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黑龍江自貿區全面建設研究

2020-06-22 13:05柏穎
商業經濟 2020年6期

[摘 要] 黑龍江自貿區的建設不僅可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更是肩負著東北經濟振興的責任。分析黑龍江自貿區的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創新、文化旅游、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及問題,提出通過優化自貿區制度建設,打造對俄及東北亞完善交通樞紐建設,加快金融創新,打造中俄文化旅游產業融合+高校參與模式,實行人才的“外引進+內培養”模式等對策建議,以推動自貿區全方面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 黑龍江自貿區;全面建設;自貿區發展

[中圖分類號] F75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6-0008-03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我國通過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格局。從2013年至今,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已達18個,打造了“1+3+7+1+6”的基本格局,實現了從沿海到內陸、從南到北大面積省份、自治區和直轄市的覆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不斷擴容是順應我國全方位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通過試驗區試行推廣到全省至全國,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孵化器,使我國在科技、金融和制造業等方面不斷對標國際標準,最終實現我國的戰略目標。

黑龍江省作為最新一批獲批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之一,享受國家給予的政策紅利,肩負帶動東北經濟復蘇、建成向北開放重要窗口、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打造對俄及東北亞全面開放合作的中心樞紐的重任。2019年8月30日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儀式成功啟動,標志著自貿區的全面建設也隨之展開,在借鑒其他自貿區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打造黑龍江自貿區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黑龍江自貿區的建立促進當地的經濟增長。在2019年前三個季度GDP的報告中,黑龍江省GDP總量位于第24位,GDP增速僅為4.30%,遠遠低于我國大多數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黑龍江省自貿區的建立能夠引入更多的產業投資,推動當地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加快推動各項體系的建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拉動GDP的增長。

黑龍江自貿區的建立推動我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20世紀90年代以前,東北曾是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及重要工業基地,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東北地區的經濟逐漸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因此,在2003年提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十年間東北地區經濟有所上升,但在2014年又開始了斷崖式下跌,特別是黑龍江省的經濟一蹶不振。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而實現這一戰略的路徑之一是實施自貿區政策,通過自貿區強有力的經濟帶動作用促進黑龍江省的經濟發展。

黑龍江自貿區的建立對于我國向北全面開放,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實現經濟全球化有重要的推動作用。2018年1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黑龍江省是我國最北的省份,接壤俄羅斯遠東地區,是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是促進中俄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黑龍江自貿區的功能定位中包含的跨境能源資源的綜合加工利用、沿邊金融、跨境產業集聚區和邊境城市合作示范區等主要是對俄的經濟合作,是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部分。

二、文獻綜述

自2013年上海自貿區建立,賴慶晟等[1]通過構建制度變遷輻射模型發現上海自貿區制度變遷輻射能力不足,擴容勢在必行。自貿區成為了我國新一輪全面開放的重要載體,自貿區的擴容升級為我國在新階段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提供更好的制度支持[2]。近幾年研究發現自貿區的建立能夠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地方財力。譚娜等[3]通過反事實分析法發現上海自貿區的建立促進了其經濟增長;應望江等[4]通過研究發現滬津閩粵自貿區的建立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而且促進了上海市的經濟增長;以現有的12個自貿區來看,內陸的效果要高于沿海地區,也對后續自貿區的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5];宋麗穎等[6]通過雙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發現自貿區的經濟促進效應明顯且具有兩年左右的滯后期。

自貿區成立開始,國內學者對如何建設自貿區進行了研究。黑龍江自貿區剛剛建立,針對如何建設黑龍江自貿區的相關文獻較為稀少。各個自貿區之間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同一建設思路在不同自貿區區域可以實現互融互通。在制度建設方面,上海自貿區開啟“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成為全國復制推廣試驗田[7];謝徐娟[8]認為應將國際貿易新規則與我國自貿區相結合,促進貿易自由便利化;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適應新的發展趨勢[9];通過體制創新推動自貿區稅收創新[10]。在中俄建設方面,陸南泉[11]認為中國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合作領域之一為加強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國一直積極促進中俄邊界基礎設施建設,而俄羅斯未能很好響應,因此應當注重中俄合作與資源配置[12],加快兩國基礎設施及其互聯互通建設是當前中俄貿易流通的首要任務[13];在金融創新方面,完善金融服務平臺以及創新監管模式是促進跨境電商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4],程翔等[15]整理了第二批四大自貿區發布的金融創新案例,提出要提供多元化金融工具與服務以及做好頂層設計來促進金融創新;在人才引進方面,鄭秋錦等[16]提出五種模式促進自貿區人才培養,包括引進人才、校企聯合、參觀學習、高校及社會培養模式。通過人才引進的關鍵要素進行包容化的廣義定位,確保自貿區贏得和釋放“人才紅利”,實現引入人才的效益最大化[17]。

