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的樣子,藏著孩子的未來

2020-06-09 12:20譚旭東
旗幟文摘 2020年4期
關鍵詞:隔代家庭孩子

家庭是孩子們成長的搖籃,父母的樣子,藏著孩子的未來。

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才是最科學的呢?這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但我們可以反過來尋找,家庭教育中有哪些問題應該規避,有哪些教育誤區應當及時更正,以此提高科學教子意識,促進自身科學家教理念的提升。為此,本刊特邀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譚旭東撰文,請他談一談對當下家庭教育的一些感受,相信能給父母以啟發。

三四年前,一個北大學生12年不回家,且拉黑父母聯系方式的新聞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近日,又有相同的新聞出現,一個北大畢業的學生出國留學后,就與家人斷了聯系。很多人認為這個學生沒良心不懂感恩,也有人批評這個學生的父母曾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導致孩子不愿意回家。拋開誰對誰錯,這件事其實折射出了當下我們的家庭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以我多年教育經驗來看,我們的家庭教育至少存在如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過多依賴老人

曾看到一個調查表明,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很多孩子都在隔代教育環境里長大。在農村里,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給老人看管,因此也叫“留守兒童”;城市里,年輕的父母要上班,把孩子交給祖輩甚至交給保姆看管。特別是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老一輩成了帶娃“主力軍”。

張思萊,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原兒科主任,被譽為“隔代育兒第一人”。她對隔代育兒的看法非常公正客觀。她認為隔代教育有利有弊,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利的方面,比如老一輩生活閱歷豐富,他們看待問題有更多的角度,可能會給予孩子比較積極的教育和影響。另一方面,我們更要看到隔代教育的弊端,比如老一輩容易溺愛孩子,會造成孩子的獨立性差;隔代教育很容易導致兩代父母之間的養育問題上觀念的分歧,導致家庭關系緊張。

我給年輕父母的忠告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是孩子父母,老人只是站在孩子后面輔助我們的人。孩子需要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和親子教育,年輕父母主動承擔起育兒責任和義務,這才是孩子快樂和健康成長的最重要保證。

父母霸道,不尊重孩子

我曾遇到過一個學生,她說她特別恨自己的父母,尤其恨自己的母親。因為她母親性格特別強勢,小時候學音樂學繪畫,都是母親給她強行安排的;長大后找工作、戀愛、結婚,母親也要統統包辦。父親的性格十分懦弱,不敢插手母親的教育,父母之間的關系也不好。她既得不到母親的尊重,也得不到父親的呵護。她說她想遠離那個家。

我有一位北京朋友,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家里卻一團糟,兒子瞧不起他,他們父子關系特別緊張。后來這位朋友重病住院,兒子從不去看望他,直到病逝,兒子也始終不愿相見。為什么兒子這么狠心?可見,兒子受到的傷害太深,無法與父親和解。這跟父母的霸道教育密切相關。

1919年,魯迅先生曾寫過《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他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不是父母的附屬,不應該生來就要背負父母的理想。魯迅先生在100年前就有了這樣的覺悟,但現在很多父母依舊在用老一套的思想教育孩子。在孩子出現心理壓力、負面情緒時,總覺得“我們小時候就這么過來的”“長大了就好了”,忽略孩子的真實感受,看不見孩子的自我價值,長此以往,孩子的心與大人就漸漸疏離了。

教育方式陳舊,束縛孩子

有的父母思想墨守成規,教育方式也十分刻板,容不得孩子有不同的做法,希望孩子規規矩矩。其實,在家庭里,不能總讓晚輩按照長輩的老規矩做事,一些老規矩并不好,也并不適合今天的孩子,老一輩也應該學習晚輩的優秀經驗和觀念,改變自己的思維。

有時候,父母要相信孩子。給一片天地讓孩子創造,也許他能造出與眾不同的軌跡,這樣無形中也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在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的前提下,他會被迫去思考更加周到全面的問題。不要讓孩子的創新想法湮滅在父母墨守成規的思想中,請相信你的孩子,他也許遠比你想象得要優秀。

