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藝術設計學科開設“非遺”相關課程研究

2020-07-04 03:18李平平
戲劇之家 2020年18期
關鍵詞:課程研究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平平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有民族融合性、生活實用性、藝術表現性。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開設“非遺”課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訓練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良好地繼承和發揚了“非遺”傳統文化精神。本文從人才培養目標、設置“非遺”課程體系、開展走訪調研活動、開展文化講座活動、構建“非遺”文化智庫、打造高?!胺沁z”專業教師及學者團隊等方面,對藝術設計學科與“非遺”課程的有機融合,提出了相關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藝術設計;課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8-0164-02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年被廣泛提及,城市農村隨處可見“非遺”的身影,很顯然,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近年來,“非遺”還走進了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與校園文化課程進行了融合。本文將從“非遺”的藝術文化特色出發,以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為案例,討論在這個學科開設“非遺”的相關課程對兩者存在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地將藝術設計學科與“非遺”課程進行有機結合。

一、關于“非遺”文化藝術特征的闡述

(一)民族融合性

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保留著各自的文化、民俗、習慣等。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甘肅,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甘肅的民間藝術,最能體現出民族融合的文化風格。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來源于民間藝術,如剪紙、皮影戲、敦煌壁畫、昆曲等。它既是民間藝術文化的結晶,又實現了多民族傳統文化的沿襲和傳承,它們反映出來的民族內涵、精神力量是感天動地的,是具有厚重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積淀的[1]。

(二)生活實用性

藝術來源于生活?!胺沁z”的文化藝術魅力,也在于它的實用性?!胺沁z”的存在,與我們國家早期的農業生產、勞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宣紙、桑蠶絲織技藝、篆刻、剪紙、紡染織繡技藝、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皮影戲、中醫針灸,等等。這些“非遺”所表現出來的共通之處,是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彰顯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滿足了我國勞動人民的生活需求。

(三)藝術表現性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無論是昆曲、京劇、古琴、皮影戲等表演藝術,還是鐵畫、木雕、篆刻、云錦、紡染織繡等工藝技術,都具有觀賞價值,具有藝術的表現力。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但給人帶來美好的視覺享受,讓人折服于其技藝,而且它們傳遞出來的民族信息、精神內涵、藝術造詣都是讓人嘆為觀止的[2]。

二、在藝術設計專業中,開設“非遺”課程的現實意義和重要價值

(一)豐富了學習資源,開闊視野

我國的綜合性高等院校都開設了藝術類專業,其中,藝術設計學科區別于藝術理論、藝術史學科,也與專門的戲曲學科、影視學科、音樂學科等有差別。藝術設計學科的課程設置,包含多種藝術形式的理論性研究,但更注重美術設計等方面的實踐教育。

我們都知道,“非遺”作品種類繁多,形態各式各樣,資源極其豐富。在藝術設計學科里面,開設“非遺”相關課程,無不為大學生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資源,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豐富了藝術再創造的元素。

(二)訓練了審美力、鑒賞力

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本身就應當具備一定程度的審美能力,他們對美的事物,是應該有所感、有所悟、有所獲的,他們與別的學科專業學生的差別就在于,他們對美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對美具有深刻的領悟力,對美具有前沿的審視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是集美學、藝術學于一身的藝術珍寶,開設與之相關的課程,進一步訓練學生們的鑒賞能力,“非遺”項目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情感表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們不斷鉆研,讓自己的審美感知力獲得不斷提高[3]。

(三)“非遺”文化獲得了傳承與創新

這些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受到我國相關部門的大力宣傳和推廣,人們對“非遺”的了解、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當“非遺”走進校園,就意味著它的傳承與發揚得到了落實。

在藝術設計學科中,開設“非遺”相關課程,是專業對口、研究對路的做法,是一次良好的理論結合實踐的過程,從而觀賞美、品評美、啟發美、發揚美。

大學生充滿激情,擁有好奇心、探究欲,他們定能從“非遺”課程中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深受傳統文化藝術的熏陶、感染,從而啟發藝術創作思維,繼承“非遺”的精神理念,創新藝術作品的設計,推動藝術教育不斷完善與進步,為藝術設計領域的發展與革新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藝術設計專業有機融入“非遺”課程的有效途徑

(一)明確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當藝術設計專業設置了“非遺”相關課程后,就與單純的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區分開來。學習了“非遺”課程,將擔負起文化傳承的使命。

高校要有意識地開設“非遺”技藝門類課程,可以包含民間音樂、曲藝表演、手工編織、繪畫雕刻、中醫針灸等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在大學一年級,讓學生能夠全面感受“非遺”藝術的魅力,以文化背景、理論研究為主。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分專業、分門類學習。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門類,進行專業性的、有針對性的培訓,以實踐課程、操作課程為主。學校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制作能力、繪畫能力等,培養能動筆、會設計、懂制作的專業人才[4]。

