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電影《狗十三》看近年國產青春片的突圍

2020-07-13 03:26山西大學文學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賞 2020年14期
關鍵詞:愛因斯坦青春家庭

⊙[山西大學文學院,太原 030006]

現代社會緊張快節奏的生存環境里,人們生活日漸忙碌,大壓力的氛圍加劇心理的焦躁感和不安感。如果把電影比作造夢,那么電影院便是夢境的發生場所,人們借此來逃避現實以求得慰藉,從而達成正負能量的守恒,呈現出觀影審美心理娛樂化趨勢,電影進入大眾視線成為不可或缺的文娛內容。與此同時,院線觀影人群日漸低齡化,自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后,國產青春電影發展主流化、類型化,要保障票房,更注重商業效益。2018 年12 月7 日上映的青春電影《狗十三》雖票房失利,但不可否認是一部別具一格的鮮有佳作。

一、著眼青春,苦澀成長

近年來成批國產青春電影一味地追逐商業性,看重娛樂導向,在題材選擇、情節設置、演員配備等方面多是迎合大眾審美喜好,導致表達內核空洞、同質化。很多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線之下埋葬了電影的現實表現,雖講述了一段段別人家不可思議的青春故事,觀眾們感嘆美好、惋惜錯過,但獨獨沒有一言難盡的感同身受。用符號化的生活和年代取代青春這一在生理年齡上的固定區間;用愛情的懵懂和行動的叛逆取代成長過程中心理的波動與認知的塑造。21 世紀以來,特別是進入10 年代,國產青春片大量涌現,品質優劣不一、參差不齊。這些電影多是表現對懵懂愛情美好的憧憬、對高遠理想努力的奮斗、對感傷往昔逝去的追憶以及一切夢幻泡泡觸及現實的剎那叫人遺憾的炸裂瞬間。觀眾興奮地走進影院觀看著自己渴望擁有的充實和拼搏,走出影院又為他人的錯過和破碎黯然傷神。給青春包裹上糖衣,使得觀眾僅是淺嘗輒止,品味停留于表層,外化成愛情和理想的高濃甜度和微弱苦感,忽略了青春內里實質的精神苦澀,還有苦澀過后在個人心智上發揮的成長式藥效。

在藝術創作領域,寫實和虛構都是藝術家個人獨有的權利。在文學和電影的網絡中,現實的血肉并不比離奇的幻想更容易把握。電影《狗十三》是導演曹保平第一次拍攝他人劇本的作品,也是編劇焦華靜的畢業作品,曹保平在一次對話中曾說道:“這個編劇是很成熟的,雖然只有二十四五歲,但是她比同齡人要成熟,所以我認為這個劇本肯定有她個人的感受,自傳的性質肯定是有,因為她的家庭狀況和電影里的很像?!笨梢钥闯?,故事所講述的內容是青春過后,站在人生的下一站,回望過去的時光流淌和自我成長,對幼年無法理解的事物開始理解,無法認可的舉動開始認可,順理成章地做著曾經討厭的行為,在世俗面前,割舍了自我情感、喜好和習慣,放下了真摯,世界觀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開始包容他人、家庭與社會,淡化了個人切身感受和心靈需求,在成長中學會讓步和妥協?!豆肥分魅斯∨⒗钔娴慕洑v深度抵達了眾多當今20 年代青年的傷慟,抹去年代的陳舊感與留戀的不舍感,直接觸及真實的切身感受,暴露青春的疼痛與苦澀,依照身體的記憶回歸年少的無知與自由,以過來者的身份再看待一次成長蛻變,以當局者的身份再審視一次現時自我,也以先知者的身份預見一次未來的再成長。許多時候,自我被強大的外界力量擠壓,我們戴上了面具一邊保護著自我,也一邊失去著自我。

二、“狗”式結構拓寬藝術內涵

《狗十三》這一名字有著強烈戲謔的味道,在諷刺背后卻盡是青春成長的苦澀和寄托,三個字可以拆解成“狗”和“十三”,“狗”是父親和繼母先后買給李玩的兩只“愛因斯坦”,“十三”是正值青春的十三歲少女李玩。兩只“愛因斯坦”的出現直接和間接地輔助女孩李玩踏上成長的心路歷程,“狗”這一象征貫穿全片,父親買狗作為故事的激勵事件,打破主人公的生活平衡,然后在她心中激起平衡的欲望,圍繞狗的一系列動作——拒絕狗、接納狗、失去狗、尋找狗、再買狗、再拒絕狗、再接納狗、再失去狗、再尋找狗推動情節發展,在重復的近似情節中李玩完成了她的成長與再成長。