三、黑龍江自貿區建設現狀

(一)自貿區制度建設情況

自黑龍江自貿區掛牌開始,營造良好的制度建設是各項產業引入的前提。黑龍江自貿區現已經復制推廣了一批其他自貿區的成果,包括“單一窗口”、“證照分離”以及在財稅、投融資、產業、土地、跨境電商等方面推出的10條政策。

(二)交通樞紐建設情況

在中俄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建設完工的基礎設施包括首座跨黑龍江鐵路橋、首座跨黑龍江公路大橋以及東線天然氣管道,為雙邊的貿易提供便利。

(三)金融業發展現狀

在黑龍江的第三產業結構中,金融業比例較小。如下表所示,2018年黑龍江第四次經濟普查中金融業法人單位數量占整個第三產業法人單位數量的0.57%,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中金融業占比為0.9%,黑龍江金融業在第三產業中的發展程度低于全國水平,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創新。

黑龍江第三產業中各行業法人單位數占整體比重情況表

數據來源:黑龍江統計局(2018年)

(四)文化旅游業基本情況

黑龍江自貿區劃分的哈爾濱片區和黑河片區的功能定位之一為發展旅游經濟,依賴于黑龍江的冰雪文化和與俄羅斯接壤的地緣優勢。根據2019年各省發布的官方數據來看,黑龍江旅游業的發展和其他省份相比處于較低水平。如圖1、圖2所示,黑龍江省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均低于國內其他絕大多數省份(圖中數據不包含港澳臺)。

數據來源:政府工作報報告、旅游和文化廳

圖1 2018年全國各省份游客數量

數據來源:政府工作報報告、旅游和文化廳

圖2 2018年全國各省份旅游收入

(五)人才培養情況

中國已經逐漸進入“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迎來的是全國各地的人才爭奪戰。中東部地區及極少數北方城市頒布了人才引進政策,包括學歷補貼、住房補貼以及戶口落戶政策等。黑龍江自貿區也開展了此類人才引進政策,但效果甚微。黑龍江擁有4所雙一流院校,38所本科院校,基本覆蓋了所有專業,畢業生數量能夠滿足自貿區建設的人才需求。

四、黑龍江自貿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制度建設不完善

黑龍江自貿區在制度建設方面僅復制其他自貿區的冰山一角。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供應鏈等現代新興技術能有效推進制度建設,黑龍江自貿區在因地制宜地利用現代新興技術上的能力薄弱。黑龍江自貿區各項產業的相關服務平臺未見雛形,在產業引入的同時應當注重強調基礎服務平臺的優先建立。

(二)缺乏中俄交通運輸及能源供應等基礎設施

雖然中俄的貿易額在不斷增長,但兩國間的交通基礎設施仍不能完全滿足雙邊的貿易需求。在鐵路建設方面,中國與俄羅斯面臨著路軌距離不一致的重大難題,導致兩者車廂換裝的過程中成本較高、效率較低。受氣候影響,黑龍江與俄羅斯在冬季無法利用水運進行雙邊貿易,并且黑龍江與俄羅斯的公路建設匱乏。雙邊的能源供應基礎設施具有投入資金大、回收周期長的特點,而兩國的政府資金無法滿足建設的需要,資金短缺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首要問題。

(三)金融創新能力不足

黑龍江自貿區目前自身金融業發展程度低、創新能力不足,可復制的其他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有限。自貿區金融產業的建立需要外來金融產業的涌入,通過形成產業集群發揮技術溢出效應促進金融創新。在國務院有關部門形成的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中,金融創新上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僅出現在第一批里,由于不可控風險因素過多,金融創新在全國復制推廣的數量和范圍都十分有限。同時,自貿區缺乏配套的金融服務體系、防范體系,難以為自貿區金融創新提供外部支撐。