家庭人際關系封閉

我的一位學生,畢業后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她一直過得很沉重,因為她的媽媽總是安排她照顧這個姨媽,那個舅舅,或者這個表弟,那個堂姐。她每年光應付親戚圈的事,就累得疲憊不堪,根本沒有精力去享受個人的快樂。而且對家族親戚圈不能隨意說“不”,否則就是眾叛親離。

這也是在一些家庭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在小城市,不少家庭的人際關系很容易形成一種很封閉的氛圍。有的年輕人在外面打拼,如果沒有大富大貴,回家就會受到親戚朋友的輕視、冷落,有的甚至被直接認為是沒出息的。父母和家庭應該給孩子寬厚的愛與祝福。勢利的態度,功利的交流,對孩子是傷害,也會讓在外面讀書、工作的孩子從情感上和精神上逐漸遠離原來的家庭。

感恩教育表面化

中國人講感恩,講回報,這是傳統美德。但我卻看到一種現象,把感恩教育過度地表面化、儀式化,給人一種嘩眾取寵之感。

比如,有一所小學在運動場上擺上臉盆,放上熱水,讓每個小學生給爸爸或媽媽泡腳搓腳。還有一所中學,讓全校2000多名高三學生在操場上集體跪拜父母,場面非常壯觀。這真令人啼笑皆非。

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天經地義,但從根本上說,教育孩子孝順父母是家庭的責任,不是學校的主要責任,這樣大規模的集體性行為超出了一所學校的根本職責,耽誤了學校的常規教學。學校里最需要做的是,把學校變成一個書香校園,讓圖書館配備適合學生讀的好書,讓學生愛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學校老師最應該做的是站好課堂,抓好課堂教學,讓課堂充滿趣味,又能學到知識,受到啟發。

很多家庭也是如此,父母動不動就抱怨養育孩子很辛苦,口口聲聲要孩子記住父母的辛苦,將來長大了要養父母之類的話。有時候,在路上,遇到一些媽媽送孩子上學,都會聽到她們嘴里在嘮叨:“好好學習,媽媽老了,還要你養呢!”

感恩教育是有必要的,但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感恩教育更多的是靠父母一點一滴深入日常的言傳身教來完成。父母應該自覺地承擔起養育孩子、教育孩子的責任,認真履行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孩子智慧成長了,有了愛的能力,有熱愛生活的動力,自然就有了感恩之心,不至于成為一個麻木的人。

孩子身上出現問題,不能一味責備和批評孩子,一定要反思原生家庭的教育,反思父母本身的教育。

(譚旭東,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兒童文學和創意寫作博士生導師。)

【名師點評】

譚教授的文章,從家教這個敏感的話題切入,提出了當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五大問題:一是過多依賴老人,二是父母教育不民主,三是教育方式過于傳統、陳舊,四是家庭人際關系過于封閉,五是感恩教育表面化。這里涉及到原生家庭教育的理念落后、方法簡單、生態惡化、分寸不當等一系列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第一個問題,即隔代教育的這一普遍現象。這是一個農村與城市普通存在的共性問題,也是一個長久以來漸漸形成的非常棘手的問題,更是科技迅速發展時代背景下的一個全球性的大話題。隔代教育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隔代教育的利與弊有哪些?我們又應該如何化解、適應和引領洶涌而來的隔代教育大潮?期待大家的關注,歡迎大家的參與和研究。

(點評人:江蘇省婦聯“莫愁家庭教育”名家名師工作室牽頭人蔡明)

編輯 喬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本文選自:莫愁·家庭教育 2020年02期)

猜你喜歡
隔代家庭孩子
爺爺奶奶來“聽課”
家庭“煮”夫
祖輩學堂:幼兒園隔代開展家庭教育的實踐建構
戀練有詞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
隔著代,相親愛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