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級名老中醫南征教授治療消渴腎病經驗探析

2020-06-04 08:01金美英南征樸春麗潘韋韋王美玲
關鍵詞:經驗

金美英 南征 樸春麗 潘韋韋 王美玲

【摘要】國家級名老中醫南征教授在致力于消渴腎病治療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通過繼承與發揚形成了一套學術理論。提出消渴腎病病機核心在“毒損腎絡”,認為消渴腎病難愈原因主要是因邪伏膜原,主要治療原則以解毒、通絡、調膜原、益腎氣為其治療原則,為中醫理論指導治療消渴腎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南征,消渴腎病;毒損腎絡;經驗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9..02

糖尿病腎?。―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中醫藥的獨特理論思維和方法在治療糖尿病腎病中顯示優勢,并在改善臨床癥狀,延緩DN發生和發展方面體現出了它明確的療效。導師南征教授在致力于消渴腎病研究多年,通過繼承及發揚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學術理論?,F將導師對于消渴腎病的學術理論及臨床經驗進行初步的探析。

1 消渴腎病的病位

消渴腎病病位在腎與散膏及三焦、膜原關系密切,同時提出在本病的發生發展與咽喉密切相關。散膏之名首見于《難經·四十二難》,國醫大師任繼學教授通過古醫籍多年的深入研究,認為散膏正與西醫的胰臟相符,由先天之精所化成,具有主裹血,溫煦五臟,主意志等重要功能。散膏既是,人體內外之津、精之升降出入通道,也內通經絡和血脈 [1、2]。因此人體在先天及后天各種病因條件下所產生的病理產物,首先傷及散膏。進而影響三焦,產生痰、濕、熱,瘀、從而誘發消渴[2]。消渴腎病為消渴久治不愈,傷及于腎臟發病,病位當從“散膏”及“腎”上分析。

2 消渴腎病的病因

南師認為先天稟賦不足直接影響疾病的重要發展趨勢,后天調攝不當繼而導致臟腑陰陽之失衡,影響五臟六腑的功能,使氣、血、津、液等物質的升降出入失衡,形成病理產物作用于機體,成為疾病發生的繼發因素。南師認為在消渴腎病的發病中先天稟賦不足極為重要,同時飲食不節及情志失調在疾病的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因此基于整體觀與“治病求本”治療糖尿病腎病,強調先天稟賦及后天調理,著眼糖尿病腎病的全程治療中。

3 消渴腎病病機

3.1? 毒損腎絡理論

南師提出消渴腎病關鍵病機之一為“毒損腎絡”。中醫學中的毒范圍極為廣泛,可分為內毒與外毒,內毒指多種病因導致的臟腑功能失衡引起病理產物積聚,如氣滯、痰凝、血瘀等日久不化,進一步演變成瘀毒、濕毒、痰毒及濁毒等毒邪;外毒泛指外邪侵入人體產生的邪氣,如疫癘之邪外,空氣污染,污染的水質,藥物催化而成的食材等等,繼續損害臟腑,發為疾病[3]。

絡病一名首見于《內經》:“絡病,其痛于經脈繆處也”。葉天士將絡病學發揮至頂峰,提出 “久病入絡”,絡脈是經脈氣血運行之通道,同時也是毒邪傳遍之路。久病不愈,則氣血運行失調,臟腑功能失衡,病理產物形成,見絡脈阻滯之象,而發展為絡病。

消渴日久形成的病理產物蓄積,成為內毒傷及“腎絡”,同時因外毒的干預而加重。腎乃生命之根本,與經脈、絡脈關系密切,而且經絡既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也是毒邪傳入的途徑,因此消渴日久毒邪必然通過經絡傷及“腎絡”,發為消渴腎病。

3.2? 邪伏膜原理論

消渴腎病膜原論的提出是南師結合消渴腎病纏綿難愈的特點,根據膜原的生理結構、作用功效,致病特點而提出?!秲冉洝肥滋帷澳ぴ?,根據后世醫家對膜原的描述及進行進一步探析,可見膜原是分布于人體當中的一種組織,并且在肌肉、腠理、臟腑之間,起到橋梁與紐帶的作用。膜原是津液運行的通道,并且發揮通氣血,行元氣之功效[4]。并且膜原、經絡乃聯系在一起,從而提出膜原實為經絡的可見載體。

