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走碧云古茶道

2020-07-26 14:17謝小明
青年文學家 2020年19期
關鍵詞:茶亭大嶺碧云

謝小明

四十五年前,我在廟嶺中學(今廟嶺鄉安峰村)讀初中,每個星期六星期日的下午,都要徒步經過碧云古茶道。

碧云古茶道,又稱碧云驛道,也叫大嶺路。據《寧州志》和《義寧州志》記載,該道系明洪武九年(1376)縣丞謝宗文主建,明嘉靖甲午年(1534)知州蔣芝遵奉巡按御史穆相明文重建。距山嶺之巔古涼亭西頭約5米之遠的古道旁,立有一方高80公分、寬30公分的石碑,上面所刻15個字為“重修大嶺路,楊方谷,清道光十七年立?!睆谋挠涊d得知,道光十七年(1837)古道再次重修。古道總體呈東西走向,全長約8里,其中有兩里上坡、兩里下坡,寬1.5至3米,全部用青石板塊人工鋪砌而成。東起安峰村安峰圳組,蜿蜒而上至山嶺,翻越安峰大嶺西面后順勢而下,經安峰村寒坑組,西至廟嶺村余家組,接修水縣城,是明清時期修水通往武寧、南昌的必經之路,也是寧紅茶道的重要一段。

這條古茶道的大嶺上,東西分水嶺之巔,有一棟由石塊壘疊而建的碧云茶亭。雖百年之久,但仍屹立于山峰之巔、風口之處而不倒;雖青瓦殘缺,但整體完整,實屬罕見。

碧云茶亭東西相通,長8米,寬3.2米,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四周墻體用大小不一的石塊砌成,東西兩頭圓拱石門,兩側墻壁鑲嵌石碑。其南側開設了兩個石窗,供隔壁遞送茶水之用。兩個石窗中間設有一塊捐贈芳名的石碑。北側墻壁上鑲嵌有兩塊石碑,一塊石碑上刻有“碧云亭記”,記載了捐款建設碧云亭之名的來由,茶亭系光緒甲辰年(1904)捐建;一塊為陳姓族人捐贈芳名石碑。亭內設石制條凳六條,為方便途經此道的茶商販休息、飲茶、納涼、避雨之用。

為考究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產修水段的遺跡,我與文物專家走了一趟仰慕已久的“碧云古茶道”。我們從安峰圳由東向西出發,翻越大嶺,探究碧云茶亭。

四十五年前,我從西往東越過大嶺至學校。四十五年后,我從東往西再走一趟碧云古茶道。如果說四十五年前,13歲的我向東走像是青春作伴登高而上、順流而行;那么四十五年后的今天,接近暮年的我,從東往西重走“碧云古茶道”,像不像是逆境而行?像不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還鄉?

沿著古茶道往上走,四十五年過去了,一切似乎都變了,變得陌生了;一切似乎都沒變,就像腳下的古道,還是那個樣子,還是那樣熟悉。變化的是古道邊的草木,一茬茬死去,又一茬茬再生。不變的是古道上的石頭,時間重重地落在上面,又被濺得四散開去,無影無蹤。

沿著古道上的石級一步步往上走,古道邊的山澗中流水潺潺,抬頭就能看見古道兩邊大片的毛竹、松杉和楓樹,起伏在崇山峻嶺之上,竹濤松濤陣陣,像大自然激越的合唱。在這座幽靜的山谷中,南邊的竹林和北邊的松林遙遙相對,夾在中間古道上的茶亭、石橋,雖破敗卻未曾坍塌倒掉,茶亭巍巍依舊,古道上青褐色的石條依然結實地橫陳在上,昭示著曾經歷史的沉重與蒼涼。石碑上的字跡,依稀可辨。路邊的雜草依然讓我看到了生命勃發的痕跡,石條上的鑿紋讓我恍惚看見當年的崢嶸歲月。

在碧云峰頂,放眼望去,兩邊的大山高聳入云,樹木巍巍,毛竹蒼蒼,中間的古道猶如褐色的巨蟒,攜帶著碧云山的草木、樹葉和泥土,沿著山巒,蜿蜒西向。

站在碧云峰頂,我忽然想起,我會不會與“茶圣”陸羽在此“相會”?會不會與從這里走過的歷代文人“相遇”?會不會與他們作揖稽首相逢一笑?抑或與他們擦肩而過?

歲月的流逝,“茶圣”“文人”們,如今都沒有了一絲痕跡。因此,我們不必奢談生命的偉大與渺小,在現實和自然面前,我們都不過是一粒微沙,一縷青煙,一片風中的葉子,一株水中的浮萍,前途永不可知,歸宿也永不可知……

我沿著古茶道,自東而西,曲折而下。山風陣陣,古道兩邊的楓樹上,紅色的楓葉隨風飄落,給古道鋪上了一種絢麗的色彩。

猜你喜歡
茶亭大嶺碧云
茶亭品妙聯
插秧
吾野茶亭
河北省赤城縣伙房—大嶺堡一帶石墨礦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
碧云岫
臨海西郊大嶺石窟元代造像題名記所見人物考——兼商榷大嶺石窟造像的始建年代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設計與評析
冰雪大嶺——昆侖
冰雪大嶺一昆侖
茶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