(四)文化旅游業發展滯緩

黑龍江缺乏高山、江河湖海等旅游資源,旅游方面主要集中在冰雪文化,具有強烈的季節性,時間短的特點,缺乏多樣的旅游資源以及旅游周邊產品的開發。黑龍江地處中國最北最寒冷地帶,外來旅客的旅游成本過高阻礙了一大部分的潛在游客,交通費、服裝費等消耗較高費用。由于近幾年黑龍江雪鄉宰客、司機宰客等負面消息層出不窮,導致地域歧視明顯加重,阻斷了游客的旅游熱情,人文文化的構建是依托旅游文化建設的重點。

(五)外部人才引入困難,內部人才流失嚴重

在人才引進方面,黑龍江企事業單位提供的福利待遇低于周邊省份乃至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加上地理位置偏遠,人才引進十分困難。黑龍江在人才流失問題上愈發凸顯,由于經濟低迷,崗位缺乏,工資水平較低,高校人才紛紛選擇外地就職。黑龍江省部分高端制造業培養過的高端專業人才大量外流,給當地的高技術企業人才再培養帶來了更高的成本。

五、促進黑龍江自貿區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自貿區制度建設

1.行政審批制度的全面優化。在行政審批方面,以上海自貿區為開端的“單一窗口”1.0到3.0、進口商品檢驗檢疫流程、海關稽查等已經取得了多項可全國復制推廣的成果,黑龍江自貿區不僅要復制更要在其基礎上加以創新,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行政審批制度。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和區塊鏈技術,使各個部門共享企業的信息,精簡行政審批流程,提高企業辦事效率,節省企業和政府的成本支出。

2.投資貿易規則的建立與完善。黑龍江自貿區應在借鑒其他自貿區的基礎上實現從政策型開放向系統集成的制度型開放發展,在企業準入、登記、審查監管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實現投資便利化,重點研究貿易、物流、投資以及人員和數據的自由流轉,探索離岸金融、數字貿易、跨境貿易等建立相關的制度和規則。

3.優化黑龍江自貿區的營商環境,增強自貿區的吸引力。增強誠信企業、誠信政府的建設,對標國際的營商環境標準,還需打造國際化、法制化、規范化、便利化的一流營商環境,不斷推進制度優化和監管優化。推動形成調節、仲裁、訴訟的多元化爭端解決機制,總結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調解經驗。

4.自貿區稅收制度的完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稅收制度的建設依賴于頂層設計,因此黑龍江政府應首先向國家爭取自貿區內的稅權,盡快實現自貿區稅收法制化。一方面促進自貿區內的稅收政策統一,實現貿易便利化;另一方面規范自貿區稅收制度,適當放寬其他自貿區效果顯著的政策,明確稅收政策為主、財政補貼和獎勵政策為輔的財政補貼體系,明確意識到財政補貼和獎勵政策的暫時性效用。

(二)打造對俄及東北亞完善交通樞紐建設

打造完善的交通物流樞紐是貿易流通的重要保證。交通樞紐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應與俄羅斯的政府進行雙方協商,從雙邊長遠經貿利益的角度考慮達到共同投資的目的,特別是在公路、鐵路的建設方面達成共識,避免水運受季節性影響導致的運輸量減少。對于東北亞其它未與黑龍江接壤的國家,黑龍江自貿區應發展國際貨運航線,如日本和韓國,充分利用航線短的特點發展跨國貿易。加強水陸空全方面的交通樞紐建設,打造產業、交通物流、空間布局的一體化戰略。

(三)加快金融創新

推動自貿區金融產業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平臺的建立,推動人民幣兩岸清算體系的建立。實現金融市場和要素市場的互聯互通,為市場交易打造更多的金融衍生品,促進金融貿易的多元化。通過黑龍江自貿區的物流樞紐優勢,以商貿物流的金融需求為方向加快金融創新,創新物流金融服務平臺,帶動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根據黑龍江片區的功能定位,對哈爾濱片區和黑河片區采取不同的金融創新,突出不同片區的不同優勢,因地制宜。

