷揭開《敦煌樂譜》的秘密,但想要恢復敦煌琵琶譜的原樣幾乎不能實現。

二、敦煌琵琶譜特點分析

以敦煌琵琶曲的第8曲為例,對主旋律及間奏的特點和關系進行分析。

(一)研究背景

有關敦煌琵琶曲間奏的分析最早來自陳應時及何昌林。陳應時為敦煌琵琶譜的第13、16和24曲進行配詞,并發現曲中間奏的存在。在我國民歌、戲曲等音樂形式中,間奏譜遍存在,被作為唱腔及句段之間的過渡,帶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點。在古代樂譜中,間奏并未受到廣泛關注,敦煌琵琶譜中間奏的發現勢必成為音樂研究的又一切入點。對陳應時的譯譜進行反復吟唱和分析,再結合其他曲子的旋律特點,可隱約發現曲中某種規律性的節奏和旋律,甚至能夠感知到具備相同間奏音群的存在。若將曲中間奏去掉,將長音相連形成主旋律,就能從中對比發現主旋律的特點。

(二)特點分析

敦煌琵琶曲的第8曲包括十六小節,為6/4拍形式,在現代樂理中,可解釋為強-弱-弱-次強-弱-弱,帶有明顯的三拍特征。

第8曲以6/4拍為主,配合少量5/4拍和4/4拍,能夠從曲中找到十處間奏。在陳應時的譯譜中,第五小節間奏的出現使該部分變為7/4拍,主要原因是原譜第二字的擎號缺失,這一點在第10曲中可以得到印證。第五小節的前四個音為三拍,該小節為6/4拍,與整個曲子的特點相同。曲中含有八段小旋律,其中有六個為后半小節,兩個為前半小節,均為三拍,且節奏形式相同??梢娙男稍诘?曲中非常有代表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第8曲的風格。此外,八段小旋律中均采用弛音手法,節拍位置固定,為六拍中的后三拍或前三拍第二拍的前半拍。唐朝時期,弛音為左手手法不使用撥子,二是利用前一拍彈奏的余音,松開品柱移動至同弦更低的品柱上[2]。因此弛音手法產生的聲響非常小,在當代琵琶演奏中這一手法依然被廣泛應用。由此看來,敦煌琵琶譜使用小譜字標記弛音的做法就非常合理。弛音手法的出現是為了減輕彈奏時右手的壓力,省去一個正撥,以此凸顯主旋律。與現代樂理形似,通過省去伴奏中的部分音符,使用純粹的和弦或將和弦分解來突出主旋律。因此推斷弛音出現的位置即為存在唱詞的位置非常合理。根據以上分析,八小段旋律應該為第8曲的主旋律。

三、敦煌琵琶譜深入研究

(一)從合作研究入手

有關敦煌琵琶譜的研究成果來自中日兩國學者的共同努力,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合作研究可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入手點。例如在林謙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敦煌琵琶譜展開更深入的分析,通過中日兩國音樂文化的交流和資源共享,得出更豐富的研究成果。當然,林謙三的研究論調也受到不少學者的質疑,在研究初期,將《敦煌樂譜》定義為琵琶譜的論調也存在反對聲音。然而當前的社會信息共享程度極高,具備不同文化背景、研究想法的學者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極有可能碰撞出更多的靈感,相互補充,對敦煌琵琶譜的理論研究體系進行完善。

(二)從歌謠角度入手

從歌謠的角度入手對敦煌琵琶譜展開分析,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探析當時的音樂信息。目前,對《敦煌樂譜》的研究重點早已不停留在其是琵琶譜還是管色譜的辯證上,而是對其是否為琵琶伴奏分譜進行分析。敦煌琵琶譜記錄了當時供琵琶彈奏及歌唱的骨干旋律譜,這種方式在當前的民樂樂譜甚至其它國家的古代樂譜中都能找到。而敦煌琵琶譜中的文字信息也反應出其與歌謠存在某種內在聯系。1975年發表的《中國音樂史論述稿》指出,人們使用曲子形容篇幅較短的歌謠,而“曲子”的字樣在敦煌琵琶譜中也頻繁出現,以此來支持敦煌琵琶譜可能為伴奏譜的論調[3]。陳應時也指出,敦煌琵琶譜中部分曲子的取名與古代詩詞的詞名相同,由此能夠推論,琵琶譜中部分曲子是由當時的歌曲衍生的,或直接認為這部分曲子為歌曲伴奏所用。

(三)從時代背景入手

無論音樂文化還是其他文化形式,演變過程均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是當時歷史背景下必然出現的一種形式或特點。敦煌琵琶譜的出現滿足了當時人們對于音樂文化的需求,并反映出某些時代背景信息。因此,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出發,將敦煌琵琶譜的研究與唐代前后音樂文化的發展狀態相結合,極有可能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四、結論

大量國內外學者對敦煌琵琶譜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本文的分析僅建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敦煌琵琶譜的深入研究提出幾點拙見。敦煌琵琶譜代表的歷史時期早已遠去,分析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歷程,延續歷史音樂文化,并為當今音樂藝術的發展挖掘寶貴的參考價值,歡迎其他學者補充和指正。

參考文獻

[1]劉文榮.敦煌樂譜解讀的視點(二):曲名的視角——以P.3808V《伊州》《傾杯樂》為例[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8,16(4):41-53.

[2]龍鑫.古樂新聲——記“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J].上海藝術評論,2018(6):79-80.

[3]莊永平.論《敦煌樂譜》的樂調性質[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6(4):18-25.

作者簡介:張謙(1986—),女,漢族,甘肅蘭州,蘭州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琵琶演奏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