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柏村離世,國民黨一代統派走進歷史

2020-06-15 06:50林泉忠
看天下 2020年10期
關鍵詞:外省李登輝蔣經國

林泉忠

2017年7月6日,郝柏村出席在南京舉行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中新社 圖)

2013年6月28日,郝柏村在臺北出版《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1937-1945》(中新社 圖)

郝柏村先生的辭世,對近現代中國以及1949年之后的兩岸關系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

作為一位一生戎馬、曾經馳騁神州大江南北乃至兩岸多個沙場的“一代名將”,且“出將入相”,一度位至“行政院長”,成為1990年代臺灣位高權重的政治人物,郝柏村跨越兩岸百年時空的特殊經歷與地位,堪稱無人能及。這也是為什么郝柏村逝世的消息傳來之后,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甚至當年的“宿敵”李登輝也都紛紛表達哀悼,并頌揚其對維護臺海和平與臺灣社會發展的貢獻;大陸國臺辦也高度評價郝堅定的“反臺獨”立場以及生前對促進兩岸關系發展所作出的努力。

然而,就臺灣政治社會發展的趨勢而言,郝柏村的離世,卻是象征著一個時代的終結。隨著郝的仙逝,臺灣社會已走到了一個“回不去”的歷史新階段,對今后兩岸關系的發展無疑將會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

“蔣系”外省精英走進歷史

對新中國而言,1949年之后敗退到臺灣的蔣介石政權,不過是一個所謂“中華民國”的殘存勢力。

1949年后的70年間,以蔣經國逝世前的1980年代中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為分水嶺,臺灣的政治社會經歷了從“兩蔣威權”到“民主政體”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1949年前后跟隨老蔣渡臺的“外省”族群的政治能量也因“本土化”浪潮而由盛轉衰。

眾所周知,戰后臺灣的政治社會變遷中,“省籍矛盾”是繞不過去的族群問題。所謂早期移民的“本省人”與新移入的“外省人”之間的沖突,始于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并由于跟隨老蔣東渡的“外省”精英在1949年后長時期掌控了臺灣政治的權力中樞,造成了所謂“少數的外省人統治多數的本省人”的現象,也成為“偏安”臺灣的國民黨政權不穩的潛在因素。

筆者于1998年出版的第一篇學術論文《蔣經國的本土化政策》所探討的,正是1972年開始接班的蔣經國是如何提拔包括李登輝在內的本省籍精英,以緩和權力中樞的族群不平等現象所帶來的政權隱憂。

然而,當占人口大多數的本省籍精英在“本土化”后逐漸占據了黨、政、軍系統的重要位置之后,換來的是外省籍精英日益嚴重的危機感。而如此圍繞權力的省籍之間的緊張關系,在1988年蔣經國去世后迅速白熱化,郝柏村也“意外地”成為這場政治漩渦的主角。

郝柏村如何走進臺灣的“政治漩渦”?歷史因相異的立場角度而存在不同的解讀。以“歷史洪流”的角度觀之,當老蔣的“反攻大陸”成為“不可能的任務”之后,“外省精英”在臺灣政壇的式微顯然是無可避免的宿命。

蔣經國去世后,李登輝推動的“憲政改革”,包括一系列高層級的選舉,從“國大代表”到“立委”的全面改選,從直選“臺灣省長”到直選“總統”,占人口少數的外省籍精英頓時陷于快速喪失權力的不利環境,權力結構上與本省籍精英所占的比例,急速地發生逆轉。

然而,如此的“權力轉移”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在蔣經國逝世兩年后的1990年初,就爆發了一場觸目驚心的“宮廷政變”-----“二月政爭”。

這是一場“蔣系”外省精英與“李系”本省精英的權力斗爭?!岸抡帯钡谋举|,是老一代外省精英對后蔣經國時期權力落在李登輝手上的不滿而發動的集體反撲。

蔣經國于1988年1月13日病逝臺北。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副總統”李登輝就任“總統”。此舉讓遠在紐約長島的宋美齡以及島內仍位高權重的外省籍大佬憂心忡忡。

長達30年的“李郝之爭”

為阻止李登輝繼任國民黨主席,此時的宋美齡特地千里迢迢致函蔣經國最信任的左右手國民黨秘書長李煥,表達異議。然而,此舉仍無法阻擋國民黨“十三全”黨代會通過李登輝為黨主席的選舉結果。

第一波的反撲失敗后,1990年初迎來了“蔣系”外省精英的“背水一戰”。之前一役的勝利者李登輝盡管經過兩年處心積慮的經營,班底逐漸成形,使自己的勢力在黨內搖身一變成為“主流派”,然而,在最高層的權力中樞,李的力量依然薄弱。

時值“總統”連任的議題,外界都以為李登輝將提名黨內最具威望的“行政院長”李煥為“副總統”候選人。然而,李登輝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勢力,卻擬在2月11日國民黨臨時中全會上提名自己容易掌控的李元簇。由于李元簇是外省人,李登輝以為如此一來,作為“省籍平衡”,可以減少“非主流派”外省精英的不滿。

