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宗師楊蔭瀏

2020-07-09 03:16周立潔
北方音樂 2020年11期
關鍵詞:音樂史民間音樂

【摘要】楊蔭瀏是我國近代音樂史上音樂學學術領域的杰出代表,他的研究領域涉及了音樂史學、音樂考古學、樂律學、古譜學、傳統音樂研究、民族音樂理論、樂種學、樂器學、語言音樂學、戲曲、曲藝學等多學科門類,堪稱音樂學界的一代宗師,尤其在民間音樂保護、音樂史研究、樂律學研究、機構建設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關鍵詞】楊蔭瀏;民間音樂;音樂史;律學;機構建設

【中圖分類號】J609.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1-0234-02

【本文著錄格式】周立潔.一代宗師楊蔭瀏——談楊蔭瀏對中國音樂學的貢獻[J].北方音樂,2020,06(11):234-235.

楊蔭瀏(1899-1984年),江蘇無錫人,當代音樂學家,擅長笛、琵琶,主要著述有《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國音樂史綱》《國樂概論》等,在中國的音樂史、論、樂律、音韻、古譜研究、樂器改革、傳統音樂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從民間音樂保護、音樂史研究、樂律學研究、機構建設四個方面來論述楊蔭瀏對中國音樂學所做的突出貢獻。

一、對民間音樂的搶救和保護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關注“家門口的田野”,重視家鄉民間音樂的搶救和保護。與西方民族音樂學者不同的是,中國民族音樂學者那雙敏感的眼睛和那對敏銳的耳朵更善于關注“家門口的田野”,這與西方民族音樂學者善于用“局外人”“客位”的身份去研究他文化有所不同。中國民族音樂學者往往由于其“局內人”和“文化持有人”的身份,而更敏銳地看到“他者”看不到的音樂事項,聽懂“他者”聽不懂的音樂,體會到“他者”體會不到的音樂背后所闡釋的文化內涵。楊蔭瀏先生正是“生于斯、長于斯,經過專業訓練之后把目光投于斯的民族音樂學者”。

楊蔭瀏先生對民間音樂做的最大的貢獻之一是對阿炳音樂的搶救和保護。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也許有人不知道楊蔭瀏是誰,但幾乎沒有人沒聽過阿炳和《二泉映月》,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曾對《二泉映月》做出高度評價,說“這是一首需要跪著聽的音樂”。那么,讓這首民族音樂《二泉映月》成為世界音樂的人,正是楊蔭瀏先生??梢哉f,沒有楊蔭瀏,我們今天就聽不到《二泉映月》,聽不到《聽松》《寒春風曲》,也聽不到琵琶曲《龍船》《昭君出塞》和《大浪淘沙》。也正是楊蔭瀏對家鄉民間音樂的敏感,這些深藏于民間的優秀音樂才揚眉吐氣,得到了應有的“禮遇”,才釋放出了新的生命光輝。

楊蔭瀏是江蘇無錫人,他對家鄉民間音樂的另一關注點便是蘇南吹打。楊蔭瀏對蘇南吹打歷時幾十年的考察和研究,于1980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十番鑼鼓》一書。據喬建中先生考察,楊蔭瀏先生早在 1922年,就手抄了闞獻之道士所示的十番鑼鼓譜抄本《十八六四二》等七首,1941 年就已經有了此書的雛形,當時題為《鑼鼓譜》,并在手抄本《鑼鼓譜》中有言:“二十五年夏,假期還鄉,請道教友人闞獻之、鄔峻峰、朱勤甫、王云坡諸君,為之廣羅十番鑼鼓抄本……。二十六年夏,復請道家友人數位,”可見,楊先生在幾十年間堅持對家鄉民間音樂進行持續的跟蹤、采訪、研究,才有了最早研究蘇南吹打的《十番鑼鼓》一書,同時也體現了楊蔭瀏對學問嚴謹治學的態度。

