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平原:文學的療救功能,究竟體現在哪

2020-06-09 12:20吳越
旗幟文摘 2020年4期
關鍵詞:平原疫情

吳越

因為一場疫情,過去的一個多月里,國人渡過了一個漫長的春節。在這段特殊時期里,閱讀和寫作成了許多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環節——無論是在各自家中,還是在通勤的地鐵上,甚至是在方艙醫院,都能看到人們捧書閱讀或是書寫、敲打文字的場景。

風浪來臨之時,人們應該如何自處?文學作品和人文教育又能為人們帶來怎樣的精神力量?且看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人文學者陳平原的觀點。

寫作這件事本身,便是一種自我清理與自我治療

問:疫情之下,人應該如何自處?這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問題。這一次,我們看到了許多普通人寫下了自己的抗疫日記,又或是通過拍攝短視頻的方式,記錄這段特殊時光。您怎么看待這些記錄和表達?

陳平原:這是本次戰“疫”在表達與傳播方面最大的特點——很多普通人用微信或視頻的方式,記錄下這個春天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故事。某種意義上,寫作這件事本身,便是一種自我清理與自我治療。不追求作品完美無缺,當你斟酌著到底該記錄哪些事件、傳達何種信息、如何實現傳播時,既是一種理性的思考,也是一種感性的宣泄。這個特別的春天必須被銘記,也注定會被銘記。

所謂“禮失求諸野”,日后閱讀這段歷史,除了國史、地方志、新聞報道以及文學作品,還會有很多個人的日記與追憶。多年后回首,我們將會發現,因為互聯網及移動客戶端的普及,這一回的寫作和傳播與以往災難發生時迥異,最大的特點在于很多個體乃至底層的聲音得以保留——它們或許眼界偏狹,但一樣有實感與溫度。

問:隨著社交網絡日益發達,疫情期間的每一條新聞、每一種動態似乎都能瞬間被無數人了解,這也因此讓人們感受到了被過度的信息裹挾的無力感。對抗這種無力感,您有什么建議?

陳平原:此次新冠肺炎的信息傳播,比2003年的SARS肆虐以及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更為迅速,也更為多元。作為普通人,每天面對排山倒海般真假混雜的疫情信息,確實沒有能力做出專業判斷,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子彈飛一會兒”,而不是驚慌失措或趕緊轉發。因為這種時刻,越是危言聳聽的說法,越容易得到傳播。否則,一天24小時,被各種驚悚的“內部消息”以及“緊急辟謠”弄得坐臥不寧,情緒如坐過山車。

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的對策不一樣。我的辦法首先是關閉若干喜歡傳播明顯不靠譜消息的“朋友圈”,再就是緊盯幾個我認為比較靠譜的媒體,閱讀它們推出的翔實報道。這次疫情報道中,原本時效性不強的周刊反而發揮了巨大作用,我認為這是個值得認真思考的話題。至于個人寫作,我和很多人一樣,喜歡讀“圍城”中方方的日記。

問:有網友說,疫情期間感到煩悶時,就伏在案頭解一些數學題,在這種邏輯操練之下重獲一些平靜,也越發感到數學之美。這和您通過寫作來紓解情緒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陳平原:對于那些沒有機遇也沒有能力戰斗在一線的人來說,除了每天關注疫情進展,做些力所能及的捐贈外,就只能宅在家中。如何熬過這“無所事事”的時光,也是件難事。

平日里忙得四腳朝天,突然放松下來,除了吃飯、睡覺、看手機,沒什么非做不可的事,這其實也很考驗人。很多人覺得還不如上班干活痛快,有的人會因此變得火氣特別大。這種煩躁、郁悶、焦慮、憤怒,既有針對外在環境的正義感,也包含了突然失落的無力感。這個時候,必須找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不能整天手機刷屏或盯著電視看。根據個人的職業及教養,人們可以解數學題,可以寫字、畫畫,也可以做做木工活。即便是專業作家或學者,也不一定非寫與疫情相關的題材不可。有人擅長即時反應,有人需要沉潛把玩,有人則相信魯迅說的:“我以為感情正烈的時候,不宜作詩,否則鋒芒太露,能將‘詩美殺掉?!本唧w的應對策略因人而異,但無論怎樣,面對這么一場很可能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件,你不能無動于衷。