然而,讓李萬萬沒想到的是,如此自以為高招的一步棋,卻引發“非主流派”攤牌式的全面反撲。

當時的“非主流派”在李煥的集結下,已形成了以“四巨頭”為核心的一股反對力量。除了牽頭的“行政院長”李煥之外,還有具本省背景的司法院長林洋港、時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的蔣緯國,當然還有掌握軍權的國防部長郝柏村?!八木揞^”一度暗地里醞釀由林洋港與蔣緯國聯袂作為另一組“總統”、“副總統”參選人,伺機扳倒李登輝。

“決戰”的這一天終于來臨。2月11日國民黨臨時中全會舉行,會議就李登輝、李元簇代表國民黨參選“正副總統”進行表決。過去的大會表決,所采用的是全體起立鼓掌的方式,此時李煥卻隨即舉手表示反對,并提議應采取票選決定,林洋港也站起來發言要求主席休會。

這一刻,在所有黨代表面前,“非主流派”與“主流派”的矛盾全面爆發,也是最驚心動魄的一幕。最后在國民黨180名中央委員中,“票選派”獲得70票、而“起立派”則獲99票,確定以起立鼓掌形式決定由李登輝、李元簇代表國民黨參選。順帶一提,時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馬英九,是站在“非主流派”一邊的。

為了安撫“非主流派”,以營造黨內團結的氛圍,當5月初李煥請辭后,李登輝隨即宣布任命郝柏村任“行政院長”。盡管坊間議論紛紛,質疑“軍人干政”,郝還是有驚無險地當上“閣揆”,登上了仕途的高峰。

“非主流派”在“二月政爭”中的決定性敗北,標志著“蔣系”外省精英力量的進一步式微。然而,掌握軍權的郝柏村直接卷進去的這場充滿戲劇性的政治漩渦,卻意外地開啟了之后臺灣社會藍綠分化的基本格局,這恐怕是郝本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三十年來,“四巨頭”中的蔣緯國、李煥、林洋港相繼去世,長壽而健康、并且在軍中長時期維持著高聲望的郝柏村,成為國民黨內以軍系為主體的“黃復興黨部”延續“蔣系”外省精英力量的精神支柱。然而,隨著郝柏村的辭世,長達30年的“李郝之爭”正式畫上句號,“蔣系”外省精英力量在臺灣政壇上的影響力也宣告終結。

1947年,臺灣,“二二八事件”暴動后的現場。(Fotoe 圖)

在上月的國民黨主席選舉中,軍系“黃復興黨部”發生分裂,參與競選的郝柏村長子、前臺北市長郝龍斌以大比數落敗,而被歸隸為“本土派”的48歲江啟臣則大獲全勝,似乎也暗喻著“蔣系”國民黨“原教旨主義”勢力已經分崩離析。

無論是郝柏村本人,還是“黃復興黨部”,在主張“國家統一”議題上,采取了較為鮮明一致的立場。不過,在“本土化”日益徹底,抑或“天然獨”現象日益張揚的今天,其在臺灣社會顯得“格格不入”,逐漸走向被邊緣化的命運。

執著于“抗戰史觀”

郝柏村堪稱兩岸社會中,唯一一位以軍人身份親自參加過抗日戰爭,且直到近年仍在政壇得以發揮一定影響力的人物?;谠诙鄠€沙場出生入死的特殊經歷,以保家衛國為志業的郝柏村樹立了作為一位近現代中國軍人堅持信念、立場鮮明的剛直作風。從郝對日本軍國主義的痛恨,甚至引發爭議,批評臺北市長柯文哲是“皇民后裔”的言論中,亦可見一斑。

郝柏村從“行政院長”退休后,搖身一變成為一名勤奮的歷史文字工作者,每天翻查史料,前后27年撰寫了約500萬字,為后人留下珍貴的記錄及追求歷史真相的線索。著作之中除了有個人的回憶錄、“蔣公日記”解析之外,更有甚受各界推崇的抗戰系列,包括2015年出版的《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郝勤于著述,目的清晰,就是為了“還原抗戰歷史”。

郝柏村的離世,不僅意味著臺灣外省精英力量的消失,也意味著“蔣系反共統派”意識形態以及執著于“抗戰正確史觀”一代的歷史終結。換言之,“本土化”走向極致的臺灣主流社會,已沒有傳統“統派”的生存空間。

“兩岸和平統一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是郝柏村逝世前留下的手稿,彰顯了跨越兩岸的“一代名將”貫徹始終的國族認同。郝柏村將軍走完了精彩的百年人生,在復雜的島內政治以及微妙的兩岸關系持續的當下,或許存在褒貶不一的評價。不過,其剛正不阿的人格,以及那黑白分明的軍人氣節與風范,無疑將深刻地留在兩岸人民的心中。

猜你喜歡
外省李登輝蔣經國
到外省去
外省伢
明月千里
蓬勃
蔣經國是被民進黨氣死的嗎
蔣經國親民:工地吃盒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