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闡釋的現代追求

2020-06-09 12:06鄭培凱
書城 2020年2期
關鍵詞:心安傳統

鄭培凱

初識陳建華君的時候,他還是位翩翩年少的學者,因為武漢大學戲曲學家鄭傳寅教授的推薦,來到香港城市大學,參加我主持的青年學人計劃。印象中,他是個好學深思的讀書種子,性格相當開朗,認真探討學問,時有犀利的見解,提出不同流俗的評論,卻又保留了一種當今少有的謙遜古風。三四年前我到武漢大學去講學,他和一眾學友請我多次聚會,發現他已接近中年之際,談吐之間已有不惑之風,斯文有繼,令人欣慰。

近來收到建華的書稿《此心安處是吾鄉》,囑我寫篇序文。讀了書稿之后,覺得此書不但文筆優美,而且旁征博引,讀書時出新意。最有趣的是,他展示的新意,不是傳統學院派的新意,而是緊貼當今地氣的議論,同時還頻頻翻用傳統典故,穿插一些“潮語”,制造了一些古今對比的文字張力。收在這本書里的文章,反映了中國近代散文發展最有生氣的契機,就是在思維脈絡與文字運用兩方面,出現了傳統文化與近代思維的糾葛及沖突,同時又以文言詩詞意象與白話敘述的交疊,企圖詮釋、解構、融匯中西文化傳統,展示了現代中國讀書人努力承襲文學傳統,又能超越因循傳統的藩籬,試圖突圍而出,開創文化的新生。從這些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學的發展,經過了一百年,已經從早期“文學革命”簡單粗糙的“打倒”“推翻”,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的深刻反思,逐漸把承傳歷史文化與詩詞歌賦的“典故”,融入了日常話語的文學探索。

《能改齋漫錄》(全二冊)〔宋〕吳 曾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書稿以“此心安處是吾鄉”為書名,當然是取自蘇東坡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誰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边@首詞是蘇東坡在元祐元年(1086)寫的,在他經歷了貶謫黃州之后,被召回朝廷,青云直上之時,與受他牽連遭貶也平反了的王定國相聚,在王家聽了歌兒柔奴(即寓娘),有感而作。東坡問柔奴,當年跟隨王定國遭貶到嶺南賓州,在那樣放逐的日子,生活得還好嗎?柔奴的回答是,“此心安處是吾鄉”,讓東坡大有感悟。

吳曾《能改齋漫錄》指出,這句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白居易的詩句,而且是經常使用的話語,反映白居易隨處而安的心態,如《吾土》:“身心安處為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出城留別》:“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薄吨仡}》:“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獨可在長安?”《種桃杏》:“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鼻也还苋崤貞獤|坡的時候,是否知道白居易的詩句,也不管東坡填詞之際,是否自覺使用白居易的詩句典故,他們反映的心境卻是一致的,都經歷了顛沛流離,都在困苦的環境中放下了愁苦憤懣,在生活中學會了心境的寧謐。然而,命運撥弄人世的變幻,實在是難以預料的。俗語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就在東坡寫下“此心安處是吾鄉”之后八年,他又遭到貶謫,而且是貶到嶺南的惠州,之后甚至流放到海南,讓他以為一定是埋骨海外了。好在他心胸豁達寬廣,而且早已體悟此心安處的深意—如何在困境中尋求心理的超越,如何生活在險惡的世局之中,還能保持心靈的寧靜,思考自己的生命意義。

建華是大學中文系的教師,或許是因為常年浸潤中外文學名著,落筆為文,會有意無意,流露出內化了的文學典故,感嘆年輕人的浮躁無文,讓他感到講課得不到共鳴,如同自說自話的修行:“講課也是一種修行,每一間教室都可以成為道場,每一個老師也可以成為方丈。大家抱怨如今的校園沒有了沈從文、朱自清、梁實秋、余光中伶仃的身影,汽笛聲聲驅散了中文系蘆荻蕭蕭的蛙鳴,大漠孤煙遠去了,悠然南山也遁走他鄉,青年們的精神流浪在通俗歌曲與影視的在水一方。他們的心靈難以響起詩詞的跫然足音,一代人的情感日見粗糙。女孩子不在林黛玉的瀟湘館外,卻在麥當娜的石榴裙旁,傷春悲秋的一瓣花香快要凋零斷絕了,我們滿可以指責傳統文化的淪落與不繼,黃昏深院再也看不到舊時明月與歸來春燕?!?/p>

