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三不朽”者王陽明
——讀楊東標《此心光明:王陽明傳》

2020-07-13 03:26紹興文理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名作欣賞 2020年14期
關鍵詞:傳記王陽明

⊙[紹興文理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王陽明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他不僅是心學的集大成者,而且是明朝歷史上功勛卓著的一代名臣。幾百年來,無數歷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或對其傳奇人生進行歷史追溯,或對其傳奇人生進行文學想象。自然,他們眼中的王陽明形象各不相同。作家楊東標的《此心光明:王陽明傳》(后簡稱《王陽明傳》)以歷史人物王陽明為故事原型,以史實為依據,以追求藝術真實為目標,塑造了一個“真三不朽”的圣賢形象,被評論者稱為“一部厚重而靈動的文學著作”。

一、從姚劇《王陽明》到《王陽明傳》

楊東標是當代浙江籍作家,他與王陽明的結緣是從創作姚劇劇本《王陽明》開始的。2005 年春節前夕,楊東標受余姚市藝術劇院院長的邀請,以王陽明為題材創作一個劇本。當時的楊東標對王陽明幾乎一無所知,因此,他一開始對這個邀請是有抵觸的。讓他逐漸改變抗拒心理的是座談會上的老先生們對王陽明飽含深情的追憶與敘述:曲折坎坷卻始終剛正不阿的一生,茍延殘喘不辱使命奔赴戰場所創下的功績,“園中格竹”“龍場悟道”“天泉證道”不懈追求心學真理的漫長道路……這樣一位偉人卻被時境排擠為時人誤解,楊東標對王陽明逐漸產生了興趣。相隔幾百年的兩個人物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歷經三載七稿修改的姚劇《王陽明》,一經上演便頗受好評,每次演出都是座無虛席。這樣的成功不禁讓楊東標思考,“是劇團的成功演出感動了觀眾,還是王陽明的品格震撼了他們?抑或兩者兼有?”演員的精彩演出固然為劇本添光溢彩,但更根本的則是王陽明的價值追求和思想精神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因此,當再次受邀進行王陽明傳記的創作時,楊東標義無反顧地接受了。

如果說,戲劇是為觀眾呈現的聽覺與視覺上的盛宴,那么以文字為載體的傳記則是作者、人物與讀者間的一次靈魂對話。除去舞美營造的舞臺效果,想要達到靈魂間的有效對話,就只能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上下功夫,虛實結合,將歷史真實轉變為藝術真實,使文本化的人物傳記在不脫離歷史的軌跡下具有戲劇化的故事張力,并通過創造性的語言與手法使人物藝術化地再現于讀者的眼前。楊東標由虛構的戲劇轉入非虛構的傳記,積累了不少創作經驗,對人物的縱橫面和藝術真實的創作手法有了一定的掌握,這些都為《王陽明傳》的成功創作奠定了基礎。

二、“真三不朽”者的形象塑造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王陽明的一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楊東標以此為三個維度,塑造了王陽明的“真三不朽”形象。

對于父親,戰場上的豐功偉績從未減弱王陽明對他的掛念,一次次試圖辭官歸鄉是最好的證明,父親死后守喪三年也毫無怨言。對于國家,無論是深受肺疾折磨的時候,還是不舍妻兒的時候,盡管他有過拒絕,但為保一方安寧,他還是選擇了出發。對于百姓,王陽明本可以借著順利捉拿寧王的機會謀一筆私利,但他首先想到的是萬千百姓,“幾萬兵馬南下,要吃要喝,要加重地方多少負擔?受害的還不是百姓?”于是,他將名利甚至生命拋于腦后,以一人抗一旨,為生民立命。

王陽明所立下的功績是不可忽視的,正德十一年(1516),王陽明升任為南贛巡撫,奔赴江西以平定數十年的民變禍亂。面對方圓數千里的窮山惡水和盤踞其中的慣匪巨寇,王陽明對地形、敵我雙方進行了嚴密的調查與分析,有條不紊地展開民兵選練,“十家牌法”的施行和軍餉籌備的戰前準備。首戰漳南,二戰樂昌、龍川,三戰平三浰,王陽明在“知行合一”中總結經驗,恩威并施,取得了一次次驚心動魄的勝利,平息了江西為患數十年的匪害。三年后,王陽明再一次臨危受命,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成功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但他卻沒能見上祖母的最后一面。又嘉靖七年(1528),王陽明被授命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盡管已是一副病體,但王陽明仍用自己僅存的氣力與熱血抒寫了一腔報國雄志,以一命換萬命,為百姓換來了安寧。

“立言”主要是指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王陽明的心學體系由“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個部分組成。其中“心即理”是開端和起因,強調理在心中和人的本體作用;“知行合一”是認知過程,從思想和行動兩方面要求人們從源頭上斷絕惡的一面;“致良知”是根本目的,也是最為核心的部分。三者相互聯系,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啟迪著人們不斷追求更完滿的自我,在歷史長河中閃耀著永恒的智慧光芒。

