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賢積墨法風格研究

2020-07-17 09:51苗婕
藝海 2020年6期
關鍵詞:龔賢筆墨

苗婕

〔摘 要〕中國傳統畫論中的“墨分五色”,即焦、濃、重、淡、清,說明墨在中國畫色彩中不僅是作為一種顏色,同時也是一種調理畫面關系的色彩,因此,墨色的濃淡以及干濕在山水畫中至關重要。積墨法作為中國畫用墨的基本技法,也是山水畫家創作山水的主要表現手段,五代董源、宋代范寬、李唐留下的真跡,皆為積墨法的杰作。元以后,王蒙、黃公望作品中,墨的層次愈加豐富。清代許多山水畫家都擅長積墨法,其中龔賢把積墨方法發展運用到新的高度。

〔關鍵詞〕龔賢;筆墨;厚重

關于積墨法,一般從淡到濃,層層積染。古人云:“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潤而不枯?!庇衷疲骸白鳟嬘媚铍y,但先用淡墨積到可觀處,然后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些許滋潤處?!饼徺t通過對積墨法的深刻研究,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對其身前以及身后都產生重要影響。

一、龔賢積墨法的由來

龔賢(1618—1689),字半千,又名豈賢。他的繪畫既注重傳統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其創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參考二米(米芾、米友仁)、吳鎮和沈周等人的筆風墨韻,同時加入自己對自然的觀察和獨特感受,形成沉穩厚重的積墨法。他的畫主要描繪金陵山水,這與他坎坷的生活經歷有很大的關系。

二、龔賢積墨法的藝術特征

龔賢的山水畫一個鮮明的藝術特色是墨法方面的不同,與同時代的四王不同,四王臨摹效仿黃公望,追求的是筆墨的“天真幽淡”,體現的是學者型的書卷氣,而龔賢吸取宋人的“積墨”法,師法自然,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追求一種蒼潤的境界。他以干筆作墨骨,再以層層皴染包潤之,令山林樹木呈現出鮮潤沉厚的墨韻,使畫面有濕潤厚重之感。無論是山石還是樹木,用墨多遍皴染,墨色分明,深沉雄厚,并且在山石上留出受光部分,類似于西方藝術中的“高光”。他的創作風格,可分為兩種:前期是以簡淡為主,簡指的不是構圖簡單,而是用筆簡練,簡到只用一些線條概括出樹石的輪廓,基本上不皴不染,“白龔”風格的作品更傾向于對“筆”的研究,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自藏山水圖》。中晚期繪畫完善了早期“白龔”的繪畫風格,龔賢開始了最需積累、最花功夫的選題——“墨”的意境。以厚重為主的“黑龔”,其突出特色是采用積墨法,用筆反復皴擦,層層積染,筆與筆之間留出空隙,皴擦兩遍三遍且都不重疊,增加其厚度,華潤感,使畫面濃郁,直至染到七八次,十余次,越積越厚,所以不能用濕墨。用線闊綽,山石通常以這種線條勾勒,而后分結構反復皴擦點染。他在《半千課徒畫說》中說過:“皴法先干后濕,故外潤而內有骨,若先濕后干,則死墨矣?!睆乃氖畾q前后,到五十歲完成“黑龔”,中間相距十年時間。這十年中有一個過程,就是“灰龔”階段。這是不斷加深的過程。他晚期的“黑龔”作品,讓人感覺到他寧靜淡泊,致高致遠的人格以及蒼潤的美學思想,拓展了明清山水畫獨特的精神境界,實現了精神與自然山川的和諧統一,代表作品有:立軸《掛壁飛泉圖》。龔賢“黑龔”墨法的確立,是對水墨變化、明暗變化的獨到認識,體現了他對畫面黑白明晦的敏感。他的山水畫由簡到繁、由白到黑,從歷歷分明到深不可測,經歷了長期艱苦的探索。當他完成“黑龔”時,實際上帶有反潮流風格,因為那個時代作品大部分都是偏白、偏枯而簡,這是那個時代的風尚。