楊蔭瀏除了關注家鄉的民間音樂外,還對中國其他地方的樂種進行調查研究。一是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對天津曲藝做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同時對定縣(定州市)子位村笙管樂進行錄音、記譜,寫有《定縣子位村管樂曲集》(油印版);二是對北京“智化寺京音樂”進行調查研究,并親自抄錄,寫有《智化寺京音樂》(油印版)珍貴文獻;三是赴西安采訪“西安鼓樂”,寫有《陜西的鼓樂社與銅器社》(油印版);四是率隊對湖南44個縣進行大范圍大規模的民間音樂采訪,獲得40 余小時的音響資料、大量文字記錄和樂器,楊蔭瀏重點考察研究了瀏陽地區的祭孔音樂,寫了《湖南音樂普查報告》,對后來學者研究湖南音樂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二、是中國音樂史研究上的一座豐碑

楊蔭瀏對中國音樂史的研究體現在兩本著作上,分別是1943年寫完、1952年出版的《中國音樂史綱》和1982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以下簡稱《史稿》)?!妒犯濉酚兄芨叩膶W術價值,成為學習音樂學學生的必讀書目,其中涉及的研究范圍很廣泛,運用了大量的資料,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到如歷史學、考古學、音韻學、樂律學等多個學科。雖然后來學者也有對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卻難有超越《史稿》的著作。

我們說,楊蔭瀏的音樂史是“有音樂的音樂史”,相比其他同類著作,如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金文達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等,《史稿》中有大量的譜例,有天韻社的譜子,有昆曲,這都源于楊蔭瀏少年時在天韻社打下的基本功。楊蔭瀏10來歲在天韻社跟吳婉清學習,能夠背誦90多套昆曲,一套有10個曲牌的話,就是900個調子,這是多么龐大的體量,現在應該很難有人等掌握數量如此多的曲子了?!妒犯濉分械拇罅孔V例,都來自于楊蔭瀏所背誦過的昆曲,楊蔭瀏晚年曾說過:“會唱90套昆曲,可以明白音樂史上的很多問題”。從《史稿》的附錄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曲例索引84例,譜例從音樂本體的角度反映音樂的歷史發展,是音樂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真正做到了“有音樂的音樂史”。

三、在樂律學方面發現了中國音樂實踐的三律并存

楊蔭瀏的第三個重要貢獻是他對樂律學的深入研究。楊蔭瀏1981年6月29日回顧他從事音樂史研究歷程時說:“《中國音樂史綱》著重解決了一個樂律問題?!薄妒肪V》全書共列舉了我國歷史上出現過的樂律學成就48種,其涵蓋面之廣遠遠超過以前的音樂史著作,這是楊蔭瀏中年以來研究樂律理論成果的集中體現。

楊蔭瀏于晚年發表一篇文章《三律考》,他認為,我國存在著三律并存的情況。三分損益律的理論,約出現在公元前第七世紀左右,其實踐應該更在其前;純律的音樂實踐,為公元六世紀,但其后從未見有關的理論出現;而平均律的音樂實踐約始于公元前二世紀之前,但其理論,則是出現在1584年朱載堉的《律學新說》中。并且楊蔭瀏認為在我國得音樂實踐中,存在異律并用的實例,南朝宋齊時清商樂的平、清、瑟三調中都是琴、笙與琵琶并用,隋唐九、十部樂的清樂中也是琴笙與琵琶并用,琴上所用的應是純律,笙上所用應是三分損益律,但琵琶與阮上所用卻是平均律,可見,南北朝隋唐五代時,人們都是將三律并用的。楊蔭瀏不僅厘清了中國古代律學史發展的基本脈絡,而且通過各種音律實踐還說明了我國三律并存的實際情況。

四、對音樂機構的建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以下簡稱“音樂研究所”)于1949 年新中國成立之后開始籌備,1954 年正式成立,是新中國成立最早、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專門從事音樂研究的機構,楊蔭瀏作為音樂研究所的第一代學術帶頭人,在中國音樂學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