然而,“心學”的求索過程是漫長而又曲折的。王陽明與“心學”,從對圣人的追問開始,朱熹說“格物致知”,于是年輕的王陽明有了“格竹”的經歷,可是七天下來,除了失望困惑懷疑,他什么也沒“格”到。及至貶謫龍場,三天三夜的石棺悟道讓他終于找到了答案,“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大道就在人心?!褒垐鑫虻馈苯议_了王陽明心學的新篇章,而后“知行合一”的理念也在貴陽書院的創辦中形成。不久之后,王陽明在對平藩經歷的總結中又提出了“致良知”。正是在對“良知”的不懈追求中,王陽明才能在滔天風浪襲來時,穩操舟船,逢兇化吉。至此,王陽明大徹大悟,他的心學思想也臻于成熟。

三、《王陽明傳》書寫的藝術特色

文學傳記區別于小說最顯著的特征是紀實性,它根據各種形式的文獻資料進一步編寫創作而成。歷史真實固然重要,但藝術真實是以歷史為題材的文學藝術創作的關鍵所在。著者楊東標的《王陽明傳》在創作上最顯著的特點正是藝術真實。

首先,楊東標多次引用了神話似的傳說來進行虛實結合,使人物命運“有一種前定、預設的宿命感”,引用的手法主要是通過夢境與現實的巧合來實現的,比如在寫王陽明的出生時,楊東標先寫其母做的胎夢:“滿天祥光,彩云繚繞。鼓樂聲中,一群仙女,穿紅披綠,環佩叮當,自天而降?!?。而在受命督造王越的墳墓收到其寶劍之前,王陽明就曾夢見王越贈他一把精良寶劍。這些巧合在增加偉人的光環的同時,也加強了文本的神秘色彩。

其次,楊東標也經常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以達到與王陽明心靈上的接通。初到龍場,偶遇婦人,聽完婦人與己相似的悲慘經歷,王陽明的眼眶也跟著濕潤起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同情婦人,更感嘆自己的失落與悲涼。又如在平定江西土匪的最后一戰中,王陽明的計策是先讓池仲容放松警惕,后趁著為其設宴辭行山中無老虎之際一舉將土匪拿下。但在面對幾百條生命時,王陽明猶豫了:殺,背一個奸詐的罪名換百姓的安寧,不殺,雖保其性命,卻等同于放虎歸山。最后在“風雨之舟搖擺不定”間,他戰勝了自己。即便將劍指向的是萬惡之人,但這也是一條條活生生的生命,人性使然的猶豫與矛盾,正是楊東標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

另外,為達到藝術真實,楊東標在敘事時也十分注意對環境氣氛的渲染鋪墊。如在“千里設祭,萬民痛哭”這一篇中,楊東標對百姓為王陽明吊唁的場面,做了反復的描寫,“萬民慟哭,感天動地”,“跪著,哭著,令人感動、令人心碎”,“人山人海,哀聲遍地”,“每日不斷,哭聲不絕”,縱橫面的交叉,視聽的結合,使得萬民哭喪的景象既具有立體感,也具有真實感。王陽明對百姓的仁愛之心在百姓的一言一行中得以生動展現。同時,楊東標在展現王陽明的命運起伏時,創新性地大量運用了王陽明親自撰寫的文字,“初上九華山”時“掬水洗雙眼,披云看九華”的恬淡閑適,受人追殺“亡命天涯”時“百年臣子悲何極,日夜潮聲泣子胥”的悲涼哀嘆,痛失徐愛時“吾言之,而孰聽之?吾倡之,而孰和之?”的無限感慨,都是這些文字所附帶的王陽明歷史人物的真切情感。

作為一部傳記,《王陽明傳》不可避免地要談到王陽明的“心學”。楊東標在處理這些偏向哲學化的“心學”理論時,其態度是較為保守的。這不僅與他作家的身份有關,也是因為他對文學傳記和讀者立場的思考?!锻蹶柮鱾鳌凡恢皇菍ν蹶柮鳌靶膶W”發展歷程的展現,更是對王陽明一生的記錄與總結,讀者所需要的是生動的故事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形象,而非抽象的“心學”理論闡述。因此,《王陽明傳》的語言是極富感染力而循循善誘的,敘事時常常運用具有口語色彩的熟語和語氣詞,而在涉及“心學”時又常常借用王陽明與其學生間的對話,以言外之意傳達“心學”的要旨。

四、結語

相對于歷史文本與哲學文本中王陽明的平面化與抽象化,作家楊東標筆下的王陽明是一個更為真實豐滿的圣人形象,這與文學傳記的創作手法是分不開的,歷史人物只有在“哲學與文學、真實與虛構、歷史與現實有機融合”中,與文本產生合理的二次反應,才能達到藝術真實,從而成為讀者眼前真實的鮮活的人物形象。

①? 孫研:《〈此心光明:王陽明傳〉研討會舉行》,《寧波日報》2015年3月18日。

②③④⑥⑦⑧⑨⑩?? 楊東標:《此心光明:王陽明傳》,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第8頁,第197頁,第85頁,第14頁,第90頁,第150頁,第309頁,第46頁,第70頁,第160頁。

⑤? 謝志強:《從心靈接通王陽明——讀楊東標長篇傳記文學〈此心光明:王陽明傳〉》,《文藝報》2015年4月1日。

猜你喜歡
傳記王陽明
去追“巨人們”的腳步:讀傳記也可以很快樂!
別把八卦當傳記
真正心平氣和
年輕的時候要少聽八卦
王陽明龍場悟道
學者傳記:中國現代民族精神的“底色”
王陽明脫衣巧審案
讀失敗者的傳記
王陽明脫衣巧審案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