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甌北詩話》看吳梅村“詩史”

2020-06-30 15:34崔玲惠
世界家苑 2020年4期

崔玲惠

摘要:吳梅村的詩歌因準確地展示了明末清初的風云變幻而被稱為“詩史”。而《甌北詩話》中對“詩史”的闡述是清人在這一問題上的代表看法。因此,文章將從其“詩史”的形成原因、以詩證史、以史入詩三個方面來研究《甌北詩話》中對吳梅村“詩史”的闡述。

關鍵詞:《甌北詩話》;趙翼;吳梅村;詩史

趙翼(1727~1814),字云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陽湖(今江蘇常州)人,是清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也是著名的詩歌批評家,其與袁枚、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與袁枚、張問陶,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懂T北詩話》是趙翼的詩學理論著作。無論是在清代文學批評史上,還是在中國古代詩歌批評史上,它都具有一定的地位?!懂T北詩話》共收入十家詩人,趙翼將吳梅村選入《甌北詩話》不僅因其“愛古不薄今”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吳梅村具有“史識”,且有“以詩為史”的自覺。

1 “詩史”形成原因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生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少年時期便喜讀歷史。清代王昶在《吳偉業傳》中說他:“幼有異質,篤好史、漢?!鼻宕X林《文獻征存錄·吳偉業》中評價說:“生有異質,年十四通三史(史記、兩漢書)。吳梅村于“崇禎庚午舉于鄉,辛未會試第一人,廷試第二,授編修,時年二十三”。崇禎元年(1628)考中秀才,崇禎三年(1630)中舉人;崇禎四年(1631)參加會試,以第一名獲雋,緊接著廷試,又以一甲第二名連捷;崇禎八年(1635),吳梅村初授翰林院編修,這是他第一次做史官;崇禎十年(1637)后“尋充東宮講讀官”;崇禎十三年(1640)“又遷南京國子監司業,轉左庶子”;晚明時,黨爭不斷,仕途不順,見明王朝日薄西山,于是辭官;弘光朝時,被召任少詹事,發現把控朝政的馬士英、阮大成腐敗賣國,憤然辭歸;順治十年(1653),吳偉業懾于清廷淫威,礙于老母敦促被迫應招北上;次年被授為秘書院侍講,后來升為國子監祭酒;順治十二年(1655),被任命為《順治大訓》纂修官,三天后被召入南苑,參與纂修《內政輯要》,后被命為《太祖太宗圣訓》纂修官,幾個月后復被命為《孝經衍義》編纂官”。由此可見,吳梅村的“詩史”大約在他少年時代苦心研讀“三史”的時候就已經奠基。在他走上仕途成為翰林院官員以后就更加明確,因為明清兩代修史之事歸之翰林院,人們往往尊稱翰林為“太史”,而且他還多次任纂修官,做過一些修史的具體工作。

吳梅村“詩史”的形成不僅與他的史學興趣、史官經歷相關,而且也與當時的修史之風密切相關。明末清初是一個動蕩變幻的時期,民族矛盾尖銳、戰亂不斷,面對巨大的變故許多有識之士開始反省,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開始著書立說,總結明朝滅亡的經驗教訓。還有人開始借史書載一代興亡之跡,來表達自己的歷史見解,不忘故國。除此之外,還興起了一股修史之風,如查繼佐《罪惟錄》、朱國楨《皇明史概》等。受修史之風的影響,吳梅村也開始修史,清代著名詞人朱彝尊在《曝書亭集》卷四十四《跋〈綏寇紀略〉》云:“梅村吳先生以順治壬辰(九年)舍館嘉興之萬壽宮,方輯《綏寇紀略》?!庇涗浟嗣鞒黄鹆x軍推翻的過程,總結明朝滅亡的教訓。