(二)設置“非遺”相關課程體系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類型、樣式各不相同,那么當它們走進校園之前,需要對其進行一番篩選研究,尤其是在藝術設計學科里面,設置“非遺”課程時,要結合藝術設計學科的特點,尋找兩者的契合點,選擇操作性強,具有實踐意義的門類,形成有序的課程體系。

另外,“非遺”課程的設置,要循序漸進,從大學一年級到四年級,從基礎理論、歷史文化沿革,到實際操作訓練、實習鍛煉,形成一套有序的教育體系,為培養專業的“非遺”文化傳承人奠定堅實的文化、技能基礎。高校要在學生間進行問卷調查,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置學生們興趣濃、意向強的課程,確保課程教學的質量。

(三)開展文化藝術調研活動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出自民間,“非遺”傳承人往往生活在市井農鄉之間,過著游離、自由、閑情逸致的生活。

高校藝術設計學科開設“非遺”相關課程,教師們要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開展文化藝術調研等活動,走訪調查散落在民間的藝術工匠大師,向他們學習“非遺”的文化精神,近距離接觸“非遺”傳承人的生活環境、生活狀態,感受藝術作品的文化底蘊,對學生進一步學習“非遺”課程而言,是一個良好的實踐積累過程,為他們的專業素養培養提供了非常難得的機會[5]。

(四)聘請“非遺”傳承人開展文化講座

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不能單純地靠學校的教師來指導,高校的教師雖然都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背景,但是,“非遺”文化更注重的是實踐能力。

所以,高校直接聘請“非遺”傳承人、工匠大師等走進校園,與學生面對面進行溝通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應該在每個學期安排這樣的講座課程或者實踐操作指導課程,讓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更有目標、更有針對性地學習“非遺”文化藝術知識,更牢固地掌握“非遺”的精湛技藝。

(五)構建強大的“非遺”藝術文化智庫

高校藝術設計學科開設“非遺”課程,不但為該專業的學生創造了學習“非遺”文化的平臺,更為全校的師生開通了知識傳輸的渠道,讓“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沒有界限,沒有壁壘,形成資源共享、文化互通的良性局面。

高??梢岳脠D書館的信息網絡平臺,構建資源豐富、內涵豐厚的“非遺”藝術文化智庫。將走訪調研的資源整理成圖片、視頻、文字等資料,上傳到智庫之中,為方便高?!胺沁z”課程制作教學課件、微視頻等,提供最專業、最有價值、最有說服力的素材,為藝術設計專業以外的學生提供了解、學習“非遺”文化藝術的機會,為“非遺”化的傳承與發展,開通更廣泛的宣傳渠道。

(六)“非遺”專業教師、學者團隊的打造

高校要不斷促進“非遺”課程教學的專業化、素質化、技能化,這就需要加強高?!胺沁z”專業教師隊伍的培養和打造。高校要定期開展教師培訓課程,請“非遺”傳承人、工匠大師親臨現場指導教師的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專業素養、藝術技能等[6]。

教師之間也要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定期開展“非遺”學科教研活動,相互探討、切磋教學中的心得與困惑,共享“非遺”文化藝術的學習體會,共同提高“非遺”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學水平。高校還要組織專家教師團隊開展“非遺”文化研究,發表專業性、學術性的論文,為“非遺”課程的教授編寫專業性教材,為培養“非遺”人才發揮各自的力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是一場非常值得慶幸和非常有價值的教育改革。大學生是祖國建設的棟梁,是現代化社會建設的后備力量,讓“非遺”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找到了更有力的落腳點。未來,高校在“非遺”文化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方面的責任是十分重大的,它在“非遺”課程的設置完善、編排調整上,會不斷加強和更新,“非遺”教授的內容會越來越豐富,高校的教師隊伍會越來越強大,教學水準會越來越高。相信在不久之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劉寧,胡學琦,楊衛華,etal.高校藝術設計學科開設非遺相關課程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4,(S2):236-237.

[2]智英斌,孫琪.山西美術類非遺與高校教學融合研究——以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構成設計》為例[J].設計,2018,302(23):102-104.

[3]謝姬.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特色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9,(5):96-97.

[4]杜琳.區域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類課程的創新研究[J].藝術科技,2014(12).

[5]孫立新,王曦晨.“非遺”傳承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模式探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33(3):68-71.

[6]譚坤,徐威賀,孫磊.非遺資源融入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研究——以互動媒體設計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46):174-175.

猜你喜歡
課程研究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于任務驅動的保險實訓課程研究
應用型信管專業課程創新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