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洛神賦圖》看魏晉審美自覺的覺醒

2020-07-28 09:24蘇碧菡
廣告大觀 2020年11期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

摘要:繪畫一方面是獨立的存在,有它自己產生、存在、以及發展的必然。另一方面,特定的時代對繪畫的發展也起著一定的作用。藝術與時代不可分割。本文以《洛神賦圖》為例,通過繪畫去看魏晉審美自覺的覺醒。從時代背景、政治思想、作者、畫作本身等方面帶領大家走進一個時代的覺醒?!堵迳褓x圖》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它有什么魅力呢?在它的背后又存在著什么呢?那么,就讓我們帶著敬佩與好奇,走進顧愷之的《洛神賦圖》,走進名士輩出的魏晉,站在那歷史與文化激蕩的滾滾長河中,撐一支長篙,去探尋中國早期繪畫的審美覺醒。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洛神賦圖》;審美覺醒

一、從時代背景看審美覺醒。

1.1政治與名士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更替頻繁,政治混亂,人們受壓迫大,如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多個蠻夷國家崛起等。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命途多舛,羅致禍殃?!稌x書》所載:“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痹谶@種壓迫下,人們逃避苦難的現實,去追尋情感的表達和藝術的覺醒。竹林七賢中的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在這種對世俗的超脫中,人們向內逐漸發現了“自我”。

1.2思想與宗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衰微老莊興起,為魏晉玄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從而促進了“蔑禮棄法”的放誕風氣的發展,為人個性的覺醒提供了基礎。例如:顧愷之的傳神寫照和以形寫神。同時,佛教的傳入也沖擊了傳統僵化思想。以上為審美覺醒奠定了精神基礎。

二、從《洛神賦圖》看審美覺醒。

2.1畫作概括

《洛神賦圖》,寬×長:27.1*572.8cm,絹本設色,傳為顧愷之所畫(現多為宋摹本),魏晉南北朝時期,現為故宮博物院藏。內容是關于洛神和青年的愛情離別神話故事,取材來自曹植的《洛神賦》。

2.2從作者看審美自覺

顧愷之身處飄搖亂世,猶如小舟入海,雖不能翻天覆地,但也可逆水行舟乘風破浪,遨游千萬里。顧愷之(348—409)字長康,漢族,晉陵無錫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受家族的限制以及朝廷的禁錮更嚴重。在這樣的壓迫下,顧愷之寄情藝術,崇尚玄學。從而更加注重個人獨立審美自覺。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就《洛神賦圖》而言,如畫面開頭曹植與洛神通過“悟對”的眼神交流,達到“以形寫神”。達到了“盡精微,致廣大”的效果。從而也體現出了顧愷之對于自身審美的探索。

在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說:“自古論畫者以顧生之際天然絕倫,評著不敢一二?!痹诤笫赖睦钏谜?,王伯敏也對顧愷之頗為推崇。毫無疑問,顧愷之的畫作對后世影響深遠。這也為我的選材提供了有力的根據和證明。

2.3從繪畫功能的轉變看審美自覺

從宣教功能轉變為個人情感表達。洛神賦圖的選材,取材于神話愛情故事,這明顯區別于周代的“鑄鼎物象”和漢代的“成教化,助人倫”的圖示宣教的藝術。這種選材的轉變標志了藝術與政治的分離。藝術開始獨立于政治而存在,人們開始注重自己內心情感的表達,繪畫的審美自覺開始覺醒。

2.4從文學藍本看審美自覺

《洛神賦圖》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賦》?!堵迳褓x》是抒情小賦,浪漫主義。賦文想象空間大,詞藻豐富,描寫傳神詳細。為《洛神賦圖》的誕生提供了基礎,也是從詩文的審美自覺到繪畫的審美自覺的轉變。

2.5從內容、構圖看審美自覺

一、人疲馬亦乏,曹植從京歸。尋樹蔭暫歇,既見美洛神。驚而為天人,洛神亦回盼。

二、洛神影翩躚,山水復重現,娥皇嬉女晏。

三、曹植攜侍從,盤于柳樹下,洛神側站立,回首望曹植。

四、洛神乘鸞去,柳下依借別。

五、洛乘六龍去,異獸伴車側,洛神回顧玢。

六、洛神已離去,曹植念不已,乘舟而追趕。

七、洛神無蹤影,侍從伴曹植,燭影到天明。

八、曹亦乘車去,人走哀心留,不禁頻回望。

畫面從右至左徐徐展開,采用了整體布局,開創性的連環畫形式。運用散點透視。人物和山水高下左右的錯位安排,造成了整個畫面的跌宕起伏。區別于漢代刻板的平鋪直敘。畫面情緒從平靜到惆悵再到激烈最后又回歸于平靜,耐人尋味。畫面并不照本宣科于詩歌,體現了作者的主觀審美與再創作。