2 以史入詩

趙翼精于史學,學識淵博,其詩歌多用典故,用典多取正史并且用典貼切。因此趙翼十分欣賞同樣具有“史識”的吳梅村,稱其“熟于《兩漢》、《三國》及《晉書》、《南北史》,故所用皆典雅,不比后人獵取稗官從說以炫新奇者也”,認為吳梅村詩“庀才多用正史,不取小說家故實,而選聲作色,又華艷動人”。趙翼十分推崇吳梅村詩中的歌行體,認為吳梅村詩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指事傳辭,興亡具備”的長篇歌行,具有“詩史”的品格。他說“梅村身閱鼎革,其所詠多有關時事之大者,如 《臨江參軍》、《南廂園叟》、《永和宮詞》、《雒陽行》、《殿上行》、《蕭史青門曲》、《松山哀》、《雁門尚書行》、《臨淮老妓行》、《楚兩生行》、《圓圓曲》、《思陵長公主挽詞》等作,皆極有關系?!庇纱宋覀兛梢钥闯鲒w翼的詩多記錄明清之際的人物、事件,以史入詩,具有“詩史”意義。但是吳梅村身處特殊政治環境,雖然被迫入仕使他萬分慚愧,但是迫于清廷的壓力,他在寫詩時對史實描述多有含蓄之處,趙翼說:“梅村身閱興亡,時事多所忌諱,不敢顯言,但撮數字為題,使閱者自得之。如《雜感》、《雜詠》、《事》、《詠史》、《東萊行》、《洛陽行》、《殿上行》之類,題中初不指明某人某事,幾于無處捉摸。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吳梅村詩或直敘歷史或隱晦表達都是以史入詩,記錄明清之際重要人物、重大歷史事件,以史入詩,具有“詩史”意義。

3 以詩證史

吳梅村詩具有“詩史”意義,因此有助于考證史實,是可謂“以詩證史”。如吳梅村《過維揚吊少司馬衛紫岫》自注:“韓城人,余同官同年,死揚難?!睋w翼考,由于衛允文在弘光朝投入馬士英一黨,因此他的死因《明史》中并無記載,因此關于他死于何年何月、因何而死便無從知曉,因此吳梅村的詩對于考證這一史實十分重要,趙翼說:“今正史不載,獨賴梅村一詩,得傳此死節於后,不可謂非胤文之幸矣?!痹娭小胺顷P衛瓘需開府,欲下高昂在護軍”,就記載了衛允文曾受命監軍高杰的史實。梅村與衛允文是同一年的進士,因此梅村的這首吊哀亡友之詩便使衛允文殉國的事跡得以被證實。除此之外,關于明朝將領李國禎之死,當時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說他是殉節而死。同意此種說法的有陳濟生《再生紀略》、程源《孤臣紀哭》《紳志略》《燕都日記》等。另一種說法是說他拷贓而死,持此觀點的是王士德的《崇禎遺錄》。兩種說法孰真孰假關乎李國禎是留名青史還是遺臭萬年。梅村在其《吳門遇劉雪舫》一詩中有“寧同英國死,不作襄城生”二句則是可靠的佐證材料,趙翼根據此詩句判定李國禎是殉節而死,他說:“梅村赴召人都,距國變時未久,國禎之死,尚在人耳目間,固不敢輕為誣蔑也……是蓋據梅村詩為證,然則梅村亦可稱‘詩史矣?!薄睹魇贰分杏涊d李國禎是殉節而死,就是據吳梅村詩為證的,故認為“梅村詩亦可稱詩史矣”。

史學家趙翼高度贊揚吳梅村詩,認為其詩具有“史識”,且有“以詩為史”的自覺。吳梅村的史學興趣、史官經歷,以及當時的修史之風是他“詩史”的重要原因。他“以詩為史”,其詩載史、證史。

參考文獻:

[1] 吳梅村.吳梅村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清)趙翼著,霍松林,胡主佑.甌北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 吳偉業,葉君遠選注. 吳偉業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4] 葉君遠.吳偉業評傳[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 王士禛著,趙伯陶選注.王士禛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6] 王殿明,雷天旭.從《甌北詩話》的體例看趙翼的文學史觀[J].文學界,2012(05).

[7] 蔣寅.才學識兼備的詩歌評論家趙翼[J].文學評論,2014(0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