典故使用得好,融入作者深沉的內心感喟,反映師生兩代對文學認識的差距與隔閡,讀來有點智者的寂寞感,是獨立人文寒秋的落寞。有時作者引用典故過多,恐怕也是書讀多了,難免要獺祭一番,如這一段講情多累人:“生怕情多累美人,還是‘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的杜牧,‘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的耆卿,‘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小晏實在,是浪子又如何?承認飛紅翠袖,情深緣淺,又如何? 有著女人般長相的徐志摩感情細膩到了極點,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寫道:‘但一個人要寫他最心愛的對象,不論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為難的一個工作? 你怕,你怕描壞了它,你怕說過分了惱了它,你怕說太謹慎了辜負了它……算是郁達夫‘也曾醉酒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的另一種表述吧?!卞X鍾書《宋詩選注》注蘇東坡《百步洪》第一首寫水波沖瀉的一段:“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睂κ褂貌┯鞯那擅?,做了極其簡約精準的評論:“四句七種形象,錯綜利落,襯得《詩經》和韓愈的例子,都呆板滯鈍了?!边B《詩經》與韓愈都有使用博喻導致板滯的情況,或許這是讀書人學殖富贍的通病吧。

《宋詩選注》錢鍾書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2 年版

本書彌漫著強烈的人文精神,可以感受到生于當今的建華,認為身為現代知識人,還是得擔負起中國文化傳統先憂后樂的抱負。作者不斷提醒我們,關心社會,重視民瘼,相信教育應當提升文明的進階,這是傳統儒家精神進取的一面,也是現代化過程中,盡管眾聲喧嘩,前人的道德智慧與審美品位,依然有其百世不替的價值,是人們不可或忘的信念。他批評現代學者讀書求知,只是探索自然客觀知識,與自身的文化修養分途,是現代知識人的精神人格分裂:“五四以來,讀書人最大的問題,在于讀書與修身分為兩途。知識成為外在的裝飾,它不再是讀書人內心自覺與道德反思,讀書人的精神人格分裂即由此而起?!庇纱丝梢?,本書描繪春花秋月是如何賞心悅目的畫面背后,有著濃厚的己立立人的儒家精神。不管人類是否能夠登陸火星或太陽系以外的任何星球,生命的意義還在自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現代及未來追求人類和平與幸福的基本綱領。

作者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世間的一切學問,大至宇宙,小至無間,莫不是為了解決身心性命的問題?,F在,以數字與科學為外包裝的偽學問卻大行其道,巧妙地愚弄世人,結果便舍本逐末,背內合外,愈趨愈遠,愈走愈歧,愈鉆愈晦?!边@樣的議論,強調的是安身立命,乍聽起來有點像新儒家的論調,甚至像是馬一浮論道的言語。然而,書中也時常征引西方名哲關于生命意義的論點,反映了作者對個人主體的肯定,在注重儒家人我關系(也就是傳統說的“人倫大?!保┲H,絕對不可忽略個人存在的意義。他引用了伍爾夫在《普通讀者》里的一句話:“讀書是為了自己高興,而不是為了向別人傳授知識,也不是為了糾正別人的看法?!边€在另一處引用盧梭的論斷:“人生來是自由的,卻無處不身戴枷鎖,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蔽闋柗蚺c盧梭的觀念,斬釘截鐵,展示的是現代個人主義精神,與傳統儒家人倫觀念似乎是格格不入的,卻在作者這本書中,通過文學思維的感悟與聯想,結合成一種新的思維意識,或許正反映了一些現代中國讀書人融合古今中外思想的現象,在眾說紛紜的思想糾葛之中,摸索或明或晦的脈絡,不知不覺也發生了儒家精神的現代轉化。這個現象不是構筑哲學系統的企圖,而是生活意識的潛在流露。

作者是學術圈中人,對當今人文教育的發展相當憂心,中國人文學術,唯西方馬首是瞻,唯理工科的標準化是瞻,把人文精神變成規范化的機械數據,讓本來應當自由翱翔的人文想象,變成生產車間合乎市場規范的產品。他的批評十分嚴厲:“簡單問題復雜化,本土語言歐美化,這是學術體制驅使下的必然。放眼全球,資本傲立潮頭,視人為無物,力推資料與量化……透過冗繁的表格、申報、評審,將大學改造成論文生產車間,將教師的才情抱負消磨于無窮無盡的標準規范與堆積如山的故紙資料之中,教授與博士淪為不折不扣的表格填寫員與泡沫制造機?!?/p>

或許作者使用“此心安處是吾鄉”作為書名,是感到生活在今天紛亂的世界中,機械與大數據講求標準規格,大行其道,定于一尊,只好學學柔奴與蘇東坡,力求心境的澄明,尋求一片心靈的凈土。

《此心安處是吾鄉》,陳建華著,即將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歡
心安傳統
你在,就心安
傳統的玉雕與玉雕的傳統
在傳統與創新中尋求制衡點
許佩霞:詠梅
人生路
少年力斗傳統
你若心安
一頓飯一處心安
清明節的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