體驗苦難,因而獲得精神上的成長,是人生極為重要的一課

問: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與災害抗爭是個永恒的課題,災害也因此成了文學表達的一個重要內容和主題。此次疫情期間,加繆的《鼠疫》等經典作品被許多人重新閱讀、討論。在您看來,這些文學作品能給今天的人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陳平原:如何與自然災害抗爭,確實是人類要面對的永恒考驗。只是相對于火山、地震、海嘯或者饑荒來說,瘟疫的持續時間往往更長,且敵人看不見摸不著,更易恐慌。古今中外文學中,對此多有描述。

但比起古代詩文,比如“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曹植《說疫氣》);或者“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曹丕《又與吳質書》)長篇小說或電影無疑更有沖擊力。這也是此次疫情中,很多人閱讀或談論加繆的《鼠疫》、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或者法國電影《屋頂上的輕騎兵》、美國電影《傳染病》的緣故。雖然許多文學藝術作品渲染了災難時刻的痛苦與黑暗,但最終落腳的往往是人性的光輝與高貴。

為什么《鼠疫》更受關注,不是因為它的故事情節,而是其哲理性。比如近期常被轉述的:“過分重視高尚行為,結果反而會變成對罪惡間接而有力的褒揚。因為那樣做會讓人猜想,高尚行為如此可貴,只因它寥若晨星……”

問:閱讀文學作品給人啟發,閱讀名人名家的心路歷程也是如此。近期,您與“三聯中讀”合作,制作“中國人的精神與命運——品鑒20位現代名家風采”的音頻節目。您希望這些內容能給人們帶來怎樣的精神力量?

陳平原:相對于文字圖書,音頻節目的優劣長短,我至今沒有想清楚。聲音一遍過——雖然可以不斷回放,這與讀書時之“掩卷長思”,明顯不一樣。借音頻節目普及知識效果很好,輕松娛樂尚還可以,至于談論思想性或學術性強的話題,能否被接受,我始終信心不足。以“中國人的精神與命運”為題,談論20位現代名家的言行與風采,雖也談人,但不是傳記,更像側影,包含作者的個人感懷或學術發現。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不講起承轉合,如此“攻其一點不及其余”,要求聽眾有較好的文化修養,能主動補齊作者沒說出來的背景知識,方能明白你的“一得之見”。這種講法,其實更適合于大學課堂乃至研究院。

之所以偏重人物的精神、氣質、趣味,而不是其政治或學術上的功業,跟原來的書名有關系——《當年游俠人》。大家一聽就明白我的寫作宗旨:無論生存于亂世、濁世還是治世,都得努力直面慘淡的人生,學會獨立思考與砥礪前行。

問:在面對重大災害時,許多人習慣仰仗科普內容,覺得學習科學知識是可以“救命”的。但也有人說,這個時候,文學是具有療救功能的。應該怎樣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

陳平原:面對重大災難,科普讀物與文學作品,兩者都需要,只是有輕重緩急之分。我同意第一時間是科普,讓大眾了解疫情的來龍去脈,方不至于聽見風就是雨,任憑各種謠言擺布。這個工作很重要,政府及媒體迅速跟上,很快就全覆蓋、無死角。至于更為專業的,比如從物種進化的角度觀察人與病毒的關系、討論各種瘟疫的產生及社會影響,或者中外抗疫的歷史,那要看個人興趣,可讀可不讀。

至于文學的療救功能,不在救急,也不在知識,關鍵是培養體貼與同情——對于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對于他人的高尚充滿敬意。所謂人性善,是需要呵護與養育的;具體到每個人,體驗苦難,因而獲得精神上的成長,是人生極為重要的一課。在這個意義上,一個應急,主要指向知識與理智;一個長線,更多訴諸道德與情感,二者最好攜手同行。