“狗”的故事線與其他線索之間是一個進行同類項替換的關系,形成前后復沓推進的結構,整部電影總共包含三組“狗”式人物關系。第一組是兩只愛因斯坦和李玩之間,兩只愛因斯坦來過又離開,李玩最后回到了什么也沒有的原點。但她在這一輪的兜兜轉轉中進入了大人的世界,喝令她作嘔的牛奶、一飲而盡宴席上的酒、淡定自若地吃著狗肉,她成為大人口中“懂事”的孩子,所謂成長只不過是接受厭惡的東西,收斂情緒,佯裝無事。第一只愛因斯坦欣然接受了新的生活繼續成長,忘掉了前主人仍舊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第二只愛因斯坦則拒絕成長,固執在自己的世界,最終絕食而亡,大相徑庭的結果宣示了在家庭和社會中無力抵抗的個人成長。第二組是李玩父親先后組建的兩個家庭,弟弟出生的那一刻,李玩原本的家庭再一次重構,通過血緣關系達成穩定的新家庭系統,在這個系統里李玩的生母缺席,再加之家里長者們重男輕女的思想,李玩成為新家庭體系中支線上的邊緣人物。李玩站在了第一組關系中前一只愛因斯坦的位置上,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發生改變后,即使自己不愿意,也被迫成長,沒有選擇的余地。第三組是李玩、李堂姐姐和男生高放之間的戀情,以學校為中心構成的關系,李玩站在了第一組關系中后一只愛因斯坦的位置上,學校是孩子與社會聯系的主要場所,相比較家庭的深度關系,社會的弱度關系顯得格外脆弱,即使紋身這種永久性的印記也無法保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所保持,社會關系的松散特點也使人選擇的自主性放大,束縛和被束縛關系隱去?!肮贰笔降年P系結構在我們生活中以各式的外觀存在著,不單拘泥于青春,包括童年和成年,只要在經歷選擇、離別、忍耐的時候,都有可能是通過隱藏的“狗”式結構自我成長、成熟的過程,我們身在其中不自知的理解和懂得“大人”的世界和規則。

三、個人與家庭社會的平衡

片尾李玩在路上認出了愛因斯坦卻視若無睹,禮貌地道歉放棄要回愛因斯坦的機會,鎮定自若地說道:“我剛才好怕它認出我撲過來,幸好沒有?!敝髤s一個人在尋狗啟事前哭泣。弟弟李昭在冰場吐出了教練發給的牛奶,一次次的摔倒向教練哀求著,最后還是自己努力掙扎著站起來繼續往前滑。電影就此結束,此時的李玩已經不再是開篇不顧爺爺奶奶擔心,為了尋找愛因斯坦賭氣叛逆晚歸的少女,她的冷淡與本有的情感背道而馳,放下了自己內心在乎的東西,思考問題的方式發生了質的轉換。對于李玩來講,這是過去階段成長的結束,也是日后階段成長的開始。循環往復的消極成長帶來一種沉悶的絕望感,觀眾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和當代孩子的成長,也預見了未來孩子的成長,可怕的是成長過后我們和李玩一樣,做一個旁觀者無動于衷。之所以無動于衷,除了成長帶給我們的麻木不仁外,有時還因為作為“大人”的不置可否。

一次次李玩的心理感受和想法被大人忽略,甚至會用立竿見影的暴力進行教育,一系列看似云淡風輕,實則異乎尋常的動作顯現了李玩超齡的沉穩,所謂“大人”口中的“懂事”,是蜜糖也是砒霜。教育本是讓孩子尊禮尚德,更好地適應家庭和社會,讓只懂得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孩子意識到應該要什么、應該不要什么,可在強制式的規訓教育體系下,叛逆孩子在懂得禮數的過程中,壓抑了自己的欲望,高強度的克制導致喪失了個體自我。在東亞文化語境下,不論是來自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沒能同時進行成功和挫折的教育以及相逢和離別的禮儀,父母、師長和周邊太多太多人告訴我們怎樣成功和享受成功,卻很少有人在突如其來的失敗和離別時正確引導,絕大多數人都只能獨自面對,甚至以過激的行為舉止來進行發泄。

電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家長是李玩父親,顯露女兒李玩成長無奈的同時,也表現了父親的苦衷。痛打女兒后的自責,把受傷的愛因斯坦送到流浪狗之家。父親也并非一味地彰顯父權嚴加管教,內心也有很多虧欠和自責,父親沒有說出來的話語,就像李玩看著愛因斯坦卻道歉說認錯了時一樣,在沉默背后是讓人無法輕易觸碰的過去。家庭中長輩們雖早已成年,但日子繼續,他們心理的成長并未因此而停滯不前,他們的煩惱會比青春期的煩惱多百倍,從柴米油鹽到養家糊口,他們需要進行角色地位的轉換來平衡家庭內部和社會外部,不是事事如人意,雙美的結果更不是唾手可得。這部電影在揭示家庭社會教育問題的同時,也是將少年、青年作為受眾主體,啟示他們反思在自以為的委屈中是否顧忌到天天替他們著想的家長、老師等長輩的感受和困境,傳授道理的方式不是只有暴力一種,接受道理的方式也不是只有被暴力一種,成長的推動力是雙向的,是外界和自身共同的合力。

四、結語

成長有時很漫長,有時卻只是一瞬間的事,我們在不經意間長大,《狗十三》這部電影不單單是在復現成長中宣泄情緒,更是引發受眾對青春、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等的再思考,成長本是一個人的事,卻在眾多的關注中進行,看清自我、理解他人,適度的光和水,才能保證品德人格積極向上。

① 〔法〕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崔君衍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頁。

② 曹保平,吳冠平,馮錦芳,皇甫宜川,張雨蒙:《狗十三》,《當代電影》2014年第4期,第50頁。

③ 〔美〕羅伯特·麥基:《故事》,周鐵東譯,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頁。

猜你喜歡
愛因斯坦青春家庭
家庭“煮”夫
你知道愛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兒嗎
埋線:1厘米提升的青春
成功來自謙虛
“愛因斯坦”
戀練有詞
青春獻禮
青春不打烊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