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河關 明代長城的又一道防線

2020-06-09 12:20佚名
旗幟文摘 2020年5期
關鍵詞:瘟神城墻寺廟

佚名

潮河岸邊有關城

潮河源自河北豐寧,似把利劍,劈開兩山,涌入古北口。途中有小湯河、安達木河等支流匯入,勢力壯大,奔向西南,又與白河相匯,合稱潮白河,成為京城北面的重要水系。它一路南下,別密云,過順義,涉通州,至天津,入渤海。

潮河古稱鮑丘水,每到汛期,洪水咆哮,聲響如潮,故得今名。潮河流域狹長,人們形象地稱為潮河川。潮河清澈,滋潤著大地,養育著兩岸民眾。潮河也有煩惱、有災害、有苦難、有戰爭,一條大河,蘊藏了無盡的故事。

河水兩側,山勢頗有形狀,左蟠龍,右臥虎,形成關口,歷來兵家必爭。防御者費盡心思,山頂筑起長城,水上設計水關。潮河散漫,入關后,寬窄不一,或寬百余丈,或窄二三丈;潮河無定,隨季節而變,水漲成河,水退則為平地。值此之時,北方騎兵可縱馬長驅直入。防御者又想出辦法,在水中放入巨樹亂石,作用如同城墻的水關,阻止兵馬通行。

潮河川非常險要,是進入京城的通道,明洪武年間建造關口。水上建造的那些防御設施,還不能保證牢靠。沿河兩岸建立一些小石城,城內各筑一墩,共有六七座之多,駐兵防守。同時又于重要部位先后筑起營城堡,可進駐更多的士兵,存儲更多的武器裝備,所以稱為營城。如今城堡有遺址尚存。

潮河東側有潮河關城堡,現在為潮關村,有160多戶,400多口人。河水在此處拐了巨大的彎兒,像條舞動的綢帶,由東向西再折回東。潮關村就在之中,南北西三面被潮河環繞,只有東邊是個高聳的山梁,村里人稱為東梁,與陸地相接,狀如半島。西面河上建起大橋,由西向東來到村邊。站在村口觀望,南北兩邊是耕地,北面有臥虎山,形狀頗似兩只老虎,相對而臥。山脊上,長城蜿蜒,敵樓相接,感覺出當年軍情的緊要。大橋東側就是城堡,墻下立著長城碑牌“潮河關城堡”,旁邊有碑文簡介,也稱潮河川營城,建于明洪武年間。

城墻由大塊毛石壘成,白灰勾縫,墻面平整,約有4米多高,155米長,保存完好,這是城堡的西墻。北墻殘缺,西北角外墻拆成坡狀,可以登上城墻。墻上有幾米寬,墊上土,種蔬菜,被充分利用。向東大約50米處拆出個豁口,這是20世紀70年代前后,為村里人出入方便而開。從豁口進村可看,城堡大體為方形,南北略長一點兒。城堡原只開一南門。東城墻在山坡上,于樹叢中能看到一些殘跡。南城墻已經無存,房舍把城里城外連成一片。北城墻是北齊時期長城的一部分,也是古北口較早的關塞。明初對城堡重新修繕,加高加厚,成為防御核心。

城堡具備一定規模,有三條大街,分為中街、東街、西街,南北縱向,應該是順行通往南門?,F在城里房屋相連,街道縱橫,如騰達胡同、潮關大街等,中心街二條還有些古街名的影子。當地人說:20世紀70年代修護村壩,拆去了南城墻的石塊。之后在80年代,村里人蓋房,拆掉了東城墻。城內存有一些老房子,卻已無多。所幸瘟神廟還比較完整。

瘟神廟內藏奇畫

瘟神廟建于明代,位于城堡西北角,正好利用城墻作為寺廟兩面院墻。寺廟坐北朝南,新砌了東墻,門上有鎖,由專人保管。南面有一座戲樓,坐南朝北,很有氣魄。當年村里人看戲在寺廟內,也是娛樂聚會的場地。戲樓為磚木結構,正房前接木架卷棚,房頂相連,典型的勾連搭式建筑。天溝南為調大脊、硬山頂,北為過隴脊、懸山頂,灰筒板瓦陰陽相扣。戲樓闊大寬敞,可演大戲,戲樓內梁柱上畫滿彩繪。

廟內有正殿三楹,硬山頂,供奉真武大帝。旁有耳房一間,供奉菩薩。西配殿兩間,供奉瘟神?!拔母铩逼陂g,神像都被推倒了,現在殿內一空。當年有兩座山門,開在南面。戲樓兩側原來還有東配殿,“文革”時拆掉了。東配殿已無,修復時東墻便接著戲樓的山墻延伸過來,寺廟面積比當年縮小了。山門既無,便開在東墻上。門額上寫著“瘟神廟”,是修復時制作的。

這樣的寺廟應該很有規模了,經1995年修復,門窗一新。正殿廊兩側山墻上,繪畫古舊,讓人覺出墻體未動,修舊如舊。殿內梁柱年久黑舊,繪畫圖案也不易分辨。東、西兩面墻上繪著故事畫。北面墻上,左右兩邊是人物畫,六尊一排,各有三排,人物眾多,栩栩如生。故事畫色跡發黃,顯得古舊;人物畫色彩鮮亮,繪制年代可能有所不同。本地專家講,壁畫作于明代,清朝作過修復。壁畫竟然都是原作,現代沒做修補,經年日久,色彩不褪,鮮艷亮麗,令人稱奇。