我不敢說現代中國文學在這方面做得很出色,我感慨的是,去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很多場合都提及德先生與賽先生,加上今天中國高校毛入學率已超過50%,可見中國人的“科學精神”依舊有待加強。

所謂“韌性”,就是在升降起落時能夠從容應對

問:您在2003年撰寫的《生于憂患》近日被上傳網絡,再度引發討論。當時您寫道:“重提‘生于憂患,是有感于年輕一代生逢其時,中國在走上坡路,里里外外都感覺良好,很可能忘了人世間還會有挫折、災難乃至倒退。這樣的心理狀態,無法抗御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7年過去了,您覺得人們的憂患意識是否發生了變化?

陳平原:比起17年前,今天中國的經濟規模更大,中國人的自信心也更足了,但要警惕一些盲目自信和盲從的口號。今日,或許應該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國目前的巨大成績與潛在危機,警惕一些報喜不報憂的陋習,也請記得魯迅先生對“合群的自大”與“愛國的自大”的批判。

說實話,改革開放40多年,確實了不起,但那種一日千里的發展態勢,不可能一直不變。中國經濟增長從高速過渡到中低速,這是必然趨勢,我們能做的只是控制好節奏。抱有一定的憂患意識,努力爭取“芝麻開花節節高”,才能在面臨重大的天災人禍時及時調整好心態,不至于驚慌失措。

問:“韌性城市”是目前國際社會在防災減災領域中使用頻率很高的概念。韌性城市通過城市完善整體格局和持續的功能運行,可以適應和化解災害。對人和社會來說,其實也需要磨煉自己的“韌性”,去應對一些大風大浪。您認為在這個過程中,人文學科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陳平原:對于個人和社會來說,所謂“韌性”,就是在升降起落時能夠從容應對,并及時調整方向與策略。談及作為兩極的成敗、高低、強弱、貧富,只是為了論述方便,其實更應該關注二者之間的自由滑動。需要努力把握的是這種滑動的趨勢與速度。

每個人的著書立說乃至安身立命,都受大時代與小環境的影響。作為個體來說,大的時代潮流以及社會氛圍是個人難以左右的,能做的就是經營好自己的小環境。在這個洞悉、選擇以及調適的過程中,人文學科可以發揮較大作用。書讀多了——尤其是好的人文學著作,心胸自然開闊些,既能居安思危,又能勝不驕敗不餒?;蛟S,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韌性”吧。

問: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引發了人們對高校評價體系的反思。與此同時,“有用”“無用”之爭也一直困擾著人們對人文學科的認識和評價。當前,您認為應該怎樣理解“有用”和“無用”,推動形成更多元的評價體系?

陳平原:所謂“SCI論文至上”包含兩個意思:一是論文至上,二是英文論文至上。SCI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引文索引類刊物,創刊于1964年,20世紀80年代被作為評價指標引入中國,一開始對打破國人的自我封閉是有好處的,可后來一窩蜂吹捧,逐漸走火入魔?,F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開始糾偏,這很好??芍袊四7耂CI建立起來的CSCI以及CSSCI,同樣值得深刻反省。

單純用SCI來做科研及教學的指揮棒,實在是“誤盡蒼生”??蓡栴}在于,破除了“SCI論文至上”后,如何評價學者的工作?中國學界普遍浮躁,缺乏自我清潔能力,“SCI論文至上”只是表象。比如,科研項目崇拜就不比“SCI論文至上”好到哪里去。曾經看到某學者的評審材料,稱5年間完成15項省部級項目。項目如此之多,除了做計劃、填表格、報銷經費,還有時間讀書做學問嗎?可這現在成了硬指標,普遍以科研經費論英雄,好多學校還專門組織填表培訓。

我從2005年撰《學問不是評出來的》,到2014年寫《要“項目”還是要“成果”》,始終堅持“對于人文學者來說,獨立思考的權利、淡定讀書的心境,以及從容研究的時間,是最為重要的”。我相信,“三五十年后總結,或百年后回眸,這個時代最有才華、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文學者,必定不是今天臺面上顯赫一時的‘項目英雄”。我這里說的是人文學,與理工科更多依賴經費投入的情況不太一樣。之所以學術管理演變成了簡單的數論文、算經費,就因為世間萬物一經量化,高低一目了然。不破除行政主導,單是去掉SCI崇拜,依舊回不到“學術本位”——說不定還因摻雜人情因素而變得更加復雜。

何妨乘此機會多讀點書,既養身,又養心

問:目前,全國大中小學生都處在“停課不停學”的狀態,您也正通過網絡直播教學。您感覺網絡授課與過去的面授課程有何不同?學生的反饋如何?