建立審慎監管模式,做好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措施。要做到金融統籌監管與互聯互通,形成規范、統一、高效的金融信息系統,利用大數據優勢精細化設計,構建風險預警體系及處置方案,保障黑龍江自貿區金融創新與發展。

(四)打造中俄文化旅游產業融合+高校參與模式

加快中俄文化旅游產業的交流與融合,打破黑龍江季節性旅游的標簽,打造中俄旅游文化產業作為黑龍江旅游的名片之一,消除季節性因素,吸引國內外旅客,發揮“1+1>2”的效應。高校是思維迸發、充滿活力和創新力的聚集地,高校的參與能打破當地旅游景觀傳統的表現形式,融入更多不同的元素,增強人文文化魅力,不斷擴大影響力,打造新的城市名片。改善黑龍江自貿區的營商環境,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加強對旅游區的管理,建立信用管理及舉報機制,加大亂收費的處罰力度,增強口碑效應,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五)實行人才的“外引進+內培養”模式

“外引進”模式指黑龍江自貿區采取較高的福利政策吸引參與過前幾批自貿區建設的專業人才。從2013第一批上海自貿區設立開始,參與自貿區建設的人才擁有最高長達6年的經驗,可為自貿區建設提供巨大的推動力。黑龍江自貿區各個片區的功能定位與其他自貿區存在重疊,重疊領域的人才在黑龍江自貿區建設實際應用中可大大減少創新的阻力,例如可以吸引上海自貿區金融建設的人才參與指導黑龍江自貿區的金融建設,加快推進黑龍江自貿區建設的進程。同時,由于自貿區區域和我國其他區域政策不同,具體項目的施行對策、方式等也必然不同,引進的人才和本省未接觸過自貿區的人才容易產生分歧。在進行建設時將引進的人才安置在不同的領域,每個領域不同的環節,打造橫向交流融合,縱向穩步推進的格局,避免交流和實施過程中產生摩擦,影響建設進程。

“內培養”模式指自貿區各產業聯合高校培養所需專業人才,一方面使學生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另一方面為自貿區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儲備。黑龍江擁有四所雙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覆蓋了林業、農業、機械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可與自貿區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科技等功能定位對接。

[參考文獻]

[1]賴慶晟,郭曉合.上海自貿區擴容強化制度變遷輻射能力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12):127-131.

[2]彭支偉.自貿區擴容升級[J].中國金融,2019(17):74-75.

[3]譚娜,周先波,林建浩.上海自貿區的經濟增長效應研究——基于面板數據下的反事實分析方法[J].國際貿易問題,2015(10):14-24.

[4]張穎,逯宇鐸.自貿區建設對區域經濟增長及創新能力影響研究[J].價值理論與實踐,2019(3):130-133.

[5]宋麗穎,郭敏.自貿區政策對地方財力的影響研究——基于雙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的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9(11):14-24.

[6]王道軍.上海自貿區建立的基礎與制度創新[J].開放導報,2013(5):30-33.

[7]謝徐娟.我國自貿區制度創新與國際貿易新規則比較及發展策略[J].改革與戰略,2017(11):94-96.

[8]葉修群.自由貿易試驗區與經濟增長——基于準自然實驗的實證研究[J].經濟評論,2019(4):18-30.

[9]尹晨,周思力,王祎馨.論制度型開放視野下的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J].復旦學報,2019(5):175-180.

[10]王瑋,朱安祺.我國自貿區的稅收政策:問題與優化路徑[J].湖北社會科學,2019(3):73-79.

[11]陸南泉.中國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經貿合作戰略分析[J].學習與探索,2013(2):92-97.

[12]孫琦.中俄“設施聯通”應注重“調結構”[J].學術交流,2016(2):221.

[13]馬相東.新時代中俄自貿區構建的制約因素與推進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2019(12):65-73.

[14]王建文,蔡勇志,陳新.福建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5(12):44-50.

[15]程翔,楊宜,張峰.中國自貿區金融改革與創新的實踐研究——基于四大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案例[J].經濟體制改革,2019(3):12-17.

[16]鄭秋錦,孔德義,許安心.福建自貿區人才培養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187-192.

[17]鄭遠強,郭軍,朱麗君.海南自貿區引才困境及廣義人才引進機理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2019(6):46-51.

[責任編輯:史樸]

[作者簡介]? 柏穎(1996-),女,黑龍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