在過去的六十年間,音樂研究所采錄了七千小時的民間音樂音響,收集了三千余件民間樂器,積累了二十萬冊音樂書譜,編撰了五百余部學術書籍,培養了四百多位博士、碩士,成為中國知識界最具影響力的“學術重鎮”。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音樂研究所于1960年赴山西河曲采訪當地民歌,在采訪之前,采訪隊伍做了全面的規劃,有方案、有分工,這是我國音樂學屆首次有了科學采訪的意識,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音樂學研究。

在這幾十年間,中國音樂研究所出版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具重要影響的有被張振濤先生稱為“兩彈一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民族音樂概論》《中國音樂詞典》,也有為后世積累了翔實可靠的史料《中國音樂詞典》《音樂年鑒》;有被看作中國音樂學標志的期刊《中國音樂學》,還有被稱之為音樂學屆巨著的《琴曲集成》《中國工尺譜集成》《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中國音樂研究所對中國音樂學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機構建設的重要性所在。

除了以上幾點,楊蔭瀏還對音樂考古學、語言音樂學等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如他于1958年發表在《音樂研究》上的文章《信陽出土春秋編鐘的音律》一文,詳細論述了信陽出土編鐘的時期及音律問題;又如,他曾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開設語言音樂學課程,發表了《歌曲字調論》《絲弦老調的唱法中所涉及的音韻問題》等文章,并于1983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了《語言音樂學初探》一書,借鑒音韻學、音樂學、古漢語的方法論,對漢語和音樂關系方面進行了全面綜合性的研究。

綜上所述,楊蔭瀏先生是中國音樂學界的泰斗與豐碑,他在民間音樂、音樂史學、樂律學、音韻學等領域的深入研究,不僅為中國音樂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也為我們后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正是由于楊蔭瀏先生多年來對學術研究嚴謹的治學態,才有了現代意義上的“中國的音樂學”;正是由于他對中國音樂史和傳統音樂的深入研究和不懈努力,才把中國古代音樂史和傳統音樂研究提升到一門學科的高度。楊蔭瀏的學生田青先生曾在《楊蔭瀏全集》序中總結道:“因師在,遂有中國之音樂學也!因師在,遂有樂人之不朽也!因師在,遂有中國音樂長河之灼灼軌跡也!”

參考文獻

[1]張振濤.家鄉的響器比想象的更響亮-肖文禮《歲時節日體系中的贛南客家儀式音樂研究》序[J].人民音樂,2016(3).

[2]趙倩.音樂史要有音樂,音樂要從實踐中來——紀念楊蔭瀏先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1-6.

[3]喬建中.楊蔭瀏先生與十番鑼鼓的一段舊緣[J].音樂研究,2004(3).

[4]留生.蘇南十番鑼鼓研究述評[J].歌海,2017(5).

[5]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楊蔭瀏紀念文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474 .

[6]孫玄齡.實踐與音樂研究 —談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對昆曲的使用[J].中國音樂學,2019(4).

[7]劉再生.論“楊黃學派”史學思維的基本特征[J].音樂研究,2017(5).

[8]孔培培.楊蔭瀏著《中國音樂史綱》和《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3(3).

[9]楊蔭瀏.三律考[J].音樂研究,1982(1).

[10]張振濤.個體表述中的集體記憶[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7(2).

作者簡介:周立潔(1988—),女,漢族,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教師,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

猜你喜歡
音樂史民間音樂
淺析鋼琴奏鳴曲歷史變革
構建西方音樂史專業課程體系的方法
對西方音樂史教學中的中西比較視野的思考
當代土耳其民間音樂實踐
河南民歌的藝術特征分析
論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對民間音樂的影響
河北民間音樂歷史傳承與現代發展
衡水地區民間音樂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開發應用研究
淺談中國民間音樂消失的原因
加強中國音樂史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