龔賢的山水畫非常重視構圖,他把“三遠”構圖發揮得極為巧妙,往往提高視線的角度,“平遠”構圖,多采取俯視角度,這樣視野開闊,平淡中倍增飄渺的感覺。尺幅之中,山河無盡?!案哌h”構圖,先俯視,而后眼光往上作仰視,真有下攬深谷、上突危峰的氣概。他十分注重上下的位置。他的山水畫一般很“滿”,但“滿”而不塞,常常用云帶、流水作為空白透氣?!皻庖藴喓?,色宜蒼秀”,這是龔賢對山水畫整個畫面視覺效果的要求。但凡見過江南豐饒明麗山川者,都會感到“渾厚”與“蒼秀”確是眼前之景最精到的概括。如何表現這“渾厚”“蒼秀”?龔賢放棄了中國畫中常見的“破墨”技法,這種技法在元明清文人畫中非常普遍,就是利用水墨在生宣紙上的一次性滲透達到表現效果。

在龔賢的《課徒畫稿》中,對山水畫的筆法、墨法做了諸多介紹,并且切實具體,有針對性。他為學生做演示,把山水畫中的山水樹石、江河流水、房屋橋梁等逐一加以分析和講解,指明畫法的程度、應注意的方面以及初學者所容易犯的毛病。他以淺顯的詞句,將自己的繪畫思想明確切實地表達出來。他講求畫山水先畫樹身,從上至下,上銳下立,用筆采用中鋒,轉折處無棱角。畫叢樹時,有主有次,先畫主樹為主,主樹不宜太大,不宜太小,且根梢皆不相同,以離觀者最近的為主樹,樹葉種類也繁多,樹葉的勾線有縱、橫、斜和介、個等幾種筆法,又有圈、點、染等筆法,勾皴點染數幾遍,添樹葉時要有濃淡干濕變化。畫石,先勾輪廓,再畫石之結構,畫樹之結構時,用墨應與輪廓線的墨色相同,再畫皴。畫石要皴擦是采用從干到濕法,復加皴時不應與前一遍重合。畫石色太濃,則樹色太淡;反之,石色太淡,則樹色應太濃。通過山石樹木墨色鮮明的對比,墨色的加深,發展了“亮”墨,建立了富有明亮光感的畫面,這一點是他對中國畫做出的獨特貢獻。

三、龔賢積墨法在其作品中的表現

從龔賢流傳下來的作品來看,其積墨法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早期作品《墨筆山水圖冊》構圖形式以高遠為主,崇山峻嶺,林屋飛瀑,氣象宏偉。從畫法上看,該圖著重山形外輪廓的勾勒,線條圓轉具有韌性,碎石運用積墨的表現手法,下部濃黑,漸上漸亮,水墨暈染層次分明,墨氣秀潤,虛實相間,耐人尋味。整幅冊頁處于灰白調子,“白龔”風格已略見一二。龔賢早年學董其昌筆墨高逸,而后期則用筆反復皴擦且不重疊,渾厚蒼潤。龔賢山水畫中最大的特色就是積墨,通過一層層的積墨,準確傳達出光線的明暗變化,對比強烈,因而山川顯得墨色淋漓厚重,從晚期作品《掛壁飛泉圖》就可以看出。相對于《掛壁飛泉圖》,他在其作品《溪山無盡圖》中的積墨層數更甚,畫面給人以氣勢磅礴的視覺沖擊,多變的丘壑,多層次皴擦渲染的山石樹木,節奏歡快。整體帶給筆者的感受是黑潤厚實,做到了“筆盡筆法,墨求墨氣”的筆墨追求。

結 語

龔賢作為一位具有現代意義的山水畫大師,他對現代山水畫大師黃賓虹、李可染等人都有較深的影響。今天我們細讀龔賢的同時,能感受到他高尚的人格和獨特的美學思想。他的山水畫恬淡超脫,體現了他對大自然的向往,極具平靜心、平常心,而他森嚴縝密的畫法又體現了他對自然之美的畢生追求。在他的山水畫中人跡罕至,房屋多處在幾不可入之地,體現了他追求自由,超然不群,不與世俗同流。這些都使他筆下的山水冷清卻不死氣沉沉,孤高而無傲世之態,虛幻而又與生活相親,令人向往。

(責任編輯:楊建)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2]王伯敏俞守仁王心棋.132名中國書畫家[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4.

[3]蔣玄詒.中國繪畫材料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

[4]劉海粟主編王道云編注.龔賢研究集[M].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5]古筱芳.龔賢積墨法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貴州:貴州大學.2019.

[6]龔賢.龔半千山水畫課徒稿[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歡
龔賢筆墨
龔賢山水摭議
山水之間
筆墨童年
否定了筆墨中國畫等于零
龔賢的藝術及市場走向
淺析龔賢的筆墨特色
筆墨名家
龔賢的半千與半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