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非遺文化的符號化創新設計實踐研究

2020-07-04 02:24徐加娟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6期
關鍵詞:符號化融合創新

【摘要】作者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創新地將苗族非遺文化與服裝的主題設計法相融合,先對苗族非遺文化特點和主題教學法的特色作了簡單闡述,再將主題教學法貫穿設計教學之中,使苗族元素創新設計課程有了一次大膽的改革,這既是非遺校企合作的一次深度融合,也是服裝設計的一次創新。

【關鍵詞】苗族非遺;符號化;主題教學法;創新;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苗族非遺文化設計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8SJA1409)。

校校、校政產學合作是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產學結合的一種合作模式,地方政府或是學校之間利用對方高校優質資源為地方文化的發展提供幫扶,高校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模式促進產學發展,優化教學水平。而這次與苗族的合作教學正是基于這樣的基礎,教學對象院校為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本文作者作為本次第一課程專業教師,采用主題教學法貫穿整個合作課程中,課程主題為《創意苗韻》,主題內容為黔東南苗族非遺設計創作。本次合作課程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與黔東南專業院校合作,為該地區培養優秀的專業藝術設計人才,促進該地區的非遺產業的提升;二是將優秀的主題教學法帶給黔東南苗族地區,對該地區進行教育幫扶。在這個合作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在主題教學法的強化學習中快速提升設計思考的能力以及解決設計的能力,更加明確產品開發設計思路與路徑,為走上非遺產品創新設計的道路墊定基礎。

一、苗族非遺文化的符號化元素分析

苗族服飾作為重要的民族文化符號,被稱為“穿上身上的史書”,可通過挖掘其服飾的微觀特點并賦以流行服飾的設計技法予以創新。

苗族的刺繡是苗族非遺文化的重點符號之一,刺繡的圖案生動地記載了苗族歷史并呈現了苗人的生活態度、民俗習慣、精神文化等,反映了苗人歷史文化的發展狀況。圖案的題材非常豐富,主要有充滿美好寓意的動、植物圖案以及一些呈現了苗族部落歷史的紋樣,這些圖案多是圍繞苗族部落生活或者是日常的習俗以及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集中表達了苗族人的情感。在研究了大量黔東南刺繡作品基礎上,筆者認為苗族刺繡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圖騰崇拜意識;二是民族歷史印記;三是古今苗族文化的媒介。

苗族服飾的廓型以寬松舒適為主,無論整體還是局部都很注重色彩、圖案和配飾的和諧組合。苗族服飾在苗族人民長期的審美下,運用多種美的形式原理,使苗族服飾具有美的多重形式特征。以黔東南為例,該支系是苗族服飾中特色最鮮明、款式最多的一個支系,其基礎形式為交領上衣、百褶裙,上衣多為繡花,銀飾很豐富。苗服飾作為一種特殊美學符號,無論是豐富的色彩、精美的圖案還是繁多的樣式,透過這些現象都能反映苗族人民的審美取向、理想,這些都是苗族人民表達美的一種特殊形式,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是民族觀念的特化,是民族審美的集中體現。因此,設計師們在現代苗族非遺創新設計中,可以將苗族服飾的款型作為一種特殊的美學符號加以充分利用,以期能使其與利用現在服裝設計元素相結合,發揮其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新的活力,為人們帶來更多具有時代意義的當代化非遺創新作品。

二、主題教學法的特色

本次苗族非遺文化創新設計的課程是以主題教學法貫穿其中的。主題教學法是我校與法國杜佰利高等實用藝術學院合作建立的“中法江蘇時裝培訓中心”平臺,以圍繞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時裝設計為試點專業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的全方位的系統改革。主題教學法作為我校獨有的特色教學方法,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已經碩果累累,獲得眾多教學成果,并且在培養教師與學生的先創性思維上也取得了卓越顯著的成效。

主題教學中,以多領域、跨學科為特征,由專兼職教學團隊授課,學生以開放、交叉、綜合、聯動、跨界形式進行學習,不再拘泥于書本知識,而是從行業展會、市場、生產一線、零售終端等多渠道學習。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將學習方法與工作方法、教學方法與職業活動、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融合,真正實現了職業目標和教育目標的融合。在“主題”導引和任務驅動下,教師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教師與教師、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合作探究,廣泛搜集信息,充分討論交流,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教學互動上,教師的指導性和學生的自我活動性都得到充分發揮。

主題目教學中,在課題的選定上立足本土文化,充分利用中法合作及傳統工藝美術的資源優勢,將法國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教學方法取舍、提煉,深入挖掘傳統工藝,發揚中式美學、哲學理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及培養等方面做出了積極有效的創新探索。