膜原理論成熟于明清,南師繼承經典并結合疾病的發病特點,總結并非只有疫厲之邪才可以侵入膜原,當疾病發展為邪伏膜原時,邪氣可深藏而伏,應具備結聚、頑固、穢濁、黏膩之特性,侵犯膜原可見病情纏綿;藥品所用而不易達,藥物不易發揮效用,其源于膜原生理結構。

消渴日久,臟腑功能失衡,致毒邪盤踞膜原,侵犯腎絡,導致消渴腎病,纏綿難愈,藥石不及,由此提出消渴邪伏膜原論。

4 消渴腎病病機演變過程

消渴腎病病機演變過程,消渴日久毒損腎之膜絡,邪伏膜原,經過咽喉,通過氣街,損傷腎間動氣而成[2]。

總之,人體在稟賦不足,勞逸失衡,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及公害毒害等各種病因共同作用下,引起臟腑功能失衡,日久生成痰、濕、濁、熱、瘀等病理產物,侵蝕散膏,進而影響肺、脾、肝、腎等多臟器功能,繼而發生消渴[5]。消渴日久不愈,散膏受損,陰陽失衡,同時水津輸布失常,氣血運行受到阻礙,脂膏布散發生紊亂,引起濕熱、痰濁、瘀滯、熱郁等凝聚、膠著而成毒邪,毒邪通過氣街,損傷腎之膜絡,并且毒邪可侵入膜原并盤踞膜原,最終導致腎之體用受損,從而發生消渴腎病。

5 消渴腎病治療原則

消渴腎病的治療應以解毒通絡、調膜原、益腎氣為治療原則,以化解毒邪,疏通經絡,疏利膜原、導邪外出、祛邪扶正。南征教授從事中醫臨床50余年,在消渴腎病的治療中經驗豐富,南師經多年文獻研究及臨床經驗總結,自擬解毒通絡益腎導邪湯為治療本病的有效方劑之一。本方創新之處在于“導邪”——導盤踞于膜原和散膏的毒邪,使毒邪導出膜原,藥物可及之處,應用此法加減,每獲良效,為中醫藥治療消渴腎病提供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6 南征教授經驗方分析

解毒通絡益腎導邪湯主要組成為黃芪、土茯苓、穿山甲、覆盆子、厚樸、血竭、草果、檳榔、金蕎麥。 君藥—黃芪、土茯苓。黃芪,具有補氣、扶正之功。土茯苓,具有解毒、消腫、祛濕之功效,兩藥共用,具有扶正祛毒之功效。臣藥—覆盆子、穿山甲,穿山甲,具有活血、通經、活絡作用。覆盆子,補肝腎、固精,二藥合用補腎通絡。佐藥—金蕎麥、血竭、草果、檳榔、厚樸。金蕎麥,清熱解毒,在腎病治療中發揮“下病上治”之功效。血竭增加活血通絡之功效。厚樸,芳香化濁,理氣祛濕;草果,祛痰化濁,宣透伏邪;檳榔,辛散祛濕;南師選“達原飲”方中的三味主藥,其原因在于三藥氣味辛烈,可直達膜原,驅逐毒邪外出。南師將諸藥合用,達到扶正解毒,活血通絡及開達膜原之功效[2、5]。

隨癥加減:擬定主方后可根據辨證,判定證候輕重情況隨證加減。尿毒癥配用自擬保留灌腸方。

南師研究古醫籍及結合臨床,提出消渴腎病關鍵病機之一為“毒損腎絡”。指出消渴腎病纏綿難愈的主要根源在于毒邪盤踞膜原,侵犯腎絡,消渴腎病病機演變過程為,消渴病日久而形成毒邪,毒損腎之絡,毒邪伏于膜原,損傷腎間動氣而成而導致消渴腎病,因此導師以解毒通絡、調膜原、益腎氣為治療原則,自擬解毒通絡益腎導邪湯在臨床應用中得到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南? ?征.國醫大師任繼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392.

[2] 南? ?征,樸春麗,何? ?澤,等.消渴腎病診治新論[J].環球中醫藥,2012,5(8):598-600.

[3] 南? ?征.南征醫學文集[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8.

[4] 孫勝君,南? ?征,等.消渴膜原論[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2):227-228.

[5] 南紅梅,周鳳新,韓香蓮,等.南征教授治療消渴腎病新路徑[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1):52-53.

通訊作者:樸春麗

猜你喜歡
經驗
2023年第5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2023年第4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樂淘淘“先進”經驗
經驗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小經驗試試看
國內外環境保護的經驗、做法以及給我國的啟示
當你遇見了“零經驗”的他
辨證治療久瀉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