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鎏金銅蠶”:絲路文化的見證者

2020-06-12 11:41攝影報道張瑞芬
陜西畫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陜西歷史博物館蠶桑養蠶

攝影報道/張瑞芬

它是漢代開啟絲綢之路最有力的證據;它是中國古代養蠶業、絲綢工藝發展的考證依據;它向人們展示了中、西方絲綢貿易的繁華景象,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鎏金銅蠶”。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到見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鎏金銅蠶”。一時之間,“鎏金銅蠶”迅速成為“陜西網紅”。

“鎏金銅蠶”,漢代銅器,身長5.6厘米,腹圍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首尾共計9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或吐絲狀,制作精致,造型逼真。此種“鎏金銅蠶”是迄今國內首次發現的,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橫空出世的絲路物證

這條“鎏金銅蠶”是不經意間發現的。1984年12月,漢中市石泉縣池河流域譚家灣農民譚福全和兒子譚可寶在河水中淘金時,在沙坑里發現了這枚幾乎和真蠶同樣大小的“鎏金銅蠶”,周圍還有若干枚五銖錢。這件銅蠶如成人小拇指般大小,上身略微彎曲,頭部微微上揚,就像正要吐絲的樣子?!敖唤o國家就安心了?!弊T福全拒絕別人高價收購堅持將它上交給國家,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好評。此種“鎏金銅蠶”是西漢時期皇帝褒獎蠶桑生產的御賜獎品,非常珍貴。

△保存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鎏金銅蠶” 供圖/陜西歷史博物館

△唐代絲綢(條紋提花錦)。經錦是漢魏以來的傳統技法,是用二層或三層經線夾緯的織法,形成一種經畦紋組織

鎏金銅蠶出土地:陜西省石泉縣現收藏地: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品時代:漢代文物價值:國家一級文物

△中國郵政發行的“一帶一路共贏發展”“鎏金銅蠶”郵票

地處漢江沿岸的石泉是西部第一蠶桑產業大縣,被譽為“絲路之源,金蠶之鄉”。自古以來,安康栽桑養蠶相沿成俗,絹帛織物早已出現。石泉縣蠶桑生產始于商周,鼎盛于漢唐。據史料記載和文物考證,早在西漢時期,石泉就是中國蠶桑絲綢生產的重要產區和絲綢外貿商品出口基地,成為聞名天下的“蠶桑之鄉”。

“鎏金銅蠶”的出土地譚家灣位于貫穿石泉南北的子午古道,而子午道是古代西域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這見證了石泉之地是“鎏金銅蠶故鄉”。

豐富多彩的絲路記憶

絲綢是中國自古以來享譽世界的著名交易品,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出一條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前來參觀的小朋友駐足觀看“鎏金銅蠶”簡介

根據《安康縣志》記載,安康所產土絲北出秦嶺,經長安走向西域;南沿漢江,經漢口遠足海外?!吧D宵興,農夫野宿”。聯通中外的絲綢之路,得益于一代代開拓者們的無畏探索,名譽寰宇的絲綢制品,也歸功于無數養蠶人的日夜辛勞。

西北工業大學余隋懷教授介紹,鎏金技術在古代已經相當成熟了,中國古人把金剪成碎片,然后用1比7的比例,用汞溶化了金,再用這個金泥涂在要鍍的器物表面,使得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古代器物上面的鎏金工藝非常精彩。

“鎏金銅蠶”的出土,將陜西石泉縣這一養蠶圣地的歷史推前到漢代。據《石泉縣志》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漢代的養蠶繅絲業達到高峰。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艷,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致。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途經西亞行銷中亞和歐洲。中國通往西域的商路以“絲綢之路”馳名于世界。

陜西歷史博物館文保專家賀達炘說:這只“鎏金銅蠶”體量不大,通體長只有5.6節,惟妙惟肖,其中首尾個腹節清晰可辨,僅此一件,非常珍貴。這只銅蠶是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紐帶作用的標志,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養蠶繅絲技術和絲織品貿易在漢代中西貿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絲綢(小團花文錦)

▽唐代絲綢(印花紗、素紗)

絲路文化的見證者和傳遞者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講,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中國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

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今天,“鎏金銅蠶”躺在西安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展柜中,而從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出發,橫貫整個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正展現出無限的前景。

猜你喜歡
陜西歷史博物館蠶桑養蠶
山西晉城陽城次營鎮:蠶桑宴打造綠色生態品牌
養蠶不易
養蠶記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蠶桑小鎮規劃設計作品
對現代農業形勢下蠶桑產業發展的探討
簡析新時期機械化蠶桑養殖技術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