三、苗族文化元素與主題教法的融合

參與《創意苗韻》課題的學生來自于黔東南本土地區,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都是苗族人,她們對于苗族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解。課題的創作靈感也均源于苗族文化,靈感源的選擇范圍廣泛且多樣化:苗族不同支系服裝文化、苗繡文化、扎染與臘染、苗族圖案、苗族樂器文化、銀飾、民間儺戲等。產品設計大類分為服飾品類與文化創意產品類。以主題教學法的方式啟發設計,設計程序包括:苗族文化導入分析、造型表達、色彩研究與設計、材料研究與設計、款式設計、成品設計、學業報告的設計。在整個系統的主題教學法的引導下,在“主題”導引和任務驅動下,教師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教師與教師、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合作探究,廣泛搜集相關信息,充分討論交流,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學互動、教師的指導性和學生的自我活動性都得到充分發揮,最終取得了很好的設計成果。

如圖所示:《涅磐》。這個系列靈感源于苗族支系服裝,重點紋樣為渦妥紋的設計創新,本系更重點吸取黔東南地區的服飾特點并結合其他苗族不同支系服飾的精髓,結合時裝的諸多流行特征,大膽突破既有形式尋求突破,重現民族服裝設計的新特征。在款式設計創作中,以民族元素當代化、國際化為理念,保留苗族傳統服裝的特征,在服裝款式細節上導入時裝的設計理念,讓傳統民族服飾呈現現代化時尚化的視覺效果。比如在款式中保留苗族傳統服飾中的多層疊穿、寬松外輪廓、多裝飾細了等特點,在這些基礎上運用減化、否定、將化等手法,去繁從簡,使民族服飾的創新設計呈現簡約時尚的一面。值的一提的是此次服裝設計中的一個傳統符號化的細節設計——服飾裝飾衣邊的設計,這是苗族服飾的一大特點,在本次設計中也凸顯這個特點,在工藝的處理、色彩的設計有了創新。圖案設計保留傳統渦妥紋樣的主要特征,并以線條、塊面等元素穿插其中,使其具有現代時尚感。面料再造設計方案的時候,嘗試把點、染、擦等運筆用墨手法運用到設計中,結合著扎染法與不同材質材料混合搭配,使面料產生或纖細、或柔美、或粗獷的不同風格。這次設計特地選用純白的棉質面料,以天然、純粹的質感來體現層次效果通過不同手法在服裝面料再造中的運用。以下是經過多次實踐后最終確定的面料方案。

如圖所示:《愛上渦妥》。這是一組配飾設計,靈感源于苗族渦妥紋樣。渦妥紋象征緬懷苗族祖先長途遷徙、拔山涉水,歷經滄桑留下的印記,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敬畏。在設計中,重點抓住素材的典型特征,用最簡潔的語言來表達最深刻的設計。在造型表達中,重點運用渦妥圖形進行分解重組,加入線條,以線面的方式來展現秩序美。色彩設計上,大膽突破原有的黃色系,加入當季流行色,讓民族瞬間有了當代化的視覺效果。材質上以天然材料麻棉毛為主,加入優質的皮料。工藝處理在這個系列的作品呈現中表現豐富,編織、盤繡、打籽繡等多種工藝手法穿插其中,最終的成品既民族又極具國際化,矛盾又和諧。

四、總結

《創意苗韻》主題教學法合作課程是基于苗族非遺文化的創新設計迫切需求及主題教學法多年實踐創新下的累累碩果背景下產生,我們希望將具有先進理念的藝術教學設計方法運用于需要的領域,面向全國推廣,為中國的非遺文化創新設計培養具有國際眼光、會設計、能制作的高端技術創新型的人才,真正實現職業目標和教育目標的融合。

參考文獻:

[1]韋小芬.非遺傳承與職業教育的結合——以苗族服飾文化為例[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9(六)[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9:131-132.

[2]田圣會.“非遺”地方高校教育傳承:價值、路徑與方法——以湘西苗族服飾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8,37(9):121-124.

[3]胡發強.基于苗族文化遺產傳承的大學生藝術工作坊實踐探索[J].大眾文藝,2017(24):207-208.

作者簡介:徐加娟(1980-),女,漢族,江蘇鹽城,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裝設計。

猜你喜歡
符號化融合創新
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符號化”思想的實踐研究
“五學”融合:實現學習遷移
剛柔并濟
破次元
融椅
關于一階邏輯命題符號化的思考
合拍片《風箏》的跨文化傳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