壁畫中還有神奇之處。眾多人物中,有一幅長著上下四只眼睛的畫像,引人注目,這一造型在北方極為少見。仔細觀看,會覺得眼花,產生暈眩感,令人不能久視。繪畫水平高,并利用了視覺誤差原理,才能產生如此效果。此神稱為四目神,是光明的化身,能驅除疾病,寓意吉祥,保護人間安全。所以民間關于四目神的傳說有很多。

寺廟做過大隊的倉庫,存儲物品糧食。正殿當過學校教室,西面墻上涂有大塊黑色,曾經做過黑板。北墻中心曾經開過窗戶,現在堵上,抹著白灰。三面墻下半部可能是常年摩擦,彩繪已經發白。據村里老人說,真武和瘟神爺是五月初五出家,為紀念他們,早年間每年端午要唱三天戲,十里八村的人前來趕廟會,非常熱鬧,后來逐漸少了,“文革”以后就不唱了。

北方村落,寺廟很多,名稱各異,卻少有瘟神廟。瘟神又稱五瘟使者,是中國古代民間傳說的司瘟疫之神,是散播瘟疫的惡神,常比喻作惡多端,危害百姓的壞人。

這里地形特殊,潮河經常泛濫成災,從上游漂來人畜尸首,在潮河這個巨大拐彎兒處,圍著村子停留下來。夏秋之季,發爛腐敗,氣味難聞,還易引發瘟疫,所以才要供奉瘟神,以消災免難。史志中多有潮河水災的記載。金代就有,明清時也有記錄,明代成化六年(1470年),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以及1939年,潮河均發生過特大水災,平地水高近10米,沖倒了城垣墩臺,淹沒民居,漂起人畜木石,場面令人恐懼。古人無助,只有建寺廟,供奉一方神靈,保佑平安健康。

潮關村在現代也遭受“瘟神”。向南走到村里,來到一座老院落中。院門對著東廂房的山墻,上有磚做的影壁,還能透出老房子的韻味。院內正房三間,是20世紀80年代蓋的,主人居住。西廂房處無房,已成空地。老院子為何殘缺不整?當地人說:院子當年很氣派,三進的大宅院。而今院內只有東廂房這兩間房是老房,其余的都被日本鬼子燒毀了。那是1933年,日軍攻占了古北口,4月14日,日軍號稱有兩個日本人被打,要查捕人,便闖進了潮關村,接連兩次進行了報復性屠殺,有83人被害,上百間房屋被燒毀,制造了慘無人道的“潮關慘案”。走到潮關村北頭,可見到一座紀念碑,上面鐫刻著八個大字“潮河關慘案紀念碑”,讓人們永遠記住這段歷史。

開山洞”的由來

治理潮河,歷代人關注,古人年年修治,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明人洪鐘便是一位。他官至刑部尚書等高位,弘治十一年(1498年),曾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整飭薊州邊備,正好負責指揮這一帶的防御。他任職期間,建議修建千里城墻,自山海關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黃花鎮,直抵居庸,延亙千余里??槒统潜?70所,取得明顯收效,減少士兵6000多,省去軍費開支數以萬計,修建上百座城堡。

在任期間,他也對潮河進行了治理,修筑攔河石堰,在潮關村東南的山梁上鑿出山洞,準備讓潮河水分流,穿山而過,既可御敵,又能獲得河邊大片耕地。工程進行之中,山石崩塌,壓死了數百人。結果沒能分洪,砂石地上也不能耕種,未達到預想效果,還死了那么多人。當時有人彈劾洪鐘,要求逮捕他?;实壅J為洪鐘固邊有功,僅停發三個月俸祿。

至今那個山洞還在,當地人稱為“開山洞”,處于兩座山峰之間。洞口不大,可以過人。洞口外有人踩踏的痕跡,當地兒童上小學時為抄近道還從洞里穿行。實地探勘,這里是潮河的拐彎兒處,當初可能是想讓潮河從這里穿山而過,而洞口距水面有幾十米高,需要多大的洪水才能派上用場。是否當初還想向下開鑿,因死人事件而中途停止,也未可知,不過當地人有戲言,稱此洞為“半拉子工程”。古人對治理潮河煞費苦心,而開山治水,里面有諸多科技含量,一位帶兵打仗之人,不知能懂得多少。無論怎樣,他的用意可以理解。

城堡竟然如此古老,北齊時已經在這里筑墻。明人殫精竭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水上布下各種設施,還在岸邊建起城堡……前后思忖著走出村子。再經潮河,望著靜靜流淌的河水,波光粼粼,伸向遠方。河床寬闊空曠,能想象出當年洪水暴發,巨石翻滾,壯觀場面令人生畏。河水有漲有落,從北向南,從古至今,奔流不息。潮河閱盡滄桑,是一幅歷史畫卷,記錄了兩岸變化,內容浩瀚,無法盡說,截取片斷,酸甜苦辣,五味雜陳,感慨萬端,思緒無限……

(本文選自:旅游 2020年02期)

猜你喜歡
瘟神城墻寺廟
不斷重建的寺廟
不斷重建的寺廟
不斷重建的寺廟
城墻邊做游戲
毛澤東詩作《七律二首·送瘟神》(書法)
戰瘟神
贊抗疫工作者
大疫
城墻外邊
殘破的城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