陳平原:SARS期間還能戴口罩上課,這回更嚴重了,大家都足不出戶,宅在家中,實行線上教學。這學期我上的是研究生專題課,相對靈活些??紤]到自己年紀大、技術水平低,采用了比較簡便的企業微信軟件。40個學生,“群直播”時效果很好,到“會議”就不理想了,主要是無法見面,隔空對話,聚不攏。我的補救辦法是:要求學生提前閱讀參考材料,用電子郵件發來各自的感想及疑惑,我來統一解答。我相信,通過努力,一定會逐漸熟練的,但我還是希望早日回到校園。沒有面對面,無法做到因材施教。

好在課后學生反映不錯,說早上起來就期待著聽老師的課,感覺有事情做,似乎又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疫情期間的教學,主要功能是穩定軍心。當老師的畢竟年長,見過更多的世面,這個時候的言談舉止,對學生有示范性。我贊同教育部特殊時期線上教學的指令,但大學、中學、小學不同,文理工醫農也有異,到底怎么做效果更好,允許自由嘗試,不應一刀切。

問:除了專業內容,您是否會鼓勵學生們做些其他拓展?比如雖然博物館、美術館都暫時閉館,但開放了許多線上展覽供大家參觀。這些是否也可作為廣大學生“云學習”的內容之一?

陳平原:跟上班族們換個方式“云辦公”不一樣,目前的線上教學,我以為只是權宜之計。因為,校園生活遠不只是聽課、做作業。至于“云學習”,那當然是好事,但更多的屬于學校日常教學的補充。學校里的教學活動,大都以文字及聲音為主,而博物館及美術館的長項是實物與圖像,那也是傳播知識的重要途徑。

除了畢業班必須趕寫學位論文,不能拖延,其他年級的學生不妨借此機會嘗試新的閱讀方式,自由選擇,更講個人趣味。平日被各種必讀書緊箍咒般扣得太緊,這回的“云學習”,可以更為靈活、隨性。說不定,經由此“疫”,他們能學會獲取知識的另一種途徑。人文學科相對靈活些,跳來跳去讀書問題不大;理工科不一樣,好多選修課程及知識若不掌握,下一步的教學無法展開。在這個意義上,學校設定某些必修課程,以及強調教學時的面對面,還是有道理的。

問:您說過,您個人的閱讀習慣是長線規劃,不太主張“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遇什么危機讀什么書”。但對一部分學生來說,可能這個突如其來的長寒假,正讓他們思考著自己的閱讀規劃。對此,您有些什么建議?

陳平原:還是17年前我在《生于憂患》一文里的說法:“對于一般民眾來說,何妨乘此機會多讀點書——讀點不太實用的人文方面的書,既養身,又養心。不一定親歷苦難,通過有效的閱讀,觸摸歷史,體會人世的艱難,養成慈悲情懷,以及‘勝不驕敗不餒的平常心,同樣十分重要?!?/p>

至于有人關注歷史,有人熱愛文學,有人對宗教或藝術更感興趣,那都屬于“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沒有高低雅俗之分。只是有一點:選讀的書籍若與當下自家處境多少有所關聯,可能更容易體會。但這不應該成為先決條件,否則,會變成循環論證。

(本文選自:決策探索 2020年07期)

猜你喜歡
平原疫情
疫情中的“夢境”
平原的草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從我做起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疫情應對之爭撕裂巴西疫情應對之爭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貿易同比增長
浪起山走
平原地區高速公路兩側綠化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