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對外開放的經驗總結與探索

2020-06-03 02:57齊天驕
現代商貿工業 2020年17期
關鍵詞:經驗總結對外開放廣東

齊天驕

摘 要:中國的對外開放走過了40多年的偉大歷程。廣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先行區,研究廣東對外開放的成就經驗和貢獻,有助于深化人民對對外開放重要意義的認識,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首先研究廣東目前對外開放的形勢,隨后歸納了廣東對外開放的貢獻,并對廣東對外開放的經驗進行總結,最后對廣東對外開放的未來作了一定的展望與探索,期望能對廣東更加美好的未來作出一點貢獻。

關鍵詞:對外開放;廣東;經驗總結

中圖分類號:F2?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6.006

0 引言

中國對外開放走過了40多年的偉大歷程,廣東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先行區,在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始終走在最前列。同時,廣東作為改革的試驗區。對外開放是個新事物,如何引進外資,如何建立開放型新體制,當時沒有先例可以借鑒。廣東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其他地區將來也會遇到,廣東作為對外開放的試驗區,肩負著中央給予的重任,進行了對外開放的創新與探索,為全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積累經驗。

研究總結廣東對外開放過程中的成就和經驗,有助于深化人民對對外開放的認識,有助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加快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1 對外開放的相關經濟學理論

汪海波(2014)指出經濟全球化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伴而生的,沿著平等交換趨勢發展的經濟關系這個客觀趨勢是確定無疑的,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41600億元,超過了美國的39104億元,居世界第一位。從新世紀開始,中國對外投資高速增長,2013年達到1078億元,僅低于美國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其認為這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開始進入以凈資本輸出為重要特征的新階段。蘇雄武(2004)等通過對廣東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指出對外貿易在促進廣東產業結構實現比例上優化的同時,在促進產業協調和提升產業素質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章瀟萌等(2016)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轉型不應過度追求與發達國家歷史經驗相一致的轉型路徑,對外開放帶來的國際分工造成了當前發展中國家轉型路徑的多樣性。張成思等(2013)認為我國貿易開放和金融開放不相協調,金融結構與貿易結構不相匹配,從而造成對外開放反向抑制金融發展的結果。

2 廣東對外開放的現狀分析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外貿大省地位進一步鞏固。2016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6.3萬億人民幣,總量連續31年位居全國貨物進出口總量首位,占全國貿易總額比重(25.9%)比2012年提升0.46個百分點,占全球貨物貿易(3.8%)比重比2012年提高0.6個百分點,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連續31年保持全國第一。2008-2016年,廣東外貿年均增速為4.27%,其中出口為5.03%,進口為3.11%,比國際金融危機前一段(2000-2008)的年均增速分別減少了14.72個、15.3個、14.14個百分點。顯然,廣東外貿整個進入低速增長的“新常態”。2017年1-12月,廣東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68155.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8%,開始扭轉年增速下降的態勢。

廣東省一般貿易迅速發展,2016年總量首次超過加工貿易,但廣東服務貿易發展還不充分,存在較大空間。首先,2016年,廣東服務貿易額占全國服務貿易份額為22.4%,是我國服務貿易第一大省份,與貨物貿易在全國的份額25%存在一定差距;其次,廣東服務貿易多年逆差,近幾年出現擴大的趨勢,2013-2016年逆差分別為16.61億美人民幣、211.88億美人民幣、93.50億美人民幣和315.0億美人民幣,說明廣東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弱;再次,廣東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比值為15.42%,而全國服務進出口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比重達到18.00%,服務貿易還不能與貨物貿易匹配。因此,廣東服務貿易規模和競爭力有較大提升空間。廣東外貿主體結構處于調整期,國有企業出口占比相對穩定,外資企業出口占比大幅度下降。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對外貿易表現強勁,成為廣東對外貿易的主力軍。2013-2016年,廣東省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9.7%,增速比全省高10.4個百分點,2016年進出口總額占全省比重43.4%,比2012年提升14.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額年均增長9.9%,2016年占全省比重比2012年提升12.6個百分點;進口總額年均增長9.2%,2016年占全省比重比2012年提升16.3個百分點。

3 廣東對外開放的貢獻

中國對外開放的過程,是一個漸進改革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在策略上,摸著石頭過河,實事求是。根據實際的發展變化逐步展開改革過程。第二個是在形勢上,實行雙軌制。廣東的對外開放是從1978年開始全面推進的,得益于國家的特殊政策,在這一漸進的改革過程中,廣東突破了當時計劃經濟體制,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市場改革作出了探索,為中國改革提供與世界經濟體系接軌的平臺和通道,提供制度改革的試驗和示范。

3.1 對廣東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與“試驗區”,近40多年來,廣東主動順應國內經濟政策的變化,勇于探索,積極引進外資,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1978年廣東生產總值僅為185億元,只占全國的5.1%。廣東作為第一批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到2017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9879.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5%,增幅與上年持平;同時,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8萬元,達到81089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6倍。

