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一步挖掘鄉土教育資源

2020-06-01 10:12范萍
小學科學·教師版 2020年5期
關鍵詞:昆山學說童謠

范萍

昆山方言承載著昆山本地歷史文化?,F在的孩子普遍不會講本地話,昆山孩子也一樣。對此現狀我們尋找多種方法,發現利用昆山童謠來吸引孩子學說昆山話頗有效果。童謠與昆山話是兩個不同的元素,讓它們聯系在一起的紐帶是昆山話,利用昆山童謠吸引孩子學說昆山話可謂一舉多得。

一、心動——運用多媒體童謠課件學說昆山話

利用多媒體生動形象地展示童謠中描寫的情景,可以激發幼兒學說昆山話的興趣。昆山原生態童謠的內容、詞匯,現在的孩子已很難理解。我們借助多媒體技術中的圖像、聲音、視頻,同步展現童謠中的事物,使得昆山童謠具備形象又可動、新穎又獨特的特點。

比如童謠《一只蟹ha》:一只蟹八只腳,兩只眼睛一個殼,兩只鉗頭尖得不得了,夾牢啥人逃呀逃勿脫,逃勿脫。學昆山童謠前,課件展示眼睛、鼻子、嘴巴與四肢,老師用昆山話說幾遍,然后出示昆山陽澄湖特產大閘蟹。老師點著蟹的部位念風趣的昆山童謠,孩子被詼諧的語言打動了,不由自主地跟著老師念起來,一邊念童謠一邊做動作。孩子念到逃不脫的時候,課件展示兩只蟹打架、夾住對方的情景。孩子被有趣的詞語有趣的情境逗得笑彎了腰,在愉悅的氣氛中體驗了昆山童謠以及昆山話的魅力。

二、情動——利用童謠游戲學說昆山話

民間游戲最能讓孩子身心愉悅,最能激發幼兒學說昆山童謠以及昆山話的興趣。語言本身具有音樂性,音樂性是指語言具有節奏感與旋律美。而昆山童謠以其跳躍、輕快的節奏感與旋律美吸引孩子,我們將其和音樂、節奏、游戲結合,激發孩子學說昆山話的興趣。

三、主動——創新童謠學說昆山話

我們在傳統的昆山童謠上面下功夫,借助多種手段、多種途徑來創新,從而激發孩子主動地、積極地去發現、去欣賞昆山童謠的語言魅力。

(一)編童謠

1.利用民間游戲創編童謠

大班孩子愛玩跳竹竿與舞獅子、舞龍燈的民間游戲。我們抓住這個契機大顯身手,創編昆山童謠,將游戲與童謠相結合,讓孩子邊玩游戲邊念童謠,從而激發孩子學說昆山話的興趣。

如老師為《跳竹竿》創編了昆山童謠:青竹頭,兩頭空,兩邊兩個小朋友,兩頭抓牢切瓜響。小朋友,排好隊,一個跟牢一個跳。手腳并攏原地跳,手腳分開朝里跳,跳過兩根又兩根。聽到從不遠處傳來的大班孩子歡快的昆山童謠聲,聽到昆山話的聲音,大家就知道是我們班的小朋友又在跳竹竿舞了。又如《炒黃豆》:?炒,炒,炒黃豆,炒好黃豆翻被頭。老師們變換豆子,炒完黃豆炒蠶豆、炒完蠶豆炒紅豆、炒完紅豆炒豌豆……

2.利用經典兒歌改編童謠

經典童謠是一種流傳久遠的民間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語音色彩,其內容幽默、有趣,形式豐富,深受孩子喜歡。我們緊緊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有的放矢地用昆山話演繹經典童謠,從而激發幼兒學說昆山話的興趣。如經典兒歌《李小多》原詞為:李小多分蘋果,分到最后剩兩個,一個大一個小,大個分給張小弟,小個留給我自己。下面是老師用昆山話改編的童謠:李小多,分蘋果,分到后么來剩兩個,一個么大,一個么小,大個分不得張小弟,小個挺不得我自家。

3.利用多種形式改編昆山童謠

昆山童謠有好幾種版本,因為它是口頭相傳形成的,在傳承過程中不斷地被修改被補充,這就是民間童謠最顯著的特點。昆山童謠在口口相傳中有的難以理解,我們就對一些童謠做了修改。如《大塊頭》原詞為:大塊頭,吃飯嘸清頭,擦屎擦得灶前頭。我們覺得原詞不講衛生,所以改了一下:大塊頭,吃飯嘸清頭,串來串去(kei)灶前頭。

(二)猜童謠

謎語為大班孩子津津樂道,我們有選擇地利用昆山童謠來讓幼兒猜謎語,從而激發幼兒學說昆山話的興趣。比如昆山童謠《大哥哥,山郎坐》:大哥哥,山郎坐(?。?,二哥哥,鄉下掘田螺,三哥哥,買雞否(fen)帶秤,四哥哥,糴米否帶籮。謎底分別為:猢猻,鴨子,黃鼠狼,老鼠,內容單調,較難激起幼兒的欣賞興趣。但是,昆山童謠一字一拍,有板有眼、抑揚頓挫,讀著讀著很快讓

幼兒發現了其中的妙趣。

(三)畫童謠

昆山童謠和圖畫結合更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童謠的教學中應用較多。語言雖具形象性,但是畫畫更能將昆山童謠轉換成直觀的形象的事物,幫助幼兒欣賞。如昆山童謠《小人要唱小山歌》,幼兒因沒有實際經驗,不理解童謠里面夸張的修飾手法,給欣賞造成了困難。但是,孩子通過自己畫畫以后,邊畫畫邊與童謠聯系起來,自然能感受原生態童謠表現的夸張詼諧的手法,激起了學習的興趣。

(四)演童謠

語言美的表現方式,首選當然是“表演”。幼兒學了一些昆山童謠,自然有表現的欲望,我們就因勢利導,鼓勵幼兒大膽積極用昆山童謠表現自己。表演并非都是些簡單的肢體動作,重在引導幼兒應用不同的語調、語速、語氣,通過表演來表現昆山童謠獨特的韻味。大班孩子自由組合,在課間、角色游戲、自由活動、飯后等非集體活動時間,三五成群抓著道具,嘴里念著童謠,有的加上豐富的肢體動作或者變換不同的語調語氣,演繹昆山童謠。

(五)賽童謠

用比賽的方式可以提高孩子對昆山童謠及方言的表達欲望。比如老師出了個昆山童謠《搖船》的題目,請孩子自己來當評委,其他孩子一個個來念童謠。評委孩子為表演孩子的表現打分、點評。幼兒在這種類似綜藝節目的攻擂比賽中,既能體驗情感上的愉悅,又能在互相競爭中吸取別人表現的長處,取長補短。

總之,昆山童謠與方言的教育資源,還有待進一步發掘,要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幼兒開始得到傳承、弘揚。

猜你喜歡
昆山學說童謠
黃問琴與昆山腔傳承考
《昆山記》版本初探
關于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新思考
黃旙綽與昆山腔考
胰在臟象學說中的歸屬
童謠里的童年
快樂童謠
愛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與“五輪學說”
江南“魚米之鄉”——昆山
馬克思無產階級解放學說的當代釋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