從細節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作者的苦心經營。例如開篇曹植和洛神的相遇。畫家著力刻畫了兩組人與馬的組合。在畫面的上部有一人一馬,一馬卸馬鞍獲得了休息的時間,猛然就地打滾解乏。吃驚的馬夫連忙側身躲讓,同時雙手向上舉起。在畫面的下部,有一人兩馬,一匹馬引頸回望。另一匹馬俯首吃草。一人站在兩匹馬之前,微微躬身。此景聚散疏密十分得當,是國畫中的“攢三聚五”的手法。在畫面的中底部石縫間有兩棵弱柳,一大一小對比十分明顯,并且相互連接,主次分明。由于二者所占比重較大,又和左右的樹木形成了主次關系,這種安排使畫面更富節奏感,同時又填補了屬于畫面前方的大片空白,使畫面更加豐富。

從人物衣飾看:洛神與曹植依依惜別的那一幕:洛神穿著廣袖長裙身體向前,頭部向后,微微扭動,一手執物,一手藏袖,與青年視線相對。她的衣帶飄飄向后,與青年前伸的手呼應。人物衣飾的畫法采用高古游絲描。對洛神衣飾的刻畫,肩部線條較為簡略,而衣袖和下擺的線條較為夸張,采用了大量的弧線曲線去堆疊,這樣可以體現出洛神輕盈的身姿與“仙氣”。而對曹植的塑造就不同,曹植衣服用線大都上下行筆,線條之間的距離較為寬松。這樣可以產生一種穩重高雅的氣質。畫家通過對線條的不同處理突出了不同人的不同性格,從而達到寫神的目的。來表達作者的情感,突出主題。這些都是畫家在審美覺醒的基礎上的探索和開拓。

從山水背景看:山石安排疏密得體,一波三折。山巒和坡沿畫法單純,使畫面更加的整體和諧。樹木采用了游絲描的描法,圓勁沉著。蒲扇型的樹已經具備了最基本的樹葉,樹枝和樹干。具備了符號和審美的雙重功能,給人一種稚拙的感覺。云水也采用游絲描來表現,體現了線的行云流水,春蠶吐絲,從而塑造畫面的空靈之感。當然給我最直觀的感受,還是人物與山水的比例,人大于山,水不容舟。我個人認為這是畫家“以大觀小”的刻意安排。目的是一種審美的體現:增強夢幻境界的表達。

從設色看:單線平涂,濃色積染,不求暈飾。色彩大多采用朱,淡赭,黃,白,黑,胭脂,藍靛,草綠等。整體設色妍麗古雅,鮮明和諧。這也是在審美自覺的大背景下,對前人色彩的繼承和創新。

總結: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黑暗政治的壓迫下,人的情感開始表達,玄學興起,多方影響下繪畫功能轉變,詩文、書法、繪畫齊頭并進。這些無不顯示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開始從蒙昧中走出來,去表達個人的主觀審美意向,審美自覺開始覺醒。從《洛神賦》原藍本的審美自覺,到《洛神賦圖》的構圖內容,人物裝飾,背景山水,設色的審美探索,標志著魏晉時期中國畫已走向審美自覺。這一時期藝術和藝術理論呈現井噴式爆發,如畫家四祖,書法兩圣,疏密二體,南帖北碑,顧愷之《畫論》,謝赫《古畫品錄》等等的探索和發展,也代表著新的審美時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中國美術歷史中的不倒豐碑!

作者簡介:蘇碧菡(1999.1—),女,漢族,山東泰安人,鄭州大學美術學院,17級在讀本科,專業:繪畫(國畫),研究方向:國畫山水。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猜你喜歡
魏晉南北朝
淺析秦漢到魏晉南北朝印章藝術風格變化的原因
論魏晉南北朝“禮”與“法”的結合
魏晉南北朝經學的演變與更新
淺析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的特征
魏晉南北朝隱逸風尚探究
淺析魏晉南北朝書法教育
魏晉南北朝聯句詩初探
簡論魏晉南北朝上層社會婦女的悍妒風氣
魏晉南北朝序文芻議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樂妓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