3.2 促進了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廣東對外開放還促進了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廣東從香港與珠三角的“前店后廠”的合作模式開始,從加工貿易起步,借著國際產業轉移,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率先實現和全球經濟體系的融合。40多年來,面臨著國際產業分工模式的新挑戰。2016年,廣東全省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5.44萬億元,與2015年相比同比增長10.4%;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9.0%,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作為我國高新技術產品主要出口基地,廣東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及其在全國所占的比重均位居全國首位。廣東的外向型經濟在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進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3 推動經濟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前,我國曾經照搬前蘇聯的運作模式,實施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踐證明了這種僵化的經濟運行模式,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就是采取有別于指令性計劃的體制,因而廣東改革以市場為突破口就成為必然和正確的選擇。廣東改革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中央給予廣東一系列特殊政策,主要包括:批準廣東改革財政體制,實行財政大包干;擴大地方貿易的權限;在金融、物資、勞動工資和物價改革方面給予地方適當的機動權限;試辦經濟特區。廣東利用中央給予的特殊政策,從此在全國率先引入市場機制,進行以市場為突破口的改革。一方面,打開國門之后,便于吸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對現代市場經濟的許多管理方法、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經驗;另一方面,引進外資、發展外貿要求在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上同國際市場接軌,按國際慣例辦事。這都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法制建設以及市場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4 廣東對外開放的經驗總結與探索

對外開放已經40多年了,對外開放從一個新鮮事物變成了家喻戶曉的事情,廣東披荊斬棘,實事求是,根據實際的發展變化逐步展開對外開放進程。以下是幾點廣東對外開放的經驗。

4.1 解放思想,敢為天下先

廣東深刻認識到解放思想是正確行動的先導,是掃除思想障礙的法寶,是推動對外開放的強大動力,廣東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求新思變,將解放思想形成共識,轉化為政策、措施、制度和法規。廣東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持正確價值觀導向,引領整合多樣化的社會潮流。廣東對外開放局面的迅猛推進,正是在于廣東在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指引下,敢于大膽向中央爭取,創造性地用政策。

4.2 改善投資環境,充分吸引外資

為了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廣東從改革開放之初就特別重視“軟”“硬”投資環境的改善,盡可能為投資創造良好的條件,增強廣東吸引外資的引力。

廣東在改善硬環境方面,全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采取了國家投資、集資、過橋收費等辦法,籌措建設資金,改造和新建了一批主干線、橋梁、港口、航線、幾場等基礎設備,同時抓好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形成了一個海陸空的綜合運輸網絡。在軟環境方面。一方面,廣東積極改進工作作風,治理問題,減輕外資企業負擔,加強立法工作,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提供完善服務。另一方面廣東制定了一系列利用外資的優惠政策措施和靈活方案。如對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項目和能源、交通、電訊設施等項目,給與用匯優先安排。

4.3 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相結合,增強對外開放發展動力

廣東利用中央給予的特殊政策,從此在全國率先引入市場機制,進行以市場為突破口的改革。其中最為突出的財權與外貿權限的松動。在財政體制改革方面,廣東首先實現財政大包干的體制。在外貿權限方面,從1980年開始,廣東本地生產的商品,除去少數由國家統一安排之外,其余可以自行安排出口。廣東通過讓利放權的改革,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逐步松動,并從計劃調節慢慢轉向市場調節為主,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并行,再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

同時,廣東在技術創新方面,廣東省政府主動承擔戰略主導重任,目標明確,即重點針對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和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建設將企業作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積極推動廣東工業原先以加工裝配為主向以研發制造為主的轉變進程。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相結合,增強了廣東對外的發展動力。

5 對廣東對外開放的探索與展望

全球經濟處于危機后的調整修復期,全球經濟治理變革與新一輪經貿規則的密集構造期。這對中國而言即充滿機遇,也充滿挑戰。受世界經濟疲軟影響,我國進出口總額在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下降;但積極的方便主要表現在,一般貿易比重增加,民營企業出口比重增加,貿易結構方式有所優化。廣東應該繼續擴大開放,抓住國際經濟秩序重構的戰略機遇期;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并重,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各類資源,占領技術高地,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維護和加強多邊貿易體制,引領經濟全球化再平衡。

廣東對外開放要持續更新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廣東在未來開放過程中,要實現理念更新;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在經濟貿易往來過程中,實現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互利合作,雙方共贏;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擴大走出去規模,實現貿易投資的平衡發展;堅持底線思維,構筑全面開放的安全保障體系,維護區域經濟安全穩定。

同時,結合廣東對外開放的歷史經驗,立足當前國內外開放的最新形勢,進一步發揮和挖掘廣東對 外開放優勢,加快發展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構建與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形成廣東對外開放新動能。

參考文獻

[1]汪海波.對新中國經濟發展原因的再探索[J].經濟學動態,2014,(12):33-34.

[2]蘇雄武,許建平,徐玨.利用對外貿易推動廣東產業結構升級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6,(3).

[3]章瀟萌,楊宇菲.對外開放與我國產業結構轉型的新路徑[J].管理世界,2016,(3):25-26.

[4]張成思,朱越騰,蘆哲.對外開放對金融發展的抑制效應之謎[J].金融研究,2013,(6):16-17.

猜你喜歡
經驗總結對外開放廣東
肖洪波治療膝骨關節炎經驗總結
賈六金辨治五遲五軟經驗總結
王光安治療喑啞經驗總結
孫天福治療心律失常的經驗總結
不煲“仔”的廣東煲仔飯
廣東輿情
我們都是卑微者(組詩)
廣東剿匪概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